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亲子问题如何破局?听听这所学校的家长怎么说
原標題:青春期親子問題如何破局?聽聽這所學校的家長怎么說
民間一直有一種說法“可怕的14歲,恐怖的17歲”。孩子到了青春期,真的是“伴娃如伴虎!”
這可能不是單一某個家長的感受,而是每個青春期家長的心聲,青春期成為了親子關系的“冰河期”。北京市海淀實驗中學通過家長互相分享經驗的方式,一起尋找親子關系的破局之道。
孩子“不聽話”,可能源于不恰當的養育方式
海淀實驗中學校長助理劉博老師在交流中表示,從身心的發展規律來看,青春期的過程是少年逐漸擺脫父母、走向成人的過程,孩子們渴望獲得獨立、把自己當成大人看待。一邊是兒童心理模式被打破,一邊是成熟的心理模式尚未完全建立,青春期的孩子才會變得掙扎混沌,叛逆激進,像一個火藥包易燃易爆炸。另外,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學生們的父母似乎格外緊張,生怕孩子走錯一步。所以青春期往往是家長管理最嚴格的階段。翻看孩子的手機日記,嘮叨各種注意事項,在學習生活上指手畫腳,動不動就上綱上線,結果呢?換來的是孩子加倍的叛逆。
孩子的種種“不聽話”行為,可能正是對這種不恰當養育方式的激烈反饋,家長們要有所覺察。應對青春期最好的策略是:孩子變了,父母也需要改變。
為此,北京市海淀實驗中學針對初一、初二年級學生,普遍存在的青春期問題,舉辦了家長沙龍活動,邀請家長來到學校,進入到孩子們平時學習的情境中,和家長委員會的成員們一起尋找更好的家庭教育之道,幫助正處在青春期的家長和孩子破解親子問題。
為人父母,不僅要愛孩子,也要懂教養。
沙龍現場,家長委員現身說法,將自己的養育經驗和現場的家長進行了分享,現將其中的精華部分做了整理,希望能夠給正處在青春期的家長們帶來一些啟發:
進入初一階段,很多孩子變得不愛和家長說話了。青春期如何構建和諧的親子關系?孩子不愿意和家長說話,不主動和家長交流怎么破局?
針對這個普遍的老大難問題,初一年級的家長們紛紛表示深有同感。在交流中,有經驗的家長提出,要發現孩子自己喜歡的好伙伴和熟悉的同學,從而可以與孩子的同學家長建立聯系,并采用“曲線救國”的方式來了解自己的孩子。
還有家長表示,很多家長沒有在生活中充分地理解和接納孩子,才會把這種無力甚至厭惡的情緒歸結于“叛逆”,終結孩子叛逆的最好方式其實是親人和朋友的理解和接納。
很多初二的家長反饋,感覺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后,家里就成了“戰場”,小時候乖巧的孩子突然就成了不定時炸彈,親子關系非常緊張。家長應該怎么辦?
初二張爸爸是這么處理孩子情緒問題的:青春期的中學生情緒不穩定,不喜歡父母嘮叨,經常出現親子關系矛盾,當矛盾過激時還很容易讓親子關系惡化。家長的情緒穩定性要高于孩子,并極力控制好喋喋不休的習慣,只做適當的提醒。
還有家長建議,面對青春期的孩子,不要一味地向孩子灌輸所謂的道理,而是給予他們更多的理解;從“聽話”式的教育,轉變為“平等”式的傾聽;擁抱孩子的需要,給予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上的認可、尊重和鼓勵。
現場的家長們討論得熱火朝天,現將大家的經驗智慧總結如下:
1.接納孩子的情緒
家長需要認識到孩子的情緒是合理的,是他們當前面臨壓力的正常反應。接納孩子的情緒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并減輕情緒困擾。
2.傾聽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當孩子發脾氣時,家長需要耐心傾聽他們的想法和感受。不要打斷或批評孩子的表達,而是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情感被接納和理解。
3.引導孩子識別和處理情緒
當孩子冷靜下來后,家長可以引導他們識別和處理自己的情緒。例如,幫助他們意識到情緒的來源,以及如何在未來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4.給孩子提供支持和建議
在溝通過程中,家長可以提供一些支持和建議,例如鼓勵孩子尋求幫助、分享自己的經驗、提供積極的反饋等。同時,也可以幫助孩子制定合理的目標和計劃,以減輕學習壓力。
5.建立有效的溝通渠道
需要家長和孩子之間的相互信任和理解。
6.家長們多閱讀一些如何與青春期孩子相處的書籍
正確、客觀看待孩子的情緒問題。
7.培養孩子運動的好習慣
孩子有負面情緒發泄不出去,可以采用體育運動的方式將過剩的能量釋放出去。
通過現場的交流發現,不論是初一還是初二年級,家長們普遍反饋,隨著孩子逐漸成長為青少年,孩子們面對的壓力越來越大,這些壓力導致孩子感到沮喪、無助和焦慮,孩子變得易怒、焦慮或者抑郁,有什么好辦法可以幫助孩子緩解壓力?
