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蜀魏两国鲜为人知的暗战:诸葛亮骂死王朗,历史上可有此事?
原標題:蜀魏兩國鮮為人知的暗戰:諸葛亮罵死王朗,歷史上可有此事?
文:刀與筆(作者原創授權)
小說《三國演義》中有“武鄉侯罵死王朗”的情節,說的是諸葛亮首出祁山即大敗夏侯楙并取得三城,蜀軍威聲大震。曹魏方面連忙派出曹真統領大軍抵御蜀軍,時年七十六歲的司徒王朗亦自告奮勇隨軍出征,并在臨陣前夸口稱只需用一席話就能說降蜀軍。次日兩軍對陣,王朗出陣向諸葛亮陳述曹魏是順應天數取代漢室,并勸說諸葛亮率眾納降。不料諸葛亮反而痛斥曹魏是謀逆篡位,堅稱漢室不絕,蜀漢是興師討逆,還列舉了王朗其人助曹為虐的種種過往。王朗聞言后當即氣滿胸膛,撞死于馬下。該情節經央視版《三國演義》的精彩演繹,現今更是深入人心。臨陣罵死對手堪稱奇事,那么,小說的這段“罵戰”歷史上是否確有其事?
諸葛亮罵死王朗的情節,在歷史上并未見載。該情節大抵是為突出小說“擁劉”的主旨以及諸葛亮臨機應變的形象所塑造的。但是,諸葛亮罵死王朗的情節也并非是憑空杜撰的,小說中王朗和諸葛亮交鋒的焦點是“天命在誰”,而曹魏和蜀漢對“天命在誰”這一命題的論戰,歷史上是有相應記載的。
根據《三國志 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諸葛亮集》的記載,建興元年(公元223年),劉備逝世后,蜀漢內外交困。此時,曹魏的華歆、王朗、陳群等重臣借機給諸葛亮寫信,陳述天命人事,這一舉動是曹魏發動的和平統一攻勢,意圖也很明顯,即以天命來解釋蜀漢氣數已盡,勸說諸葛“舉國稱藩”。諸葛亮為穩定蜀漢局勢,作了《正議》一文予以回應,反駁曹魏諸臣的言論,痛斥曹魏篡逆,陳說天命仍舊在漢。這也是小說中諸葛亮罵死王朗情節的原型。
從時間上看,小說中諸葛亮罵死王朗是在首出祁山對陣曹真大軍時(公元228年),而歷史上曹魏諸臣集中發動和平統一攻勢則是在建興元年(公元223年)劉備逝世后。歷史上,曹魏諸臣的搶點很精準,劉備逝世后,蜀漢正值權力交接之際,同時尚未與東吳邦交正?;?,加之內部的少數民族又生叛亂,可謂內憂外患。此時,借助劉備逝世,通過和平統一攻勢恰好可以論證蜀漢政權已失去天命,以此極大地動搖蜀漢的士氣,稍有不慎,蜀地的士族就有可能對蜀漢政權失去信心,蜀漢政權就會從內部土崩瓦解。也正因為如此,諸葛亮才要親自作《正議》,以應對曹魏諸臣的和平統一攻勢,維護蜀漢的政治正確。小說中情節的設計未考慮到時間節點的特殊性,所以諸葛亮罵死王朗的情節看起來不察覺易是關乎意識形態的“論戰”而更偏向于是一場臨陣應變的“罵戰”。
從人物上看,小說中諸葛亮罵死王朗的情節主要涉及到的人物僅諸葛亮和王朗,并未涉及蜀漢和曹魏的其他人物。但歷史上,曹魏方面除王朗外,著名的人物還包括華歆、陳群,另還有許芝、諸葛璋等曹魏臣僚也都參與到了其中。
而曹魏向蜀漢發動的和平統一攻勢亦非僅限于建興元年這一個時間點,建興元年只是曹魏向蜀漢發動和平統一攻勢的集中點和頂點。根據《三國志 王朗傳》裴松之注引《魏名臣奏》的記載,早在此前,王朗就曾經提出以“遠人不服,則修文徳以來之”的方針,對蜀漢進行懷柔,這樣即使不能令蜀漢“求改往而效用”,也可瓦解其士氣民心。除此之外,曹魏方面亦不止對諸葛亮一人進行勸誘,陳群曾向諸葛亮過問蜀漢重臣劉巴的情況,王朗更是頻繁地與蜀漢的司徒許靖有書信往來,根據《三國志 許靖傳》記載,王朗曾直接了當地勸說許靖“弼人之遺孤,定人之猶豫,去非常之偽號,事受命之大魏”,希望許靖發揮其影響力,建議蜀漢取消帝號,歸順稱藩于曹魏。
