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那些不经意间扼杀孩子创造力的父母是怎样炼成的?
原標題:村上春樹:那些不經意間扼殺孩子創造力的父母是怎樣煉成的?
作者|村上春樹
來源|石榴教育(ID:slbmydkt)
村上春樹是一個特別有才華的作家,他也常常成為人們心中的榜樣,今天特別分享他之前寫的一篇文章,該文表達了他對從小培養孩子想象力的感想,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01
閱讀在我心中重于成績和名次
我的父母就是教師,我自己也曾在美國的大學里帶過幾個班,盡管并沒有教師資格證之類。然而坦率地說,學校這東西從來都是我的弱項。
想一想自己念過的學校,雖然覺得這樣評價學校有些于心不忍(對不起了),卻并沒有什么美好的回憶涌上心頭,甚至覺得后脖頸直癢癢。呃,這個嘛,與其說問題在學校,不如說是我這方面有問題吧。
說句真心話,我從小學到大學,一直對學業不太擅長。倒不是成績糟糕透頂的差生,成績嘛,也算馬馬虎虎說得過去,可是我本來就不太喜歡學習這種行為,實際上也不怎么用功。我就讀的那所神戶的高中是所謂的公立“重點學校”,每個學年都有超過六百名學生,是一所很大的學校。
我們屬于“團塊世代”(指在日本戰后第一個生育高峰期,即1947 年至 1949 年期間出生的人),反正就是孩子多。在那里,各門功課定期考試前五十名的學生,姓名都要公布出來(我記得好像是這樣),可那份名單里幾乎不會出現我的名字。也就是說,我不屬于那約占一成的“成績優秀的學生”。呃,往好里說,大致是中等偏上吧。
要說為什么對學業并不熱心,理由非常簡單,首先是因為太沒意思,我很難感受到樂趣。換個說法就是,世上好多東西都比學校里的功課有意思。比如說讀讀書,聽聽音樂,看看電影,去海邊游游泳,打打棒球,和貓咪玩玩,等到長大以后,又是跟朋友們通宵打麻將,又是跟女朋友約會……就是這類事情。相比之下,學校里的功課就無聊得多了。仔細想想,嗯,也是理所當然。
不過,我并沒有覺得自己懶于學習、過于貪玩。因為我打心底明白,讀許許多多的書、熱心地聽音樂,哪怕把跟女孩子交往算在內也沒關系,這類事對我來說都是意義重大的個人學習,有時反而比學校里的考試更重要。
當時在心中,這種認識有多少得到了明文化或理論化,如今我已經無法準確地回憶起來了,但似乎一直在冷眼旁觀:“學校里的功課什么的,好無聊嘛。”當然,對于學業中感興趣的內容,我還是肯主動學習的。
其次,對于跟別人爭奪名次之類,我自小就提不起興趣,這也是原因之一。倒不是我矯揉造作,什么分數啦名次啦偏差值啦(萬幸的是在我十幾歲的時候,這種玩意兒還不存在),這類具體表現為數字的優劣評價很少吸引我。這只能說是與生俱來的性格了。雖然也不無爭強好勝的傾向(也因事而異),但在與人競爭的層面,這種東西幾乎從不露面。
總之,閱讀當時在我心中重于一切。不必說,人世間遠比教科書更刺激,內容深刻的書應有盡有。逐頁翻看這樣的書,我會產生一種實際的感觸,覺得那些內容隨著閱讀化作了自己的血肉。
所以怎么也提不起精神正兒八經地復習迎考,因為我并不覺得把一些年號和英語單詞機械地塞進腦袋里,將來會對自己有什么用處。不分條理、死記硬背下來的技術性知識,會自然地隨著時間的流逝凋零飄謝,被某個場所——對,就是像知識的墳場一樣的幽暗之地——吞噬,不知所終。因為這樣的東西,幾乎全都沒有必要永遠留存在記憶中。
02
讀了很多英文原版書,
英語成績仍舊沒起色?
