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打破教师“铁饭碗”是利大还是弊大?
原標題:打破教師“鐵飯碗”是利大還是弊大?
01
這些日子,關于打破教師“鐵飯碗”的討論非常激烈。
有支持者認為,現在事實上的教師“鐵飯碗”,導致了“好的教師進不來,不合格的教師出不去”,所以理應打破。
甚至有人建議,干脆取消公辦教師的編制,讓教師“能上能下,能進能出”。
之所以有這樣的呼聲,是因為在一些公辦學校,存在教師“躺平”的現象。
某些教師不求上進,工作懈怠,甚至不服從工作安排,在學校混日子。
打破“鐵飯碗”,讓教師這個職業變得不那么穩定,可以調動起教師工作的積極性。
02
從邏輯上講,這樣的思路沒有問題。
不過,我們還需要考慮更多的因素,比如公辦學校教師的收入。
雖然這些年來教師的收入是不斷提升的,但跟民辦學校相比,還是存在較大的差距。
就筆者身邊來說,民辦學校教師的收入大概可以達到公辦學校教師收入的2倍左右。
那些從公辦學校專門挖來的名師,開出的價碼更高。
所以,我的耳邊經常會聽到某某老師被民辦學校重金挖走的消息。
當然,大部分能力強的名師并沒有被挖走,因為去了民辦學校就沒有了編制,失去了工作的穩定性。
因為民辦學校今天用你,明天也可能不用你,今天學校很紅火,明天可能就會倒閉,這無疑增加了人生的風險。
一些喜歡穩定的教師,只有等到退休之后才愿意去民辦學校任教,他們最年富力強的年齡,還是奉獻給了公辦學校。
03
公辦學校在招聘教師的時候,也存在類似的現象。
如果一個年輕人足夠優秀,那么他在擇業時一般會面臨兩個選擇。
一個是在體制外去掙一份高薪,一個是進體制內追求一份穩定。
于是,我們經常看到那些希望穩定的孩子,進入了體制內,希望高薪的孩子,則進了民企。
可以想象,如果體制內也變得不穩定,每個優秀的孩子都會選擇收入更高的民企。
近年來,清北學子甚至海外名校碩博去中小學擔任教職的新聞屢見報端。
就算是在基層的學校,也常常有研究生學歷的年輕人報考。
公辦學校的穩定性,確實成為了吸引優秀人才的法寶。
說公辦學校老師的“鐵飯碗”導致“好的教師進不來”,似乎并不符合實際。
事實恰恰相反,由于公辦學校的穩定性,用不太高的工資也吸引到了優秀的人才,穩定了教師隊伍。
04
做一件事,要看什么是主流,什么是支流。
如果公辦教師的穩定性已經大大阻礙了教師的發展,大多數公辦學校的教師都在“躺平”, 公辦學校的教育質量啥也不是,那么打破“鐵飯碗”勢在必行。
但現在的情況是,絕大部分公辦學校的教師都是認真負責的,公辦學校的教學質量并不比民辦學校差,甚至還略占上風。
如果打破公辦教師的鐵飯碗,很可能是在“自廢武功”,給民辦學校幫忙。
我們知道,民辦學校成功的路徑只有兩條,一是挖優質生源,一是挖優秀教師。
民辦學校最大的優勢是有錢,最大的劣勢是不穩定。
如果在公辦學校上班和在民辦學校一樣不穩定,只會讓大量優秀教師流入民辦學校。
到時候,公辦學校可能會成為教師水平不高、教學質量差的代名詞。
我們的孩子想上好一點兒的學校,想讓好一點兒的教師去教,可能要掏更多的錢去上私立學校才行。
這樣,就變成了一些發達國家那種“窮人讀公辦,精英上私立”的模式,恐怕并不是什么好事。
05
公辦學校個別教師“躺平”,這樣的現象是客觀存在的。
但提高教師的積極性,不一定采取打破“鐵飯碗”的方式。
其實,就算真的打破了教師的“鐵飯碗”,最后淘汰掉的也不一定是那些“躺平”的教師。
這一點,我們看一看在學校里“躺平”的老師都是什么人就明白了。
學校里到底都是什么樣的教師在“躺平”呢?由于篇幅所限,放到下一篇文章里討論。
明珠絮語(ID:tsliuchanghai),以教師和家長的雙重視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長的教育困惑。新書《為自己讀書》正在當當、京東、天貓等平臺熱賣中!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打破教师“铁饭碗”是利大还是弊大?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刘备白帝托孤为什么让诸葛亮“自取”
- 下一篇: 如果让孩子给你打分,作为家长你能得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