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简史:横跨亚欧非,拯救犹太人,为何如今落到如此境地
咱們今兒個要說的著名的文明故國伊朗,話說數億萬年前,阿拉伯板塊和歐亞板塊轟隆一撞,伊朗高原就此形成。那么由打這一日起,就決定了日后伊朗的重要地位,北接中亞,西鄰中東,東南挨著南亞,東北牽著中亞和東亞,南邊經由波斯灣直通印度洋,就這么個四通八達,歐亞大陸的十字路口的戰略地位,使得伊朗自古以來便是兵家之所必爭。
梁啟超先生當日提出“四大文明古國”這么個概念,印度、埃及、巴比倫和咱們中國。其實啊,伊朗跟這四位比起來,那是非但毫不遜色,而且好些個方面猶有勝之。尤其這印度、埃及和巴比倫還一度“自古以來”那就是伊朗的領土。
今兒個咱就給您說上一說。
根據當今的考古發現,約莫八千年前,伊朗高原就有游牧民族出現,到了公元前四千年左右,一伙被稱為“埃蘭人”的土著開始于此建立部落城邦,猶太人的《舊約圣經》當中就經常提到這埃蘭人,而且他們已經開始發展農耕,鍛造青銅器,燒制瓷,跟周邊的蘇美爾文明開展貿易等等。
到了前2700年左右,伊朗高原上第一個由埃蘭人建立的政權出現了,并且為了爭奪錫礦開采權,跟周邊國家時有征戰。
在前9世紀,中國西周末年,約莫就是周厲王讓國人道路以目那個前后,一伙來自現今俄羅斯和烏克蘭草原地帶的叫雅利安人,長途跋涉進入伊朗高原,與當地土著進行了長久的民族大融合之后,形成了一些大大小小的王國。
這雅利安,其實波斯語發音就叫伊朗。這是伊朗的最初起源。
那么這些部落和王國忠,其中最有名的兩個,一個叫米底,也翻譯為瑪代,另一個叫波斯。還有一些更少數的比如斯泰基人,也就是后來咱們漢朝史書稱之為安息帝國的締造者等等吧。
到了前688年,埃蘭王國衰落,米底王國興起,這波斯小王國成為米底的附屬國。
那么其實這時候啊,這歷史就已經熱鬧起來了,歐洲這古羅馬已經興起,緊鄰的西亞這邊呢亞述帝國,巴比倫小王國也在迅猛崛起。這亞述和巴比倫都曾經毀滅過以色列,尤其巴比倫前后兩次覆滅以色列,摧毀猶太人的圣殿,把猶太人擄為奴隸,那么正是伊朗人摧毀了巴比倫,解放了備受欺壓的猶太人。當然這是后話。
且說米底歷來受到亞述國的欺壓,終于有一日,米底國王一咬牙一跺腳,決心玩把大的,于是暗中勾結亞述帝國附屬的巴比倫地區的總督,恰巧這巴比倫總督也早有反意,只恨兵微將寡,未敢擅動。這時候一看,嘿,正打瞌睡遞枕頭的來了,那就抄家伙動手吧。
你看古人為了利益綁定,要么磕頭拜把子,要么干脆就結個兒女親家,兩方面聯姻結盟,而后內外勾結,出其不意沖著亞述帝國就下了家伙。
亞述帝國,那可不白給呀,橫行西亞,征戰埃及,鐵蹄所到之處是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周邊小國是苦不堪言。
因此,以米底和巴比倫為首,同時猶太人,埃及人,阿拉伯人等小國部落人群脅從,趁著亞述帝國內亂之際,是趁你病要你命,對著亞述首都尼尼微是群起而攻之。所謂流氓一人一板磚,大俠也能被掀翻。
前614年,數百年來無敵于天下亞述帝國轟然倒塌,末代國王狼奔豕突逃亡埃及。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乘勝追擊,打敗埃及,占領敘利亞,捎帶腳還控制了埃及的小弟以色列。
米底王國也斬獲頗豐,得到了埃蘭,亞美尼亞等地區。
后世的伊朗人認為,亞述首都尼尼微毀滅之日,就是伊朗崛起之時。
再說這一旦外患消失,頓時巴比倫和米底這對矛盾就凸顯出來了,尼布甲尼撒二世對米底的壯大是憂心忡忡,終于就決定先下手的為強,后下手的遭殃。我就首先掃平外圍,因此率先向以色列發起猛攻,埃及法老隔著紅海打眼一瞧,以色列是烽火連城,他就心知不妙,這以色列一亡,我埃及那是唇亡齒寒,準是下一個。
就得說法老是個好同志,啪,當時一掇權杖,兵發巴勒斯坦地區,全力救援以色列。
哪知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二世那真是胸懷韜略,腹有良謀,當時一看法老拍馬舞刀而來,竟然采用后世孫臏圍魏救趙之法,來了個圍點打援。在埃及軍兵的必經之路上預先設下伏兵,一戰擊潰埃及人。隨即拿下耶路撒冷,而后打死屠殺,縱火焚城。
按著舊約圣經的預言, 耶路撒冷一片荒涼,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此后,伊朗高原以及大部分西亞地區,就剩下呂底亞,巴比倫和米底王國三足鼎立。
那么這一時間呀,米底人信奉各種神祇,這統稱為叫馬茲達教,也叫前瑣羅亞斯德教,教中的最高天神就叫馬自達。
梁家輝說,我們都開勞斯萊斯,奔馳,你坐馬自達,怪不得你塞車。
誒,這馬自達的名頭,就來自于米底人的最高天神。
但是因為這個馬茲達教,這里邊神太多了,嚴重超編,搞得信徒們在祭拜之時就格外的勞心勞力,信仰壓力非常大。