相比之下,任憑時間流逝卻能留存心間永不消亡的東西,才更為重要——這話等于沒說吧。然而這一類知識卻不會有什么立竿見影的作用。要輪到這類知識真正發揮價值,還得等上很長時間。
十分遺憾,與眼前的考試成績不能直接掛鉤。這就是即時見效與非即時見效,打個比方,就像燒水用的小鐵壺與大鐵壺的差別。小鐵壺能很快把水燒開,非常方便,但是馬上就會冷掉。相比之下,大鐵壺雖然得多花點時間把水燒開,可一旦燒開了,就不那么容易變涼。并不是說哪一種更好,而是說它們各有用途與特長,重要的是巧妙地區分開來使用。
我高中念到一半時,開始閱讀英文原版小說。倒不是特別擅長英語,只是一心想通過原文閱讀小說,或者是想讀尚未譯成日文的小說,于是跑到神戶港旁邊的舊書店里,把按堆論價的英文簡裝本小說買回來,也不管看不看得懂,一本又一本貪得無厭地亂讀一通。
大概最初是始于好奇心,然后就慢慢“習以為常”了,或者說對閱讀外文書不再有抵觸了。當時神戶住著很多外國人,又有一個很大的港口,所以常有船員來來往往,這些人成批地拋售外文書,到舊書店就能看到許多。
我當時讀的幾乎都是封面花哨的偵探小說和科幻小說,所以并不是很艱深的英語。不用說,像詹姆斯·喬伊斯和亨利·詹姆斯那樣高深的東西,一個高中生肯定是啃不動的。但不管怎么說,我能把一本英文書從頭到尾大致讀下來了。須知好奇心就是一切。
然而要問英語考試成績是否有所提高,那倒沒有,英語成績照舊不見起色。
怎么回事呢?我當時曾經冥思苦想過。英語成績比我好的同學要多少有多少,可是在我看來,他們當中大概沒有人能把一本英文書從頭讀到尾。然而我卻能順順當當開開心心地讀完它。為什么我的英語成績依舊還是不怎么樣呢?左思右想,我終于找到了獨家答案:日本的高中英語課程,并不以教學生掌握靈活實用的英語為目的。
那又是以什么為目的呢?在大學的入學考試中英語拿個高分,差不多就是唯一的目的。能夠看英文書,可以跟外國人進行日常會話,至少對我就讀的那所公立學校的英語老師來說,不過是微不足道的瑣事——即便不說是“多余的閑事”。與其如此,還不如多背一個復雜的單詞,記一記過去完成時的虛擬語氣句式句型,或是選擇正確的介詞和冠詞。
當然,這類知識也很重要。尤其是從事翻譯工作之后,我越發感到了這些基礎知識的薄弱。不過只要有心,細微的技術性知識完全可以過后再補,或者一面在現場工作,一面根據需要自然而然地掌握。
相比之下更為重要的,還是“自己為什么要學習英語(或其他外語)”這種目的意識。如果這一點曖昧不明,學習就會變成無趣的“苦差”。我的目的非常明確,反正是想通過英文(原文)閱讀小說。暫且只是為了這個目的。
語言這東西是鮮活的,人也是鮮活的。活著的人想靈活自如地運用活著的語言,就非得有靈活性不可。彼此都應該自由地行動,找到最有效的接觸面。這本來是理所當然的,然而在學校這種體系中,這樣的想法可一點都不理所當然。我覺得這畢竟是不幸的事。
也就是說,學校體系與我自身的體系不能契合,所以上學就成了一件不太開心的事。只是因為班上有幾個要好的同學和可愛的女生,我才好歹每天堅持去學校。
當然,我是說“我們那個時代是這樣”,而我念高中已是將近半個世紀前的事了。自那以來大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世界在不斷地全球化,通過引入電腦和錄音錄像設備,教學設施得到改善,應該變得十分便利了。
話雖如此,我又覺得學校體系的存在方式和基本想法,恐怕仍然同半個世紀前沒有多大差別。關于外語方面,如今還是老樣子。如果真想靈活掌握一門外語,就只有一個辦法:自己跑到國外留學去。
到歐洲等地去看一看,那里的年輕人基本都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書之類的用英文讀起來簡直一目十行——拜其所賜,各國出版社譯成本國文字的書反而賣不出去,十分尷尬。
然而日本的年輕人卻不管是說也好讀也好寫也好,大多數好像仍然無法靈活運用英語。我覺得這畢竟是個大問題。對這種扭曲的教育體系置之不理,卻從小學開始就讓孩子們學習英語,只怕也是白費力氣。無非是讓教育產業賺個缽滿盆滿罷了。
03
給孩子自由活動的空間
來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上學期間,常常得到父母或老師的忠告:“在學校一定要好好讀書。不然等你長大后肯定會后悔的,覺得年輕時要是更努力一點就好啦。”
