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两会上有哪些教育新提案?抢先看——
原標題:各區兩會上有哪些教育新提案?搶先看——
↑ 點擊上方“現代教育報”即可關注我們
各區“兩會”就要來啦!
教育界別的代表、委員們
以飽滿的熱情
為地區發展建言獻策
那么
他們最關心的是什么?
又有哪些最新的提案?
小編帶你搶先看
↓↓↓
寫好“雙減”后半篇文章
“雙減”話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2021年實施“雙減”政策后,如今該如何寫好“雙減”后半篇文章?
北京市朝陽區人大代表、北京市陳經綸中學教育集團校長劉雪梅表示,學校將做好融通管理,課內時間“提質賦能”;課后服務內容“豐富多彩”“私人定制”;同時,高效課堂運行機制,有效作業管理機制、課后服務協調機制,課程—課堂—課業線性關聯。學校還將探索“雙減”背景下AI高效課堂。課上形成課堂AI學習資源,課后生成學生個性作業本,智慧教學“省力高效”,讓學習效率“可視化”。
北京市大興區政協常委、大興區第一中學校長王寧表示,學校將繼續嚴格落實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提升教師高質量作業設計能力,優化課后服務供給;進一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完善教師專業發展體系;加強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深度融合,在數字化賦能新課程教學改革上積極探索,勇于實踐。以此推動育人質量整體提升,形成數字技術全面支持的教育發展新生態。
“2021年‘雙減’政策實施,主旨是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這是道‘減法’,而‘減法’沒有最終的結果,因為里面還蘊含著‘加法’,即提質增效。”通州區政協委員、北京學校書法教師王浩認為,要做好“雙減”中的“加減法”,一線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改革課堂結構,優化教學內容,設計、實施行之有效的大主題、大任務、跨學科的課程,讓學生得到更多的收獲。其次,豐富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和課后服務內容,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
堅持面向人人的創新人才培養機制
黨的二十大提出了關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布局的戰略要求,其中拔尖創新人才是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支撐。目前,很多中小學積極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方法,如成立創新學院、與大學加強合作等。很多區代表委員也對此發表了看法。
“基礎教育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中具有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我國基礎教育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依然面臨一些挑戰。”密云區人大代表、密云區第二中學黨總支書記霍勁松表示,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既要遵循共性發展規律,又要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努力讓每個學生的天賦、潛能得到充分發展。
他建議要完善課程,構建基礎課程、拓展課程、研究課程的課程體系。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一方面將破除大中小人才培養壁壘,聚焦一體化貫通培養;另一方面將更加注重培養集知識基礎、學習興趣、綜合素質為一體的拔尖創新人才。此外,堅持特色課程落地,堅持活動育人,培養人才核心能力,如表達力、溝通力、思維力、創新力。
“陳經綸中學作為朝陽區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基地學校,我們必須牢牢把握人才培養定位,突出興趣、素養導向,堅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共育共享,探索創新人才培養的新載體、新賽道。”劉雪梅表示,集團將充分發揮立足朝陽、學段豐富、生源充足、師資優良等優勢,構建多元化的貫通課程體系,集中骨干力量,以學段、年級的教學銜接為切入點,探討各領域、各方向的課程標準在不同學段的實施,提升教師和學生的研究能力。
更新理念深化“課程改革年”
2023年末,北京市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暨教研工作會召開,會上透露,北京市將于2024年啟動課程改革年。2024年,北京市基礎教育將全面提升學生科學素養,探索創新人才培養路徑,進一步深化中小學科學教育改革。
房山區政協委員、房山區良鄉第三小學教師史寶霞認為,小學階段作為基礎教育的基礎,擔負著激發孩子科學興趣、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重要使命。要進一步完善培養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繼續全面推進高質量項目式學習,從而建立科學思維,確實落實雙減政策。從今后的培養目標來看,更加關注科學和科技培養,小學階段把實踐活動主要集中在了數學、科學、信息技術三大學科。隨著改革的深入,跨學科融合教學的探索將會更加廣泛。積極開展大單元教學、跨學科主題學習,努力探索大單元、大任務、真問題、真情境的教學實踐,深入學習知識的同時,發展技能、培養思維。
“對于基層學校和一線教師來說,要將課改落到實處,以課程改革促進師生發展,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研究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單元教學。”北京市人大代表、懷柔區人大代表、北京市懷柔區第三小學校長曹仲帥把關注點落在了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單元教學。
