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东吴有6位荆州牧:第一位是孙权,后面五位分别是谁?
原標題:東吳有6位荊州牧:第一位是孫權,后面五位分別是誰?
公元219年,關羽北伐襄樊,結果遭到了呂蒙的偷襲。自此之后,荊州落入到東吳手中。吳國荊州的范圍相當于今天的湖北大巴山─漢江一線以南,湖南全部及廣東(北部韶關一帶)、廣西(西北桂林一帶)、貴州(東部銅仁、黔東一帶)3省各一部分。以下,就讓我們一起聊一聊東吳的6位荊州牧。
一、孫權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派呂蒙襲取荊州,使領土面積大增。曹丕稱帝后,孫權便遣使請求成為魏的藩屬,并將降將于禁等送回北方。八月丁巳日(9月23日),曹丕賜給孫權九錫,冊封其為吳王、大將軍、領荊州牧。黃武元年(222年),孫權在夷陵之戰(zhàn)中大敗劉備。黃龍元年(229年),孫權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史稱孫吳。鳳元年四月乙未日(252年5月21日),孫權病逝,享年七十一歲。
二、陸遜
陸遜出身江東大族吳郡陸氏,后娶孫策次女為妻。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陸遜參與呂蒙襲取荊州的行動,因功累封婁侯。黃武元年(222年),蜀漢皇帝劉備大舉征吳,孫權命陸遜為東吳大都督,在夷陵之戰(zhàn)中火燒連營破蜀漢軍四十余營,加拜輔國將軍,領荊州牧,改封江陵侯。
黃武七年(228年),又于石亭之戰(zhàn)大敗魏揚州牧曹休大軍。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后,以陸遜為上大將軍、右都護,輔佐太子孫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不過,在“二宮之爭”中,陸遜被卷入孫權父子相爭中。因親屬多支持太子孫和,陸遜屢受孫權責備,最終在赤烏八年(245年)憂憤而死,終年六十三歲。
三、孫綝
孫綝(231年—259年1月18日),字子通,吳郡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qū))人。孫綝是昭義中郎將孫靜曾孫、安民都尉孫綽之子。建興元年(公元252年),孫亮即位,之后孫峻誅殺諸葛恪,掌控朝政。太平元年(公元256年)孫峻去世,孫綝接替堂兄掌控朝局。
太平三年(公元258年),孫綝將孫亮廢為會稽王,迎孫休為帝。他曾與人說想再行廢立之事,被孫休知道后用賞賜安撫他。永安元年(公元258年),孫綝領荊州牧。但是,不久之后,孫休在臘祭集會上將他處死并誅殺三族。孫綝死后,孫休把他和孫峻從族譜上除名,改稱故峻和故綝。
四、陸凱
陸凱(198年—269年),字敬風,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三國時期吳國重臣,丞相陸遜的族侄,大司馬陸抗的族兄。吳景帝孫休繼位,陸凱被拜為征北將軍、假節(jié)、領豫州牧。孫皓即位,遷任鎮(zhèn)西大將軍,都督巴丘,又領荊州牧,進封嘉興侯。寶鼎元年(266年),遷左丞相。以正直及屢次勸諫孫皓而聞名。建衡元年(269年),陸凱去世,時年七十二歲。
五、陸抗
陸抗(226年—274年),字幼節(jié),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赤烏八年(245年),陸抗襲封江陵縣侯,起家建武校尉,統(tǒng)領父親陸遜五千部眾。鳳凰元年(272年),陸抗擊退晉將羊祜進攻,攻殺叛將步闡,加拜都護,累遷大司馬、荊州牧。鳳凰三年(274年),陸抗去世,終年四十九歲。陸抗與父親陸遜皆是吳國的中流砥柱,并稱“遜抗”,是吳國最后的名將。
六、陶浚
陶濬(生卒年不詳),揚州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吳交州刺史陶基之子,吳前將軍、交州牧陶璜之弟。東吳末期,陶濬擔任鎮(zhèn)南大將軍、荊州牧。公元280年,陶濬與孫皓一同降晉,拜議郎、散騎常侍、尚書。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东吴有6位荆州牧:第一位是孙权,后面五位分别是谁?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张旭鹏评《伊丽莎白·马什的磨难》丨什么样
- 下一篇: 原创:“知县”和“县令”有何不同?一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