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诸葛亮说“申生在内而亡”,本是太子的申生到底是怎么亡的?
原標題:諸葛亮說“申生在內而亡”,本是太子的申生到底是怎么亡的?
東漢建安十二年(207),投奔荊州牧劉表已經六年的劉備終于將諸葛亮招入了麾下。次年,由于劉表打算傳位給少子劉琮,身為其長子的劉琦心中十分不安。為此,劉琦數次向頗受劉備倚重的諸葛亮請教,后者這才指點道:“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后來,劉琦采納諸葛亮的建議主動請求出任江夏太守,果然幸免于難。
諸葛亮口中的申生、重耳都是春秋時期晉獻公之子。申生本是晉國太子,卻在遭受陷害后只得自縊而死,這便是“在內而危”;重耳在動亂時果斷選擇出逃,漂泊十九年后終于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到晉國繼承國君之位,這便是日后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那么,申生明明是太子,為何非但沒能繼位,還淪落到自盡的悲慘下場呢?
和我國古代大部分太子不同,申生不但不是所謂的“嫡長子”,還是父親晉獻公與祖父晉武公的姬妾私通生下的。原來,當初晉獻公還是公子時雖然迎娶了一個賈國女子,但此女一直沒能為他生下一兒半女。后來,晉獻公與父親晉武公的姬妾齊姜,也就是春秋首霸齊桓公之女私通,這才生下了申生。由于是長子,申生自然而然被立為了太子。
齊姜早早去世后,晉獻公又與來自戎族的兩個女子分別生下重耳、夷吾。再之后,晉獻公率軍擊敗了驪戎,驪戎國君獻上女兒酈姬求和。驪姬來到晉國后很快得到晉獻公的寵愛,并生下了奚齊。晉獻公一共有八個兒子,其中申生、重耳、夷吾便是最為優秀的三個。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承國君之位,酈姬便開始向申生等三公子下手。
周惠王十一年(前666),酈姬指使晉獻公的寵臣梁五、東關嬖五勸說晉獻公委派太子申生管理宗廟所在的曲沃,又派重耳、夷吾兩位公子前去鎮守位于邊境的蒲、屈兩座城邑。晉獻公認為梁五等人所言有理,便將申生等公子各自派出,只留下了奚齊和酈姬之妹所生的卓子還留在都城中。晉國民眾見太子被外派而奚齊卻得以留下,便紛紛預測申生無法順利繼承國君之位。
五年后,晉獻公將晉國軍隊分為上、下兩軍,自己統領上軍,而讓申生統領下軍。隨后,晉獻公帶著申生一同出征,在消滅霍、魏、耿三國后直接將祖地曲沃分封給了申生。此時,大夫士蔿看出了晉獻公表面上對申生大肆封賞,實際上卻是把他視作臣子,畢竟太子早晚都會繼承整個國家,又何必專門賞賜一塊封地呢?
于是,士蔿勸說申生,既然晉獻公沒有讓他繼位之意,他還不如效仿當初的吳太伯主動放棄太子之位逃亡,否則早晚必被加害。士蔿口中的吳太伯就是吳國的開國之君,又稱“泰伯”。泰伯本是周部落首領公亶父的長子,由于公亶父有意讓其弟季歷繼位,泰伯便逃離周國,并在南方的吳地建立吳國。后來,季歷之孫姬發建立了西周王朝。若非泰伯主動讓位,恐怕西周就不會建立,因此,就連孔子都盛贊他道:“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說回申生,他對士蔿的勸告不以為意,還于次年奉晉獻公之命討伐東山。申生出發前,支持他繼位的大臣里克前去勸說晉獻公不該派繼承人領兵出征,但晉獻公卻回答道:“寡人有子,未知其太子誰立。”得知晉獻公如此態度,申生終于擔心自己會被廢掉,但里克認為作為兒子不該擔心自己不能繼位,只該擔心自己不夠孝順。因此,只需要提高自己的素養,就不必擔心被廢。
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見晉獻公遲遲沒有廢掉申生,酈姬終于選擇自己動手。于是,她讓申生前往曲沃祭祀其生母齊姜,并將祭祀用的胙肉帶回獻給晉獻公。等到申生將肉帶回時,晉獻公恰好正外出打獵,酈姬趁機在肉里下了毒。數天后晉獻公回到宮中,酈姬便當著他的面“揭露”了申生毒害父親的陰謀。
得知酈姬使用詭計,有人勸申生為自己聲辯,由晉獻公查清原委,但申生表示晉獻公年事已高,如果沒了酈姬的陪伴就會睡不好、吃不香。此外,酈姬如果遭到審判,晉獻公必然十分難過,那自己作為兒子也會跟著憂慮不安。還有人勸申生那不如逃到其他國家,但申生又認為自己如今背負著試圖弒父的罪名,不會有國家愿意接納。最終,不愿揭露酈姬罪行又不愿逃亡的申生選擇了自縊。
以今天的眼光看,申生的行為無疑是一種“愚孝”。為了晉獻公不難過,申生縱容酈姬陷害自己,不但為此付出了生命,還導致晉國陷入內亂,重耳、夷吾被迫出逃,無數人受到影響。如此看來,申生實在是既可憐、又可恨。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诸葛亮说“申生在内而亡”,本是太子的申生到底是怎么亡的?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为什么铁路常被视作现代化标准?
- 下一篇: 原创:奇案,周天子为何烹杀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