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以色列和美国:犹太人为何忠于“两个祖国”?
原標題:以色列和美國:猶太人為何忠于“兩個祖國”?
以色列是全球唯一猶太人占主體的國家,也是全球猶太人口最多的國家(2023年時710萬),但以色列建國之初猶太人口僅70余萬,同時期的美國才是全球最大的猶太人聚居國,猶太人口約400萬,是以色列猶太人的近6倍。
▲以色列人口增長
通過不斷吸納全球猶太人,直到2004年,以色列猶太人口數量才反超美國。
時至今日,美國猶太人規模約600萬,仍是全球僅次于以色列的第二大猶太人聚集地,占全球猶太人的32-38%。
▲美國各州猶太人占比
三百余年風云過往,美國(北美)猶太人在艱難環境中前行,實現了從弱小到強大的跨越。美國猶太精英集團逐步掌握了當地金融、媒體企業,進而對美國政治施加影響。
然而,當19世紀不斷發展的猶太復國運動興起時,專注融入美國的美籍猶太人起初毫無興趣。
但20世紀上半葉激蕩的全球局勢中讓美國猶太人改變思想,大力支持猶太復國運動,幫助以色列建國。
▲美以關系緊密
美國猶太人是美以之間的重要紐帶,美國猶太人與以色列形成了微妙的關系。在忠于美國的同時,美國猶太人對以色列保持著“天然好感”。
那么在美國短短的建國史中,美國猶太人是如何產生形成的?美國猶太人與以色列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
一、逃離舊大陸
歷史上猶太人曾建立了以色列、猶太等王國。公元66年,反抗羅馬帝國統治失敗的猶太人被逐出巴勒斯坦。流散各地后逐步形成米茲拉西(東方)猶太人、塞法迪(地中海)猶太人和阿什肯納茲(歐洲)猶太人。
▲大流散
東方、地中海猶太人在伊斯蘭政權寬容的宗教政策中生活富足。中東歐的阿什肯納茲猶太人被基督徒看作出賣耶穌的猶大的族人,備受敵視和排擠。
居住在隔離區的歐洲猶太人不被允許擁有土地,只能從事放貸等金融業。出于宗教狂熱、轉移社會矛盾等需要,歐洲各國不斷掀起排猶風潮。
▲中世紀猶太人被塑造成負面形象
15世紀末,西葡兩國通過開拓新航路發現了美洲大陸。歐洲各主要國家紛紛卷入美洲殖民爭奪中。
此時,東方和地中海猶太人在人口比例和經濟實力上占據優勢,但新大陸的發現,給當時寄居在德意志、波蘭、俄國等地的歐洲猶太人逆風翻盤的機會。
1630年,荷蘭從葡萄牙手中奪取巴西東北部。荷蘭是新教國家,對猶太人的態度好于西班牙等天主教國家。荷屬巴西吸引了數十名歐洲猶太移民,因為這里土地肥沃且遠離敵視猶太人的舊大陸。
▲荷屬巴西
好景不長,1652年英荷戰爭爆發,荷蘭一時難以抽身保護海外殖民地。荷屬巴西的葡萄牙移民發動“伯南布哥起義”,配合葡軍進攻荷屬巴西。
1654年,荷葡簽署條約,在葡萄牙支付巨額賠償的前提下,荷蘭將巴西東北部交給葡萄牙。荷屬巴西的猶太人為逃避葡萄牙人的宗教審判,乘船前往北美洲的荷蘭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今紐約)。最終23名猶太移民登岸,這是猶太人定居北美的最早記錄。
▲新阿姆斯特丹(今紐約曼哈頓)
1667年,荷蘭在第二次英荷戰爭中戰敗,新阿姆斯特丹割讓給英格蘭并改稱紐約,猶太移民成為英國海外臣民。英國為鞏固統治急需擴充美洲殖民地的人口,猶太人則需要一處管理寬松的居住地。
英國距離德意志、東歐等阿什肯納茲猶太人聚居地有一定距離,17世紀末,英國的猶太人不足一千人。英國為吸納更多移民到殖民地,采取了相對寬松的統治制度,這吸引來大批中東歐猶太人。
▲北美的殖民地
英屬北美的猶太移民不斷增長,至18世紀中葉,英屬北美生活著約2500名猶太人,他們在紐約、費城等地形成小型猶太社區。由于長期脫離土地生產,北美猶太人較少從事農業,而是成為手工業者、店主或商人。
18世紀70年代,英國為增加收入,試圖強化對美洲殖民地的管理并增收賦稅。這觸碰了殖民地移民的利益,最終在1775年引發北美獨立戰爭。
▲美國獨立戰爭
