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想回家,却又不愿久留?》出版揭示家庭矛盾根源——缺乏边界感
原標題:《為什么我們想回家,卻又不愿久留?》出版 揭示家庭矛盾根源 —— 缺乏邊界感
近日,一本名為《為什么我們想回家,卻又不愿久留?》的新書在市面上引發關注。作者內德拉·格洛佛·塔瓦布,一位擁有16年人際關系資歷的關系專家,以她獨特的視角深入剖析了家庭關系中的糾紛與矛盾,指出了問題的根源——缺乏邊界感。
作者在書中提到,家庭中的絕大多數糾紛都是因為界限問題,主要表現為關系中的依賴共生和互相糾纏兩種形式。依賴共生是指一方過度依賴另一方的情感或物質支持,而互相糾纏則是家庭成員之間過度親密,導致個體獨立性受到壓抑。這些問題在春節期間尤為突出,因為家庭成員在團聚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各種矛盾和沖突。
對于許多年輕人來說,春節回家意味著要面對親朋好友關于婚戀、薪資待遇等私人問題的“炮轟”式追問。這種無休止的問長問短、評頭論足讓他們感到壓力和不適,甚至想要逃離家庭。英國航空曾針對北上廣深和成都的18歲至39歲的年輕人進行了一項“春節出行調研”,結果顯示有41%的年輕人不想回家過年的原因就是不想應對這種令人尷尬的場面。
塔瓦布認為,解決家庭矛盾的關鍵在于建立邊界感。她提出了設定界限的三個步驟:明確告知、直言不諱和消除內心的不安。通過明確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期望,家庭成員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避免不必要的沖突。同時,建立邊界感并不意味著要切斷與家人的聯系,而是為了更好地與他們相處,讓彼此能夠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為了更好地幫助人們解決家庭關系困難,作者在書中還針對六種最常見的家庭關系——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大家庭、伴侶家人、重組家庭,提出了針對性的方案。她指出,在處理與父母的關系時,要評估父母的情感年齡,以此為依據來設定自己的期望值,并反復表達自己的期望,讓父母逐漸明白家庭關系中的界限在哪里。對于其他家庭關系,她也提供了具體情境的解決方案和原則參考,幫助人們處理各種家庭關系和問題,建立一種符合自己愿望的生活。
書中寫道,確立界限是與家人保持健康關系的重要方法,通過書中的實用方法,讀者可以為自己建立起有效的支持系統,不斷改善自己與家人的相處模式,獲得基于愛、相互尊重與聯結的家庭關系。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張嘉
編輯/弓立芳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为什么我们想回家,却又不愿久留?》出版揭示家庭矛盾根源——缺乏边界感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常生龙:学生不爱写作业?快来看看激励学生
- 下一篇: 原创:亳州请来河南云台山妲己,接住泼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