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到电影,“高智商复仇”如何演绎?
原標題:從文學到電影,“高智商復仇”如何演繹?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董銘】古今中外,“復仇”一直是一大經典的藝術主題,無論是中國古代的《趙氏孤兒》《水滸傳》,還是享譽西方的《哈姆雷特》《基督山伯爵》,都擁有海量的讀者,影響力跨越千年,經久不衰。這些經典復仇作品不僅影響后世文學,也為影視創作提供肥沃土壤,多次被搬上大銀幕,催生了類型眾多、手法多元的復仇題材影片,至今仍層出不窮。
《基督山伯爵》電影海報
正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無論是書本還是銀幕上,世人就愛看到惡人伏法、好人昭雪的反轉,換句話說,就是求個“爽感”。個中情節越是曲折跌宕,人物命運越是悲慘,最后的大結局就越讓人感懷不已,至于是否使用暴力手段,是“力殺”還是“智取”,倒是各有各的看點。像《水滸傳》中林沖、武松的復仇,就是粗中有細,槍棒里帶著心思;《基督山伯爵》中的唐泰斯,則是全程使用非暴力手段完成對陷害者的復仇,這也造就了一種經典的復仇思路,金庸將其融入東方武俠之中,創作出《連城訣》這樣的佳作。
中外文學和電影作品中,優秀的復仇題材作品數不勝數,同時互相傳承、借鑒和學習,不斷融合多種元素,與時俱進。上述文學經典都曾翻拍成電影,其中不少還經過多次、多重翻拍,例如《哈姆雷特》與《獅子王》,《雷雨》與《滿城盡帶黃金甲》,這種“改頭換面”式的改編,雖然變更了時代背景和風格質感,但最核心的人物關系和“復仇”主線仍然保留,這也是它們能夠打動一代又一代觀眾的“秘訣”。
正因為有堅實的戲劇結構和人物刻畫做支撐,由經典文學改編的電影中,復仇更多靠的是智取,像翻拍了幾十個版本的《哈姆雷特》,從勞倫斯·奧利弗到梅爾·吉布森,想要復仇的王子不得不裝瘋賣傻,隱忍蟄伏;《基督山伯爵》即使翻拍了十幾個版本,但觀眾還是愛看水手唐泰斯臥薪嘗膽,在監獄里向老神父學藝十四載,逃出后憑借一身知識和財富,一步步向兩個仇人撒開復仇的大網。無論是1934年羅伯特·多納特主演的黑白版,還是1998年的杰拉爾·德帕迪約和2002年的蓋·皮爾斯版,都詳盡描繪大仲馬筆下的復仇過程,而僅是逃獄這部分劇情,就足以啟發另一部經典影片《肖申克的救贖》。
與擁有經典文學打底的電影相比,一些好萊塢電影限于篇幅,同時也為了追求更簡單直接的娛樂性,選擇用暴力血腥的動作戲呈現復仇情節,這就給很多年輕觀眾留下“復仇片就是要以暴制暴”的印象。
近年來火爆的基努·里維斯《疾速特攻》系列,昆丁·塔倫蒂諾致敬邵氏的《殺死比爾》,助“小李子”迪卡普里奧一圓影帝夢的《荒野獵人》等,已經是此類影片中較為風格化的佳作,其他“家人遇害的前殺手/特工,向幕后黑幫/大亨/政客復仇”的商業動作片更是數不勝數。
除了好萊塢,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電影人也創作出不少非暴力、高智商的復仇電影,例如大獲好評的西班牙懸疑片《看不見的客人》,多重反轉的背后是一個為子復仇的悲劇。印度天后希里黛玉的遺作《一個母親的復仇》,同樣展現母親為女復仇時爆發的驚人能量,也直指印度社會嚴重的女性生存困境。日本影片《告白》中,松隆子飾演的教師為了給死去的女兒報仇,選擇用自己的方式懲罰學生,那種超脫法律之外的折磨手段令人不寒而栗。相比之下,法國影片《以女兒之名》中的老父親最終選擇相信法律,設法將殺害女兒的繼父從德國綁架到法國后,還是交給法庭審判。
歸根結底,復仇題材影視作品無論過程多么精彩,構思多么巧妙,手段多么勁爆,其內核仍大多是悲劇。一部優秀的復仇題材電影,需要的不僅是精巧的結構和激烈的動作,更重要的還是人物真摯的情感,引發觀眾共情。畢竟這種從悲到喜的心靈激蕩,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看完一部電影,也算是感受了他人的一生。
來源:環球時報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从文学到电影,“高智商复仇”如何演绎?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在别人的船上,我们怎么会开心呢?
- 下一篇: 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