可是自從我畢業離校之后,一次都沒這么想過。反倒心中懊悔,尋思著:“在學校念書時,要是更瀟灑一點,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該多好。死記硬背了那么多無聊的東西,簡直是浪費人生。”呃,說不定我是個極端的例子。
我屬于那種對自己喜歡的事、感興趣的事,就要全神貫注追求到底的性格。絕不會說句“算了,我不干了”就半途而廢,得做到心安理得才會停手。可要是我不感興趣的事,做起來就不會太投入。或者應該說,怎么也生不出全神貫注的心情。在這些方面,我可是一直都拿得起放得下。但凡別人(尤其是上面的人)命令道“你去做這個”,這樣的事情,我就只能敷衍了事了。
體育運動上也是如此。我從小學到大學一直對體育課厭恨之極。被逼著換上運動服、領到操場上,做一些根本就不想做的運動,令我痛苦難熬。所以有很長一段時期,我都以為自己不擅長體育。
可是踏入社會之后,按照自己的意愿開始嘗試著運動,才發現有趣得一塌糊涂。“運動原來是這么快樂的事啊!”我眼前豁然一亮。那么,以前在學校做的那些運動究竟算什么呢?這樣一想,不禁茫然若失。
在我還是個孩童的時候,社會是有“發展空間”的。所以個人與制度對立之類的問題會被這個空間吸收,沒有演化成太大的社會問題。因為整個社會都在運動,而這種運動吞噬了各種矛盾與挫折感。換個說法就是,感到為難時,到處都有可以逃入其中的余地和間隙之類的場所。
然而高速增長時代早已結束,泡沫經濟時代又已告終,到了現在,就很難找到這種避難空間了。只要順應潮流就總會有辦法,這種粗枝大葉的解決方法已經不復存在了。
我們要設法找到新的解決方式,應對這種由“避難空間不足”的社會造成的嚴重教育問題。從順序來說,首先應該有一個能找到這個解決方式的場所。
那是一個什么樣的場所呢?
就是個人與體系能自由地相互活動、穩妥地協商、找出對各自最有效的接觸面的場所。換言之,就是每個人都能自由自在地舒展四肢、從容不迫地呼吸的空間,是一個遠離了制度、等級、效率、欺凌這類東西的場所。
簡單地說,那是個溫暖的臨時避難所,誰都可以自由地進入、自由地離開。說來就是“個體”與“共同體”徐緩的中間地帶。每個人自己決定要在其中占據什么位置。我打算姑且稱之為“個體的恢復空間”。
一開始不妨是小一點的空間,不必規模宏大。就像自己親手制作的狹小空間,在那里嘗試種種可能性,如果有什么東西發展順利,便將它作為樣板(即跳板)進一步培養,發展下去。我覺得把這個空間逐漸擴展開來就行。或許得花一些時間,不過這大概是最正確、最合情合理的做法。這樣的場所假如能在各地自發涌現出來,就再理想不過了。
04
不要扼殺掉孩子的想象力
來說說我個人的事。如今回想起來,在學校念書期間,最大的安慰就是交了幾個要好的朋友,以及讀了許多的書。
說到書,我就像握著鐵锨往熊熊燃燒的炭窯里亂鏟亂投一般,一本又一本,如饑似渴地讀過各種類型的書。單是一本本地品味和消化,每天就忙得不可開交(消化不了的更多),幾乎沒有多余的時間為其他事胡思亂想。
有時也覺得,這樣對我來說或許是好事。如果環顧自己周圍的狀況,認真思索那些不自然的現象、矛盾與欺瞞,直接去追究那些無法認同的事,我很可能會被逼入絕境,飽嘗艱辛。
與此同時,我覺得通過涉獵各種類型的書,視野在一定程度上自然而然地“相對化”了,這對于十多歲的我也有重大的意義。就是說書中描寫的種種感情,差不多都感同身受地體驗了一番,在想象中自由地穿梭于時間和空間之間,目睹了種種奇妙的風景,讓種種語言穿過自己的身體。
因此,我的視點多少變成了復合型,并不單單立足于此刻的地點凝望世界,還能從稍稍離開一些的地方,相對客觀地看看正在凝望世界的自己的模樣。
假如一味從自己的觀點出發凝望世間萬物,世界難免會被咕嘟咕嘟地煮干。人就會身體發僵,腳步沉重,漸漸變得動彈不得。可是一旦從好幾處視點眺望自己所處的立場,換句話說,一旦將自己的存在托付給別的體系,世界就會變得立體而柔軟起來。人只要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這就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姿態。通過閱讀學到這一點,對我來說是極大的收獲。