終于,某個名叫瑣羅亞斯德的信徒就覺得這么搞下去肯定不行,教派要生存要發展,那就得搞改革,于是他決定讓神仙們退休下崗,只留下最高神馬自達享受香火供奉。
這位瑣羅亞斯德,您可能聽著不熟,他還另有一個名號喚作,查拉圖斯特拉。誒,尼采的名著《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就指著這位宗教改革家說的。那么改革后的瑣羅亞斯德教,因為覺得火是世上最純凈的元素,所以又名拜火教。唐朝時期傳入中國,取名為祆教,到了后世金庸的小說《倚天屠龍記》里頭,又取名為明教。
不有個波斯也就是伊朗總壇來的圣女,叫小昭的嗎?就是這伊朗拜火教的人。
拜火教神廟
再說回這位查拉圖斯特拉,作為同時期中國東周年間的人,確實了不起,這位先知當時就提出,男女平等,不要吸毒,不要宰殺耕牛獻祭,要不然會影響農業生產。讓牛活命比獻祭更有愛等等超越時代的思想。
咱們書歸正文。
再說米底王國的末代國王,老王子有一天啊做夢,就夢見自己女兒一泡尿把皇宮乃至整個京城給淹了。
你看要換個尋常人家,他不得覺著是自個兒閨女這泌尿系統很好很強大嗎?但是自來這帝王心術,講究的是一個多疑。要不你一個沒料到,腦袋瓜沒了。
老王子坐不住了,一覺醒來趕忙就把女兒給遠嫁到一個邊陲小國,誒,正是嫁給了波斯小王國的國王。
可時過不久,老王子又夢到閨女懷孕了,而且腰間長出了粗壯的葡萄藤,把整個國家都給死死箍住了。
哎呀, 這可不行啊,醒來的老王子趕忙又把懷孕的女兒給接回來了,并且命人嚴密看守,一旦這禍胎將世,立馬給我取其性命。
老王派出的殺手名叫哈爾帕格,乃是朝廷的重臣。但是這老哈人不錯,眼瞅著嬰兒嘎啦一落地,他是手提利刃,晃了三晃搖了三搖,終究,是沒能下手。為了掩人耳目,老哈把這娃娃帶出深宮,交給了一家牧人。
可也趕巧,牧人媳婦剛然生了一個死胎,正擱屋里擦眼淚兒呢,結果上天帶來這個么一個娃娃,那是愛不釋手啊。
那么這個娃娃,可并非是普通人,他正是未來伊朗帝國也叫波斯帝國頭號創造者,猶太人的大救星,波斯大帝-萬王之王-居魯士。
在我看來,居魯士之偉大,在古代帝王之中,實屬空前絕后,無出其右。
二
相傳居魯士降生之時,天降異象,紅光遍地。這也實屬尋常。在東方古國,也有周文王據說長著四個乳頭,趙匡胤出世是個金娃娃,金光閃閃。總之歷來帝王將相都是生來就各種骨骼清奇,各種神仙放屁不同凡響。
再說遠離宮廷,野蠻生長的居魯士長到約莫10歲左右,因為一樁區區打架事件竟然被抓到米底王宮訓話,誒,居魯士打的是米底大臣之子。
可想而知,老王一看眼前這娃娃,激靈靈打個冷戰,啊?這,這莫不是就是那個小崽子?叫來牧人和當初的大臣老哈一問,倆人不敢隱瞞,如實交代。
老王子聽罷了多時,長嘆一聲,沖著老哈就說:唉,這是天意。也罷,晚上把你兒子也叫來,咱們一起聚個餐,團建一下,慶賀我這外孫歸來。
到了晚間,宮廷之內各種珍饈佳肴,酒過三巡菜過五味,老哈就問老王子,說是我主陛下,我這帶來的犬子呢,我兒子呢,怎么沒看著他?
老王子也是一臉驚訝,啊,這你不見著了嗎,你剛才還吃了呢?
說完了,順手取過一個框子,這不剩下的都在里頭呢,各位,母子連心父子天性啊,這扯心連肺。老哈是痛斷肝腸,怎么辦,君臣有別,只能打落牙齒和血吞。
好在居魯士終究活了下來,他的親生父母是虔誠的拜火教徒,而后悉心教導居魯士,你要如何怎樣尊重他人,團結互助,人人平等之類,跟現如今幼兒園小朋友學的差不多少。又指導居魯士如何騎馬射箭,統帥三軍。
十多歲的居魯士便開始嶄露頭角,麾下兵馬齊聚,人才濟濟。那么一旦時機成熟,他頭一個選定下手的目標,果然就是他的外公,米底國的老王子。
老王得知軍前急報,雖然吃驚,并不意外,當時是銀牙緊咬,心說好崽子,你是胳膊肘往外拐調炮往里揍,罷罷罷。來啊,于我號令兵馬,討伐這個逆子。
要說老王子畢竟是多年執掌軍機,經驗豐富,為了指定兵馬大元帥,他發揮了偉大的想象力,最后終于派出朝廷重臣哈爾帕格,誒,非是旁人,正是不久前被他吃掉兒子的老哈。
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老哈眼角掛著血線,是陣前倒戈,米底老王按著拜火教的規矩,本應該被圣火凈化,靈魂升天。但是您可想而知,居魯士最多也就給了個軟禁。
此事引起呂底亞國王克羅伊斯的注意,這位那是居魯士的親舅舅,要說這位舅公沒什么,但是他可有兩位了不起又了不起的帝師,頭一位叫梭倫,乃是古希臘七賢之一,偉大的政治家,立法者,詩人,曾一手策劃索倫改革,在兩千多年前就建立了公民陪審團制度,有錢沒錢都可參加。
另一位泰勒斯,也是七賢之一,偉大的科學家,哲學家,于人類這個物種之中頭一個提出:世界的本源是什么?被贊為西方哲學之父。曾測算出太陽的直徑,還曾經夜觀天象,預知農作物的收成,而后借此大發橫財。
這兩位,那是真正的先知。
再說這位國王舅舅眼瞅著外甥勢力坐大,心下不安,就想要動手,兩位老師都說不可,戰則必敗。克羅伊斯哪兒聽得了這個,這叫好良言難勸該死的鬼啊,當下便遣使趕往希臘,埃及和巴比倫等組建聯盟,要協同對付居魯士。
