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为什么在儒家文化中,人不是为自己而活?
原標題:為什么在儒家文化中,人不是為自己而活?
孔乙己是魯迅筆下小說中的人物,他在四書五經中消磨半生,即使淪落到要飯也不肯脫下象征讀書人身份的長衫。但是他好像也沒有錯,圣人書里就是這么教育的吧,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我們又有什么資格嘲笑他。就好像一個學生總是擔心考不好成績,事實上他可能并不在意成績,甚至不喜歡學習,但他害怕家長、老師的失望。
在兩千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儒家并不是一個主流的學派,即使孔孟在世時,儒家也做不到全面普及,反而是注重實際的法家拔得頭籌,建立秦朝,黃老之術、墨家等都居于儒家之前。但是到了漢武帝時期開始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從此成為封建社會的主流。
儒家創造的社會道德標準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導致人從一出生就被設計得嚴絲合縫。孩子出生后喝什么牛奶、穿什么衣服,街坊四鄰都會拿來比較;上什么補習班、托兒所也會比較;考試成績會拿來比較;上什么小學、中學、大學會拿來比較;等辛辛苦苦拿到了大學畢業證書才發現,有的人天天吃喝玩樂也能獲得很高的學歷。這是儒家初步的比較心理,內卷文化的來源。
當進入社會之后,叢林法則式的社會標準開始了。學校里從不教會賺錢知識,但是進入社會之后卻要想辦法賺錢,同時還要面臨戀愛、結婚、生子、房、車的問題。你要想躺平,自然有人會對你說“不孝有三無后為大”;你想去旅行看看外邊的世界,有人會對你說“父母在不遠游”。人總有一些牽絆,甚至人不是為自己而活,是為了父母、孩子、家人、社會、國家而活,可是這樣會不會活得沒有了自我,變成他們的奴隸?
這就是儒家文化殘酷的地方,將人綁架在錯誤的社會標準上,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痛苦和麻煩。男人必須買房買車付彩禮,否則你就找不到媳婦,而且標準越炒越高,殊不知在古代的普通人家里,大多數都還在為溫飽奮斗,只是象征性地給些彩禮,有的朝代甚至規定民間彩禮不得超過五匹布。女人必須長得漂亮,30歲前出嫁,否則就會變成沒人要的剩女。
一旦不接受這些社會潛移默化的標準,你就會變成社會的異類,父母、親戚口誅筆伐的對象。而一旦接受了這些社會標準,你就會被輕松拿捏,房、車、彩禮的價格都會水漲船高,你不買有的是人買。但是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為了當牛做馬還貸款和為了“無后為大”繁衍后代的嗎?
法家的疲民五術加儒家的社會標準融入了萬千的觀念當中,要逾越這些返貧的陷阱談何容易。人想要為自己而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成了一種奢望!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 为什么在儒家文化中,人不是为自己而活?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 蒙古灭西夏为
- 下一篇: 清代文献学家存在“佞宋”之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