“我認為,在單元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生的學、課堂的評應該圍繞指向核心素養的單元教學目標同步進行。教學評一致性的單元教學是一種教學設計和實施理念,它要求教師把握教材、分析學情、提煉大主題或大概念、研定單元目標及評價標準,設計教學活動,嵌入評價任務。回答‘學什么、學到什么程度、怎么學、學得怎么樣’,搭建學習支架,鋪設學習路徑,讓核心素養在學生身上真實發生。”曹仲帥說。
各區兩會議案提案搶先看
加強圓明園三一八烈士公墓愛國主義宣傳教育
王建穩(北京市海淀區政協委員,北京市八一學校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
很少有人知道在圓明園遺址公園深處還“藏著”一座三一八烈士公墓——那就是1929年北平市政府為紀念在“三一八慘案”中遇難的烈士修建的公墓。然而,在圓明園游覽地圖中找不到三一八烈士墓鮮明標志。為此,提議圓明園公園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提議在三一八烈士公墓區域修建一座“三一八烈士紀念館”,使三一八烈士公墓真正成為圓明園內的一處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景點;邀請專業團隊進行紀念館的設計和建設,切實有效地加大在全國的宣傳力度,申請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關注青年教師成長中的實際問題
史衛東(北京市豐臺區政協委員,北京市第十二中學副校長、科豐校區執行校長):
豐臺區基礎教育強基工程提出,要促進全區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形成豐臺教育高質量、有特色發展的新局面。建成首都教育強區,首先要培養一支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干部教師隊伍。目前,青年教師逐漸成為豐臺區教育系統中的重要力量。然而,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面臨著一系列實際問題和壓力,如經濟收入、職業發展、家庭生活、社交活動、心理問題等。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并盡可能提供幫助和解決實際需求,這關系到青年教師隊伍的穩定性和可持續發展。
引導學生利用區內文旅資源開展研學
林樂光(北京市石景山區政協委員,北京市古城中學校長):
中小學生研學是社會大課堂活動的重要內容,石景山區的文旅資源比較豐富,建議梳理區域優質文旅資源名錄,形成研學資源單位手冊;健全“館校結合”機制,推廣優質研學案例。以教育集團為牽引,深入推進“館校結合”,通過“館長進校園”“館校結對”等特色活動,實現“文教結合”的長遠目標;開發研學資源,提升協同育人成效;立足文旅資源單位特點,設計開發“親子研學”相關實踐活動,進一步融合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構建教師、學生、社會的教育命運共同體。
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
馬靜(北京市大興區政協委員,北京印刷學院附屬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
發揮協同作用,健全部門聯動機制。一是建立健全由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的長效聯動機制。二是發揮學校、體校、社會體育組織協同發展作用,形成多元協同發力,攜手共同提高的良好體教生態環境。
盤活社會資源,健全資源共享機制。一是引進公益資源。充分開發利用周邊社區、高校等合作,并請社區體育指導員、高校體育專業師生提供公益性課后服務。二是引進市場資源。可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遴選資質良好的社會體育組織進校園,同時引進專業體育人才,為培養體育競技人才打通培養通道。三是健全資金保障機制。區財政加大資金投入,保障服務供給。
進一步規范“進校園”活動
王潔欣(北京市門頭溝區人大代表、門頭溝區龍泉小學教師):
當前,校外社會資源參與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越來越多。很多家長關心各類“進校園”活動,是否有規范的申報、審核與備案制度。因此,我建議,應該在市區級教育相關主管單位設置特定職責部門負責“進校園”活動的監督與管理。例如,出臺相關規定,設置資質、審批流程,多方嚴格把關,完善流程機制,形成制度化、規范化管理。通過嚴格專業的監督管理,過濾掉非學術的無價值意義的,或者有一定商業行為的、不適于開展育人活動的“進校園”活動,避免打擾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
精準定位教師需求 全方位服務教師發展
趙方紅(北京市延慶區人大代表、延慶區教科研中心副主任):
強教必先強師,一年來,我們精準定位教師需求,精心開展教研和培訓,全方位服務教師發展。形式上,分層、分類、分崗培訓,按部就班;內容上,師德素養、教育理念、教學基本功、中高考改革和“雙減”“雙新”的落實、課程改革和課程標準的落地等培訓有條不紊。正是這些持續優化、實績突出的教研培訓,有力地賦能于廣大干部教師,極大地促進了學校在培根、提質、增效上實現新作為,在豐富多彩課程、優質課堂上煥發新風貌,為學生學得足學得好,全面發展健康成長,提供強大的價值引導力和精神推動力。
文字:現代教育報采編團隊
編輯:楊旭
編審:張秋穎
終審:冉陽 郝彬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各区两会上有哪些教育新提案?抢先看——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听完公开课如何评课?这有一份超全万能评课
- 下一篇: 专科、民办本科、国际本科SQA这三者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