與英國有地緣沖突的法國大力支持北美的獨立運動,北美大陸軍最終在1783年迫使英國承認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猶太移民弗朗西斯·薩爾瓦多、哈伊姆·沙洛姆等人做出了卓著貢獻甚至獻出了生命。
到1800年,猶太人在美國的紐約、查爾斯頓等7座城市中建立了社區。此時美國人口500余萬,猶太人占1%。半數以上是來自西南歐等天主教國家的地中海猶太人,小部分是來自西歐的歐洲猶太人。
憑借著經商傳統,美國的猶太人大都躋身中產階層。美國為增強國力,也敞開懷抱歡迎猶太等歐洲移民到來。生活在美國的猶太人保留猶太教信仰,在宗教和血緣的雙重牽連下,形成了一個聯系緊密的族群。
▲移民新大陸
1820至1840年,美國人口從963萬增長到1707萬,這20年間約75萬猶太人移民美國,去除遷返人數,美國猶太人突破60萬。
此時來到正值美國西進運動高峰,此時資產相對充實的地中海猶太人是美國猶太人的主體,西部出現的座座城鎮為他們提供了經商的舞臺。
從1654年23名猶太人登陸紐約,再到美國獨立初期,新大陸相對自由的社會環境和充滿機遇的發展前景吸引著猶太人前來。而從事工商業的傳統讓美國猶太族群的財富不斷積累,成為美國社會的重要一員。
▲美國現存最早的猶太教堂(建于1759年)
二、花旗之下
1840年后,中歐的德意志因革命運動而發生動蕩。這里是歐洲猶太人的主要居住地,德意志的分裂局面加劇了動亂,成熟的民族主義思想對猶太人的傷害也遠大于封建君王。
德意志人以共同的語言、傳統、信仰為標準,不斷驅逐與德意志人差異巨大的猶太人。猶太人再度成為轉移社會矛盾和民族主義浪潮下的犧牲品,他們居住的社區遭到焚毀。
1840-1880年,超過10萬歐洲猶太人從德意志來到美國,這使美國的歐洲猶太人族群數量超過地中海猶太人,成為美國猶太人社會的主導力量。
▲1848年德意志革命
同時,美國通過西進運動和南北戰爭,掃清了阻礙發展的諸多障礙。工業革命成果的推廣更是推動美國經濟高速發展,高速發展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來自德意志的猶太平民剛好填補了一部分美國勞動力缺口。
深受歐洲大陸啟蒙思想的熏陶的德裔猶太人大都將猶太身份看作宗教符號,而非民族符號,他們將融入美國作為目標。通過不懈奮斗,美國金融界涌現出“國債大王”塞利格曼、紐約金融天才貝爾蒙特等德裔猶太精英。
▲美國領土擴張
猶太人雷曼兄弟1850年創辦銀行,1887年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取得席位并發行股票,成為華爾街的一支重要力量。
1885年,猶太人雅各布·希夫成為美國最大金融企業庫恩·雷波公司負責人。在他的管理下這家銀行在投資銀行中取得了支配地位。
19世紀末,希夫參加了太平洋聯盟和大北方鐵路公司的重組,參加威斯汀豪斯電力公司、美國橡膠公司、美國電訊公司的創建。
▲希夫
德裔猶太人在美國風生水起之時,東歐猶太人仍在沙皇的牢籠中掙扎。1881年,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遇刺身亡,兇犯中有一名猶太女性,這成為俄國猶太人再遭迫害的導火索。
大量東歐猶太人(阿什肯納茲猶太人的分支)逃離俄國,一部分流散到歐洲其他國家或移民美國,一部分發動第一次阿利亞運動,返回了當時被奧斯曼帝國統治,經濟凋敝的巴勒斯坦。
▲逃離舊大陸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東歐的俄國、羅馬尼亞等國在宗教偏見、民族主義思潮影響下掀起多輪反猶浪潮,東歐的猶太人只得不斷逃亡,相當一部分進入美國,僅1904-1908年,就有65萬俄國猶太人進入美國。
▲東歐猶太人到達美國
猶太人在歐洲的悲慘遭遇最終激發了猶太復國運動(錫安主義),自流散開始就有部分猶太人嘗試重返故地,但少數嘗試均告失敗,重返應許之地缺乏綱領指引,更多是一種思潮。
1896年,奧匈帝國猶太裔記者、錫安主義者西奧多·赫茨爾整理出版《猶太國》一書,宣稱歐洲“猶太問題”的根本解決辦法,就是建立一個獨立的猶太國家。此書在歐洲猶太人中引發巨大反響,赫茨爾等人趁熱打鐵,次年在瑞士舉辦了第一屆錫安主義代表大會,猶太復國運動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政治實踐。