此外,曹魏的和平統一攻勢持續的時間也較長,根據《三國志 明帝紀》裴松之注引《魏略》的記載,魏太和二年(公元228年),曹魏方面在擊退了蜀漢的進攻后,曾發布了一個“露布天下并班告益州”詔書,重點攻擊了諸葛亮一人,認為其脅迫后主劉禪和蜀漢的將士吏民。
《三國志 明帝紀》裴松之注引《魏略》,摘錄如下:“劉備背恩,自竄巴蜀。諸葛亮棄父母之國,阿殘賊之黨,神人被毒,惡積身滅。亮外慕立孤之名,而內貪專擅之實。劉升之兄弟守空城而己。亮又侮易益土,虐用其民,是以利狼、宕渠、高定、青羌莫不瓦解,為亮仇敵。而亮反裘負薪,里盡毛殫,刖趾適屨,刻肌傷骨,反更稱說,自以為能。行兵于井底,游步于牛蹄。自朕即位,三邊無事,猶哀憐天下數遭兵革,且欲養四海之耆老,長后生之孤幼,先移風于禮樂,次講武于農隙,置亮畫外,未以為虞。而亮懷李熊愚勇之(智)[志],不思荊邯度德之戒,驅略吏民,盜利祁山。王師方振,膽破氣奪,馬謖、高祥,望旗奔敗。虎臣逐北,蹈尸涉血,亮也小子,震驚朕師。猛銳踴躍,咸思長驅。朕惟率土莫非王臣,師之所處,荊棘生焉,不欲使千室之邑忠信貞良,與夫淫昏之黨,共受涂炭。故先開示,以昭國誠,勉思變化,無滯亂邦。巴蜀將吏士民諸為亮所劫迫,公卿已下皆聽束手?!?/p>
這在政策上與此前的和平統一攻勢仍體現出了一種連續性。
可見,歷史上,曹魏的和平統一攻勢涉及面很廣,小說中,則將其集中到諸葛亮和王朗兩人身上。通過上述的梳理,可以發現恰好此間歷史遺留下來的關于王朗的資料較多,所以小說中王朗就成了出頭鳥。歷史上,王朗最終得以善終而并非被諸葛亮“罵”死。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曹魏和蜀漢之間的意識形態論戰,蜀漢和東吳之間也常有類似的機鋒對答。如《三國志 秦宓傳》記載的秦宓和出使蜀漢的東吳張溫關于“天”的對答(即小說中著名的“難張溫秦宓逞天辯”的情節),其中關于“天”姓氏的辯論(溫曰:“天有姓乎?”宓曰:“有?!睖卦唬骸昂涡??”宓曰:“姓劉?!睖卦唬骸昂我灾??”答曰:“天子姓劉,故以此知之。”)表達出的正是蜀漢乃天命所歸、正統所在。
小說中,針對諸葛亮罵死王朗的情節更多突出的是人物的智慧和臨場應變的能力,但這一情節背后,也隱藏著歷史上曹魏和蜀漢兩國之間對于“天命在誰”和政權合法性的角逐,而這也更像是沒有硝煙的戰場,其激烈程度亦絲毫不遜色于真實的戰場。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蜀魏两国鲜为人知的暗战:诸葛亮骂死王朗,历史上可有此事?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星罗棋布的失落宝藏?山东隐藏着唯一
- 下一篇: 原创:成吉思汗:为何毛主席称他为“只识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