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远见的家长,怎么为孩子计较阅读?
原標題:有遠見的家長,怎么為孩子計較閱讀?
博雅小學堂
給孩子受益終生的人文底色
文|冷玉斌
語文高級教師
北大“國培計劃”授課專家
又是一年開學季,又到了給孩子做閱讀規劃的時候了。盲目地買一大堆圖書和資料,讓孩子自己看,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孩子的精力有效,不可能什么都抓,閱讀規劃要有針對性。
那要如何規劃呢?今天這篇推文,我們就跟隨語文高級教師、北大“國培計劃”授課專家冷玉斌老師,一起看看家長在孩子閱讀這件事上,需要重點關注什么?
01
閱讀這件事,
家長要計較的是什么?
最近,朋友轉來一個有關兒童閱讀的問題。第一部分:
我家孩子挺喜歡讀書的,譬如羅爾德·達爾的,譬如三國演義、譬如李歐·李奧尼、安東尼·布朗的,但是有些我按照書單上給她找的,譬如《金銀島》、《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些,她就很排斥……
我有時間的話我就會陪她讀,一起讀。最近我比較忙,我就會給她講喜歡與不喜歡我們都應該去嘗試接受,就像以后學課本,不可能所有學的都是我們喜歡的,但是我們不喜歡的也要考試,難道就不學了嗎?當然我不知道這樣說對不對。
“我有時間的話我就會陪她讀,一起讀”,真是溫暖又用心的媽媽。看這段話,重要的意思在“喜歡”與“不喜歡”,是對讀物的計較。
我想,孩子才二年級,這個階段,可以更多看作親子共讀轉向自主閱讀的橋梁階段,從這個意義上,如果是一本孩子“喜歡”的書,肯定能激起更多閱讀期待與樂趣,讓她更好地閱讀,所以,自然要尊重并適度保護這樣的“喜歡”。
很明顯,這位朋友做得挺好,“我家孩子挺喜歡讀書的”,在這個時候,已經能夠達到這一點,大人能夠很開心地寫下這句話,這已經是多么多么好的事情,為此歡欣鼓舞一番,都不為過。
而且,從接下來三個例子,能看出,孩子是真的有閱讀素養的,這三本書,是各種不一樣,非常棒,有圖畫書,有文字書,文字書里有中國古典名著,有風靡世界的幻想小說,還有比這更好的喜歡嗎?
不拘泥,有視野,范圍廣,不乏深度。
在這個時候,能夠有一種真正發自內心的“喜歡”,其實是很好的資源,大人不僅可以鼓勵,更可以沿著“喜歡”,讓她更加“喜歡”,閱讀只是其中一項,這其中的話題、內容,如果能做更多文章,都值得嘗試。
在我們越來越哀嘆孩子們專注力較為缺失的當下,如果一個小孩兒因為喜歡,可以專心探索與深耕,這事情都值得拿來慶祝。更要計較的其實是,家長能不能提供必要的探索與深耕需要的更多資源。
接著說:
面對孩子的喜歡,朋友也認可,但沒有滿足,會“按照書單上給她找”,譬如《金銀島》、《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些,她就很排斥……我不知道朋友所按照的“書單”具體內容,到底是哪個組織或哪個機構發布的書目,我翻找了當前很有公信力的近十份書單,在二年級,或說低段,我都沒有看到《金銀島》與《朝花夕拾》,這兩本書,從部編教材推薦書目的排序,一本是五年級,一本是七年級。而朋友的女兒是二年級,找來給她讀,卻很排斥。
我想說小姑娘排斥是對的,當然,這樣說并不好,不排除朋友會聽說誰誰誰家目前已經在閱讀初中語文了,人家怎么沒排斥,但是,我們知道,不用這么比較的,孩子各有各的好,各有各的不同。何況,這個書單如果將這兩本列在二年級,毫無疑問有點超前,必須結合自己孩子當下情況,慎重選擇。提前學習不是不行,但過度提前,自然會挫傷孩子積極性。
雖然我們的行動似乎落后于我們的思考,但也真的是這樣,行動遠比任何思考更加來得復雜,來得困難。
但無論如何,我們盡量多想一點,總沒壞處,想起約翰·洛克的話,教育上的錯是不能輕易犯的……
從朋友的用心,我自然理解,沒法說這里頭多少多少錯;從對兒童閱讀的呵護與推動,我也覺得當然不完全對,至少選擇這幾本書就有些為難孩子。
就依教材內容,二年級下冊“快樂讀書吧”是這幾本推薦閱讀,肯定沒有魯迅作品,為了超前,提前讀三年級的,也算說得過去。一下子跨度太大,尤其像《朝花夕拾》這樣的作品,從題材、內容、語言上,與此前孩子閱讀材料,差異大,接納難度大,肯定不是合宜的選擇。
另外,這里頭還有一個思路,那就是我們如何看待并接納“考試”,這應該是屬于另一個話題了,毫無疑問,朋友一定也知道,學習不是為了考試,但從現實層面,考試是對學習的唯一考察,導致化果為因,那推下來,就是有一天,如果考試改革,或者發生重大變化,那么就不要學習了?
