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北京高校数学建模校际联赛题目_B
講/聽故事時的腦活動模式分析
使用語言進行交流和溝通是人類的一項特殊能力。在語言交流中,傾聽者的口語理解過程與講述者的口語產生過程并非相互孤立,而是同處一個認知空間并且相互影響。按照“交互對齊”理論,語言交流是一個傾聽者與講述者在語音、語義、語法等多個表征水平上相互對齊,最后達到情境模型對齊的過程。為此,研究者發展了一種稱為“雙腦”范式的技術,可以同時考察對傾聽者和講述者在 “交流”狀態時的腦活動模式。在一項研究中,研究者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技術,分別記錄了兩名講述者和多名被試在講/聽這些故事時的腦活動數據,并測評了傾聽者對故事的理解得分。為便于后續建模與分析,采集的 fMRI數據經過了去噪等預處理,并且利用獨立成分分析(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 ICA)將空間數據降至50維,時間離散為300個時間點(圖1中的時間序列)。實驗設計與數據相關信息如下:
一、實驗設計
研究首先招募了2名被試作為講述者。其中1名被試用漢語(CN)講述了三個不同主題(S1面試,S2爬山,S3坐飛機)的親身經歷故事,另外1名被試用蒙古語(MG)講述了一個親身經歷故事。每個故事持續時長為10分鐘。研究還招募了59名被試(都不懂蒙古語)作為傾聽者,每個被試聽了一個漢語故事(故事主題從 S1,S2,S3 中隨機分配)和一個蒙古語故事(MG)。我們采集了所有被試在上述任務過程中的 fMRI 腦活動信號,并在完成任務后測量了聽者對漢語故事的理解得分。此外,我們還采集了傾聽被試在靜息狀態(Rest,即沒有給予任何任務)下的 fMRI 腦活動信號作為數據對照。
圖1. 利用ICA降維后的 fMRI 數據(示例為1名被試聽漢語故事時的數據,所繪的是50個獨立成分中的前4個獨立成分對應的空間分布和時間序列,空間分布圖上亮度越高的區域,對該成分的貢獻越大,時間序列為該獨立成分的系數隨時間的變化,Scans 為時間次序。 )
二、采集數據
為了便于檢驗模型的準確性,將采集到的數據分為了兩部分:訓練集和測試集。訓練集包括:2名講述者講故事時的腦活動數據;40名傾聽者分別在靜息狀態、聽漢語故事和聽蒙古語故事時的 fMRI 腦活動數據,以及他們對漢語故事的理解得分分值。測試集數據僅有另外19名被試的 fMRI腦活動數據。附件1是利用ICA降維后的 fMRI 數據,具體說明見附件3;附件2是40名傾聽者的故事理解得分,以及49名傾聽者的長時記憶能力得分和工作記憶能力得分,是通過答題的方式對傾聽者相關能力的測試得分。
請建立數學模型回答下列問題,并提交答題卡(附件4):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2021年北京高校数学建模校际联赛题目_B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2021年北京高校数学建模校际联赛题目
- 下一篇: 2021第六届数维杯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