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城如何让文化纲举目张
原標題:禪城如何讓文化綱舉目張
禪城要讓文化“活”起來。廖明璨 攝
東平河畔音樂暢享,嶺南天地人頭攢動,美陶灣里國潮正起,王借崗側龍獅爭雄,吉利涌上浪遏飛舟……2023年的夏秋,佛山禪城文化熱潮涌動。
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與創新研究院副院長、教授李鳳禹說,文化是城市最大的不動產。
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大力發展文化生產力,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這是一道必須作答的課題。
佛山是嶺南廣府文化發祥地之一,“最佛山”的禪城,怎樣讓文化綱舉目張,實現人民精神富有?
撰文:李曉莉 段思午 統籌:段思午 羅湛賢 策劃:段思午
讓文化“活”起來
不少人看來,“文化”是一種觀念形態,屬于精神領域。不過,無論是張槎王借崗打出“汾江源”品牌,還是石灣美陶灣打造創意設計等產業并以此推動城市更新,這些都是“文化”的事兒。
文化已經成為新的現代化生產要素。有學者認為,文化既是思維形態、精神活動的生產,但本身又能成為消費品。
細數禪城文化“家底”不可謂不豐富:古代“天下四聚”“天下四鎮”聞名遐邇,如今陶藝之鄉、武術之鄉、粵劇之鄉美譽加身,祖廟、梁園、南風古灶等古跡遺存,龍獅、功夫、剪紙、陶藝等非遺流芳。
但是,“殷實家底”之下,禪城的“文化生產”也有些許遺憾。
這個秋天,佛山秋色巡游燈火醉人,中華龍獅大賽鑼鼓喧天,南風集市游人如織,這些都是禪城傳統文化迸發新活力的體現。
在歷史塵煙中藏身的禪城文化還有不少:虎門炮臺佛山鐵炮親歷中國近代史開端,石灣陶藝沿著海上絲路遠航世界。
禪城的文化傳統始終在大時代中激蕩,與國家、民族命運緊密相連。
怎樣讓禪城文化傳統的時代性更加彰顯?
“佛山無影腳”“詠春拳”“蔡李佛拳”天下聞名,海內外游客慕名“武館云集”而來。還有人期待禪城有一扇展示招數的“功夫墻”,就像華山派思過崖山洞中刻著十長老盡破五岳派精妙劍法的招式。但這等場景尚有些難尋。
打開禪城地圖,劇院、博物館、藝術館等文化空間星羅棋布,可禪城該如何讓各類文化空間在互動聯系上更緊密,在片區更加集聚,打造更有禪城特色的文化場景?
文化能為城市帶來直接的物質財富。從古代詩詞歌賦、丹青墨寶,到現代書籍、電影、電視、演藝等商品和服務,“文化”在市場體系中流通、交換和消費,成為一種真正的商品。
禪城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把文化變成品牌,把資源變成產品,怎樣給禪城文化“變現”更大的空間?
歸根結底,是怎樣讓禪城的文化“活”起來,成為城市發展中最活躍的生產要素之一。
正如禪城區委書記嚴冰所言,禪城要鋪展文化、產業與城市交融的新畫卷。
讓文化“動”起來
城市發展從“人口紅利”走向“人文紅利”。文化怎樣跟上城市發展的需要,成為眾多城市的“同題作文”。
禪城區委副書記、區長盤石表示,禪城要用文化賦能城市消費、城市格調、城市產業。
既然文化也是生產力,怎么能讓這個生產力“動”起來?
