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明代运粮为何不走海运?
原標題:明代運糧為何不走海運?
在明朝時期,運糧不走海運的主要原因涉及多個方面,其中成本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在明代太祖朝和成祖朝時期,南糧北運主要是通過海運實現的。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海運的成本逐漸變得高昂,因此到了永樂十三年,朝廷決定停止海運,全部改為河運。
海運的成本高昂,一方面受限于當時的造船與海航技術。與現代的認知相反,當時的航海技術相對落后,海運的風險較大。由于技術的限制,海運的成本遠高于河運。每次啟航之前,負責海運的士兵都會和家人訣別,因為他們面臨著巨大的風險。
除了技術限制外,海運還面臨著風浪和沉船的風險。海水的侵蝕比河水更為嚴重,導致船只的使用壽命較短。官府為了在限期內完成運輸任務,往往不能精工慢造,導致船只的質量打了折扣。為了彌補這些損失,官府往往對民間加征苛捐雜稅。這些因素都增加了海運的成本。
相比之下,河運相對更為安全和可靠。同等成本的基礎上,河運可以建造更多的船只,而且每艘船只需要較少的人操控。根據數據測算,同等成本下,河運的運力是海運的四倍,而且漂沒風險以及人力和船只的損耗都小得多。
在罷停海運前夕,戶部曾經對海運和河運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當時有1100余艘海船,每年運糧80萬石到北京,但損耗約為30萬石。相比之下,會通河有1300艘河船,每次運糧20萬石,每年三次,總計可運60萬石。如果添造河船至3000艘,每年可運四次,總計可運糧160萬石,達到海運的兩倍。
此外,當時正值北京營建的關鍵時期,明朝已經二次北征蒙古,鄭和已經四下西洋,國家耗用巨繁。北方對南方糧餉的需求與日俱增,這是運糧成本因素在其中起作用的重要背景。為了滿足北方的需求,明朝需要更加高效和可靠的運糧方式。因此,河運成為更加合適的選擇。客官,你有什么看法呢?可以在評論區說說。
綜上所述,明代運糧不走海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成本因素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方面。由于當時的造船與海航技術限制、風浪和沉船風險以及人力和船只的損耗等因素的影響,海運的成本遠高于河運。相比之下,河運更加安全、可靠和經濟高效。因此,明朝最終選擇了河運作為主要的運糧方式。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明代运粮为何不走海运?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为何读诗?他们在古诗词中找答案
- 下一篇: 古人在春季忙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