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杉:充满不确定与多重矛盾的大时代中,如何增强教育的韧性?
原標題:劉云杉:充滿不確定與多重矛盾的大時代中,如何增強教育的韌性?
2023年12月23日,21世紀教育研究院特別發起了主題為“增強教育活力 構建韌性未來”的21世紀教育論壇(2023),向大家呈現教育難題背后的深層邏輯,共同探討解決教育難題的途徑與實踐。本文系劉云杉(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21世紀教育研究院學術委員)在論壇上的主題發言實錄。
已關注
關注
重播分享贊
關閉
觀看更多
更多
正在加載
正在加載
退出全屏
切換到豎屏全屏退出全屏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已關注
分享點贊在看
已同步到看一看 寫下你的評論
分享視頻
,時長20:54
0/0
00:00/20:54
切換到橫屏模式
繼續播放
進度條,百分之0
播放
00:00
/
20:54
20:54
全屏
倍速播放中
0.5倍 0.75倍 1.0倍 1.5倍 2.0倍
超清 流暢
繼續觀看
劉云杉:充滿不確定與多重矛盾的大時代中,如何增強教育的韌性?
觀看更多
轉載
,
劉云杉:充滿不確定與多重矛盾的大時代中,如何增強教育的韌性?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已關注
分享點贊在看
已同步到看一看 寫下你的評論
視頻詳情
一年中最寒冷的冬至剛過。人們總是在想為過去一年蓋棺定論,也想預言未來。即將到來的時代可能不再是小時代。小時代中的歲月靜好和脆弱我們也不得不告別。大時代是不確定與多重矛盾的對質,大時代也可能是烏云和大海之間的海燕在自由飛翔。
韌性是體制的韌性還是系統的韌性?它們各自所指為何?
我今天發言有三個部分,
第一個是教育的本源,
第二個是教育如何被僭越,
第三個是把教育帶回來的必要與可能。
一、教育的本源是什么?
人的教育最基本的三要素是腦、心、手。
腦關乎認知,能直觀世界圖景而非被碎片信息吞沒;心關于情感與信仰,沉浸在關系之中,才有熟悉、安全、愛與敬;手關乎練習,在具體的操作中,事物的紋理、世事的繁簡,才有上手的分寸感。這都需要過程,需要試誤。
教育最重要的是塑造性格。這個性格在于有所不為、有價值主張,并非簡單地隨波逐流。
教育的話語到底是哪些被不斷地侵蝕?
教育的本源本來就是很脆弱的。教育本身是有可塑性的,教育像植物一樣有可能性、開放性。教育本身就像植物一樣緩慢地生長。人的天賦和稟性要在適宜的環境中才能緩慢但是茁壯地成長。教育背后有多元的環境、不同的生態,即要有教無類,更要因材施教。
為什么失去正常成長的過程會變得如此脆弱?
我們在講韌性的時候。我想引用馮至的詩,如他所言,人們喜歡把青年比作春陽一般明麗,倒不如說青年人的成長更像在陰云暗淡的風里、雨里、寒里演變著的春。后者比前者更漫長、更沉重、更有意義。如同早春寂寞的一棵桃樹,開著幾朵粉紅的花,枝干內流淌著生命的汁漿,四周仍是春寒,這是一個真實的、沒有夸耀的春天。
我們的時代過于渲染前者的明麗,我們的教育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忽略這些沒有夸耀的人生之春了呢?
如果這個年輕人不能像植物一樣真實地樹立在天光下,人們反而用玻璃罩把他罩住,他看到的是光鮮表面的世界,不同色彩的濾鏡,他的心理空間是窒息、顛倒甚至錯亂的。
為什么有這樣的玻璃罩懸浮在自然之上?
為什么給學生一種虛幻的、抽象的又看似亮麗的軌道?
教育本身具有可塑性,可以在自然之上建立更高的人格,但是我們的教育有越來越多的目標導向的封閉性。
我最近常用的一個隱喻就是“獵手”。獵手要抓住獵物,還要評估它的環境和能力,在幾重評估過程中才成為獵手。他的特征是時刻處在風險中,非常警覺、冷漠、算計,輾轉于得失之間,奔波于動蕩或者危險中,直到獵手生涯終結,或者自己成為獵物。
而教育在某種程度上,更像植物和農夫一樣,在信任的關系中把自己交出去,能夠開放、接納和包容,應該是勇敢的探索者,不記成本地投入,支撐它的是熱情和對世界的信任,而不是警覺和冷落。
二、教育如何被僭越?