《佛山市禪城區以帶動型經濟推動高質量發展調研報告》中,一些先進地區的做法或可成為禪城的參考。
蘇州市姑蘇區是一個典型的“文化帶動型”城區。
當地實施“古城細胞解剖工程”“歷史文化遺存信息展示工程”等成體系數字化項目,“數字孿生古城”基本成形。當地還將蘇州市“吳優數購”與數字人民幣相結合,推動消費增長。姑蘇區還集成古城、古街、古宅、古園等資源要素,開發出了“水上游”“夜間游”“街巷游”等特色文旅產品。
數字賦能,豐富供給,讓姑蘇區的文化生產力一路狂奔。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向勇曾表示,文化數字化的轉型,可以有效地彰顯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價值,構建一種文化生產的新生態,同時滿足文化消費的新需求。
在鄭州市中原區,當地以鄭州中央文化區建設為牽引,打造文化產業發展高地。鄭州中央文化區依托南北軸線歷史文化要素和南水北調總干渠的生態資源,打造多功能一體的市級文化創新示范區。
文旅營銷專家熊曉杰認為,禪城同樣可打造一個集歷史文化街區、創意產業、美食商業于一體的新型文旅集聚區。
今年5月,新華網以“得物APP”為研究樣本發布《國潮品牌年輕消費洞察報告》。報告顯示,追捧國潮的年輕消費者中“90后”“00后”成為主力,貢獻了74%的份額。漢服、圍爐煮茶、古法養生等越來越多出現在年輕人文化消費的清單中。
廣州寬洋體育產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林海杰認為,要用科技給文化插上騰飛的翅膀,才能更加吸引年輕人。“年輕人的需求是文化生產最重要的動力之一。”他說。
擁抱科技、擁抱品質、擁抱青春,這樣“動”起來,文化生產力才能勃發更強大的力量。
讓文化“立”起來
我們發展生產力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需要,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發展文化生產力亦是如此。
在這一過程中,禪城要讓文化“立”起來。
今年9月,禪城區藝術空間主理人聯盟揭牌。唯思美術館主理人韋世歸期待,聯盟構建起藝術空間生態圈。這個擁有約百名成員的聯盟,要努力實現“從個人價值、作品價值、美學價值到產業價值、社會價值的轉化”。
從禪桂坊數字視聽文化產業園,到紫南文化旅游區,從南風集市,到創意產業園,一大批文化企業、藝術主理人和許許多多文化工作者,成為文化的主角。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動力。在文化生產力發展中,需要調動最廣泛的社會資源,動員最廣泛的社會力量。而最終形成的文化產品將是對人民精神生活追求最直接的滿足。
堅持文化的人民性,讓人民成為文化生產的主角,不斷滿足人民對精神生活的需要,文化應當如此“立心”。
剛剛結束的中華龍獅大賽(佛山禪城站)上,海內外18支隊伍同臺競賽。
秋色巡游剛過,禪城的參游花車又將遠涉重洋。如無意外,2024年春節英國倫敦的花車巡游中,又將再次出現“佛山之心”的身影。這是嶺南文化從禪城走向世界的縮影。
這里也不用再贅述佛山古鎮的繁華,陶瓷創意設計周的熱鬧,創意產業園的熙攘,“車水馬龍”節的沸騰。在禪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已成熱潮。
但這還不夠。在今年3月的一場論壇上,澳門城市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葉桂平表示,文化產業發展要加強跟其他區域、國家的合作,優化產業布局,提高國際影響力。
文化和文化產業共同行穩致遠地走向世界,這應當是禪城胸懷天下,放眼全球的“立勢”。禪城要更加努力成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生動注腳。
“未有佛山,先有塔坡”“石灣瓦,甲天下”“一井二狀元,一家四進士”……歷史給禪城留下了寶貴資源。國潮音樂節、《劍合釵圓》舞劇、城市藝術空間,為禪城帶來時尚氣息。
禪城怎樣應時而上?
試想,方聽罷會館粵韻,又去梁園夜游;購得陶紙二三,再嘗太史宴香;剛浮石灣三大白,側臥水鄉聞蛙鳴……
再試想,走在萬億城央鬧市之中,忽然看見連片舊屋,進入一看,竟然是“瑯嬛福地”,佛山武學精要盡收其中;出門又見佛山功夫一條街,武館林立竟不知入哪一門派為好……
這如何不引得人來?
實在來不了也行。
AR眼鏡、數字古鎮、元宇宙空間,數字化產品依然琳瑯滿目,足不出戶,游遍禪城。
這個場景很美好,但不是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
如何把嶺南文脈軸線做深做實,如何在建設嶺南文化中心上再進一步,構建佛山中央文化區,禪城應當對標更立標,樹立起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的標桿。
這一切,都是為了創造豐富的文化產品,讓每一個感受、體驗過禪城嶺南文化的人,都能感受到歷史深處走來又充滿時代氣息的精神富有。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禅城如何让文化纲举目张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 阶层跃升必备
- 下一篇: 重庆文博会上直击各地非遗,选茶如何“避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