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如何护送死者往生?傩术、替身、符咒、帛画,墓葬极具仪式感
原標題:漢代如何護送死者往生?儺術、替身、符咒、帛畫,墓葬極具儀式感
漢代如何護送死者往生?儺術、替身、符咒、帛畫,墓葬極具儀式感
漢代出土的文物反映了當時極其發達的墓葬文明,它為我們展現了古人的宇宙觀念,以及他們面對生死問題的根本態度——在古人看來,死亡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生命的轉化,于是他們通過精彩的墓葬設計,實現了這一轉化過程。
一、作為第一道防線的墓門
漢代人認為人死后會進入到一個鬼神統治的地下世界,在那個世界里,死者在不受保護的情況下容易遭受鬼神的侵害,遭受侵害的死者又會反過來將災禍降于生人。所以漢代人在建墓時通常會在墓門處施行驅鬼儀式,作為保護死者的第一道防線,目的就是在死者下葬之前與地下之主取得和解。
民間儺舞
墓門驅鬼儀式是驅儺儀式的一支。漢代時,驅儺儀式分為兩種。一種是按時令而行的時儺,每年一般舉行四次,年終的一次又稱“大儺”。另一種就是在死者下葬之前,在墳墓入口處舉行的驅鬼儺。這樣的儀式,是行為巫術與口頭巫術的統一體,在儀式過程中既有行為模擬性的驅趕追殺動作,也有口頭咒語的相輔相成。驅鬼儺儀式的主持人被稱為方相氏,他身披熊皮,頭戴黃金制成的四眼面具,面具上黑下紅,一手操戈一手持盾,率領驅鬼隊在扶靈隊伍前開道。到達墓地后,方相氏率先進入墓壙中,用兵器擊打墓壙的四角,寓意將潛伏在內的惡鬼全部驅趕出來。
在漢代文物中,許多墓門的門扉、門柱、門楣上都畫著方向氏的圖像。將這樣的圖畫放置在墓門,能夠起到阻止邪祟入侵墓室的作用,確保墓主吉祥安寧。
畫于墓門的方相氏
除了方相氏,漢代墓門上還畫有魌頭。魌頭多為熊形或虎形,它是驅鬼儀式中方相氏及其驅鬼隊所戴面具的形象,因此也有驅鬼辟邪的功效。
魌頭
二、消災驅鬼鎮魂的人偶、藥石及符咒
在古代,葬禮的最重要功能不是安撫生者,而是保護死者平安進入冥界,為
此,墓葬中需要施行各種各樣的法術祛除邪祟,鎮鬼安魂。在漢代墓葬當中,最常見的法術形式有人偶替身、藥石鎮墓、施符畫咒三種。
首先介紹人偶替身之法。漢代人認為,人到了死后世界,依然可能獲罪。為
了讓死者免受地下各種勞役之苦,人們就制人偶,作為死者的替身,代替死者承受地下各種懲罰。這些替身有的以金、銀、鉛等金屬做成。《赤松子章歷》記載:“隨家里人口多少,一人做一個人偶,沒有銀的家庭就用鉛來代替。”除了金屬人偶以外,人們還會以人參、松人做替身,代替死者承受災厄。
漢墓中的鉛人
漢代的墓葬當中,還流行以藥石鎮魂的方法。漢代的神藥分植物和礦物兩類。藥石即礦物類的神藥,常用于墓中鎮魂的神藥有丹砂、雄黃、白礬、曾青、慈石(即磁石)。這五種藥石分別呈黑、赤、青、白、黃五色,代表水、火、木、金、土五行。古人相信五石具有神秘力量,可以安鎮墓中鬼魂。他們將五種顏色的礦石放在鎮墓的陶瓶中,并按照五行的方位擺放陶瓶。東方為青石,南方為赤石,西方為白石,北方為黑石,中宮為黃石。西安市和平門外2號墓出土的陶瓶上寫有“和以五石之精,安冢莫,利子孫”,表明五石在墓中起著鎮魂鎮惡的作用。
符咒是符畫咒辭組成的驅鬼文書。《淮南子》記載:從前倉頡創造文字的時候,天下起了粟米,鬼在夜里慟哭。高誘注書解釋說:鬼因為害怕被文字審判,所以在夜里慟哭。先民相信,以象形為主要特質的漢字具有厭鎮鬼魂的力量。戰國時期,術士普遍使用集文字與圖形于一體的符咒來增強其法術的效力。漢代人往往在上述放有五色石的陶瓶上用朱筆畫符咒。符是詛咒的書面形式,一道符就是一句咒語或一篇咒文。以書面形式留存下來的符咒具有長期有效性,即在最初作為施法者的巫覡退場后,法術的效力依然存在。以東漢戶縣曹氏墓中一陶瓶上的符咒為例:
左邊的符是一個星圖,代表的是“太一鋒”,即太一星與天一星的結合。太一星與天一星是負責驅鬼的兩大星辰,兩星在此結合,持節以待各種惡鬼。右邊符咒由日、月、尾、鬼等字成。其中日代表生人所在的陽世,月代表死者所在的陰間,尾和鬼都是二十八星宿之一,尾宿保佑家族多子多福,鬼宿管理死人祭祀之事。此符表達了人向天上各大星辰借來力量,守衛死者的墳塋。
東漢戶縣曹氏墓陶瓶符咒
三、引導主人升仙的墓中畫像
漢代墓葬中的各種畫像表明,墓室不僅僅是墓主居住的地方,它同時還是一
個完整宇宙的模型,象征通向靈界或另一個宇宙空間的入口。這些畫像共同表達著仙人引導死者升上天界的主題。以嘉峪關出土的兩具黑漆棺木為例。棺蓋內面有朱繪的人手蛇身圖像,此二人手中所捧的圓物被學者認為是象征日、月的金烏,而畫中人的身份應為女媧和伏羲。這是為死者描繪的死后生活圖像,他的靈魂將在女媧和伏羲的引導下到達神仙世界。
棺蓋內側圖畫
山東臨沂縣雀山帛畫同樣反映了漢代人對死后世界的象形,它既是一個虛構的宇宙模型,也表達了對墓主升往另一個世界的美好愿景。在說這幅帛畫之前,不得不先介紹一下漢代的宇宙觀。漢代的宇宙觀是以昆侖山為核心的。昆侖山是一座天帝與百神同在的山,它既是人間的宇宙中心,也是凡人通往天界所必經的天梯。昆侖山有三層境界,第一層叫涼風,登上此層可獲永生。第二次為懸圃,里面有各種珍禽異獸。最高層叫增城,是天帝的居所。
昆侖山
山東臨沂縣雀山帛畫畫面底部的兩條龍是負載墓主升仙的工具,中部的四組圖像是昆侖山生活的情景,上端的三山代表昆侖山,三足烏象征日,蟾蜍象征月。全畫展現了死者升仙后在昆侖山上的生活。
山東臨沂縣雀山帛畫
文史君說
死亡,是生命的最大敵人,是對生命構成終極性的威脅和否定。而它同時又是每個人都無法回避的命題。于是人類在文明發展過程中創造了墓葬的文化,通過對死后世界的想象以及形形色色的儀式,正面面對死亡,并達到與死亡的和解。
參考文獻
李虹:《死與重生:漢代的墓葬及其信仰》,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
(作者:浩然文史·炎炎白白)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注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臺文史類優質作者。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haoranwenshi)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汉代如何护送死者往生?傩术、替身、符咒、帛画,墓葬极具仪式感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中国现代人起源:考古发现令人费解,
- 下一篇: 原创:光武帝刘秀为何下旨,将七位诸侯王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