家長們在這方面似乎有一些普遍的共識,比如:家長要給予孩子足夠的包容。雖然父母每天工作壓力也很大,但作為成年人,父母可以找到調整情緒的方法,建議家長們要給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間,讓孩子們有時間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只有當孩子的情緒得到緩解后,才能以更飽滿的精神去繼續學業。
還有一位初二的家長提出,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這樣可以有效幫助孩子克服青春期焦慮和壓力。家長要多聽取孩子們的意見和想法,并給予他們支持和安慰;家長要多傾聽,學會需要尊重孩子的感受,不要輕易地批評或指責他們。在傾聽的基礎之上,用表情、眼神和肢體語言去鼓勵孩子的主觀性表達,感受孩子對問題的看法和見解,嘗試去共情他們在結論前的心理過程。通過這樣的形式,滿足孩子獨立性的需求,同時建立擔當意識,形成良好的價值觀。
當孩子感到焦慮或壓力時,通常會感到無助和孤獨。因此,作為家長應該鼓勵孩子主動尋求幫助,包括老師、醫生或其他專業人士的幫助。
還有家長在發言中談到:“健康的生活方式對于緩解焦慮和壓力非常重要。家長應該鼓勵孩子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足夠的睡眠、適當的運動和良好的社交活動。這些活動有助于孩子的身體和心理健康,并可以減輕孩子們的壓力和焦慮。”
正確管教孩子,是家長的必修課。給孩子成長空間,幫孩子把握好尺度,懂得好好說話,孩子才能在充滿愛的環境中長大。為人父母,不僅要愛孩子,也要懂教養。
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
隨著青春期問題的社會化,孩子們的心理問題也越來越受到重視。近日,北京市教委發布《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中小學校學生心理健康工作行動計劃(2023—2025年)》,大力推動北京中小學校心理健康工作水平的提升。行動計劃明確,中小學每校至少配備1名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每學期至少組織1次面向全體教職工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小學階段四年級及以上、初高中非畢業年級心理健康教育課不少于每兩周1課時。
根據中國心理藍皮書統計,青少年是抑郁癥的高發人群。在我國17歲以下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并且呈逐年上升趨勢。
在海淀實驗中學,學校格外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漫步在海實的校園,你會發現:這所校園是屬于學生的。學生們呼吸著自由的空氣,學生在自主策劃、組織實踐活動中學習溝通協調、團隊合作,在種種歷練中獲得自信陽光、樂觀熱情的氣質……責任、熱愛、領導力、正能量在他們之間傳遞。海實始終致力于培育一種良好的學校氛圍,學校的贊美文化讓每個學生有自尊的成熟、有內涵的成才、有境界的成長,創造出學生能釋放能量的、關懷度很高的校園文化。
面對新時代下的青少年,如何營造良好的親子關系,不僅是家長的責任,更是學校和全社會關注的問題,新時代學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各個層面給予充分地理解、關注;需要尊重每個個體的發展差異,提供適切的資源與環境;需要構建安全和諧的人際網絡,提升其社會情感能力。關注兒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從我們每個人做起。
文 | 京教君
素材 | 海淀實驗中學提供
文
今日推薦視頻
歡迎掃碼加入
京教圈學習交流群
注意!微信算法改版了!
圈友們要是不給京城教育圈加星標,
可能就收不到京城教育圈的推文了,
所以,親們一定一定一定要加星標!
重要的話說三遍!
然后,多點在看、多點贊、多分享,
不然我們就要失去彼此了……
親們,快加星標,風里雨里,
京教君在這里等你!
點分享
戳在看
求點贊
撰文|京教君
材料來源|北京市海淀實驗中學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青春期亲子问题如何破局?听听这所学校的家长怎么说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学霸和学渣,真正拉开孩子差距的是什么?
- 下一篇: 一旦赖清德宣布“台独”,解放军如何封锁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