結果到了戰陣之上,法老他們嘴炮打的挺響,人是一個沒來。居魯士首次采用駱駝參戰,生擒舅舅克洛伊,覆滅呂底亞。
下一個目標,巴比倫。
巴比倫,那就相當于曾經的亞述帝國,還被歷史學家稱之為古代的紐約,各種商品貿易集散地,真可謂金山銀海遍地,玉液瓊漿流淌。
但是有個問題就是貪腐嚴重,民怨沸騰。結果這時候大家伙一聽,什么?居魯士要打過來了,哈哈,那咱,咱給帶路吧。這叫人的名兒,樹的影兒。
您瞧瞧,梁啟超先生所言非虛:國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國,就這樣巴比倫的帶路黨是成群結隊,個個都是行走的五十萬,這伙人簞食壺漿,歡迎居魯士的王師入城。
結果盛極一時的巴比倫,幾乎被居魯士是傳檄而定,半個月之內,人民群眾就恢復了正常的生產生活。
居魯士打馬入城之后,親自祭拜巴比倫的神以安撫民心,而后傳令各族各民,各安生業。
尤其對命運多舛,被巴比倫三次流放的猶太人,居魯士大帝是關懷備至,猶太人的先知們早就預言,說是大伙不要急,神靈已經為我們預備了一位偉大的解放者。
猶太人哪里曉得,這位預言中的解放者,竟然就是伊朗人居魯士。
居魯士打開巴比倫的寶庫,把當初那些從以色列搶來的奇珍異寶,圣殿寶物一股腦打包,全部讓猶太人帶回以色列。又發放猶太人返程途中的食物,最后下令為猶太人重修被巴比倫焚毀的耶路撒冷圣殿,一應費用由我居魯士自己掏腰包。
這一解放猶太人的事件,開啟了伊朗人和猶太人長達一千多年的同盟友好關系,直到近現代才被穆斯林徹底推翻。
那么到了眼下,居魯士所建立的帝國已經糅合諸多民族,這些民族各有其語言文化宗教信仰,居魯士下令劃分行省,每個行省都有自己的王,有各自的王宮,按著各自的民族文化各安生業。
而我居魯士,則是萬王之王。
居魯士設立的這套制度,有點像聯邦制的雛形,更像周朝的分封制,天子坐鎮中央,諸侯拱衛四方。
如果說這些赫赫武功還算不得什么,那么居魯士接下來頒布的文治之策,那真可謂是石破天驚。
這便是被稱為人類歷史上第一份人權宣言的“居魯士圓柱”,這一圓柱上介紹了居魯士的家譜,武功,解放猶太人等等功業,同時著重提出幾點治國方陣:1,所有人生而平等。2,每個人有信仰自由。3尊重私有財產,任何房屋不得被拆毀,任何居民不得被掠奪。
每一點都閃耀著人類政治文明的無限光芒。但這可是2500多年前啊。
居魯士對此也極為自豪,他繼續寫道,我居魯士使得天下四方都得以生活在安定和平之中。而我,是這一切的守護者。
至此,伊朗帝國或者叫波斯帝國誕生了。號為阿契美尼德王朝。
海到無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
志得意滿、春風無限的波斯大帝居魯士,把他的馬鞭指向了埃及。
只可惜,自古水滿則溢,月盈則虧,春秋正盛的居魯士在馬踏埃及之前,因為一區區小事,犯下了他一生中最為嚴重的錯誤,而這一失誤直接導致他命喪疆場,遺恨人間。
事件的起因是居魯士中年喪妻,可巧里海附近有個蠻族部落的女王死了丈夫,居魯士一時興起,跟人家求婚,結果慘遭女王下發好人卡。
駁了萬王之王的面子,非同小可,居魯士盛怒之下當時披掛上馬,就要平滅這個部落。
您各位要看過《權力的游戲》的話,就知道里面有個悍不畏死的強悍民族叫多斯拉克人,打起仗來以一當十,十分兇悍。這里海女王的部落正是如此。
居魯士可就忘了,將在謀而不在勇,結果戰陣之上,居魯士親自沖鋒,唉,有句話叫瓦罐難離井沿破,大將難免陣前亡啊。一代天驕居魯士,就這樣慘死于戰亂之中。
居魯士陵墓
三
居魯士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后來他的兒子們最終平滅女王部落,搶回了居魯士尸身。他的子侄們隨后展開王位爭奪戰,最后29歲的侄兒大流士脫穎而出,登基坐殿。
大流士,被稱為古代史上最強大的國王,自稱為被馬自達選定的國王。在平定完對自個不滿的叛亂之后,大流士開始積極推進文化教育事業,大力完善地方基礎設施。
他命人整理法老歷史和法律,開鑿聯通紅海的大運河,鋪設皇家高速公路,路上設有999座服務區以及24小時快遞通信員。建設世界中心波斯波利斯,宏偉巍峨的皇宮墻壁上刻畫著各民族大聯歡的和諧畫面,他制定金銀匯率固定的貨幣政策,保留豐富多樣的文化民族語言和宗教。
尤其對猶太人,大流士又是青眼有加,得知居魯士時期就開工的圣殿工程仍然未能完工,大流士親自撥出大量人力財力,對猶太人那真可謂是再造之恩。
也因此,居魯士和大流士等波斯帝王,被寫入了猶太人的《圣經》之中,成為后世數十億基督徒心目中的英雄。
這種統治策略,在帝國之世,古今未有。
你比方說秦帝國就不一樣,唐朝詩人溫庭筠寫詩送友,就說疆理雖重海,車書本一家。說的是始皇帝當初一掃六合,隳名城、殺豪杰,焚百家之言,最終結果就是書同文,車同軌,大家必須整齊劃一,便于帝國統治。
當然后世的亞歷山大帝國、蒙古帝國,奧斯曼帝國等等也基本都一個樣,皆以毀滅為主,建設為輔。