▲赫茨爾
錫安運動開展時,猶太人在美國的經濟地位進一步增強,前文提到的希夫甚至通過巨額資金購買日本債券,間接影響了日俄戰爭局勢,借助日本削弱了虐待猶太人的俄國。
雖然痛恨反猶主義,美國猶太人卻不支持復國主義。當時德裔猶太人是美國猶太人的領導力量,他們認為猶太人是由猶太信仰凝聚起來的宗教社團而非民族,他們醉心于融入蒸蒸日上的美國社會,沒有所謂的復國需求。
結果,1897年第一屆錫安大會上僅有一名美國猶太人代表。德裔猶太人主導成立的美國猶太人委員會是維護美國猶太人利益的重要組織,對美國政府有著巨大影響。該組織公開聲明反對猶太復國主義,將其看作對美國猶太人精神的巨大威脅,妨礙猶太人融入美國社會。
▲錫安大會
1914年一戰爆發后,21萬猶太人加入美軍,其中8000人被提拔為軍官,1916年,路易斯·布蘭代斯成為首位猶太裔美國聯邦法院大法官,猶太人開始躋身美國政府高層,猶太移民在美國的社會地位顯著提升。
同時,慘烈的一戰讓歐洲各國急需猶太銀行家的支持,但德國礙于和奧斯曼帝國的盟友關系,無法強迫土耳其人交出巴勒斯坦地區給猶太人管理。
▲一戰爆發
反倒是英國人沒有政治包袱,干脆在1917年發布《貝爾福宣言》,以官方角度宣稱支持猶太人返回巴勒斯坦復國,英國也希望借此獲得奪取巴勒斯坦的借口。
一戰前后的美國猶太人對復國運動仍然興趣不大,除了德裔猶太人對復國主義的負面宣傳,美國相對安逸的生活讓他們免于像歐洲親戚那樣遭受排擠,也就沒有迫切復國的需求。1914年美國猶太人支持復國運動的組織成員僅1.2萬人,不到美國猶太人的百分之一。
▲紐約的猶太人
一戰后英國獲得了巴勒斯坦等地,開始有限度接納猶太移民。此時美國已脫離對廉價勞動力的需求,繼1882年《排華法案》限制東亞等地移民進入后,美國在20世紀初繼續收緊移民政策。
意圖保持西歐裔移民及其后代在美國社會的絕對主導地位,缺乏資產和技術的猶太平民移入美國日益困難。
1921年美國發生周期性金融危機,為了吸納更多高質量人才,防止所謂的“下等人”進入美國,美國出臺《1924年移民法案》,東歐等地的猶太人移民潮宣告結束。截至1925年,美國人口約1.1億,猶太人占390萬,其中的230萬是近半個世紀遷入的東歐猶太人。
▲美國歡迎猶太勞動力的時代結束了
到上世紀20年代末,美國猶太人之間的族群矛盾逐步消失,來源國的語言和傳統已不經常使用,取而代之的是英語和統一的美國身份認同。
與此同時,猶太復國主義者通過多次“阿利亞運動”向英國托管的巴勒斯坦地區移入數十萬猶太移民,猶太移民逐步控制了當地工商業。
▲各次阿利亞運動的移民來源
20至30年代,美國的猶太復國運動仍然低迷。不僅美國的猶太教高級神職人員聯名致信美國國會,反對英國支持猶太復國的《貝爾福宣言》,普通美國猶太人也將其看作沒有必要的瞎折騰。
1935年,美國猶太復國主義者在全美征集簽名并募捐,結果400萬美國猶太人僅有不到2萬人參加了募捐。
美國猶太人的不重視助長了歐洲的反猶主義,隨著希特勒上臺和德意的法西斯化,歐洲大陸的猶太人將迎來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
▲二戰前的歐洲
三、哥倫比亞的執韁人
1933年,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德國反猶主義抬頭。希特勒曾作為普通一兵參加一戰,他認為是猶太銀行家在背后搗鬼,致使德國在仍控制法國北方的情況下宣布投降。
歐洲歷史悠久的反猶主義、希特勒的個人偏見外加對猶太人財富的覬覦,促使德國在1935年出臺《紐倫堡法案》,宣稱“凡有一個猶太裔祖父母的德國人均被視為猶太人……取消所有猶太人的德國公民權”。
▲希特勒上臺
1938年,納粹沖鋒隊制造“水晶之夜”,一夜之間燒毀191家猶太教堂、7500余戶猶太商店被毀,3萬猶太人被捕。德國由此拉開了大規模迫害猶太人的序幕。
