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获得自信力|刘劲管理随笔
原標題:如何獲得自信力 | 劉勁管理隨筆
劉勁/文自信是一種力量,我們可以把它叫“自信力”。
如果我們想把事情做好,自信非常重要。不自信會帶來兩個問題:一是我們因為不敢嘗試而失去很多機會;二是我們即使去試了,在做事情的時候由于充滿了自我懷疑,就無法集中精力、避免干擾,最后就很難達到最佳狀態。
運動員踢足球,最好進門的機會是踢點球,但如果不自信,連梅西這樣的球王都能把球踢飛。阿里巴巴的彭蕾回憶在阿里創業初期,馬云出去融資三十四次,都被拒絕了。但他回來說他回絕了三十四個想投錢給阿里的投資人,騙了團隊,為的就是給團隊帶來自信。試想如果團隊知道這么多次嘗試都是失敗的,阿里的十八羅漢會不會少上幾個?
三國時的諸葛亮唱空城計,可以一個人把司馬懿嚇得掉頭就跑,是怎樣的自信?宋朝的岳飛初出茅廬,帶兵打仗,可以八百破十萬,又是怎樣的自信?現在看來,這些自信度確實過于爆棚,因此大概率并不真實,應該是屬于文學里的虛構。但足以看得出后來的人們認為自信力在競爭中起到怎樣的重要作用。
自信之所以關鍵是因為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為了應對不確定性,每個人都必須掌握一套思維體系,用來處理信息、做出判斷,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自信就是認知中的這些確定性。自信可以是關于自己的認知,也可以是關于世界的認知。馬云能三十四次被拒絕而不放棄,一是認定了互聯網、電商是未來,這是對世界的判斷;二是認定阿里的十八羅漢是能在互聯網浪潮中勝出的團隊,這是對自己的判斷。
是不是認知中的所有確定性都是自信?其實不然。除了自信之外,認知中的確定性還可以是固執的表現。
那么,如何來區分固執和自信?顯然,固執是負面的特點、是缺點,自信是正面的特點、是優點。固執是對某種認知無條件的偏執,自信是基于實踐的對自己認知體系的信任。環境改變了,條件改變了,對于固執的人,認知會保持不變;但對自信的人,這種變化會帶來認知的重新調整。所以固執是一種非理性行為,而自信是理性的、科學的,是對自己絕對和相對能力的深度信任。也由于這些原因,固執經不起實踐的檢驗,常會帶來挫折和失敗;自信能讓人發揮巔峰水平,長期能帶來更多的順利和成功。
自信是理性的,而理性思維有兩個基礎:一是邏輯的正確性,二是理論和數據的一致性(實證的正確性)。自信必須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固執可以是因為認知中沒有邏輯性,也可以是沒有實證的正確性,甚至是兩者同時或缺。現代心理學的大量實驗發現,人的理性是有邊界的,是有限的理性,有很多非理性的側面,因此多一個“固執”的非理性行為不足為奇。固執和人腦思維的彈性有很大關系。思維彈性低的人,一旦形成認知就認死理,很難做出調整。因此這些人的成長經歷至關重要,如果在認知形成的關鍵期受到某些思想的深刻影響,很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維模式而無法改變。思維彈性高的人,會對新思維、新模式充滿好奇感,經常性地把實踐經驗與這些思維和模式進行對比、比較,因此會持續性地產生認知的突破和調整,從而達到動態的理性。
要獲得自信力其實并不容易。人們最常用的方法是充分準備,把工作做細,做到家。厲兵秣馬,居安思危,未雨綢繆。這種提高基本面的方式肯定是最重要的:梅西能當球王最重要的主動因素是球技高、身體好、訓練刻苦;馬云能創業成功的內部因素有戰略、執行、團隊、文化等一系列可以通過努力和學習的東西。
除了把基本面做好之外,心理上的調整同樣重要,而且事半功倍。在心理上,我們要做到的事情是克服對自己持續的自我懷疑,但同時又不能走極端,進入固執。盡量地靠近理性是我們獲得自信力的必經之路,但理性地應對不確定性有很大的難度。一方面,如果我們過度謹慎,在任何時候都遠離風險,我們就無法獲得對一定不確定性的容忍度,因此只要風險出現,就立即失去自信。另一方面,如果我們過度激進,冒過大的風險,當現實中某些極端負面的事情發生時,給我們造成重大的經濟、肉體或精神上的損失,我們往往會承受不了,進而完全拋開理性,選擇讓自己舒服的一套思維模式。比如有人會找個宗教,把自信外包給一個虛無縹緲的神;有的人會找到一個人,把自信外包給這個人,讓他來幫助自己做所有的決定;有的人會找到一個組織,把自信托付給這個組織……當一個人完全失去自信時,要么什么判斷都做不出,要么會輕易接受沒有邏輯或者實證支持的判斷。