在赫赫文治武功之下,大流士被加冕為埃及法老,就好像后世的美國佬喜歡四處推銷自己的民主制一樣,大流士也覺著帝國之繁榮,需要普惠眾生,遍及天下。
此一時波斯帝國已經橫跨亞歐非,近在咫尺的外邦蠻夷頭一個就是希臘的眾多城邦。
可想而知,希臘人那是民主制的鼻祖和源頭,那眼睫毛都是空的,豈能把這土豹子波斯人放在眼里?因此對波斯的勸降,是斷然拒絕。
于是第一次希波戰爭爆發。
此役之中,就有著名的馬拉松戰役,希臘雅典城邦以陣亡192人的代價,硬生生格殺波斯6400人。
就得說這希臘人不僅是嘴茬子硬,那拳頭也夠硬,面對赫赫波斯,以小博大,以少勝多,粉碎了大流士擴張之夢。
此后大流士之子薛西斯繼位,這位爺不比他的幾位前輩,天性殘暴,乃是一個莽撞人。薛西斯鎮壓埃及和巴比倫之時燒殺擄掠,又發起二次希波戰爭,洗劫雅典,縱火焚城。對內大興土木,殺了親弟弟迎娶親弟妹,搞得是國事日非,民怨沸騰。
誒,不過您說怪也不怪,因為娶了猶太女子以斯帖為正宮皇后,薛西斯(圣經又名為亞哈隨魯王)對猶太人另眼看待。有個權臣叫哈曼的想要謀害猶太人,皇后以斯帖很不高興,結果薛西斯一句話,權臣滿門老小悉數伏誅。
不久之后,薛西斯因為倒行逆施,被后宮太監刺殺,此后,數任國王要么短命,要么就是個傀儡,要么就是一上任,把自個兒的親兄弟表弟兄堂弟兄給宰個干凈。
帝國氣數已盡,王朝命脈已絕。
恰在此時,希臘境內的馬其頓城邦,有個小伙子叫亞歷山大,他冷眼旁觀波斯之運數,敏銳覺察到天命已至,前334年,亞歷山大起兵東征。
龐然巨物波斯在強大的希臘方陣面前,如秋風掃落葉。波斯王室請求割讓領土、奉上重金,再不行選嫁王室女和親聯姻,只求亞歷山大手下超生,就此罷兵。
有句話怎么說的來著,戰場上得不來的,談判桌上就甭提了。
希臘方陣推進到波斯首都,被稱為世界燈塔的波斯波利斯,遭遇了激烈的抵抗。亞歷山大一怒之下,縱火焚燒,城破之日大肆屠城,巍峨的各族圖書館和瑰麗的建筑瑰寶被付之一炬。抵抗的將領,被凌遲處死。
哼哼,亞歷山大勇則勇矣,但是在他的前輩居魯士和大流士面前,不過一狂怒匹夫耳。
至此,伊朗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覆滅。
四
年輕的征服者,亞歷山大大帝,劍指天下,整個世界都是我的。
殊不知任你再大的能耐,敵不過天意難測四個字。
在去往巴比倫的途中,時年33歲的亞歷山大染病身亡。隨即繼業者之戰爆發,亞歷山大一家老小被屠戮殆盡。一番你死我活的刀光劍影之后,亞歷山大的家業被各派軍閥瓜分。
與此同時,伊朗境內的另一派人馬帕提亞人悄然興起,于前224年建立帕提亞帝國。并且自稱為是阿契美尼德家族的后人,哎,我們居魯士大帝的后人,正宗正令。
那么這帕提亞王朝,在司馬遷《史記》大宛列傳里邊被記錄為安息國。此后統治伊朗近五百年。
這安息帝國正處在漢朝和羅馬之間的絲綢之路上,故而商貿發達,一時間安息,羅馬,漢朝,貴霜并稱亞歐四強。
這個安息雖然號稱帝國,但是很有意思的一點是,他們設立了一種專門機構叫美哈斯坦。專門用來針對王儲進行考驗確認,看你夠不夠資格登基大寶。而且對于不學無術的昏君暴君,美哈斯坦還有資格進行罷免驅逐。
這個就有點像羅馬共和國時期的元老院,對王權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安息帝國仍然堅持信仰自由,政教分離的基本國策,仍然堅持偏愛猶太人,并且允許基督教隨意傳播。
這種政策的包容也間接成就了安息帝國的強大,四方列國前來尋求庇護投奔的人不在少數。
此時羅馬共和國興起,自古兩雄不并立,羅馬自然就把矛頭對準了龐大的安息,將其稱之為:帝國在東方永遠的敵人。
那么頭一個跳出來的,乃是羅馬三巨頭之一的克拉蘇,此人曾經血腥鎮壓斯巴達克斯起義,他對安息帝國表示不服,未曾發兵,他就自詡為東方征服者,以壯聲威。
安息帝國派出帝國二號人物,一代名將蘇雷納領兵御敵。
要說羅馬方陣確實在當時來看確實所向無敵,但是蘇雷納采用騎兵襲擾,遠距離射箭的戰術,專克這種方陣,最終一舉覆滅兩萬羅馬軍團,俘虜四萬敵軍。
克拉蘇的腦袋和雙手,被蘇雷納送到亞美尼亞,亞美尼亞國王嚇的當即服軟,忙不迭送上女兒和親,表示愿意脫離羅馬,效忠安息。
此戰反響極大,天下震恐。羅馬方陣不可戰勝的神話被一舉擊破。
然而,蘇雷納卻因功高震主,被安息老王子自毀長城,公然謀殺于朝堂。看來此等孽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啊。
此后數百年,羅馬和安息仍然你來我往,彼此攻伐。
值得一提的是夾在當間的猶太人,羅馬的強勢崛起使得以色列成為了羅馬附屬國,但是跟伊朗人不一樣,羅馬人雖然也堅持一定程度的宗教信仰自由,但是對猶太人的信仰不時會橫加干涉。
你看歷史上伊斯蘭、包括內部的什葉派、遜尼派等,或者基督教等派別人群,他們在受到來自異教的壓力之時,很多時候會選擇改宗,行,我跟著你信,你別殺我行不?