二戰爆發后,納粹德軍更是在占領區內大肆搜捕猶太人,數百萬猶太人被關進集中營,財產喪盡、家破人亡的猶太人被迫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還要忍受德國人的肆意侮辱、虐殺,甚至是人體實驗。
為了加快處決猶太人,德國在集中營中建造大型毒氣室,大批無辜的猶太平民慘遭毒手。猶太死難者身上的頭發、金牙等物品會被德軍一掃而空。
▲集中營里的猶太人
1941年,日軍偷襲珍珠港,美國加入二戰。次年,德國針對猶太人的大屠殺消息開始在美國快速傳播,隨著越來越多消息的出現,只注重自身在美國生活狀態的美國猶太人再也坐不住了。越來越多的美國猶太人認同了復國主義理論,因為猶太人不復國,說不定什么時候還要再遭毒手。
1943年,美國猶太復國主義緊急委員會(簡稱AZEC)成立,次年全美猶太社團關系委員會成立。這兩個組織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迅速壯大,AZEC更是超越美國猶太人協會(1913年成立),成為全美影響力最大的猶太政治組織。
▲美國猶太人同情歐洲猶太人
以此為依托,越來越多美國猶太人加入當地的猶太復國組織,為營救在歐洲的猶太親戚而努力。一戰時,美國猶太人為歐洲猶太人募捐了0.63億美元。到二戰時,美國猶太人僅為安置歐洲猶太難民、提供食物兩項就花費1.54億美元。
由于美國仍未放寬對移民的限制,美國猶太人就幫助歐洲猶太人逃往巴勒斯坦,以實現在當地復國的夢想。
總的來看,到20世紀初,美國猶太人來自歐洲各地,他們對猶太復國的看法不盡相同,甚至反對復國主義是主流。美國富足的生活和相對寬松的社會環境讓猶太人“樂不思蜀”,沒有歐洲猶太人的那種復國欲望。
▲20世紀初的紐約
二戰中歐洲親戚悲慘的遭遇深深刺痛了美國猶太人,美國為了戰爭需要也極力宣傳猶太人的苦難,在支持錫安運動的猶太精英的推動下,猶太復國主義開始與美國的地緣政策綁定,獲得美國猶太人的支持。
二戰結束后,國力衰退的英國決定退出巴勒斯坦。美國國力蒸蒸日上,取代英國成為新的西方霸主。美國猶太人決定趁勢幫親戚一把,發揮對美國政府的影響,推動美國支持猶太復國。
▲猶太難民到達巴勒斯坦
當時美國總統杜魯門的班底中有不少猶太面孔,總統行政助理大衛·尼爾斯、總統密友雅各布森、美國猶太復國主義領袖納胡姆·戈德曼接連游說杜魯門。美國猶太人通過資本控制報紙等媒體,進而影響美國輿論。
時值1946年美國中期選舉,在對待猶太復國問題上舉棋不定的杜魯門,最終在猶太人的選票和資本支持前低頭,于1946年10月4日首次以美國政府的名義宣布支持猶太復國。恰逢猶太教贖罪日,該聲明被稱為《贖罪日聲明》。美籍阿拉伯人影響力較弱,他們的反對聲被忽視了。
▲杜魯門
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以33票贊同、13票反對(阿拉伯11國、古巴、希臘)、10票棄權的結果通過181號決議,決定在巴勒斯坦建立兩個國家。美國猶太社團制造輿論,以二戰中被屠殺的600萬猶太人來博取同情,希望分得更多的土地。猶太精英游說美國政府,使美國政府向聯合國施加影響,形成了有利猶太人的劃界。
阿拉伯人獲得約旦河西岸、西南的加沙和北側的加利利地區(1.15萬平方公里)。猶太人獲得西北沿海地帶和南方的內蓋夫沙漠(1.52萬平方公里)。
▲巴以分治
根據聯合國決議,英國撤離巴勒斯坦次日,即1948年5月14日,猶太人宣布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以色列國。時值美國大選年,杜魯門及其政府在猶太人的游說和影響下,失去了對猶太復國主義的靈活性,只能表示支持。
以色列宣布成立11分鐘后,美國就承認了這個國家,由于尚不知曉以色列國名,就用“猶太國”加以代替。
▲美國承認以色列
以色列成立次日,阿拉伯國家組成聯軍進攻以色列。危難關頭,美國猶太人除了以募捐方式提供5000萬美元,還游說美國政府下場促成臨時停戰,緊接著以色列從美西方獲得大量軍事裝備,打贏了立國之戰。
美國支持以色列建國,除了美國猶太復國主義者的影響,也是想在冷戰格局中布局中東,通過美國猶太人的紐帶聯系,將以色列變為美國利益代理人。
▲支持復國的美國猶太人
