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完一群“中学名师”,我为何感到忧心忡忡?
原標題:面試完一群“中學名師”,我為何感到憂心忡忡?
本文共3200字,閱讀約需8分鐘
來源:思想潮
作者丨谷雨天
退休中學老師
前幾年,我受邀擔任某區“引進名優特教師”面試評委。
一看手里的八位應試“名師”的簡歷資料,不禁感慨唏噓:清一色來自老少邊窮縣級區域。
經過簡短交流,了解到他們均是本縣域唯一被評上“正高級”教師的,而且還主要受惠于特級和正高級職稱向老少邊窮傾斜的特殊政策,尤其是“革命老區”怎么也能分得名額。
有評委感嘆:“怎么一個大城市來的都沒有呢?”
起先,我有些不以為然,反駁道:你這是偏見啊,這些“名優特”教師想到哪里做教師應該是他們的自由權利。
但是,隨著應聘考核工作的展開,讓我徹底改變了對這種“自由權利”的價值判斷。
彼“名優特教師”不等于此“名優特教師。
這些名優特教師的“質量“之差完全出乎我的預料!按我的理解:名優特教師,尤其是評上了正高級的教師,除了在課堂教學方面應該勝過一般中高級職稱教師許多外,而且在教育情懷方面,學養方面,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方面,教育理念方面要大大超過一般中高級教師。
可是,在接下來的試講課階段的考核中,除了個別教師在我看來,僅僅屬于應試高手之外,無任何特別之處,更多的如果放在成都地區的學校,恐怕連應試高手都談不上,更別說是有思想的教師了。
然后是提問的環節:更是讓人“大跌眼鏡“!我的問題是:
1、請您從你讀過的古今中外文化經典著作中列舉出三到五部,說明作者、著作名稱;
2、請您從您列舉出的這幾部經典著作中,選擇一至兩部,概述其主要內容或觀點;
3、請您對這一兩部經典著作進行扼要評述;
4、作為中學教師,閱讀文化經典的意義是什么?
這樣設問的目的很明確:一是想給與應聘者更大的選擇權和主動權,這樣也顯得公平。我提問的目的不是想把應試者考倒,而是希望他(她)在較為放松的心態下盡其所能地展示自己。
“文化經典“是一個很大的范圍,幾乎涵蓋古今中外各領域一切能稱得上”經典“的著作。所以,在我看來,對一個從政府那里獲得了”學科帶頭人“、”特級教師“、(尤其是)”正高級“教師的教師來說,這等于是送了個彰顯自己博覽群書、知識結構優,非同一般高級教師的絕佳機會。我甚至為自己這樣的設問感動,覺得自己很不壞。
我一點也沒有想到,這些“名優特正“教師絕大多數連第一個問題都感到很困難,吭吭哧哧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我這才意識到他們不明白什么是”文化經典著作“,他們對自己讀過的可憐的那點東西是否屬于文化經典產生了懷疑。
有一位來自曾產生過數位高級將領革命老區的語文正高級支吾了半天,忐忑地問:”那《論十大關系》算不算經典著作呢?“
我吃了一驚,真的。
我一時不知道該怎么回答這位來自老區的正高級語文教師的問題,甚至一瞬間還以為他挖了個坑希望我跳下去。
兩三秒鐘后,我說道:“也許可以算經典,但不是著作。你說的《論十大關系》是毛澤東在1956年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作的報告。主要是為了吸取蘇聯的經驗教訓,提出了結合中國國情的建設途徑,十大關系也就是十大矛盾。您能說說哪十大關系或者矛盾嗎?”
這位老區正高漲紅了臉,囁嚅道:“我是安排教工整理打掃學校圖書館的時候,他們問我這本小冊子還要不要,要的話,就拿到新館去,不要就和其它有些書一起處理了。我一看作者,趕緊指示他們拿到新館去。因為很忙,就沒來得及看。”
他為自己沒來得及閱讀《論十大關系》感到慚愧了。
后面的問題我沒有繼續問下去。我說:“能否實話告訴我們,你有幾年沒上講臺了,另外,你的具體工作是什么?”
他的回答還是很真誠的:“我是管總務的副校長,以前是中學語文老師。“我又問:”你說的‘以前’是什么時候?“他回答,三年以前。
從他所在的老區到來這里應聘之前,得到正高級教師這個稀罕職稱也不過幾個月。后來據他說他是他們那個縣唯一的正高級。
八位特級和正高級中,就有七位是學校的副校長或者主任。我不打算在這里贅述整個評審過程了。
再次細看他們的材料,“發表”以及“獲獎”的論文非常多,看得出,他們為了金光閃耀的職級榮譽,為了有一天憑借這些頭銜去到大都市,還是下足了功夫,花了不少銀子的。那么多的文章要占多少版面啊!