學習應該是人的本質,“學習時習之,不亦說乎”,我想,不管是學習,還是考試,與孩子交流,還是要注意一個方式,既不使她討厭學習,也不讓她畏懼考試。
就像我讀到的河合先生的話,我們在做“好事”時,很有必要事先考慮其相反的一面,在做這些“好事”之前,不得不思考其背后究竟有多少“壞事”。啊,如今的家長也實在不好當。
歸根到底,這段話寫下來,朋友有一個沒明說的訴求,就是想知道如何讓孩子又能讀“喜歡”的,也愿讀“不喜歡”的?
因為不認識小朋友,就順著這段話,要我說,可以有下面幾點:
一是繼續陪伴,養成閱讀習慣,有真正的“喜歡”;
二是潤物無聲地推薦,時常更多接觸各種書籍,比如逛書店,到圖書館,各種各樣的書都見見、翻翻,悄悄引發興趣;
三是通過學校班級、讀書團體,在團體上中與別人的好書不斷碰撞,增廣見聞;
四是循序漸進,選擇合適的讀物,朗讀或共讀,慢慢由一類到更多。
反正,不能完全以外在添加的形式,強硬介入,過度干預——童年時期閱讀興趣,能夠養成絕非一朝一夕,但破壞它,甚至摧毀它,是再輕易不過了。畢竟,說到底,于童年而言,更有比閱讀重要得多的事情。
02
學以致用是把雙刃劍
問題第二部分:
至于學以致用,我就是希望她能夠積累很多好的文字和句子,用于表達和寫作。我在孩子一年級也開始讓她口述,當時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寫日記既費時間,也不能充分表達;而是我為了鍛煉她的表達,想好再說,盡量不帶“然后、然后、然后”這樣的字眼。
后來看到孩子同學的媽媽也在讓孩子口述,就更堅定了我的想法。我也會盡量引導她整篇口述,盡量不要讓一個形容詞出現兩次以上,學會找近義詞。孩子的口述內容也是時好時壞,不穩定。當然這些都是我的美好愿景,只是有的時候會有點焦慮。
——這一部分,朋友說得很實在,都不是問題,而是“美好的愿景”,就在于學以致用。我覺得,只要沒有額外增加孩子很多負擔,或者給她很多高的要求,口述日記這樣的事情,就值得堅持。
不過,這里面,在起步階段,或者在這樣一個年齡段,口述日記這樣的學習活動,不能完全將之功利化,簡單地理解為,這件事情就是為了“表達和寫作”。
這就像經常有家長提出的困惑,讀也讀了,還讀得不少,為什么寫作文還是抓耳撓腮無話可說。閱讀有閱讀的機制,寫作有寫作的規律,這中間有連接,卻沒有辦法用“1+1=2”要要求。這話題也屬于另一個大話題。
從朋友的講述里看到,她很細心,提出了少用“然后”這樣的連接詞,還有形容詞的出現頻次,學會找“近義詞”。我不知道她在細節上是怎么做的,我就想,如何讓孩子明白這些語法或者詞性呢?
