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林斯顿实验!投出3万份简历,哈佛海归求职回复率,还没国内二本毕业生高?
原標題:普林斯頓實驗!投出3萬份簡歷,哈佛海歸求職回復率,還沒國內二本畢業生高?
最近,我們討論過不少關于留學價值、海歸求職的話題,有國家選調生向留學生開放、海歸薪資遠高于國內畢業生等利好消息,也有豪擲百萬留學歸國月薪2500、“海廢”迅速擴張等值得探討的現象,每次都能引發讀者們的熱議。
近十年來,留學成為中產家庭重要的教育路徑之一。作為一種頗費成本的求學方式,畢業后的就業回報,不可避免地成為衡量留學價值的關鍵標準。
同時,隨著國內經濟實力的發展和對優秀人才的渴望,留學后歸國就業成為主流,越來越多的海歸涌入國內求職市場。
那么,事實是否真如網上所說,國內大廠對留學人才求知若渴?海歸的競爭力、薪資待遇都要高于國內畢業生?
普林斯頓大學博士Mingyu Chen的一個社會實驗,揭露驚人真相:
“海歸”求職者得到回復的幾率,平均比中國院校畢業的求職者低18%;哪怕是美國TOP牛校背景,回復率仍比國內畢業生低7%。
也就是說,從簡歷投遞那一關起,很多海歸就已經被OUT了……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將中外大學劃分成三等
國內HR會更青睞誰?
這項調查來自于德國勞動經濟學研究所研究員、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博士Chen Mingyu,他針對美國讀書歸來的中國留學生,進行了一項大規模的實地試驗——美國海歸vs國內大學畢業生,中國企業對誰的求職回復率更高?
Chen博士調查的方式,是向北上廣三個國內最具開放性的大城市投遞了近3萬份大學生求職簡歷,隨后進行數據總結和比對。
為了凸顯求職過程中學歷的重要性,Chen博士對投遞的職業做了篩選,皆為商科或計算機科學相關,只需要學士學位、低工作經驗的全職入門級工作。
因為有過往研究表明,對于這些類型的職位,雇主會更加看重大學學歷。
這些學生簡歷,均來自中外大學真實的學生數據,并都具有1-2個暑期實習經驗,或有1年的工作經驗。
Chen博士基于U.S.News排名和錄取難度,將中外大學劃分成了三個等級:
-非常具有選擇性的高校(very selective)
-具有選擇性的高校(selective)
-普通高校(inclusive)
美國高校方面,為了避免國內HR對海外大學不熟悉導致的選擇偏差,Chen博士在挑選時,都選擇中國留學生人氣高的學校,并且具有一定數量的商科、計算機科學留學生。
最終,美國高校的樣本共包含111所高校,其中,71所是美國公立大學,占樣本學校中國學生的78%。
中國高校方面,Chen博士選擇了在北京和上海提供本科學位的學校,并排除了專業化和戰略性學校。最終,中國高校樣本包含36所北京高校和26所上海高校。
就這樣,在盡量排除了實習經驗、本科科系、美國大學知名度、國內大學生本土性等求職干擾因素后,一場轟轟烈烈的中外高校簡歷投遞實驗開始了。
海歸人氣比不上國內本科
雇主:怕人才太高端留不住……
遞交申請后,Chen博士追蹤了雇主對每份申請的反應。
令人意外的是,最后統計結果顯示:不管是畢業于哪一梯隊的美國海歸,在中國勞動力市場上,都不具備優勢!
海歸求職者的平均簡歷回復率,比國內高校畢業生低18%。
尤其在計算機科學領域,兩者之間的差距更大。但如果雇主是外企,則這個差距相對較小。
HR對來自非常具有選擇性的高校(very selective)的求職者的回復率,明顯比對來自普通高校(inclusive)的求職者要高,說明名校優勢依然存在。
但即使如此,在“名校光環”加持下,來自中國名校的簡歷回復率(比普通者+13%),要高于來自美國名校的簡歷(比普通者+7%)。
一些畢業于排名靠前的美國大學的畢業生,得到雇主答復的可能性,比一些中國普通院校(如北京城市學院,屬于“二本”)的畢業生還低(-7%)。
為了驗證這些數據,深挖背后真相,Chen博士額外設計了一份雇主問卷調查,來詢問這些雇主的內心想法。
Chen博士的雇主問卷:
“想象一下,你的公司正在招聘一個XXX職位的初級崗位,要求候選人具有本科學位。
現在有3組候選人,每組兩個大學生,他們的本科專業與職位相關,在各個方面都非常相似(例如專業、性別、戶口、工作經驗、軟件技能等),唯一的不同是他們一個在美國接受高等教育,一個在中國接受高等教育,你會選擇哪一個候選人來參加面試并說明選擇的理由。”
結果,260位國內招聘經理中,有80%的人選擇了中國大學畢業的求職者來面試。
當問及原因,主要來自這三個方面。
第一,有35%的招聘經理認為美國大學的求職者有外部更好的選擇,他們容易跳槽離職,很難穩定下來。
還有些受訪人則認為海歸的資質超過了崗位要求,也就是說,這些基礎崗位不需要海外背景的求職者,相反他們可能還會帶來更大的成本付出。
第二,有35%的招聘經理認為,中國本土畢業生更能適應中國職場文化。
雖然如今國內很多HR對海歸的能力予以認可(不是什么“水碩”、“野雞”??),但他們依然認為中國大學生更適合自家公司的崗位,在求職中更具優勢。
第三,對美國大學的了解程度影響了招聘選擇。
這一點在外企和非外企中,表現得更為明顯。外企HR多具有雇傭海歸的經驗,他們對留學生的認知度更高。中國的其他類型企業對美國高等教育的了解較少,哪怕是QS前百大學,也可能會被對之不熟悉的HR一眼PASS掉。
(HR:我只認哈耶普斯麻~??)
