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孔子一生三次问道老子,第三次得道!儒家和道家究竟谁高谁低?
孔子與老子,作為同一時代的重要人物,他們之間有著微妙的師徒關系。孔子曾三度向老子請教,但這并不意味著孔子在某種程度上遜色于老子。歷史上有言:“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意思是學生可以超越老師。由此可見,單純從師徒關系來判斷二者誰高誰低,未必公正。因此,究竟孔子與老子誰更高一籌,我們可以通過孔子三次求教于老子的具體交流內容來深入探討。
首先,老子比孔子年長二十歲,且孔子去世后,老子才去世,老子活了101歲,而孔子則享年72歲。如果從年齡來看,老子無疑是孔子的長輩。而且,老子獲得道的時間早于孔子,這也是孔子三次向老子求教的背景之一。
第一次孔子請教老子時,孔子17歲,而老子已經37歲。17歲的孔子充滿困惑,他生活的時代正值周朝的禮樂制度瀕臨崩潰,社會動蕩,百姓疾苦。孔子渴望找到一位睿智的長者,來為自己指引方向。恰在此時,老子因遭遇政治迫害,免去了守藏史的職務,開始了游歷之路。老子途徑魯國時,魯國的一位老友去世,因老子精通周禮,當地人請求他來處理喪葬事務。出殯當天,孔子前去拜祭,這是他第一次見到老子。孔子對老子的印象十分深刻,在出殯的隊伍行進途中,恰逢日食現象,老子讓隊伍停下,站靠一旁,并要求大家停止哭泣,直到日食結束才繼續前行。孔子由此判斷老子是個講究禮儀的人,他推測,老子之所以讓隊伍暫停,是因為日食時天色如同夜晚,繼續出殯顯得不吉利。孔子的推測是對的,老子確實注重禮儀。不過,令孔子意外的是,盡管老子講禮,但他并不贊同孔子所主張的恢復周禮。
兩人的第一次對話便有了些許辯論的味道。孔子告知老子,他認為動亂的根源在于禮崩樂壞,因此他極力主張恢復周禮,以安定天下。孔子說:“我崇尚周禮,只有恢復它,才能止息亂世,重建太平。”然而,老子卻搖頭表示反對,他沉默片刻后回應道:“大河之水能倒流嗎?它只能順應自然的流向。”老子的這一番話意味著,雖然周禮曾讓周朝的國運昌盛,但歷史已將其帶走,恢復周禮并不能解決當下的動亂。接著,老子進一步闡明了自己的看法:“動亂的本源在于人心的私欲。君王爭權,諸侯爭地,大夫爭權力,百姓爭衣食,皆因私欲而起。只有去除私欲,天下才能無爭,動亂也就自會停止。”
老子認為,真正的理想社會應是人們自然生活、相互和諧,沒有過多欲望的社會。在他看來,天地初開時,小國寡民,彼此鄰居雖近,卻不相往來,天倫之樂便是最為美好的社會狀態。而孔子則反駁,認為沒有爭斗的社會會因軟弱而被外敵吞并。孔子強調,只有在爭斗中遵循禮樂,國家才不會動亂,他提到:“若文王、武王不爭,豈有今日的太平?沒有爭斗,國家如何強盛?應當是以禮來約束爭斗。”
老子面對孔子的辯解,依然保持沉默,似乎并未被孔子的觀點說服。孔子補充道:“雖然我們無法完全消除私欲,但至少可以克制它,做到言行合禮。我并非向往清靜無為的社會,我希望的是太平盛世。”老子聽后默然無言,兩人的第一次對話就此結束。通過這一番辯論,孔子與老子的理念分歧已經清晰:孔子推崇有為之治,而老子主張無為而治。
雖然兩人理念截然不同,但孔子與老子仍不免再次相遇。第二次相見是在孔子34歲時,而此時老子已經54歲。這一回,孔子年事已高,經歷了更多世事的洗禮,內心已不再像年輕時那般急躁。他開始思考“仁義”的問題,期待從老子這里獲得一些啟發。對于孔子來說,“仁義”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所在,尤其在《論語》中有大量關于仁義的論述。然而,老子對孔子的仁義并不買賬,甚至猛烈抨擊:“你宣揚仁義,就像追逐一個逃亡者,結果是越追越遠,永遠也追不上。”他接著表示,仁義若過度宣揚,反而會引起更大的禍害,如同飛揚的糟粕掉進眼睛,令人迷失方向,或者蚊蟲叮咬,令人難以安睡。老子的意思是,仁義本應是自然流露的行為規范,而非通過外部規章制度強加出來的。他還舉例說,天鵝無需洗澡就能保持潔白,烏鴉也不需要涂抹顏色保持黑色,黑白是自然之色,無法用它們來評判優劣。老子認為,仁義如同自然的規律,不能被人為地規定和強求。孔子聽后愣住了,深感震撼。
第三次見面時,孔子已經到了51歲。此時他已逐漸意識到自己雖學識淵博,但仍未能觸及更高的“道”。他再次向老子請教,詢問自己學術上的困惑,質疑為何自己所學的六經沒有得到國君的采納。老子耐心地回答道,孔子所學習的六經不過是先王留下的古老遺跡,無法帶來真正的“道”。他進一步指出,得道之人無論在哪里都能被重用,而未得道之人,雖才學出眾,卻始終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華。老子教誨孔子,所謂的“道”,是順應自然的規律,只有理解自然法則,才能真正領悟“道”的奧義。孔子深思熟慮后,閉門三月,終于有所領悟,并告知老子自己“得道”了。
從孔子三次向老子請教的過程來看,盡管兩人的思想路線不同,但最終都指向同一個目標——“道”。孔子主張有為,強調行為規范和社會秩序;而老子推崇無為,強調順應自然和內心的和諧。從層次上看,老子無疑更高一籌,因為孔子多次向他請教,并在老子的啟發下,最終真正領悟了“道”。然而,社會推崇孔子,并非因為他比老子更優秀,而是因為孔子的儒家思想更為接地氣,易于普及。
總結來說,孔子與老子各自有各自的優勢,無法簡單地評判誰高誰低。孔子是以德為根基,強調實際行動;而老子則以自然為法則,強調無為而治。他們的學說各有千秋,各自為后世文化和哲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無需去分出高低優劣。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孔子一生三次问道老子,第三次得道!儒家和道家究竟谁高谁低?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杨再春的书法能不能学?
- 下一篇: 贬官苏轼为何耗尽家财在惠州白鹤峰修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