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九品”是怎么来的?
原標題:圍棋“九品”是怎么來的?
圍棋古代又稱弈,是中國最古老的棋戲之一。圍棋在古代有許多有趣的別稱。其中“爛柯”源于一個古老的傳說:晉朝時,有位名叫王質的樵夫,到深山老林里伐木,遇見幾位仙童在一邊下棋一邊唱歌。王質在一旁看棋看得十分入迷,仙童遞給他一枚像棗核一樣的仙果,王質含在嘴里便不覺得饑渴。過了一會兒,童子對他說:“你為什么還不走呢?”王質這才起身,卻猛然發現自己的斧子的木頭斧柄已經完全腐爛了。等他回到人間,與他同時代的人都已經沒有了。“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典故即出自這一傳說。斧子的柄在古代叫做“柯”,所以“爛柯”便成了圍棋的別稱之一。以“爛柯”為題材的詩詞甚多,如唐代孟郊詩云:“仙界一日內,人間千歲窮。雙棋未編局,萬般皆為空。樵客問歸路,斧柯爛從風。唯余石橋在,獨自凌丹虹。”
《世說新語·巧藝》中說:“王中郎以圍棋是坐隱,支公以圍棋為手談。”這說的是圍棋的兩個別稱——“坐隱”和“手談”。王中郎即東晉名臣王坦之,他認為下圍棋時兩人對坐,專心致志的樣子,仿佛周圍一切都已成空,頗有隱居的風范,所以給圍棋起了“外號”叫“坐隱”。關于“手談”名稱的由來,就要說到魏晉時期有名的“清談”風氣了。魏晉以來,社會上盛行清談,文人避談政事,轉而談論一些玄妙的哲理,主要是老莊、周易。東晉一位名叫支公的高僧,別出心裁地稱圍棋為“手談”,意思是以“手談”代替“清談”。圍棋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對話,一種無聲的交流。交流不一定都要用口,下棋時兩人默不作聲,靠手指也能斗智斗勇。宋朝黃庭堅有詩云:“坐隱不知巖月樂,手談勝與俗人言。”通過圍棋進行的無聲對話,勝過與俗人的長篇對話,這正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圍棋還有一個最為魅惑的別稱,那就是“木野狐”。圍棋雖然是木頭做的,但變幻多端、令人癡迷,猶如狐貍精變作的美麗女子,人們一旦受它迷惑,就深陷其中,很難自拔。最為簡單樸素的黑白子,卻擁有無窮的魅力,從古至今,千年不變。“木野狐”的別稱,也是警戒人們不要沉迷于圍棋,萬事皆有度,圍棋雖可修身養性,但要適可而止,千萬不能沉迷其中。
不僅圍棋有這么多的別稱,就連圍棋盤也有許多別名,如“枰”“棋枰”等。我國古代多選用楸木制做棋盤,所以棋盤又名“楸枰”。此外,圍棋的別稱還有“黑白”“烏鷺”“方圓”等。烏(烏鴉)為黑色,鷺(白鷺)為白色,“黑白”“烏鷺”都是以黑白兩種顏色形容圍棋棋子,引申指圍棋。方指棋盤,圓指棋子,“方圓”也常引申指圍棋。
我們現在圍棋標準和等級分為九段,一段最低,九段最高,依次排定。那么,愛好圍棋的古人是怎么評定標準,排出等級的呢?棋品是我國古代圍棋棋手的等級,當時分為九等,稱為“九品”。與現在的段位制正好相反,古代的棋品按照棋手水平的高低,從一到九排列,一品最高,九品最低。現在臺灣省還實行著“九品圍棋”制。
東漢時,桓譚所著《新論》已將棋手分為上、中、下三等。這可以說是后來的圍棋九品制的雛形。“九品”之名,起自東漢史學家班固,他在《漢書》里把古代的歷史人物分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曹魏時期,官吏的等級被分為九品,不僅是官員分為九品,而且自漢代末年起,士人品第也分為九等,九品中正制成為從魏晉到隋唐延續幾百年的選官制度。后來,連當時的神仙也被分為九品。古代品評書畫藝術分神品、妙品和能品,南朝人庚肩吾《書品》把書畫分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稱為“三等九品”。正是受這些九品分級的影響,圍棋界也創立了九品制度。九品中正制以第一品“上上”為最高等,但形同虛設,無人能達到,所以第二品實為最高等,但圍棋九品制規定第一品為最高等。
三國時期邯鄲淳所著的《藝經》中將圍棋分為九品:守拙、若愚、斗力、小巧、用智、通幽、具體、坐照、入神。據史書記載,南北朝時期共有三次大規模的品棋活動,其中第二次發生在梁武帝時期,這是中國圍棋史上一次規模最大的評定棋品的盛會,經過篩選、評比,最終“登格者”有二百七十八人。所謂“登格”,即棋藝達到品位以上者,才有資格參與棋品的劃分。這相當于現在的進入資格賽。
這種制度后來流傳至日本,成為日本九段制的根據。段位制是日本人的發明,十七世紀時由日本近代圍棋的開山鼻祖道策所建立,以后確定為制度,并相沿至今。五至九段為“高段”,一至四段為“低段”,其中七段又稱“上手”,八段即“準名人”,而九段就是“名人”了。一般上手被認為是普通人所能到達的極限,名人是對技藝卓絕的棋手的尊稱,相當于國手了。
文/本報記者陳品(北京青年報)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围棋“九品”是怎么来的?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怎样过一个幸福感十足的寒假?送给老师们“
- 下一篇: 大学生智商一代不如一代?最新研究证实“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