人民锐见:“沧海一粟”还是“浮海一粟”?不妨较真一下
原標題:人民銳見:“滄海一粟”還是“浮海一粟”?不妨較真一下
近日,蘇軾親筆手書的《前赤壁賦》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有網友發現原文寫的是“渺浮海之一粟”,而非語文課本上熟悉的“渺滄海之一粟”。有人經考證,認為是后人抄寫時出現筆誤,才把“浮”寫成了“滄”。要不要把大家耳熟能詳的“滄海一粟”改為耳目一新的“浮海一粟”?引發熱議。
實際上,經典文本,包括漢語的一些成語、詞義等,在流傳中出現錯誤,甚至以訛傳訛,乃至最后“將錯就錯”,并不鮮見。根據漢語詞典,成語“愚不可及”最早出自《論語》,原指人為了應付不利局面而假裝愚癡,以免禍患,為常人所不及,是褒義詞,而如今被用來形容極端愚蠢,是完全的貶義詞。這類“反轉”“誤讀”,是由于后人無心也好、有意也罷,實際上已經成為歷史進程的一部分,甚至屬于文化傳承的一種現象,已難言對錯。對專業研究和語文課本來說,確應搞清來龍去脈,正本清源;而對大眾來說,卻也未必要錙銖必較,爭得“臉紅脖子粗”。難怪面對是“滄”還是“浮”,不少人贊同:不必太較真!
蘇軾書前赤壁賦 圖片來源:澎湃新聞
近些年來,可以看到的一個現象是,大家對包括漢字、成語、文藝作品中的傳統文化元素,更“較真”、更“挑剔”了,對歷史和文化中的細節、脈絡更在意、更考究了。今年熱門的“國風”影片《長安三萬里》《封神》等,盡管口碑不錯,但其中的歷史細節、文化要素也受到一些觀眾有理有據地批評、“找茬”。那些披著傳統文化外殼的“神劇”,就更難以“糊弄”觀眾。這兩天,央視龍年春晚公布以“龍行龘龘,欣欣家國”為主題,一個“龘”字沖上熱搜,與之相關的歷史考證、文化解讀刷屏朋友圈。這些現象所反映的,早已超越了“較不較真”的問題,而是大眾對傳統文化更在意、更呵護了。當更多關于傳統文化的有趣解讀、嚴肅討論成為輿論空間的“家常便飯”,我們對歷史、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廣度與理解深度,也自然而然的“水漲船高”。
漢服熱、博物館熱、“國風”文創熱……這些新時尚充分彰顯了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而透過對傳統文化要素的嚴肅討論、仔細辨析,我們更看到今天對傳統文化的追捧、喜愛,并不只是符號層面的,而是越來越深入文化的肌理,去把握形式和表達背后貫通古今的精神與內質。比如,這次對“滄海一粟”和“浮海一粟”的分析,就有觀點認為,盡管原文是“浮”,但從傳統文學和美學角度講,“浮”字雕琢痕跡太重,反而是訛傳的“滄”字意境更開闊,更符合古代文人所追求的胸襟和氣質。這實際上已超越單純對錯,成為一次文化意義上的“科普”。實際上,也只有深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的內里,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更豐厚的資源、更扎實的滋養。
在這個意義上,是“滄”還是“浮”,不妨“較真”一下,甚至類似的理性討論、深入分析,在輿論場中,反而應該多些、再多些。
來源:@人民日報評論
編輯:高晨晨
流程編輯:郭丹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人民锐见:“沧海一粟”还是“浮海一粟”?不妨较真一下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假如有一个女孩报警?1988年齐齐
- 下一篇: 约翰·伯格:当我们观看动物时,我们在看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