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名家如何评《荷塘月色》?余光中:中学生水平,莫言:病态的唯美
朱自清是五四時期的散文家、詩人,創作的優秀文學作品數不勝。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春》已經成為中國語文課本的必選之作。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荷塘月色》。
在這篇優美的散文中,朱自清借助《荷塘月色》生動地描繪了荷塘中的風景,又借助著這些風景,荷葉、荷花、朦朧的月色表達出自己內心對于自由、對于不被束縛的追求,以及對他所經歷的現實深深的不滿,但又無可奈何。想要真正了解《荷塘月色》,體會作者在創作背后的意圖,與創作時的時代背景密不可分,世人對這篇散文的評價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荷塘月色的創作背景
《荷塘月色》由朱自清創作于1927年的7月,1927年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是濃墨重彩的一年,也是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激烈交鋒的一年,更是無數人流血犧牲的一年。開年初就在漢口爆發了“一三事件”,后來上海工人不止一次地發動武裝起義,所幸最終取得了勝利,讓工人在社會上也有了話語權。其中最讓人感到悲痛的事是,4月6日李大釗同志就義,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在這場政變中,國民黨對共產黨、國民黨的左派勢力以及革命群眾大肆屠殺,陳獨秀的兒子陳延年以及他的好朋友李世炎,都在這次政變中犧牲,這場屠殺殘殺了共產黨和革命群眾數萬人,這場政變之后,中國大革命從高潮走向失敗,國共合作也自此破裂,社會上危機四起、民不聊生,動蕩不堪。這些是朱自清眼中的現實,而朱自清所經歷的,遠不是1927年的這些事件,還包括1926年3月18日的“三一八慘案”,在這場慘案中,段祺瑞執政的政府屠殺人民群眾。
朱自清生存在新文化運動時期,喜歡文學,與葉圣陶等共同創辦了我國新文學史上的第一個詩刊——《詩》月刊,倡導新詩,倡導新思想,倡導白話文寫作。他經歷的是社會上動蕩的時期,是新舊交替的時期,是自由被限制、思想被束縛、靈魂被羈絆的時期,在這個時期中,有的人選擇隨波逐流、有的人選擇無所作為,而朱自清選擇用詩、用散文、用文學來表達自己的態度、諷刺社會現實、喚醒人民的思想。
荷塘月色的內容賞析
在這篇散文中,對荷塘中的荷葉、荷花、荷香以及上空的月色描繪得惟妙惟肖,讓人們讀起來心曠神怡,仿佛一下親臨池塘,感受到了池塘中這幅美景的美不勝收。葉子好像舞女的裙子,隨風搖曳花兒好像明珠,好像星星,又好像美人,在微風的吹拂下,花兒和葉子翩翩起舞,自由地散發著魅力。
而這番自由和安定正是朱自清所追求的,在這篇散文的開頭,作者朱自清寫道,“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結合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可以得知,讓他心神不定的原因并不是家庭瑣事、工作繁重、思親念友,而是他所處的社會現實,當時整個社會都處在“白色恐怖”之下,這些處于上層的有識之士更是成為國民黨的焦點。
在這動蕩的社會下,他不知道應該去往哪里,就好像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之上一樣,每一個選擇每一條道路都是未知的,但是他心里知道,如果僅僅故步自封、止步不前、不改變現實,那么這個現實,永遠都是黑暗的、自己不喜歡的、憎惡的,但是這世界上的事怎么能過總是如人所愿了呢?人又怎么能像月色下的荷花一樣那么自由,那么隨心所欲呢?現實束縛著他,他想擺脫卻不知如何做起。這就是朱自清老先生內心的矛盾,面對現實的無能為力,未來太迷茫了,正確的方向到底在哪里?
雖然內心滿腔愁緒,但是月色正好,荷塘風景美妙,荷塘邊有一些楊柳,這一番美景,在這寂寥的夜晚只屬于朱自清,在這里他的人格是自由的,這也是一個讓人放松的地方,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不受世俗的限制,在但是作者也知道這樣美妙的風景、身心的放松,在現在這種社會背景下都是暫時的,明天所面對的還是黑暗的現實。文章中,作者將他所看到的景色,荷葉、荷花、它們的形狀、顏色、味道通過文學藝術的加工,描述得渾然一體,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看到這篇散文我相信大家內心都是平靜、享受的。
對荷塘月色的評價
在大多數讀者看來,《荷塘月色》給人以美的享受、心靈的寧靜,對于這一篇流傳度較廣的散文,也有很多文學家給出了他們的評價,文學界對于荷塘月色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各有各的說法。比如著名作家余光中認為,《荷塘月色》所運用的比喻修辭手法過于頻繁,讓文章看起來不太真實,尤其是《荷塘月色》中對于景色的描寫,溢美過剩,并且朱自清的比喻都很直白,缺乏想象力,有的比喻甚至讀起來不太恰當!
這些比喻都是不假思索的明喻,而沒有注入自己思想的隱喻。不過孫紹振教授對此卻持有相反的態度。他認為,余光中把“隱喻”看得比“明喻”高明,是受了美國創作理論的影響。“隱喻”與“明喻”都是一樣的,只要能達到比喻的效果,沒有誰比誰更高級。
其次,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喜歡用女性意象,而余光中認為,他這樣的使用不太高明,甚至還具有反作用,會引起庸俗的聯想,這樣的比喻非常草率,不能達到傳遞思想的效果,充其量只是一種華麗的裝飾,這樣的點評可謂是十分犀利了。
除此之外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也對這篇文章沒有給予很高的評價,他認為這篇文章是“病態唯美”的文章。兩個人都給荷塘月色負面評價,但是評價的語境卻是不一樣的。余光中是專門寫了文章來批評朱自清的散文,而莫言只是在他在一個文章中以《荷塘月色》為例子,他想表達的并不是去批評這樣一篇唯美的散文,而是對于中國語文教育的思考,現在語文教育都熱衷于讓學生分析作者創作背后的思想,其實這是一種打擊學生閱讀興趣的做法!
對一篇文章,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并且讀一篇文章,能感覺到他的行文是優美的舒適的,這就行了,沒必要上綱上線地去分析背后的內涵、其中的意義。另外,由于行文風格的原因,著名教育家葉圣陶也批評過《荷塘月色》安得不自然,不過,不自然正展示了朱自清內心的矛盾,韓寒也曾批評過它“華麗空洞”,這與莫言的“病態唯美”意思大致相同。
總結
:
一篇文章好不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不能因為有一些著名的學者對這篇文章給出了他們的評價,我們就人云亦云、隨波逐流,也認為這篇文章不好,或者這篇文章非常優美。事實上,作為社會上的個體,我們需要有基本的欣賞事物的能力、認知能力以及判斷這件事是好是壞的能力,可能我們所做的結論與他人不同,但是,這就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獨一無二的思想,獨一無二的靈魂。并且一件事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應該學會用辯證的、理性的思維去看待周圍的事情。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名家如何评《荷塘月色》?余光中:中学生水平,莫言:病态的唯美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茅盾文学奖评分最高的10本书,你读
- 下一篇: 原创:男不读纳兰容若,女不读仓央嘉措,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