所以要獲得自信力,我們就需要學會冒“可控的風險”。“可控”不是指沒有,因此我們不會失去機會,可以在鍛煉中提高。“可控”也意味著風險如果給我們造成現實中的損失,這些損失應該在我們可以忍受的范圍之內。在我們經歷了一系列抵御風險的精神壓力,承受了一系列風險帶來的損失和失敗,我們的精神自然會強大起來,自然會產生更大的自信。尼采說“殺不死我的讓我更強大”,就是這個道理。
自信的一個重要來源是對風險的把控感,而提高把控感的核心的方法是在實踐中使用保守主義,用以提高成功的概率。這種保守主義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有意調低自己對自己絕對能力和相對能力的估計。低估一些自己的絕對能力,在我們做事時就會更加謹慎,因此受到失敗和負面沖擊的概率就會小很多。雖然這種做法會損失一些機會,但可以保持基于理性的自信。飛機要能飛,一個發動機、一套電子系統就可以,然而一旦出事就機毀人亡。所以我們得安裝兩個發動機、兩套電子系統,一套壞了還可以用另一套。這樣我們駕駛飛機的時候才能自信。
在跟競爭對手的競爭中,低估自己的相對能力,或者高估競爭對手的相對能力,都可以增強自信。這種有意識地對自己相對能力的低估,可以讓自己避免沒有把握的競爭。比如和敵人打仗,敵強我弱的情況自不必說,肯定需要保存實力,伺機而動;保守主義還可以避免敵我能力相當時沒有把握的競爭。只有在我方有很大優勢時,才加入戰斗,這樣當然會信心爆棚,勝多敗少。
低估自己能增強做事和競爭中的自信,是理性的;高估自己帶來的效果是相反的,是盲目自信,是判斷失誤。
把自己的能力應該低估多少才合適?這要看事情的重要性,自信力的作用有多大。如果事情很重要,人命關天,不能有任何差錯,我們低估的程度就應該很大,用以保持“安全邊際”,以做到萬無一失。如果事情不是很重要,自信力的作用不是很大,我們低估的程度就可以很小,盡量做到無偏差的估算。
保守主義的另一個方法是降低自己對結果的期望值。人們做事在心理中的成功程度實際并非純粹由結果決定,結果越好越成功;而是由結果和期望值之差決定。有了好的結果,如果期望值更高,可能反倒感覺是失敗的;有了不怎么樣的結果,如果期望值很低,感覺就是成功的。所以,期望值越高,心理上的風險就越大,我們就會越不自信。反之,做事時,如果我們能調低期望值,我們成功的概率就更大,成功的幅度也會更大,因此我們自然就會更自信。由于更自信,我們就能發揮出巔峰狀態,因此也更有可能獲得更好的成果。
梅西踢球,過人如麻,踢任意球出神入化,可以繞過人墻、避開守門員,從二三十米外踢到一個半米見方的狹小空間進門。但踢點球時,離得那么近、沒有人墻、空隙那么大,卻常常會踢飛或被撲出。為什么?是期望值在作怪。任意球很難,進球的期望值很低,因此踢的時候就沒有壓力,技術越好進球的概率越大。踢點球時,如果梅西認為太簡單必須百分之百地踢進,等待他的就只會是失敗,因為總有踢不進的可能。在這種壓力下,即使球王也會感到不自信,人就會猶豫,動作就會變形,反倒更容易被守門員防守到。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普通球員,沒有這樣的心理負擔,反倒可以達到很高的命中率。再試想當年的馬云,如果他對獲得融資的期望值是一共見十個投資人,那他很早就會放棄。但他如果期望值是見一百個、兩百個,被三十四個投資人拒絕就不是件要命的事。他仍然可以信心十足地堅持下去。
不難看出,如果我們順著這個邏輯一直推導下去,把期望值放到零,我們就可以做到最大的自信,獲得最好的結果。
古人早就說做事要“為而不爭”,因為努力但不追求,是成事的重要心法。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如何获得自信力|刘劲管理随笔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短视频时代下长篇文学应该去往何方?茅奖评
- 下一篇: 监管升级,「短」是短剧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