我征求另幾位評委,尤其是局長評委的意見看法。回答是:“非常失望!”
我以為過了好幾年了,這種狀況會有所好轉,名師不僅有名師的“面兒”,更有名師的“里”。沒想到,魚龍混雜的現象不僅沒得到改善,反而越發得“混”了。
如果這樣的名師不花費劃在“名師”名下的那些納稅人錢財,“名師”不負有“指導、教導、教育年輕教師的”責任“,不花納稅人銀子搞什么工作室之類的,那么,盡管評吧。
問題是,官方弄名優教師的評審,把教授般的“正高“級都評到中小學教師(也包括幼兒園教師)里了,官方的初衷是希望以此激表明對基礎教育的重視,以此激勵中小學教師上進的積極性。在評審名額上還特別向老少邊窮地區傾斜。但這就帶來了一些值得商榷的疑點。
首先,這里的政策“傾斜“實際上是將”學科帶頭人“、”特級教師“、“正高級”中小學及幼兒教師的專業標準分裂成兩套標準了。
從這幾年(將正高級納入中小學及幼兒教師始)的評審情況看,不同地區的同一職級和榮譽,其專業水平、知識結構、學術素養存在著明顯差距,有些甚至是巨大差距。
客觀上傷害到了專業評審的嚴肅性和權威性,評審過程中實際上形成了雙重標準。你可以對老少邊窮地區的教師實行特殊津貼,甚至大幅度提高僅限于老少邊窮地區教師的工資待遇,但沒有道理降低職級的學術標準、專業水準。
這樣做,動機可以理解,但結果是為了評審的公平反而破壞了公平,損害了學術、專業的嚴肅性。
其次,如果搞名額照顧似的傾斜,是為了吸引和留住老少邊窮的教師,從實際情況看,也并沒有達到此目的。
這些年來,老少邊窮地區產生的“名特優”教師絕大部分都沒有留在原地區工作,大都流向了較發達地區或發達地區。
我參加的那次評審就是例證之一,——所有來應聘的都來自四川的老少邊窮地區的學校。
那么這種政策性的傾斜就被變成了“投機者”的絕好機會,這些來自老少邊窮學校的名優特教師(絕不是指所有的,不至于被誤讀吧。)
享受到了實際被大大降低的正高級、特級教師的評審標準帶來的巨大利益,一轉身便跑向發達地區的學校。
其三,即便規定在老少邊窮地區評上正高級、特級的教師必須在原地區工作滿多少年才準予調動(之前沒有類似規定,也許現在有了相關規定),雖然看上去合理,但依然是有悖公平公正原則的。
因為老少邊窮因政策傾斜評上的名特優,與發達、較發達地區的名特優教師存在著實際上的較大差距。
但他們來到大城市以然會按“政策享受到本不該享受的待遇。除非不搞動不動就“傾斜”這一套。
其四,引進這些“人才“的發達地區和較發達地區的學校,很多情況下即便知道這些”人才“水平不夠,也照單全收。
理由有二:一是官方有規矩:今年人事部門給了的引進指標,如果沒完成,來年的指標數將會大打折扣,這有些類似財政預算用完與否。沒用完的,來年反而撥付的會更少,所以,突擊花錢成了常態。
所以,官方更多考慮的是人事指標,而不是考慮這些占用了指標者是否夠水平,只要證書是真的就可以。
二是大多數公辦學校,最主要看引進本校的特級、正高級有多少,當然越多越好,至于質量,反正是花的財政錢。當然數量和與質量都好就更好,不過質量差也不怕,因為家長和社會只知道某校的名優特教師有沒有、多不多,這對招生成效至關重要。
最后,我還特別為我們的年輕教師擔心,遇上這些“學科帶頭人”、“特級”、“正高級”教師做你的“師傅”(理所當然地要做你的師傅,那是有政策支撐的),只能怪自己運氣太差。
但愿,別被帶壞了!
喜歡今天的文章,別忘了在文末右下角點個“在看”
并轉發給更多人看哦~
— END —
因為微信公眾號改革了推送機制
如果不常點開則會晚收到我們的推送
我們想產出更有價值的文章
請關注并星標“當代教育家傳媒”
不再失聯
點擊下方查看往期精彩好文↓ ↓ ↓
封面人物 | 兩年破局,這位局長為鄉村教育找到了一條出路
引領名校突圍!這位校長守正出奇,令人驚嘆……
封面人物 | 芬蘭駐華教育參贊訪問這所學校后,由衷感嘆:我聞到了幸福教育的芬芳
封面人物丨聶明智:用一生的時光,打造教育的理想國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面试完一群“中学名师”,我为何感到忧心忡忡?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遥遥领先!华为Nova12系列已正
- 下一篇: 原创:失去中国市场,三星手机为什么还能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