假如世上沒有書,假如我沒讀過那么多書,我的人生恐怕要比現在更加凄冷、更加枯瘠。對我而言,閱讀這種行為原本就是一所大學校。那是一所為我建立和運營的量身定制的學校,我在那里親身學到了許多重要的東西。那里既沒有煩瑣惱人的規則,也沒有分數評價,更沒有激烈的名次爭奪,當然也沒有校園欺凌。我能在“制度”的重重包圍下,巧妙地確保另一種屬于自己的“制度”。
我想象的“個人的恢復空間”,就是與此相近的東西,而且并不僅限于閱讀。我想,那些無法順利融入現實中的學校制度的孩子,那些對課堂學習不感興趣的孩子,如果能得到這種量身定制的“個人的恢復空間”,并且在那里找到適合自己、與自己相配的東西,按照自身的節奏去拓展這種可能性的話,大概就能順利而自然地克服“制度之墻”。然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理解并贊許這種愿望(即“個體的生活方式”)的共同體或家庭的支持。
我的父母都是國語老師(母親在結婚時辭去了工作),所以對我看書幾乎沒有一句怨言。盡管對我的學習成績頗為不滿,但從來沒對我說過“別看什么書了,好好復習迎考”之類的話。也可能說過,但我一點印象都沒有了。呃,就算說過,也是輕描淡寫那種吧。我在這件事上必須感謝雙親。
不管遇上怎樣的時代,身處怎樣的社會,想象力都擁有重大的意義。
處在想象力對面那一端的東西之一,就是“效率”。將多達數萬名福島民眾驅趕出家園的,究其原因就是這個“效率”。正是“核電是效率極高的能源,因此是好的”這種思維,以及由此捏造出來的“安全神話”,給國家帶來這種悲劇性的狀況和無法恢復的慘狀。不妨說這是我們想象力的敗北。現在開始還不算晚。我們必須把足以同這種叫“效率”的武斷而危險的價值觀對抗的自由思考和思維之軸,朝著共同體(也就是社會)的方向拓展下去。
話雖如此,我對學校教育的期望卻并非“讓孩子們的想象力豐富起來”之類。我不指望那么多。因為能讓孩子們的想象力豐富起來的,說到底還是孩子自己。
孩子們也不是人人都有豐富的想象力。就好比既有擅長奔跑的孩子,也有并不擅長奔跑的孩子。既有想象力豐富的孩子,也有想象力稱不上豐富,不過會在其他方面發揮優異才能的孩子。理所當然,這才是社會。一旦“讓孩子們的想象力豐富起來”成了規定的“目標”,那么這又將變成怪事一樁了。
我寄望于學校的,只是“不要把擁有想象力的孩子的想象力扼殺掉”,這樣就足夠了。請為每一種個性提供生存的場所。這樣一來,學校一定會變成更充實的自由之地。同時與之并行, 社會也能變成更充實的自由之地。
本文摘自村上春樹《我的職業是小說家》
延伸閱讀:
鄭強:心疼中小學老師,應該留些東西給大學老師
黃全愈:阿爾法狗大戰——“完人教育”跟“全面發展的教育”
稻盛和夫:真正厲害的人,都是“自燃型”人格
周有光:真正的教育不是培養專家,而是對完整人格的啟發
葉瀾教授:教師在學生面前呈現的不只是“專業”,而是其全部的人格
什么是好的性教育?方剛:“賦權型性教育”,塑造孩子健康、獨立的人格
真正有智慧的父母,都“縱容”孩子去浪費時間|教育要喚醒孩子內在的心靈能量與人格理想
鄭強:體魄第一,人格第二,知識第三
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改變教育,從這里開始——校長傳媒(我們唯一的微信號xzcm888)
第一時間獲取教育行業最新資訊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師卓越發展智慧”與“學生健康成長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們
投稿郵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聯系我們加QQ:2636915649
閱讀原文”,進入“查看歷史消息”輕松閱讀更多文章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村上春树:那些不经意间扼杀孩子创造力的父母是怎样炼成的?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取消教师带薪寒暑假,有人举双手赞成,不上
- 下一篇: 热门1+3/2+2国际本科/中外合作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