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我们为什么要学古典诗词?
原標題:我們為什么要學古典詩詞?
鐘嶸《詩品》一開篇,就回答了“人為什么要寫詩”這個問題。其答案是“氣”:“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意思是,人的性情受氣的感召、物的觸動,就會形成獨特細膩的內心感受。用吟詠的形式把這種感受表達出來,就形成了詩歌。這里的“氣”,抽象又具體,既是充盈天地間的蓬勃生氣,還指大自然的變化。正如他在《詩品序》里說的:“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
這種四季感蕩人心的詩歌發生論,是西晉以來文論家的共識。但詩歌的發生,不光是因為季節的變遷,社會生活中的不幸、人際關系的觸動,也是詩歌發生的重要原因。首次明確提出這一點的就是鐘嶸。
他在《詩品序》中自“楚臣去境,漢妾辭宮”以下,列舉了人的6種痛苦遭遇,例如屈原的放逐、班婕妤的失寵、邊關戰士的犧牲,這些現實遭遇給人帶來的痛苦,都要用“陳詩”“以展其義”、借“長歌”“以釋其情”。如此才能使“窮賤易安,幽居靡悶”,才能在苦悶的環境中獲得內心的解脫與慰藉。這其實就是后來韓愈“不平則鳴”文學主張的濫觴。
從這里可以看出,鐘嶸認為詩歌的本質是吟詠性情,是人內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因此,《詩品》特別推崇那些直抒胸臆、不加修飾的詩句。比如徐干《室思》中的“思君如流水”,曹植《雜詩》中的“高臺多悲風”,謝靈運《歲暮》中的“明月照積雪”等。
古典詩詞挺管用
緩步走過,那先秦的浪漫與蕭索,猶在眼前。那一句“青青子矜,悠悠我心”,動人心靈,如同漾開的水花,波紋間映著他追尋她的身影;那一聲“執子之手”,那一聲“豈曰無衣”,燃燒的是多少兒郎衛國逐敵的烈火;山河破碎,屈原以悲愴的顫音,吶喊“長太息以掩涕兮,哀生民之多艱”,浩浩湯湯的汩羅江畔,回蕩著“魂魄毅兮為鬼雄”的挽歌……讀一首先秦詩,帶來一股悠遠的情思,帶來一片別樣的風景。那古老的遺音帶著你蒙塵的心靈回到過去,沉浸在過往云煙中,用先賢的智慧洗滌自我,忘記自己那一方世界的傷心難過,終而與自我和解。那時會覺得,先秦詩歌挺管用。
向遠方奔去,品味自三國亂世而起、殘余至今的六朝余韻。取一瓢弱水,流淌著“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相思;洛陽紙貴,左思詠嘆“功成不受爵,長揖歸田廬”;前路難尋,謝宣城感慨“動息無兼遂,歧路多徘徊”;庾信羈留敵國,悲啼“眼前一杯酒,誰論身后名?”……迷惘之際,不妨高歌一曲六朝詩賦,感受古人博大的胸懷、崇高的理想,在時代的洪流中安放興衰、榮辱,在人世的起伏間學會以豁達通透的心境面對困難,激勵自我,此時,或會豁然開朗,覺得六朝詩賦挺管用。
唐朝國祚三百載,無盡芳華,各散芬芳。初唐新世,王勃用“秋水共長天一色”描繪出一幅壯美河山的畫卷;開元盛世,卻逢安史之亂,李太白詠嘆“行路難,歸去來”,杜少陵淚吟“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山河滄桑巨變,劉賓客慨嘆“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明皇貴妃之事久矣,白樂天哀唱“此恨綿綿無絕期”;牛李黨爭,李商隱但求“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詩的時代,是風流的域所。浮躁之時,何不讀一首唐詩,擁抱一片繽紛的星海。那動人的字句,向你展示著壯美遼闊的河山、由盛而衰的歷史,向你訴說著安定之時文人墨客吟詩作對的雅興、戰亂之時愛國志士憂國憂民的情懷,充盈自己的內心,豐盈自己的精神。唐詩,真的挺管用。
沖進兩宋的半壁江山,民族式微之際,是又一個文學時代的崛起。詞,是這幾百年間不斷的主旋律。風流,是宋時道不盡的話語,柳屯田寫下“為伊消得人憔悴”;張三影吟道“隔墻送過秋千影”,晏元獻高歌“不如憐取眼前人”;哀傷,是一種不言而喻的痛,是六一居士“不見去年人”的相思痛,是東坡“但愿人長久”的念親痛,亦是“當年萬里覓封侯”的回首之痛”,“一片神鴉社鼓”的亡國之痛;豪情,是叱咤八萬里、縱橫三百載的力量。是“老夫聊發少年狂”之際的“西北望,射天狼”,是“可憐白發生”之時的“了卻君王天下事”,是“踏破賀蘭山闕”“人生自古誰無死”的拳拳愛國之心……讀一闋宋詞,品一片神韻,朝代更迭、社會巨變、人情冷暖,回顧當下盛世繁華,社會安定,在感慨生逢盛世與有榮焉的同時,更要樹立憂患意識,居安思危,珍惜當下,自立自強。宋詞,真的挺管用。
我們往返于古今之間,看風云滾滾,英雄無盡,墨客風流。我們傾聽古人的心聲,領會士人的意愿,擁抱愛國的情懷,使自己能夠面對“畏途巉巖不可攀”而處變不驚,經歷“山雨欲來風滿樓”而巍然不動,釋放真正的自我,找到新的起點,啟迪新的智慧。讓我懷著莫大的禮贊,高聲吶喊,古典詩詞挺管用!
來 源 | 語文報高二版
編 輯 | 張小三
校 對|智 齒
責 編|鵑 子
副主編|溫 鵑 常 璐
主 編|李愛東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我们为什么要学古典诗词?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绿菊为何成珍品?
- 下一篇: 鼓噪阶级斗争,歌颂十年文革,开历史倒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