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生龙:学生不爱写作业?快来看看激励学生主动投入的七个关键
原標題:常生龍:學生不愛寫作業?快來看看激勵學生主動投入的七個關鍵
【常生龍專欄】
學生不愛寫作業?快來看看激勵學生主動投入的七個關鍵
原創作者|常生龍(上海市物理特級教師,現任上海市人大代表、民進虹口區委主委、上海市教育考試院副院長,校長傳媒專欄作家,出版專著《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給教師的5把鑰匙》《核心素養與學習的變革》等)
我們一直說備課要“備兩頭”:既要研究教材,把握教學的重點,也要研究學情,把握教學難點。作業設計也是如此,既要根據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來確定作業目標,也要研究學生的心理機制,并以此為基礎設計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征的作業,鼓勵學生主動投入。
作業與自我調節
作業通常指的是教師布置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以外的時間完成的學習任務。和在教室里上課相比,做作業是一種典型的自我調節性的學習活動。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要設法抵抗身邊的各種誘惑,要和各種干擾因素做抗爭,要發揮自己的意志力聚焦作業任務,要在沒有他人監督的情況下完成作業任務。學生作業完成質量的高低,與他的自我調節能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學生在做作業時,如果感到作業無趣、困難,看不到作業的意義和價值,那么他為了免受家長的指責和教師的批評,就需要調動自我調節或自我控制的力量,來抵御內心對作業的抗拒。這樣去做作業必然要耗費更多的心力。自我調節通常包括自我觀察、自我判斷和自我反應三個基本過程:自我觀察就是了解和熟悉教師布置的作業任務;自我判斷是在觀察的基礎上,形成對作業的基本看法以及情感取向,對完成作業任務的行為姿態做出選擇;自我反應則是基于自我判斷的結果和作業任務的要求而產生的行為反應。如果作業非常有趣,能激發、調動學生各方面的潛力,激勵他們全力以赴地去完成,那學生就不需要自我調節;相反,如果作業未能誘發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但又不得不完成,那么學生需要從身心方面做出調整,改變自己的認知、情感或行為反應,讓自己堅持下去以完成既定的任務。從學習心理的角度看,如果教師布置的作業,總是需要學生通過自我調節、自我控制才能完成,那么這樣的作業在設計方面就存在缺陷。
深入分析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的心理特點之后我們就會明白, 比完成作業和答案正確更加重要的,是學生做作業時的主動投入。
主動投入有以下幾個標志。一是學生知道作業的意義,能為自己的作業負責。他們不僅樂意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還會根據自己的實際學習情況,主動選擇相關的作業,提升自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運用。二是主動安排作業時間。在學生的時間安排中,作業被作為優先選項來考慮,學生會把完成當天的作業當作非常重要的任務率先做好,在做作業的過程中也會積極思考,努力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三是在作業的選擇上,學生不愿意去做那些自己已經熟悉的、反復操練的作業,更愿意去探索那些具有一定難度的、能夠提升自己思維品質的作業。教師設計作業時,需要對學生的這些心理狀況有比較清晰的認識。
教師進行有效的作業設計需要兩方面的知識基礎:學科知識和學生知識。掌握學科知識,重在解答如何形成基于標準的作業體系,如何用更少的作業達到預期的訓練效果;掌握學生知識,重在解答什么樣的作業更能激發學生主動投入,什么樣的作業規則更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作業習慣。
激勵學生主動投入的路徑
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實驗小學原校長方臻、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與教學研究室主任夏雪梅編著的《作業設計:基于學生心理機制的學習反饋》一書,重點研究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的各種心理特征,以此來點撥教師的作業設計。該書在對學生的作業心理做了大量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作業設計中促進學生主動投入的七條路徑。
一是把握學生完成作業時的心理特征。從上述的討論不難看出,學生的心理狀態對作業效果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如果缺少對學生心理特征的把握,缺少學生視角,那么很有可能出現作業的結果與設計的初衷大相徑庭的情況。
案例22.1 《小豌豆》寫話練習
一位教師上完了《小豌豆》一課后,給學生布置了一個寫話練習。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教師設計的作業是有選擇性的,學生可以在兩道作業題中任選一題作答。
1. 請以小豌豆的口吻改寫第二部分的內容。
2. 小男孩把小豌豆當子彈打出去,其他四顆小豌豆的命運會怎么樣呢?請選擇其中的一顆,編一個小豌豆的故事。
教師設計的這道作業題,難度是遞增的。借助文本改寫相對簡單,編一個故事則較難。在教師的預想中,大多數學生會選第1題,那些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會去做第2題,但結果卻和教師的預測不相吻合。確實是大多數學生選了第1題,但選第2題的,主要是平時的學困生。教師調查之后才明白,學習能力強的學生不選第2題,是基于穩妥的考慮,做第1題沒有風險,容易得到好評;學困生選第2題,是因為他們嫌麻煩,第1題要書寫的內容太多,編故事可以少寫一些。當教師太注重作業結果的正確率并基于此對學生的學習加以評價時,學生就會選擇求穩,不會主動去挑戰難度高的作業。
二是要著力提升作業品質。作業本身是有品質的,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也需要品質保證。學生作業品質指的是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能夠產生適應性的作業行為和相對應的心理品質,包括主動的時間投入、認知上的參與以及過程中的堅持和自主等。這既需要學生對待作業有積極的態度,更需要教師洞悉學生的心理特征,能夠設計與學生心理特征相匹配的作業。良好的學生作業品質,體現在學生將完成作業的過程視為自己對知識的重新建構和理解的過程,意識到通過反復實踐練習和鞏固,才能達到知識建構的目的。
案例22.2 《智取生辰綱》的主要內容
原來的作業題:概括《智取生辰綱》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重新設計的作業題:關于《智取生辰綱》,請回答下列問題:
1. 小說的主要人物是誰?