1948-1952年,新生的以色列獲得海外援助7.5億美元,其中來自美國猶太人社團的就占4.7億,美國政府還提供了1億美元低息貸款。
1954年成立的美國以色列公共事務委員會(AIPAC),被認為是美國院外集團中最有影響的親以團體,能對美國國會施加關鍵影響,其宗旨是“通過確保維持美國對以色列的強有力支持以使以色列更為安全”。
▲以色列的擴張離不開美國支持
以色列建立后,美國猶太人事務委員會主席布勞斯坦到訪以色列,表示美國猶太人對以色列提供政治支持,但沒有忠誠的義務。他與以色列總理古里安達成協議,以色列承諾不以吸納美國猶太人到以色列定居為目標。
當時以色列經濟基礎薄弱,生活環境無法與美國相提并論,確實很少有美國猶太人定居以色列。
但經過二戰洗禮,大量美國猶太人認同了錫安運動,在內心上對以色列有天然的親近感。猶太教信仰和復興的希伯來語言,更是將以色列和美國猶太人深度綁定。
▲美國猶太人進行猶太宗教儀式
美蘇冷戰加劇以及美國猶太社團的影響,美國政府在60年代調整戰略,將以色列看作其中東地緣博弈的重要棋子。與以色列確立了軍事同盟關系,不斷加大對以援助。以色列與美國的中東利益深度綁定,成為美國在中東的“陸地航母”。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以色列遭遇埃及等國突襲,為防止以色列戰敗,時任美國總統的尼克松宣布“將一切能飛的東西飛到以色列”,為以色列運來大量武器彈藥。
▲以色列總理梅厄夫人會見美國總統尼克松、國務卿基辛格(猶太人)
1976至2004年,以色列是美國最大的海外受援國,1985年至今,美國每年向以色列提供約30億美元的贈款,美國先進的武器裝備幾乎毫無保留地賣給以軍,使其保持軍事優勢,維系美國在中東的地緣利益。
特朗普政府時期,美國為支持以色列,冒天下之大不韙將大使館從國際公認的以色列首都特拉維夫遷到地位未定的耶路撒冷。
▲位于耶路撒冷的美國駐以大使館
以色列與美國猶太人的關系日趨復雜。以色列不再過度倚重美國猶太人游說美國政府,左翼猶太人抗議以色列侵吞巴勒斯坦的行為,美國右翼猶太人則認為以色列對阿拉伯人的態度太克制。
更有正統派美國猶太人認為猶太人仍該流散,以色列的建國并不合法,但美國猶太人對以色列的主流看法仍是親近的。
如今的美國猶太人掌握著美國傳媒業,在政界發揮著巨大影響。作為利益共同體,他們與以色列的聯系依然緊密。
▲美以關系緊密
從1654年23名猶太人登陸紐約,如今美國猶太人已接近600萬(廣義上則有近900萬),占美國人口不足3%的猶太人發揮著遠超人口比重的影響力。
猶太人移民北美的歷程持續了兩個多世紀,雖然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但在美國的民族熔爐之中,他們已深度融入美國社會。
英語和美式生活方式是他們身上鮮明的標記,哪怕依然信仰猶太教,美國猶太人依然將美國視為祖國,在美國的發展中留下印記甚至獻出生命。
▲美國猶太人
慘烈的二戰讓美國猶太人從專注于融入美國,到轉變態度支持猶太復國主義,正是憑借美國猶太人的巨大支持,以色列建國才得以實現。
以美國猶太人為紐帶,以色列全面融入美國的全球戰略。每當以色列面臨生存威脅,美國政府總會第一時間出手,幫助以色列穩住局面。
如今有近30萬美國猶太人居住在以色列(大部分保有雙重國籍),更有大批雙籍美國猶太人加入以軍。而更多的美國猶太人在精神上支持以色列,將兩國地緣利益深度綁定在一起。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美國猶太人)會見以色列總理
長期作者|碧落清遙
歷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以色列和美国:犹太人为何忠于“两个祖国”?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为什么古代少数民族都是幼子继承制?
- 下一篇: 原创:冀南第一条公路,已有100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