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河南一县得名于3000年前,但为何在历史上有500多年改用其他名字
原標題:河南一縣得名于3000年前,但為何在歷史上有500多年改用其他名字
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方,早在春秋時期就在歷史上留下了這個名字。楚國文王(?-前675年)時期,為“控霸南土,爭強中國”,在方城山一帶,建設了楚長城:“多筑列城于北方,以適華夏”,因此城建在了方城山,也號為“方城”,同時建“楚之外縣”方城,這是“方城”為名之始。
春秋戰國楚方城的變化
雖然方城縣有城池建設史較早,但是最初置縣卻是在秦朝,為“陽城”縣,因地處方城之南得名;西漢改陽城縣為堵陽縣,因地處堵水(今三里河)以北而得名。東漢、三國魏因之。南朝宋改稱赭陽縣。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年)廢赭陽縣,置方城縣,治今河南省方城縣《元和郡縣志》記載“取方城山為名”。
金朝泰和八年(1208年)置裕州,治方城縣。明洪武元年(1368年),省方城縣入裕州。“裕州”一名一直使用到民國二年(1913年),廢裕州置方城縣,方城縣一名在消失了545年后,又重新出現在了世人面前。
清乾隆《裕州志》中的裕州域圖
那么“方城”這個古老的名字,為何在歷史上消失了這么長時間呢?
這和方城地理形勢、宋金對這一帶的爭奪、以及明初行政區劃結構調整都有一定的聯系。
方城縣地處長江流域與淮河流域、南陽盆地與黃淮平原、伏牛山脈與桐柏山脈、華北地臺與秦嶺地槽的分界線。縣境山脈分屬兩大山系。西部、北部為伏牛山系,呈西北——東南走向。東南及東部為桐柏山系,呈西北——東南走向。兩大山系交接區域,形成自然缺口,漸向西南展寬,呈喇叭形,這個缺口也是地理形勢中的重要關隘,有“南襄隘道”著稱,一直為南北交通孔道。
方城及南陽一帶的地形圖
明末清初的學者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說此地:
北控鄭、洛,東掣許、蔡之肘,右拊宛、鄧之背。山連太室,川帶淮、汝,此亦形勝之所也。正因為它地理上為“形勝之所”,是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時的楚國才沿方城山修筑長城,以抵御北方的犯楚之師。而南宋和金朝在1161年簽訂的《紹興和議》中規定兩國邊界是“東以淮河中流為界,西以大散關(陜西寶雞西南)為界,以南屬宋,以北屬金。”方城縣與國界的距離近200里,雖處邊界附近,但卻有一定的戰略空間用于發展。金朝就利用這一點,于泰和八年(1208年)以方城縣為倚郭,置裕州,領方城、舞陽、葉縣,青臺、臨墳、吳城、北舞4鎮。
金朝地圖上的方城縣,紅圈區域為后來“裕州”所轄三縣
設“裕州”的原因以及名字來歷,據金末楊弘道的《裕州防御使題名記》記載:
沿淮上下,增益屯戍,于是改曰裕州,置刺史。利用方城縣一帶既接近邊界,又與邊界有一定空間的便利條件,把宋、金兩國多年戰亂引起的邊界一帶的大量無主荒地利用起來,讓士兵進行屯墾戍邊。同時也希望通過這個措施,使這里重現歷史上人煙稠密、物產富裕的景象,于是就把這一新設的州命名為“裕”州。
清康熙《內府分省分府圖》中的裕州與南陽府
此時的裕州和方城縣是同時存在的關系。時間到了160年后的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對部分行政區劃制度進行改革,其中的一項就是取消“州”的附郭縣,以州直管附郭縣所屬區域,于是在這一年方城縣被撤銷,并入裕州,裕州一名一直使用到清末。
1917《中國新輿圖》中的方城縣,名字旁邊有括號標注“裕州”
民國元年(1912年),在北京政府直接控制的北方地區,較少受到辛亥革命的沖擊,行政區劃保留了清朝的省、府、縣三級制。而在南方地區,清朝的行政機構隨著辛亥革命而自動瓦解,由軍政府掌管當地的軍政與民政。面對這樣的混亂的政區局面,袁世凱發出臨時大總統令,擅自實施了涉及省、道、縣三級的《劃一令》,其中規定廢除清朝的府、州改為縣。1913年3月1日,北京政府批準河南都督張鎮芳的報告,裕州改為方城縣,知州衙門改為縣行政公署,知州改為縣知事,“方城”這一古老的名字,又重新取代用了500多年“裕州”。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河南一县得名于3000年前,但为何在历史上有500多年改用其他名字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有多偏心?她为什么
- 下一篇: 原创:《抱朴子》为什么大篇幅论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