2. 這個人物的經歷分為幾個階段?
3. 他每個階段面對的沖突是什么?
4. 人物面對沖突時有怎樣的表現?
以上案例根據媒體對上海市西南模范中學李旻蘭老師的采訪改編而成。前后兩道作業題讓學生回答的內容是一致的,但原來的作業題因為問題比較籠統,學生很有可能把握不好答題的主線,甚至產生畏難情緒。重新設計的作業題,給學生的回答搭建了腳手架,幫助學生梳理答題過程所需要的思維過程和方法,學生不僅能夠較好地完成這一作業,還能夠從中學到解決此類問題的一般思路,有舉一反三的功效。
三是堅持“少就是多”,避免大題量的作業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和認知阻滯。很多教師信奉大題量的作業訓練,寄希望于通過海量的訓練,讓學生見識各種各樣的題型,避免在考試的時候因為“面生”而卡殼。但低水平重復訓練的作業,最容易讓學生產生負面的情緒體驗,也更容易導致學生在作業過程中敷衍了事。教師應盡量在保證作業有意義的前提下,讓學生理解所學知識,避免機械重復;教師應多給學生布置一些既具有一定的認知挑戰性,又是自己經過努力可以完成的作業,讓學生產生較高的自我效能感;教師要精心設計作業的規則,讓學生更愿意去完成有挑戰性的作業。
四是努力讓學生在作業中獲得更積極的情感體驗。積極的情感體驗對學生的作業動機和作業行為有激發作用。如果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有積極的情感體驗,那么對于自我能力就會持肯定態度,認為自己有能力完成有挑戰性的作業。比如在學習鐘表的基本知識時,可以給學生設計作業,讓學生制作一個鐘表;也可以給學生設計當小小修理工的作業,給學生提供一些不合常理的鐘表,讓學生發現其中存在怎樣的錯誤,并將錯誤更正。很顯然,后一類作業設計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更加仔細地研究學生,努力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態,在作業設計上也要更加注重趣味性,讓學生一接觸到這些作業就能產生興趣,愿意積極投身其中。
五是讓學生參與作業的設計和選擇。學生做那些自己選擇的、自己可以把控的事情,通常都是津津有味的;而做那些被動接受的、按照他人的要求去完成的事情,往往就缺乏主動性,甚至能拖一天就往后拖一天,直到實在無法拖延下去了才草草了事。作業也是如此,如果教師少一點統一性,多給學生一些選擇的機會,給學生一些自己設計作業的時空,將作業的數量、難度、形式、反饋的方式等交由學生來決定,反而可以激發學生的自我責任感和對作業的主動投入,取得更好的作業效果。
六是讓學生在作業中認清知識的關聯和應用。知識原本就是一個整體,我們是為了學習的方便才人為地將它們分割成不同的學科、不同的模塊,分門別類地加以學習。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不知道所學的知識在整個知識體系中處于什么位置,和其他知識之間有什么聯系,就很難理解知識的價值和意義。作業不僅僅是為了鞏固所學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將零散知識進行聚合統整,梳理知識的內在結構,建立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從這個意義上看,多從單元視角給學生布置作業,讓學生體會單元作業的特點,是很重要的。
七是讓做作業成為學生與他人共同走過的一段旅程。學習是學習者在別人的陪伴下逐漸獲得新知、提升智慧、實現全面成長的過程。在學習的過程中,每個學習者都會遇到無數的困惑和難題,需要通過同伴、長輩等的答疑解惑來開啟心智、實現頓悟。學習從來不是一個人單打獨斗的過程,在與同伴以及成人的交往過程中,學習者不僅可以拓寬自身的知識視野,提高思維能力,厚實自身的精神世界,與他人的合作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也能夠得到很大的提升。多給學生布置一些需要與他人合作,需要同伴、教師、家長或者社會各界人士參與其中的作業,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讓他們對合作共進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本文節選自源創圖書《作業設計的30個原則》,常生龍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23年10月出版。源創圖書授權發布。
投稿郵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聯系我們加QQ:2636915649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常生龙:学生不爱写作业?快来看看激励学生主动投入的七个关键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吴宣仪发文怒怼营销号:天天诋毁别人有良心
- 下一篇: 《为什么我们想回家,却又不愿久留?》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