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冀南第一条公路,已有100年历史,为何连“国”字头也没“混”上
原標題:冀南第一條公路,已有100年歷史,為何連“國”字頭也沒“混”上
河北省南部的邯鄲市,有一條連接市區及西南部大名縣的公路,編號為“S313”,意思是編號為313的省道。這樣的一條道路,在擁有多條高速、國道的邯鄲市來說,并不算起眼,但據《河北公路史》記載,它卻是河北省南部的第一條公路。
河北南部邯鄲市的交通網,邯大公路并不顯眼
清朝的道路交通體系,分為京師聯系各省的官馬大路、省城聯系府州縣的州縣大道,以及聯系官路、州縣大道之間大車道的三級道路交通體系。而當時的行政區劃,邯鄲是廣平府下屬的縣,大名則是府,兩者之間沒有直達的官馬大路或者是州縣大道,只有通過各縣之間的大車道間接進行聯系。那么是什么事情促成了后來被稱為“邯大公路”的建設呢?
1931年《中華分類析省圖》中的邯大公路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的《大名縣志》記載了緣由:
自平漢鐵路告成,而南北之交通靈便極矣,吾大之有志四方者紛紛遠行,悉以邯鄲為起點,慷慨登車轉瞬千里,火車之神速,洵快事也。惟自大名至邯鄲崎嶇迢遙,尚有一百四十里大車往還,動需時日,兼之干河沙漠橫亙其間,若遇夏雨秋潦,江湖滿地不為蹇裳之涉,即有返駕之憂,行路之艱凱可言罄,于是赴邯鄲者皆有建筑汽車路之希冀,而又難成之,非易易也。民國九年旱荒成炎,大邯之間民不聊生,適有美國候牧師理定,與縣知事張魯恂協商以工代賑運輸洋款,修筑自大至邯汽車路一條,推紅十字會會長貝克君主任辦理,向之結為懸想者,今則見諸實事矣。由于平漢鐵路建成并在邯鄲設站,大名人民出門需要經過140里的距離到邯鄲,并且所行的道路極為難走,,當時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馬車和木輪人力小推車,運輸效率很低,于是就有了修建大名到邯鄲的汽車路的想法,但是修路并非易事,直到民國九年(1920年)大旱時,由美國紅十字會撥賑災款,采取以工代賑的方式修建了這條道路。
1933年《河北分縣詳圖》中的邯大公路
邯大公路自大名經魏縣、廣平、成安等縣至邯鄲,長74公里,為土路,重點路段用石灰土鋪筑路面基層。路基新占耕地410畝,由該會以每畝8元代價收歸公有,糧銀請準當地政府豁免,于民國十年(1921年)建成筑通車。
該路歸大邯汽車公司管理,公司設在大名北,成立于民國十年(1921年)十月。公司共汽車七輛,計一噸重車4輛,每輛容十人,一噸半重車三輛,每輛容十五人。
雖然該路因為土路,到夏雨秋澇時仍泥濘難行,但對改善當時的交通面貌,還是起了有益的作用,沿線各縣對這條道路的修建給予了極高的關注度,在1933年左右編修的《大名縣志》《成安縣志》《邯鄲縣志》中均有對這條道路的記載。
《邯鄲縣志》《大名縣志》《成安縣志》中關于邯大公路的記載
不但如此,日軍侵華之后,為確保對已占領的華北地區有效統治,其最主要做法就是確保主要交通線的暢通,曾分別在1938年、1940年先后兩次制定了所謂“華北公路網”建設計劃,邯大公路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條。但最終,這些敵人想重點修建、保障的公路在我抗日根據地軍民的“破路斗爭”下,多次被破壞,交通運輸陷于癱瘓,敵人的修路計劃被粉碎。
1992年編撰的《中共邯鄲市黨史大事》中就分別記載了1938年、1940年的2次對邯大公路的破擊:
1938年6月左右,東進縱隊出擊邯大公路,八路軍一二九師東進抗日游擊大隊在相繼攻克曲周、永年、肥鄉、廣平、成安等縣城之后,先后5次在邯(鄲)大(名)公路上伏擊敵來往部隊及車輛,共計炸毀敵汽車30輛,繳獲8輛。 1940年9月 八路軍翼南部隊破擊邯大公路 在百團大戰中,八路軍冀南部隊新八旅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團在邯鄲縣抗日縣大隊的配合下,遵照一二九師關于開展交通斗爭,打破敵“囚籠政策”的指示,多次對邯大公路展開破擊。“百團大戰”中對邯大公路破擊戰示意圖
新中國成立前夕,為了使解放大軍順暢南下,利用由1948年擬修卻未建成的邯濟鐵路路基,建設了一條的“邯館公路”,成為邯鄲市境內繼邯大公路之外的又一條東西向的交通要道。并且“邯館公路”是聯系邯鄲、山東聊城乃至濟南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最終成為了我國一條東西向交通干線的一部分,因此在給公路編號時,“邯館公路”成了國道309線的一段,有了“G309”的“國”字頭編號。而比“邯館公路”早修近30年的“邯大公路”由于沒有聯入全國交通干線網絡,只能“委屈”的使用了省字頭的“S”頭銜,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冀南第一条公路,已有100年历史,为何连“国”字头也没“混”上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以色列和美国:犹太人为何忠于“两个
- 下一篇: 你觉得2023年的旗舰机里,拍照最好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