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奇案,周天子为何烹杀齐君?
原標題:奇案,周天子為何烹殺齊君?
西周時期,齊國的呂不辰即位,是為齊哀公。
齊國已經不是始封時人稀地貧的模樣,齊人利用漁鹽之利,繁榮興旺,國力蒸蒸日上。齊軍在與濟水以西的長狄經過多年戰爭后,同化了部分長狄等部落。依附的各部落不再過著刀口舔血、食不果腹的日子,而獲得販運海鹽、出賣體力的機會,生活安定下來。
渤海灣的一處碼頭,數百艘船舶,有的緊貼岸邊,有的在碼頭內下錨,每艘船上至少都掛著一面飄揚著“齊”字的旗幟,蔚為壯觀。
岸上到處堆滿小山一樣的鹽包,腳夫們或埋頭弓腰扛著鹽包上牛車,或三五成群喝點小酒補充體力。
幾艘帆船穿行于船舶之間,帆船打著官方旗號,上面有齊國軍士,維持這一帶的治安。岸上則隨處可見齊國軍士,因齊太公(姜子牙)立下規矩,要全力經營齊國沿海的鹽場。
遠處幾艘巨艦,像幾條海龍,注視著碼頭上的這一切。
青年齊哀公正站在巨艦的望樓上,遙望遠處熱鬧的碼頭,他接手的齊國,是經過祖輩一個半世紀苦心經營,實力蓬勃發展的齊國。
此前的魯國和紀國,都在不同程度地內耗。魯國方面,魯魏公殺其兄魯幽公即位,魯魏公去世后,又分別由其兩子魯厲公和魯獻公即位,魯國開始禮崩樂壞。紀國方面,在二十多年的時間里,有五位國君互相爭斗而先后即位,情況也不容樂觀。
恰恰在齊哀公即位之初,魯國與紀國,在魯獻公與紀煬侯即位之后,國勢逐漸開始平穩。
當時山東半島上的諸侯,大多是姜姓,勢力較強的有三個,從東往西依次是公爵州國、侯爵紀國、侯爵齊國。當初周滅商,州國以戰功封公爵,后來逐漸逐步不再朝貢,也就是不服周人的統治。而紀國不但按時進貢,還與魯國保持相當好的關系。
周天子希望紀國能壓制州國,為了拉攏紀國,經魯國的引薦,紀煬侯一度成為西周卿士,在朝中呼風喚雨。
圖-臨淄古城
西邊的齊國呢,周天子希望齊人能渡過濟水,攻擊不服周的長狄。
問題在于齊國與紀國相鄰,兩國經常產生摩擦,甚至發生戰爭。紀國東西兩線作戰,搞不好會被不服周的州國滅掉,因此西周和魯國都多次派人調節齊紀之間的矛盾。齊國感到天子偏向紀國,當然不服,于是矛盾越來越大。
齊國在西線有濟水天然防線,在東線更對紀國占上風,不但將過境向推到紀國附近,還占據魯山中不少山頭和村落,引起紀國和魯國強烈不滿!
最令周夷王暴跳如雷的事情是,忘乎所以的齊哀公竟設祭壇,僭[jiàn]越周禮祭天。
西周禮制規定:“天子祭天地(郊祭、封禪、廟祭),諸侯祭社(土地)稷(五谷),大夫祭五祀。”只有天子才有資格祭天,諸侯只能祭社稷。
當時公爵州國早就不服周,南方的楚國也已經稱王,自稱與周天子平起平坐,齊哀公并不覺得祭天有什么風險。然而齊哀公忘記了徐偃王,那個自稱王,有三十六個諸侯臣服的徐國,已經在周、楚聯合打擊下滅國了。諸侯有無資格稱王,還看實力。
作為周朝在東方的傳道國,魯國的一個職責是監督半島上的東夷各國,現在齊國竟然祭天,魯國不能坐視不管。為此魯獻公與紀煬侯舉行了一次秘密會盟,他們決定懲治齊國。
公元前868年,西周鎬京,諸侯來朝。莊嚴富麗的大周王宮在鎬京城的中心,四周城墻環護,護城河既深且闊,儼若城中之城。天子坐在龍椅上,下面按公侯伯子男的順序賜座,無爵位者皆站立。
隨著樂師起勁吹奏,上百個穿著半透明質絲綢長褂的歌舞姬,進殿內翩翩起舞,口吐芬芳。歌舞姬舞姿輕盈柔美,諸侯們緊張的情緒也放松下來,氣氛熱烈而輕松。
歌舞姬舞罷退了出去,留下一殿香氣。偌大的宮殿,靜至落針可聞。諸侯不敢直視天子,人人屏息靜氣,等待周夷王發言。
周夷王獨據龍椅,環視群臣,長聲道:“諸位愛卿,有事可上奏。”