唯獨這猶太人,寧死不屈,寧折不彎,你殺我可以,讓我改宗其他門戶,門也沒有啊。
就這樣,猶太人為了維護千年以來的獨特信仰,跟羅馬人鬧的是你死我活,終于由打公元66年開始直到136年,羅馬帝國將以色列首都耶路撒冷夷為平地,幸存的猶太人被強制驅散,永遠不許返回巴勒斯坦地區。直到公元1948年。
咱們書歸正文。
到了三世紀上半葉,安息帝國陷入內亂,美哈斯坦開始跟皇族展開一系列沖突火拼,國王戰死。持續480年的安息帝國就此覆滅。
取代安息帝國的叫薩珊王朝,這個王朝也自稱為是阿契美尼德帝國的后人,宣稱對居魯士大帝以來的所有領土擁有主權。
這羅馬人一聽就不干了,當時率領亞美尼亞和埃及人前來進攻。前232年,兩軍在土耳其安條克遭遇,薩珊王朝使出大象陣,重創羅馬,重新占領兩河流域、中亞和阿塞拜疆等地。
此后,薩珊王朝是持續壓制羅馬帝國,好些個羅馬帝王甚至就直接死于伊朗人之手。國王沙普爾自稱為伊朗及非伊朗世界的火腿腸,呃是王中王。宣布伊朗是高于世界所有國家的獨一無二的超級強國。
在羅馬,隨著基督徒持續增多,羅馬皇帝殺到手軟,刀砍斧剁,水淹火燒,猛獸撕咬,各種殺,終于是殺不動了,最后一拍腦門子,覺著堵不如疏,開始承認基督教,進而定為國教。但是其中巧妙之處在于,羅馬人給原始的基督教做了一系列的手術,一番加減乘除之后,全新出爐的基督教被稱為羅馬大公教。
只是距離當初耶穌所創,早已經是相去甚遠。
伊朗人一看羅馬人變了,不殺了,誒,他開始擔心說我這伊朗國內基督徒要叛變歸順羅馬,那可如何是好,誒他開始瘋狂屠殺國內的基督徒。
但是即便如此,在阿拉伯人入侵之前,伊朗薩沙王朝仍然由三分之一改宗基督教。
要說薩珊王朝最有名的皇帝,當屬霍斯勞一世。這位再度被冠名萬王之王。他手中的領土持續擴大,從印度到地中海,高加索到中亞紅海。為了鼓勵生育,咱現在不也鼓勵生育嗎,有些個地方發放一千兩千的育兒補貼。
您再瞧瞧這位霍斯勞皇帝,但凡境內的貧困人群的婚慶和兒童教育全部由王室承擔,重病患者的醫療費用由皇家補貼。同時對外國難民提供庇護。
伊朗在他手中迎來史無前例的經濟和文化繁榮。
波斯帝國疆域圖
到了7世紀初期,薩珊王朝開始進入敗落階段,各種宗教派別彼此沖突,王室內斗不休,一片暮氣消沉之色。
在628年的這一日,伊朗撒山帝國的國王,東羅馬皇帝,埃及總督等等各國各方的一些首腦大員,幾乎同時接到一封書信,信里頭內容很簡單:要求各國各地無論過往還是皇帝,即刻改宗伊斯蘭教。
落款是:穆罕默德,真主的使者。
阿拉伯帝國的颶風,即將狂飆而來。
五
伊斯蘭教,是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借鑒了猶太教的知識產權之后,創立而來的新門戶。
大家都知道,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是同一個老祖先,叫亞伯拉罕。那么兩派的核心分歧在哪里呢?
當初猶太人的上帝,也就是阿拉伯人口中的真主,要求亞伯拉罕帶著自己的兒子去摩利亞地,在此處把這兒子獻為燔祭。也就是給殺了再燒掉。
這是某種跟神靈立約的儀式。摩利亞地也正是后來的三教圣地耶路撒冷的所在。
分歧在于,猶太人認為,亞伯拉罕當年上山帶著的是自己的祖先,亞伯拉罕的嫡子以撒。而阿拉伯人認為,亞伯拉罕帶著的是自己的祖先,也就是亞伯拉罕的長子(庶子)以實瑪利。
到了后來,亞伯拉罕為了嫡子以撒繼承家業,直接把以實瑪利母子給掃地出門了。那年月,遍地狼蟲虎豹,阿拉伯人的祖先能活下來,實屬不易。
咱們書歸正文,632年,正值中國的唐朝貞觀初年,伊斯蘭首任哈里發傳下號令,阿拉伯大軍同時向東羅馬(西羅馬已經被滅了)和伊朗兩大帝國發起進攻。
說這阿拉伯人吃了熊心咽了豹子膽,怎敢如此高調進軍呢?
