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是美国欺骗世界的“大骗局”?
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是美國欺騙世界的“大騙局”?事后分析疑點重重,當年究竟發生了什么?
1941年12月7號,日本突然偷襲美國在夏威夷的珍珠港海軍基地。
這一手,直接把當時還宣稱“中立”的美國,給拽進了二戰的大戰場。
不少人都感嘆說,日本這是腦子發熱,自個兒找上門去惹了大麻煩,就像拿棍子捅了馬蜂窩一樣。
但也有消息稱,珍珠港事件美國早已提前收到情報,本來是能躲過去的,但故意讓此事件發生,給自己找了個正大光明的參戰理由。
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兒呢?
時間回到1940年,日本整了個“大東亞共榮圈”的名頭,說白了就是想把西太平洋、東南亞還有更遠的地方都變成自家的后院,順便解決下資源短缺的問題。
這時候的美國,正忙著在歐洲撈好處,沒有太在意日本的小動作,對日本采取了既給胡蘿卜又揮大棒的策略,一邊幫中國抗日,一邊還跟日本做著買賣,賺得盆滿缽滿。
可日本胃口越來越大,美國一看不對勁,開始動手制裁了。
日本覺得自己勝利在望,美國卻橫插一腳,就急眼了,得想辦法把美國這絆腳石給踢開。
于是,1941年12月7號,日本偷襲珍珠港,致使太平洋艦隊幾乎癱瘓。
從歷史長河來看,珍珠港事件仿佛成了二戰進程中的一個催化劑,往正面方向推了一把。
當時日本搞偷襲,本想著能給美國來個措手不及,結果卻像是自己搬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可多年后,日本學術界里冒出了不一樣的聲音。
有一部分日本學者開始質疑,說珍珠港事件其實是美國自編自導的一出戲,目的就是要找個名正言順的理由加入二戰。
他們說,美國給全世界設了個大局,大家以為的轉折點,不過是美國演的一場苦肉計。
這些學者指出,美國情報網那么厲害,按常理早該嗅到點啥。
可太平洋艦隊,愣是一點風聲都沒收到。
于是,他們猜測美國可能是故意拿珍珠港的將士當了棋子,好對法西斯宣戰。
對日本來說,他們原本想的是,通過偷襲削弱美國海軍,至少也得讓美國晚點兒參戰。
畢竟二戰那會,美國就像個看熱鬧的,隔得老遠,戰火燒不到它,還趁機賺得盆滿缽滿。
雖然國內對參戰意見不一,但政府一直按兵不動。
可日本還是忌憚主戰派的羅斯福總統,二戰全球蔓延,美國遲早得卷進去;
再者,戰爭不在本土打,參戰還能刺激經濟,羅斯福心里頭早就有盤算了。
結果呢,羅斯福的計劃一直受阻,沒想到最后是日本人送來了機會。
珍珠港一炸,美國民眾炸了鍋,紛紛要求政府宣戰。
但仔細計算,美軍在珍珠港到底損失了多少呢?
據日軍統計,美軍在此次偷襲中,共損失8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4艘驅逐艦、8艘輔助性船只,合計共30萬噸,士兵死了兩千多,傷了一千多,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事實上,8艘戰列艦雖然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但美國憑借驚人的工業力量修復了6艘;
重創的3艘巡洋艦,后全部修復;
4艘驅逐艦,后來修復了2艘;
日軍的行動看似成功,但從結果上看,遠遠沒有達到戰略目標。
珍珠港事件,在短時間內確實給了日本一些軍事上的優勢。
但長遠來看,它更像是日本走向徹底失敗的起點。
這一戰,為日本換來的,是永遠成為“失敗國”的烙印。
但話說回來,關于珍珠港事件,能看出來的疑點有很多。
二戰結束后,美國雖然組織了多個調查團,但大多是在說美國如何轉變政策,對于珍珠港事件本身的真相,卻是只字不提。
這么一來,更讓人懷疑,珍珠港事件是不是美國故意為之。
畢竟,從戰前的布局到戰后的地位,美國都像是提前規劃好的一樣,一步步走上了世界霸主的寶座。
所以說,珍珠港事件,到底是日本的一意孤行,還是美國的一場大戲。
這事兒,還真得好好琢磨琢磨。
參考資料:
本刊綜合《珍珠港戰役前的美日情報對抗》
董灝智《珍珠港事件前后中國學者的“日本必敗論”》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是美国欺骗世界的“大骗局”?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和干预引发了哪
- 下一篇: 原创:贵人晋升为“嫔”,为何都欣喜若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