紀煬侯聞言立刻出列下跪叩首,向周夷王上奏,言齊國屢次出兵紀國,還四處擴張,不將周王朝放在眼里。
紀煬侯眉毛特別粗濃,鼻梁略作鷹勾,眼神精光閃閃,看起來就是不好惹的角色。
齊哀公當仁不讓,針鋒相對一番辯論,大意是說紀國四出擴張,紀軍多次進入齊國境內。
齊哀公長相俊偉,肩膀寬闊,腰桿筆直,只是人中較短,嘴唇略顯單薄。
雙方爭論不下,站在后面的祝子出列。祝子白臉黑須,臉目精明,身材削瘦,說起話時表情豐富,不住擦拭眼淚,乍看似是一個十分可憐之人。祝子上奏齊國多次出兵祝國境內,盜取祝國糧草,甚至擄走祝國人口。祝子演的惟肖惟妙,一雙細長手臂從寬袍大袖中伸出,給人感覺國君尚且饑不果腹,祝國不知被齊國糟蹋成了啥樣。
齊哀公見祝子這般模樣,一時目瞪口呆,魯獻公恰在此時從其對面出列。
魯獻公額角寬廣,相貌堂堂,身形軒昂,從容淡雅道:“齊國不止肆虐紀、祝,還有更過分的。”
見天子面現陰霾,魯獻公兩眼射出森寒殺機,冷然道:“齊侯在臨淄祭天!”
此言一出,朝堂上炸開了鍋,諸侯紛紛議論起來。姬姓諸侯更是輪番出列進言,請求天子嚴懲齊侯。
“當!”周夷王擲杯于地,喝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齊侯僭[jiàn]越祭天,是對先祖大不敬,烹之!”
齊哀公全身一震,身體已被禁衛軍抬了起來,顫聲道:“請天子三思。”可惜為時已晚,魯、紀利用天子殺掉了齊君。
從周文王開始算,周夷王是西周第十位天子,此時的西周早已江河日下,國力與一百年前不可同日而語。周夷王之子周厲王時,鎬京發生“國人暴動”,周厲王逃到幾百里之外的彘(今山西霍州東北),死在當地。周夷王用這種極端方式,殺一儆百,否則周天子威信掃地,大周朝崩得更快。
烹殺!這是一種禮刑,更是一種惡刑。
古代懲罰死囚,常見的是砍頭,然后棄尸荒野。這種刑法主要針對普通人,如果是有身分的人,按照周禮應該給其保存全尸,而且死后由其親朋好友收尸埋葬。比起車裂(五馬分尸)、凌遲(割一千刀)等,烹殺好歹有個全尸。
烹殺是把人放在盛滿水的大鍋中,旺火烹之,其人不會立刻死,甚至不留一滴血,算是一種禮刑。但烹殺是逐漸被沸水燙死,其慘狀可想而知,這更是一種惡刑。
烹殺很費事,需要準備大鍋和旺火,一般也只有分茅裂土的諸侯和卿大夫有資格消受。商朝末年,商紂王烹殺了周文王的長子伯邑考。楚漢相爭時,韓信滅齊前夕,齊國將漢王劉邦的使臣酈食其烹殺。
齊哀公死后,周夷王立齊哀公的異母弟公子靜為國君,是為齊胡公。
齊胡公得位不正,一度將從營丘(今臨淄)遷都薄姑(臨淄西北五十里)。
公元前860年,齊哀公同母弟公子山起兵,殺死齊胡公,將胡公之子驅逐出境,又把都從薄姑遷回營丘,是為齊獻公。
為了進一步壓制齊國,周夷王的孫子周宣王,封齊文公的兩個兒子為國守,改為國氏和高氏,分齊成公的權力,在齊國實行三權分立。
國守并不是齊國的封臣,而是周天子在齊國的守臣,意味著齊君無權罷免此二人,而且這個國守還是世襲的,永久制約齊君的權力。
后來歷史進程中,國、高二氏的歷任國守可以左右齊國內部事務,但在對外擴張上,國守與國君很團結,一致對外。
齊哀公事件后,齊國動蕩了數十年,并未放棄向濟水以西擴張領土,齊人洗兵牧馬,等待機會。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奇案,周天子为何烹杀齐君?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诸葛亮说“申生在内而亡”,本是太子
- 下一篇: 原创:古代的女子,明明还没发育成熟,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