(一)新自由主義話語下的學習政治
以學習者為中心,是學習替代了教育。教育被簡化為教學和學習。
第一重邏輯為解放邏輯。
以學生為中心是由這樣的興趣選擇來主張從“教與學”中松綁、從教育關系之中解套出來。
第二重邏輯是選擇話語及其背后的教育消費邏輯。
教育話語和經濟話語混淆,學生的自主選擇充滿了陷阱。以學習者為中心,興趣也好,成長也好,教師成為了輔助者,學校成為了開放學習項目的供貨商。
第三重邏輯是將教育視為服務業,其背后是市場與監管的邏輯。
學習政治的關鍵詞是把政治的難題、經濟的難題、不平等的難題通通甩包給教育。
這三重話語背后是西方新自由主義的興起。福利國家衰退,國家與公民之間的關系開始去政治化。經濟邏輯重構了政治功能,政府被定位為供應者,公民成為了消費者,選擇成為關鍵詞。
在學習政治中,學習是自我負責的。學習政治的關鍵是把政治難題、經濟困境轉化為學習困境,從而把對付這些難題的責任從國家和集體層面轉移到個體層面。
(二)家長主義與新自由主義契合
家長主義和新自由主義契合。家長不僅要規劃學習內容,還要選擇教師,甚至選擇學科。雙減之后,國家減負、家長負擔更重了。經濟成本、時間成本、情感成本越來越重了。
一方面,用消費和服務業定位,家長要找到一個能夠信任、能負責任的有專業權威的學校與老師越來越難。另一方面,教育變成了一個投資,兒童成了投資代理人,今天的孩子在培養的過程中不斷地被定價。
你能看到倦怠的千禧一代。這背后是過度教養,清單式的育人方式,超出負荷,評價其成就而非人,巨量的刺激、任務導向的游戲、無窮無盡的興趣。再加上家庭監督,他們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巨大泡泡的包裹之中,從而成長為了能力不足又自戀的一代。
(三)當今教育韌性如何構成?
1.保衛兒童,保衛家庭
今天的韌性可能意味著要保衛兒童,保衛家庭。家庭有其特殊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礎——同情、感激、信任與付出、服從。對兒童的早期教育絕不是發展他們的才智或理智,而是發展他們的感覺、心地和母愛。
2.學校教育:評價重構了學習
在學校的層面,這些年課程改革,特別是評價重構了學習,目標導向的學習。我們過去是講教學大綱,今天我們講核心素養、講學生的學習結果。學習結果是要測量的,要可理解、可達標的。所以在這個背后越來越變成了行為主義、目標導向的學習方式。
當學習行為的目標管理更加強化,教學被貶低為教學的技術和教學的程序。我們能看到在這個背后“學”替代了“教”,“管”替代了“育”。教師不再關注課程是什么,而只是關心如何教這些內容。教育工作者變成了技術工人。
3.學習結果與通用能力:制造獵手
我們談的是學習的結果和通用的能力。我們過去講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之后是核心素養的三維和溝通協同的能力。現在特別強調了元認知和元學習,思考什么方法比思考什么內容更重要。
績效主導是有顯示度的指標,不斷地PK,不斷地刷新,學習內容的空洞、學習過程的空轉。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主地學,用個體的學替代了教和育。知識被視為易變的信息。我們在這里看到空洞的知識和空轉的能力。學生得不到學習的滋養才是焦躁的。
在這個過程中,“自主學習”已經變成了“自我監控的學習”。過去的學習是打開教材、聽取講解、理解內容,現在是設定適當的目標,參照目標制訂妥當的學習計劃,琢磨目標和計劃之間的關系,修正計劃這些復雜的工程。
大學老師一直不理解為什么現在的學生首先要看考級,因為不考級學生都不知道怎么學習。在自主學習過程中,他們一直是被這樣訓練出來的,還要有一套自己可監控的能力。
在這個背后是訓練“獵手”。整個教育是這樣懸浮的管道,它強調反思,不斷地看自己的標準和能力,強調掌控環境、強調自我效能、強調不斷遷移的能力、不斷地獨立,強調它不再是投身一個東西,而是要不斷地拒絕,不斷地顯出無聊。
三、把教育帶回來的必要與可能
(一)開放何以走向封閉
在過去的20年,校內的減負和校外的培訓,多元的選擇和項目的方式,不同成長和賽道之間構成了非常復雜的生態。一個豐富的教育資源卻日漸走向封閉。學校內部是“學”替代了“教”,知識認知化,教師角色被弱化,就像高速旋轉的輪子,抽打著無神的心智,最終是人和世界的割裂。“讓成長看得見”支撐指標的各種項目,教師忙著做人,但是不能做事。
我們培養出來的“獵手”成長在真實的制度空間里,以學習者為中心,要求對自己的學習高度負責。這也關系到職業素養、可遷移的能力和終身學習。他在奔涌的潮汐中如何使自己成為不敗的弄潮兒,這個獵手的眼睛只看到規定的目標,目標之外的一切都視而不見。在這個過程中他非常有注意力,但是這個注意力既警覺又表面,在這個過程中他與世界是割裂的。
教育是像母親子宮里的孕育需要安靜和自然的瓜熟蒂落,而不是每天的打卡刺激。那是養雞場的流水線,不是人的教育。
(二)重返教育:一個并不容易的任務
返回教育,這是一個并不容易的任務。我們要嚴格區分“一個孩子自己能學會的”和“一個孩子在老師指導下能學會的”。孩子走出溫暖的家庭,經過學校,進入嚴肅的社會。教育真正要做到的是有勇氣思考那些從未思考過的問題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走到人類思想的深處,磨礪性格、培植人格。
我們要警惕兩種話語,一個是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我們要警惕民粹主義的話語。同時在為國育才的話語中,同樣要警惕警惕拔尖主義的話語。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要警惕家、校、社會的邊界。教學是專業的事務,需要專業和謹慎。
學校教育代表著國家和人類文明對年輕一代的教化,這需要教育的權威,都需要把教育帶回來。重回教書育人的常識、常情、常理,重塑學校教育的權威,重建家長對學校的信任,辦人民放心的教育。
來源:21世紀教育研究院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刘云杉:充满不确定与多重矛盾的大时代中,如何增强教育的韧性?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黄春:学校的顶层设计——教育如何描绘学生
- 下一篇: 认识你的孩子:“木桶定律”还是“长板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