就因為此時的伊朗和羅馬因為連年征戰,再加上內部幫派林立,內斗不休,早已經是強弩之末了。
阿拉伯人嘴角上流著哈喇子,一來急切渴望著兩大帝國的無數金銀財寶,再者奉了先知號令,勢必要進行武力傳教。
開戰之前,伊朗人看著阿拉伯使者都跟丐幫弟子似的破衣啰嗦,都覺著很好笑:似爾等這般低劣卑微的民族,也敢口出大言?要不先冷靜一下,我們可以幫你們吃飽穿暖。
阿拉伯使者冷笑幾聲:改信伊斯蘭是唯一的正道。作為對你們順從的回報,可以賞給你們真經,你們可以用心學習。倘若牙崩半個說個不字兒,哼哼哼...
話不投機,那就得手底下見真章。
向來帝國覆滅,多半都是內外交困,伊朗薩珊王朝即是如此,跟阿拉伯人開戰之時,王朝境內兩河流域多個大壩潰壩,洪水肆虐,瘟疫泛濫,持續的旱災,加上皇室內斗不休,可想而知,薩珊王朝被徹底拔掉氧氣管只是時間問題。
用阿拉伯人的話說,他們只要一本古蘭經就足夠了,余者花花世界,什么藝術瑰寶,幾乎被摧毀殆盡。每破一城,阿拉伯人幾乎屠滅所有男性,婦女兒童被賣為奴隸。
625年之后,薩珊王朝徹底覆滅,整個伊朗高原被刷上了一層綠色。
一些骨灰級的伊奸,苦口婆心地勸說伊朗人改宗伊斯蘭,如若不聽,就在伊朗人身上臉上烙印,刺青,最后干脆就斬首示眾。這有點像后世滿清王朝的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一個路數。
661年之后,穆斯林因為內部繼承權問題發生爭執,誰應該來當哈里發呢?一方是穆罕默德的直系后人,認為應該由圣先知的直系血脈來繼承大統,另一方叫倭馬亞家族,依仗手中兵權就堅決不認。
那就只有抄家伙動手,倭馬亞家族隨即對先知后人展開追殺, 幾乎將其屠戮殆盡,而后建都大馬士革(現金敘利亞首都)。
那么這穆罕默德直系后人的穆斯林就被稱為什葉派,跟隨倭馬亞家族的即為遜尼派。
落魄的什葉派穆斯林逃到伊朗,因為面對共同的敵人遜尼派,兩方面自此開始結為盟友,對遜尼派的倭馬亞王朝展開血腥報復。
這也就導致了,什葉派在伊朗扎根結果,融為一體。而其他穆斯林國家基本都是遜尼派。直到現如今什么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這一系列穆斯林國家幾乎都是反伊朗的。
再說什葉派攜伊朗人一度碾壓遜尼派的倭馬亞王朝。而后什葉派的老大阿布在巴格達被擁戴為哈里發,建立叫阿拔斯王朝,直到1258年。同時這伊朗周邊還有各種附庸的獨立小王國。
從這時候開始啊,突厥人已經開始崛起,這突厥人本是匈奴人的一支,后來在隋唐年間于中國北方興兵作亂,這游牧民族那真就是驍勇善戰,但因為不事農耕,這個經濟基礎太差。到了后來首先是被隋朝瓦解分化,到了唐朝初年,東突厥被一代名將李靖李藥師所滅,誒,金庸先生那個射雕英雄傳東邪黃藥師,就跟著人家李靖李藥師取名的。
那么戰敗的突厥人開始一路西遷,到了中亞西亞這一帶,就開始給這里的各個王朝當雇傭兵,你給我錢,我幫你打仗。
各位,西羅馬帝國就這么玩完的,引狼入室,被自個的雇傭兵給滅了。
日光之下無有新事啊,突厥人在給人打工的過程中,就逐步坐大,誒要一腳踢翻老板自個兒單干了。有個突厥將領叫阿爾普特勤的,發兵攻取阿富汗,同時取道南下,攻取印度次大陸。
由此,突厥人建立的突厥王朝開始興起。
那么這一時間段啊,中亞西亞地帶,主要就是由突厥小王朝,東羅馬帝國,以及定都巴格達的阿拔斯帝國分而治之。
其中有個不是國家,勝似國家的恐怖組織,咱們得單獨交待一下。
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龍記里頭,提到波斯國圣火令神功的創始人,叫“山中老人”,其實這并非是虛構,山中老人實有其人。真名喚作哈桑薩巴赫,被稱為是現代政治恐怖主義的發明人。
這位山中老人薩巴赫,名義上隸屬什葉派,但是他另辟蹊徑,在什葉派之下自個又創立了一個分支,叫伊斯瑪儀派,他手下的武裝組織您可能聽著耳熟,叫杰哈德。
杰哈德組織這些天可是出名了,在中東地區協同哈馬斯跟以色列打的不可開交。
按著山中老人的吩咐,杰哈德是圣戰的意思,有兩重涵義,一者是要對自己展開圣戰,就是要戰勝自己肉身的情欲,這些都是墮落的。再來就是要對異教徒展開圣戰。
山中老人憑借杰哈德的武力,建立了一個沒有固定疆域的網絡國家,是橫行中西亞,誰也惹不起。
突厥王朝的重臣曾經派人去威脅山中老人薩巴赫,薩巴赫當著來使的面,冷笑一聲,當時吩咐手底下倆年輕人,你,割掉自己的喉嚨,你,從山頂上跳下去。
結果,倆人是哼也沒哼,哈也沒哈,當即照辦,血濺當場。
薩巴赫指著尸首跟突厥來使就說,回去告訴你主子,這樣的年輕人,我有兩萬個。
