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认为“楷书是书法基础”,这个结论对吗?当代书法家表示不服
原標題:蘇軾認為“楷書是書法基礎”,這個結論對嗎?當代書法家表示不服
蘇軾認為“楷書是書法基礎”,這個結論對嗎?當代書法家表示不服
書法有“五體”之分,它們是篆、隸、楷、行、草,而后三者的聯系更為緊密。有人說楷書與草書是兩個極端,一個工整性很強,法度森嚴,另一個則對即興性要求很高,崇尚變化。當今書壇寫草書的人越來越多,寫楷者越來越少,而且還形成了一種輕視楷書的風氣,甚至有人說“三流書法家才寫楷書”。
如果大家去欣賞一下歷年國展的入選作品,就會發現很少有純楷書作品,而像顏楷、柳楷風格的作品,更是鳳毛麟角。觀眾與專家的看法總是會出現分歧,專家對楷書、對館閣體嗤之以鼻,大眾卻對這些專家的草書作品提出辛辣批評“鬼畫符”“丑書”。
其實,草書、楷書本無高下之分,某些專家一味貶低楷書,說到底還是站在利益的角度。北宋書法家蘇軾認為,楷書是書法的基礎,如果練不好楷書,行、草書也不可能寫好:“今世稱善草書者,或不能真、行,此大妄也。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草如行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
蘇軾用日常生活舉例,楷書好比站立,行書好比快步走,而草書則是跑,如果都站不起來,怎么能走能跑呢?蘇軾在他的《論書》中總結:“書法備于正書,溢而為行草,未能正書,而能行草,猶未嘗莊語,而輒放言,無是道也”。
那么,蘇軾這個結論是否完全正確呢?恐怕未必,因為我們要站在書法演變的歷史中分析這一觀點。學界認為唐代是行書筆法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一大分界線。在唐代以前,尤其是魏晉時期,行書、草書的根基并不是楷書,而是隸書。
如果我們欣賞現藏遼博的《王氏一門書翰》,就能發現此作書寫過程中,是以轉筆處理為基礎的,筆畫的絞轉、翻筆、銜接極為連貫,整個過程中幾乎是沒有停頓的。而且,像王羲之的楷書作品如《樂毅論》《黃庭經》還能看出幾分隸書筆意,這也是繼承自鐘繇、衛夫人。
所以說,這一時期內,如果說楷書是書法的基礎,那是不準確的。唐代是楷書發展的巔峰期,自此以后,唐楷也成了很多名家書法訓練的基礎。唐代書法家將楷法用于行書中,帶來了行書用筆的變化。過去的“轉筆”處理被“提按”處理代替,于是,楷書也變成了“書法的基礎”。
學界把以隸書筆法、轉筆為基礎的魏晉行、草,稱之為“楷前行草”;把以楷書筆法、提按留駐為基礎的唐宋行、草,稱之為“楷后行草”。
因此,蘇軾的觀點值得我們商榷。不過,如今某些功力不牢、盲目追求個性的草書家,還是沒有什么資格去貶低楷書的。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苏轼认为“楷书是书法基础”,这个结论对吗?当代书法家表示不服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为啥大家欢喜看方言剧《繁花》?
- 下一篇: 【诗词鉴赏】用一句诗送给即将过去的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