我覺得,這樣指向過分明確以致成了一個刻板要求的規則,可以先少一點——當然,很大程度上這事情已堅持很久,與孩子形成良好的溝通,那也沒問題。
我是想,這時候的口述是“不教一日空過”,既是寫作素材的積累,更是生活在生活里,培養孩子觀察生活、反思生活的習慣,開始的時候,不用著急能不能說好,還是先讓她肯說,愿意說,然后再慢慢說好。
至于怎樣慢慢“說得好”,除了良好的閱讀吸收,與好文字多打交道,最直接的,就是大人一同說(寫)。大人說的或寫的,作為示范,孩子一篇,媽媽也一篇。
“我輩躬身入局”這話用在家庭教育上也蠻好,要求孩子做的,尤其是道德品行、修身明理方面,最為便捷的路徑,就是家長以身作則,躬身入局,跟孩子一起做到,當大家一起做了,大人對小孩,一方面是精神引領,一方面就是方法示范了。
媽媽認真寫上一篇篇文通字順,讀來上口,形容詞精準,沒有“然后”的,比怎么個教法都更管用。
這段里另有一處,仍然可以再斟酌,“孩子的口述時好時壞”,這是拿什么標準來得出的結論呢?對孩子的發展來講,少些二分,多些欣賞,多些寬容。很多時候,眼前所見,被輕易貼上標簽,并不是一個合適的思路與舉措。
03
第三部分: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發現她讀了這么多書,我怎么來了解她到底讀得怎么樣,有沒有吸收呢?這一點是因為有的時候看她做閱讀理解題,還會有不理解的地方導致答錯,這就讓我更懷疑讀的那些書她都讀懂了嗎,為什么簡單的題目還答錯呢?
——這里是直接提出了問題,而且是一組問題。老實說,這一部分的問題,不好答。大體上是這幾個方面,如何判斷孩子的閱讀成果,如何將讀書能力轉化為解題(閱讀理解)能力,為什么簡單的閱讀理解還會錯,那是不是意味著之前的書沒有讀好,或者好好讀。
這幾個方面既能各自獨立,卻也緊密相連,又涉及到了實打實的閱讀理解訓練,諸如閱讀短文或者寫話表達等等,如果有實際案例,尚能一說,現在就只有問題,那我接下來,就談不上回答,只是對這一組問題作個辨析,談幾點不成熟的看法:
對于孩子讀得怎么樣,有沒有吸收,這是我們應該在意的,但只是閱讀這件事一個額外獎賞,而非一切,如果說低段兒童閱讀的另一個名字叫“快樂”,那這些“吸收”,是快樂之后留下的美好回味,但哪怕沒有回味,首要的還是“快樂”。
這話聽來我說得輕巧,但是要相信,越快樂越愛閱讀,越愛閱讀,閱讀也就越多,閱讀越多,一般意義上閱讀理解測試成績就會越好,這還不是我說的,這是《閱讀的力量》里明白寫著。
要問大人怎么來“了解”,我覺得也有路徑,但在這里,我第一想說的就是這種思路本身,可以緩慢一點,可以柔軟一點,不要機械地來了解。要我說,最理想的,是讓閱讀能力體現在生活里,如鹽入水,一家人一起相處時會自然流露出來。這是最好的。生活里,哪里沒有閱讀,閱讀不等于讀幾頁書做幾道題啊。
閱讀理解題的答題能力固然能反映出一個孩子的閱讀素養,但不能將閱讀素養等同于閱讀理解能力,尤其是針對小學試卷上的很多閱讀理解題表現出的理解力。
如果孩子讀得挺多,但閱讀理解分數上不去,這件事就需要具體分析。舉個例子,這些年,大家幾乎都聽說過類似故事,哪位大作家的作品入了閱讀理解題,然后他本人來做題,拿不到及格分之類——你能說這些作家的閱讀素養不行?那他怎么答不好閱讀理解題,而且還是自己的文章。
閱讀理解考查題答錯,這里頭會有很多原因。
前幾天,我的女兒初一閱讀理解,試卷上選了奈保爾的《詩人》,她在做題過程中,就有陌生感,感覺有些問題不太容易理解。
但是,作為一篇世界級水準的短篇小說,當然,試卷上已經是刪節版,女兒能感覺到這篇小說本身,比平常試卷上的選文精彩多了——我是不會認為,如果這天,她的閱讀理解沒答好,就覺得她的水平立刻下來了。