說為什么這年輕人如此渾濁悶楞,悍不畏死呢?據后世來到中國旅行的意大利商人馬可波羅記載,說是山中老人專門設有一個秘密宮殿,宮殿里邊裝修豪華,富麗堂皇,而且美女如云,是酒池肉林,整個一古代版的天上人間。
為了讓這些年輕殺手徹底馴服,山中老人會給他們喂服一些迷幻藥,而后趁著 他們暈暈乎乎給抬到這秘密宮殿里邊,讓他們親自感受來自極樂世界的震撼。
容等這幫人醒來之后,山中老人會當著眾人的面,問他們剛才去哪了。這年輕人哪知道這一切都是教主的詭計呢,當真就以為方才去天堂逛了一圈。只能帶著滿臉震驚之色回答,哦,我們去天堂,似乎還看到了72個處女。
天堂的富麗堂皇目眩神迷,對比眼下冷清肅殺的環境,這種強烈的反差,讓每一個年輕的殺手巴不得趕緊為真主舍身取義,趕緊去天堂享受人生。
所以你想啊,這種殺手一旦出招,那真就萬無一失。死在他們手中的國家首腦,朝中大員那多了去了。
如此,薩巴赫及其徒子徒孫橫行將近兩百年,直到蒙古帝國興起,蒙古鐵騎拉著大炮,架炮攻山,才徹底掃平這一極端教派,但是他們的后人仍然綿延不絕,直到今日,薩巴赫的信徒約有一千五百萬。
六
時間進入13世紀,統治伊朗的突厥帝國手底下,獨立出一個叫花拉子模王朝,統治伊朗阿富汗等地區。當然從信仰角度來看,也屬于遜尼派王朝。
這花拉子模王朝,乍一看挺唬人,兵強馬壯,很看不上剛崛起的蒙古人,時不時還總想從蒙古人身上薅點羊毛。
可惜啊,碰上了后來的鐵木真,也就是蒙人成吉思汗。
要說鐵木真剛開始還能忍,但是架不住花拉子模人菜癮還大,終于就激怒了鐵木真,蒙古人的復仇好似遮天的颶風狂飆而來。
鐵木真揮軍西進,每下一城,男人全部殺光,用人腦袋堆成一座座連綿血腥的金字塔,你就是投降也不行,照樣屠城,即使鐵木真口頭上答應了說投降免死,一旦打馬進城,仍舊屠城。
在現今阿富汗的巴米揚地區,鐵木真一個兒子戰死,好家伙,這位殺人的祖宗曠世的惡魔固然要殺光男子,對所有女人全部剖腹,尤其對孕婦,剖腹取子,再讓孕婦親眼看著胎兒被剁成肉泥。
一座座曾經熱鬧繁華的都市,在蒙古人過后,連一條狗都沒留下。
只有毀滅,人口,土地,建筑,圖書館等等等等,鐵木真的到來就像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慘烈而無情。
誒,平生不修善果,專愛殺人放火。
隨著蒙古人一路西進,突厥王朝覆滅,蒙古帝國占據歐亞。
當人們好不容易從蒙古鐵蹄之下,剛然煥發生機,好嘛,又一位混世魔王,自稱是鐵木真后代的突厥化蒙古人,帖木兒,橫空出世。
帖木兒以伊斯蘭的名義把鐵木真干過的活,又來一次,什么屠城掠奪,人頭金字塔,一路從中亞,殺到西亞,又殺到印度,稍有反抗就屠城。
誒,打著打著,帖木兒聽說東方的大明朝,朱元璋死了,又聽說朱明皇家內部耗子扛槍窩里反,叔叔跟親侄兒打起來了。哈哈,帖木兒撫掌大笑,當即厲兵秣馬,準備東征大明朝。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帖木兒備足了七年的糧草,同時帶甲二十多萬,號稱八十萬,浩浩蕩蕩,就越過天山,推進到伊犁河附近。
眼瞅著東西方兩大王朝,就是一場兇殺惡斗。這要打起來,那死的人可就海了去了。
誒,就在這么個關鍵時刻,這一晚帖木兒挺高興,舉杯暢飲,哪知幾杯葡萄酒咕咚入肚,突發高燒,很快昏迷不醒,胡亂喊了幾句,兩腿一蹬,脖子一梗,終于,身歸那世去了。
帖木兒帝國
此后,伊朗人再次仗劍立國,于1501年建立薩菲王朝。
薩菲王朝跟前期伊朗人建立的其他王朝大同小異,所不同者,前朝都跟羅馬帝國打的你死我活,那么本朝跟土耳其人建立的奧斯曼帝國殺的是不可開交。
可歷史走到這個階段,西方也就是歐洲大陸,各個海洋帝國開始興起,大航海時代揭開了全球殖民化的進程。
這時候的伊朗帝國,簡直跟東方的明清帝國一般無二。一樣的明君當國之時,繁榮一陣兒,昏君臨朝之際,雞飛狗跳,要么權臣攝政,要么外戚干政,要么和親聯姻,要么干脆刺殺君王。
所不同者,在于明清帝國是中央集權制,皇帝一人說了算。伊朗這邊不時還有一些小的封建領主,再就是因為宗教問題復雜,伊朗這邊一會是政教合一,換個老大又堅持政教分離,真所謂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
在此咱們得單表一下薩菲王朝的伊斯瑪二世,這位君主了不得,在位期間堅持政教分離,推行信仰自由,境內什么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拜火教并存共立。同時開展改革開放,推進文化教育事業,全面碾壓土耳其,收復大片國土。
最為強悍的是,為了讓西方國家相信伊朗不是極端穆斯林主政,這位爺干脆在境內修建了兩座養豬場,以示清白。
這一系列政策,使得暮氣沉沉的伊朗,再次成為東西方交流的中心地帶。