Chen博士將之定義為“知識評分差異”。他發現,當招聘經理對美國大學了解更多時,會更有可能選擇在美國接受高等教育的候選人。
究竟哪些崗位高薪渴求留學生
Chen博士的調查結果,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依照常規認知,付出大成本、接受國際教育的海歸,在求職市場應該更具競爭優勢。
但如果站在雇主的角度思考,對于某些領域的入門級職位,性價比無疑是必須考慮的,找到合適的人,能長久穩定地工作下去,是這個階段職位的首要因素。
所以,若若老師認為,大家需要理性、客觀地去理解Chen博士的數據:
海歸不是不吃香了,只是在北上廣計算機科學、商科領域的基礎職位競爭中,優勢不明顯。
換個角度說,任何人找工作都要尋找一條適合自己的賽道,無論你是來自海外大學,還是國內大學。
對于海歸來說,什么樣的領域和職位會是“藍海”?若若老師給同學們幾個方面的建議。
01
行業:主打金融、咨詢、科技
哪些行業對高端人才需求最多且慷慨?答案是:金融、咨詢服務、科技、醫藥(包含生物工程)、法律……
這些行業對職員專業性要求很高,公司環境國際化,自然薪資也開得高,更適合留學生寶寶體質。
耶魯大學的報告顯示,有高達19%的畢業生進入了金融服務業,是人數最多的行業。哈佛、耶魯、賓大、斯坦福等高校的數據也顯示了這一趨勢,金融、咨詢幾乎成為畢業生的首選。
海歸方面也是同樣的情況。《2023海外留學人才就業發展報告》顯示,海外留學人才分布最多的三大行業是IT/互聯網/游戲、金融、科研技術/商務服務,占比分別為18.10%、17.76%、13.71%。
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AI方面的高端人才,預計將來會變得炙手可熱。近日,英美都簽署了針對AI人才的優待政策,開啟搶人大戰,估計不久之后,國內也會緊跟趨勢,加大對AI方面的全球人才招攬。
02
地域:放眼新一線+二線城市
北上廣深這些國際大都市無疑對海歸的需求量很大,但同時競爭也非常激烈。
其實伴隨國內經濟全面騰飛,許多新一線、二線城市在迅速崛起,對海外人才十分渴望,開出的優待力度很大。
比如,佛山、寧波、蘇州2023年海外人才優先職位同比增長明顯,分別增長了71.39%、46.93%、44.27%。
在海外人才優先職業最多的15個城市中,招聘平均年薪最高的五個城市,前三名是北上深,第四名是杭州,第五名是蘇州。
相比起排名第一的北京(32.84萬元平均年薪),排名第四的杭州(26.97萬元平均年薪),也就比北京少了5萬多元,但杭州的消費水平,何止比北京低5萬元/年,算下來,海歸在杭州的生活條件是十分寬裕的。
03
職位:瞄準海歸優先崗位
很多企業會放出“海外人才優先職位”,其起薪、安家落戶的補貼、政策都會有特別優待。
比如百度、拼多多、美團、阿里巴巴、華為、蔚來汽車、小米、強生(中國)、理想汽車等互聯網、通信、汽車、醫療健康行業的大廠,都是十分歡迎海外人才的。
還有不少中國企業需要“海外擴張”,因為海外業務拓展常常會面臨文化上的差異和沖突,所以“出海企業”對于具備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的需求逐漸上升。
這對于留學生求職是一個啟發,不一定要找國內工作的崗位,也可以受聘于國內企業的海外崗位,既能施展抱負,又能拿到理想薪酬,何樂而不為?
總而言之 ,求職這件事在于買賣雙方市場的雙向意愿,每個人都應該自足自身,找準適合的“蛋糕”,發揮價值,才能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普林斯顿实验!投出3万份简历,哈佛海归求职回复率,还没国内二本毕业生高?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开年第一瓜是周杰伦出轨?昆凌超话主
- 下一篇: “气死我了”英语怎么说?别告诉我是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