事實上,我帶著她順一遍,再聯系題目交流,有些地方,直接講給她,因為她確實沒有過這樣的生活與閱讀雙重體驗,一直以來,肚子里沒有的東西,讓孩子們拼命往外取也取不出來,只要給一次,哪怕就一次,就不一樣了。
話說回來,《詩人》真是一篇精彩的短篇,“因為生活和偉大的作品之間/總存在某種古老的敵意”,將之作為一篇閱讀理解題,刪改得不成樣子,實在辱沒了這樣的作品。由此,也能這么想,做閱讀理解題這件事,是不能成為對孩子閱讀素養的唯一要求的。
“這就讓我更懷疑讀的那些書她都讀懂了嗎,為什么簡單的題目還答錯呢?”這句話,如果我們問問自己,可以嗎?
我都不覺得我讀過的那些書都讀懂了,“簡單的題目”,這個“簡單”又是如何認定的呢?大人以為的簡單,就一定簡單嗎?將來有機會,可以就題目看題目,但,對于閱讀而言,就題論題,也未必高明。
還是那個意思,關切而不著慌,理解而非指責。說來說去,也就是大人自己要朝著自己努力,做個讀書的大人,在孩子成長過程里,心理上少一些焦慮,少一些懷疑;行動中站在孩子這一邊,為她多著想,想辦法透過這些現象,能夠看到這一階段孩子閱讀的復雜的局面,就算不能完全弄清背后的種種根源式的由頭,至少也要多掘進,多靠近。這個沒辦法,如今的家長實在不好當,也難怪會有委員提議,將來做家長,先領“上崗證”。
閱讀的事情,從來不僅是閱讀的事情,哪里有什么孤立的、單一的“教育”,兒童是個活潑潑的生命,要學會站在他的角度——也就是不要忘記自己也曾是個孩子,從而能靈活且機智地去看待。
這在我的偶像河合隼雄先生那里,稱之為“發現型”視角,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內心里不要先驗地存有虛幻的完美模型,毫無區別地對待面前有一個獨特的內心宇宙的小孩兒。
最后,還是抄一段河合先生的話贈給這位朋友,先生是講老師與學生的,對家長與孩子,也同樣適用吧:
老師也好,學生也罷,都是活生生的人。事實上,我們很難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實際的教育問題。在解決教育問題時,人際關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教育問題確實非常麻煩。
這段話也是給自己的,畢竟以上所說的一切,對朋友而言,聽或不聽,都有可能一丁點忙也幫不上。教育問題確實非常麻煩。讓人歡喜的是,助人者自助,這樣的答問也是對我好的教育。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提出問題,就是向著與“麻煩”的對決又進一步。我輩躬身入局,就讓未來,有了更多可能。
??????
博雅小學堂
《給小學生的文學精讀課》
1個孩子 在小學時光
跟隨10位極具思想鋒芒的名師
逐章精讀
12部人類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
完成人文閱讀的第一個里程碑
求慢、求拙、求思索
在深度閱讀中
滋養對人和社會的關注
發展批判性思維
成為自由而有光的人
限時特價
原價¥499/階
特價¥299 /階
點擊了解更多課程詳情??
點亮“在看”,分享更多人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有远见的家长,怎么为孩子计较阅读?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苹果手机想回收有靠谱的回收渠道吗?
- 下一篇: 课例来了!传统文化进英语课堂如何做?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