可惜啊,老王子一命歸天之后,繼位的子孫一個賽著一個的不成器,沙俄帝國趁機就侵入伊朗,割走了伊朗大片領土。說這俄國為什么地盤這么大,誒,從這時候就已經開始攢家底了。
那么此后,伊朗再次衰落,原本管轄的阿富汗被英國策動獨立,沙俄繼續蠶食伊朗領土,占領亞美尼亞。伊朗境內仍然是王朝更替,內斗不休,雖然不時抖擻雄風,堅挺一陣兒,但是很快又疲軟下去,任人欺凌。
就這樣,曾經橫跨亞歐非的龐大帝國,逐步萎縮為今天的模樣。
直到進入近現代,誒差不多是中英鴉片戰爭那陣兒,伊朗出了一位了不起的改革家,總理大臣塔吉汗,在塔吉汗的改革之下,大力引進西方的學校,醫院,軍事裝備,同時引進外國高新技術人才,您瞧瞧,跟滿清帝國的西學東漸,洋務運動如出一轍。
可惜,塔吉汗的改革堪堪三年光景,便被守舊派聯合扼殺,塔吉汗本人也被迫自殺而亡。真可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在這一片混亂之中,伊朗的各路宗教運動也是此起彼伏,有些教派甚至揭竿而起,謀求政權,跟太平天國一個路數。
終于,伊朗境內的有識之士認識到,伊朗必須革新政治,順應世界潮流,無論如何不能再這么繼續閉關守舊了。
于是1906年,老國王覺得自己撐不住了,下詔實行新政體,要學習英國搞君主立憲,您說是不是天意,這一年也就是1906年,是滿清光緒32年,清政府下詔預備立憲。
但是正如滿清的預備立憲跟鬧著玩似的,搞了個內閣吧,全都皇室成員。伊朗也一樣,說到底人性都這樣,腦袋可以丟,權力不能丟。
光陰流逝,1917年,一聲炮響,沙俄覆滅,布爾什維克登上歷史舞臺,英國一看,吃驚非小啊,尤其布爾什維克覺著,我要輸出革命開分公司,就得找伊朗這樣的弱雞。
這就讓英國佬坐不住了。
于是英國人策動伊朗的一位大將,巴列維,發動兵變,進而登堂入室,建立了伊朗最后的王朝,巴列維王朝。
這個巴列維將軍啊,跟南韓的樸槿惠他爹樸正熙,頗有相似之處。倆人都是軍政府當國,而且同樣都擴大開放,發展經濟,締造出了名動一時的經濟奇跡。
尤其伊朗還受到各種宗教勢力的束縛,就更為不易。
巴列維也是穆斯林出身,但是他公然宣布,禁止婦女佩戴頭巾,皇后和宮女出宮之時就是正常人裝束。由此,伊朗開始步入現代化。
良好的治安,婦女解放,政教分離,這都是巴列維王朝的功績。
但是,蟄伏于國內外的什葉派勢力,始終蠢蠢欲動,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伊朗境內貧富差距持續擴大,帝制王朝的體制又決定了貪腐嚴重,一時間民怨沸騰,罷工四起。
結果,國內的實力派商人和極端宗教勢力一拍即合,流亡法國的什葉派教主霍梅尼擺駕回國,發起伊斯蘭革命,巴列維王朝覆滅,伊朗重回政教合一的神權共和時代。
從此,伊朗人民走向了不戴頭巾,就有性命之憂的“高尚有道德”的生活。
教主霍梅尼一朝大權獨攬,那是信心爆棚,依著老祖宗穆罕默德的舊事,給前蘇戈爾巴喬夫寫信傳教:
老戈,communism那一套已經過時了,該進博物館了,你應該趁著自己還沒掉進資本主義唯利是圖的陷阱之前,學習一下伊斯蘭教,并將此作為一種生活方式。除了傳教,霍梅尼就把目光轉向了猶太人的國度:以色列。
耶路撒冷清真寺
遙想當日,伊朗和以色列,一千多年的生死之交,甚至不久前的巴列維王朝也跟以色列是頗有默契,但是到了如今,伊朗一朝變天,兩國之間頓成水火之勢。
一方面伊朗把耶路撒冷定為穆斯林的圣城,一再呼吁穆斯林世界奪回此地。同時,宗教信仰的沖突,也讓伊朗耿耿于懷,最后,作為美國在中東的鐵桿盟友,以色列勢必成為伊朗的眼中釘肉中刺。
由此,把以色列從地圖上抹去,成為了伊朗的基本國策,包括哈馬斯,真主黨,胡塞武裝和敘利亞政府,無不受到伊朗的扶持資助。
而以色列,面對心心念念要擁核的伊朗,那也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所以您就說呀,這世界怎么好的了?
唉,就此擱筆,用黃霑先生寫給東方不敗的幾句詩詞共勉吧:
皇圖霸業談笑中,不勝人生一場醉。
塵事如潮人如水,只嘆江湖幾人回。
更多文章可查看世界歷史網公眾號(shijielishiwang)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伊朗简史:横跨亚欧非,拯救犹太人,为何如今落到如此境地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辽宁公安抓捕81岁“农民”,选择马
- 下一篇: 《钦探》:小说创作者如何在真实的历史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