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 第八章
第八章 要素市場理論
8.1 要素需求理論
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聯系在一起。?
要素市場理論:
各種要素價格如何決定,要素使用量如何決定。
收入分配理論。
同商品價格一樣,要素價格決定于對要素的需求與供給。
- 要素供給來自于居民戶的效用最大化決策。
- 要素需求來自廠商的利潤最大化決策。
生產要素: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各種投入品。(土地、資本、勞動、企業家才能)
要素需求的性質:
- 派生需求。(利潤最大化派生而來。賺取利潤 <<-----生產與銷售<<-----要素投入)
- 各種要素的需求相互聯系,各種要素的價格決定相互影響。
8.2 邊際收益產品與邊際產品值
有關(邊際)收益的概念:
- 增加投入 ----->>> 邊際產品MP
- 增加消費?----->>> 邊際效用MU
- 增加銷售?----->>> 邊際收益MR或價格P
廠商邊際收益產品和邊際產品值的計算和兩個市場有關:
- 商品市場:作為賣方,競爭還是壟斷?
- 要素市場:作為買方,競爭還是壟斷?
把復雜問題簡單化,假設商品市場上和在要素市場上,都是完全競爭的。也就是說在商品市場上討論類似農戶這樣的企業,要素市場上討論在一個城市里面,有無數家廠商形成對要素的需求。
以勞動力市場為例來說明要素的價格、要素的使用量是怎么確定的。
邊際收益產品MRP:企業每增加一單位生產要素投入帶來產量增加,從而獲得的新增收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R:邊際收益;MP:邊際產品。?
邊際產品值VMP:邊際產品的市場價值。
邊際收益產品MRP 和??邊際產品值VMP 的區別在于:一個是用價格乘以邊際產品,一個是用邊際收益乘以邊際產品。
但是如果我們考慮完全競爭條件的話,MR = P,則VMP = MRP。
假設在生產要素市場上,勞動力市場上,勞動力的購買者和供給者都非常多,它的價格、工資率也是既定的,不改變。
邊際收益測度的是產量增加帶來的收益增加量。
邊際收益產品、邊際產品值測度的是要素增加帶來的收益增加量。
如果廠商在商品市場上是一個壟斷者(產量增加、價格下降),要素市場上仍然是競爭的。
邊際產品值考慮到當我們把這8個產品賣出去獲得邊際產品值72塊錢,另一方面沒有考慮到的是原來的10個產品要分別降價1塊錢,他也損失了10塊錢。
8.3 要素需求要遵循的原則:利潤最大化
利潤最大化:新增收益 = 新增成本。
要素市場競爭時,增加要素使用的額外成本就是要素價格(新增成本、邊際成本)。
企業所雇傭的勞動必須滿足的條件(利潤最大化的條件要素投入應滿足):
勞動的邊際收益產品(邊際收益乘以邊際產品)等于勞動的價格(工資率)。
在商品市場競爭條件下有:邊際產品值等于要素價格(工資率)。?
完全競爭廠商的需求曲線是一條水平線,可以在固定的價格下把更多的產量賣出去;而不完全競爭廠商的需求曲線是向右下方傾斜的,要想把更多的產量賣出去,必須降低價格。
商品市場不完全競爭、要素市場完全競爭的情況:
? ? ?? ?
8.4 完全競爭市場中的要素價格決定與收入分配
要素價格和使用量是由市場供給與市場需求所決定。
收入分配的邊際生產力理論:(競爭市場中)
- 生產要素價格決定于該要素市場供給與需求。
- 當要素市場處于均衡時,要素價格與要素的邊際產量值相等。
- 所有的生產要素都按照它的邊際產品獲得報酬(實物值)。
勞動價格的購買力(W / P)取決于勞動的邊際產品(MP);土地所獲得租金的購買力(R / P)等于土地的邊際產品(MP)。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不同的要素邊際產品是不一樣的。如果雇傭10個勞工,這10個勞工的邊際產品各不相同,第一個勞工邊際產品最高,第十個勞工邊際產品是最少的,所有10個勞工的報酬都是按照第十個勞工最低邊際產品的這個人來確定他們的工資的。
- 如果規模報酬不變,所有產品正好全部分配給各個生產要素所有。?
? ? ? ? ? ?? ? ?? ? ?
8.5 對勞動的需求
對勞動的需求決定于:
- 工資率。
- 勞動的邊際收益產品MRP。?
完全競爭市場下,勞動需求滿足的條件:
一旦貨幣工資既定,決定勞工需求量的因素在于商品價格(P)、要素的邊際產品(MP)。?
也就是說在于宏觀經濟形勢(我的產品能夠賣出去多少錢),也取決于我給企業作出的貢獻是什么(邊際產品、邊際生產力)。
勞動需求曲線表明了勞動需求如何隨著工資率(勞動價格)的變化而變化的。?
影響勞工的需求的因素:
- 商品價格。(商品價格上升,此時W < P * MP,利潤不是最大化的,需增加勞工,使邊際產品降低。)
- 資本使用增加。(員工生產效率提高,MP上升,此時 W < P * MP,利潤不是最大化的,需增加勞動雇傭量。)
- 勞動力的教育程度。(勞動邊際產品MP增加)
- 公共衛生投資。(邊際產品MP增加)
- 技術進步。(邊際產品MP增加)
8.6 勞動供給的最優決策
決定勞動供給的最主要因素是勞動價格,即報酬。
當企業愿意支付的工資率提高的時候,我們愿意增加對勞動的供給。但是也有可能如果工資率不斷提高,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我們反而會減少對勞動的供給。
對每一個居民戶來說,他要在勞動供給以及所能夠帶來的商品消費數量和閑暇這兩者之間要取得一個平衡。?
T:時間(用于閑暇);WT:消費的商品數量。 類似于預算線。
消費的全部的值等于貨幣工資率乘以勞動的投入量。
對于每一個居民戶而言,他對消費和閑暇的偏好不同。?
離原點越遠的無差異曲線,消費在增加、閑暇也在增加,顯然代表的滿足效用要更大一些。
如果工資率提高,預算線繞著T點向右旋轉,新的均衡點在B點,勞動供給時間增加。?
如果工資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勞動供給時間反而會減少。
8.7 勞動供給曲線的得出與移動
勞動供給的決定因素:
- 對閑暇和消費的偏好。
- 時間與工資率的約束。?
工資率的上升對勞動供給的影響會有兩個方面:
替代效應:當工資率上升的時候,閑暇的機會成本增加。
收入效應:當工資率上升的時候,有能力同時消費更多的閑暇和商品,勞動供給減少。
如果替代效應 > 收入效應,工資率上升,對勞動的供給是增加的;(工資率比較低時)
如果替代效應 <?收入效應,工資率上升,對勞動的供給是減少的。(工資率達到一定程度后)
影響市場勞動供給的其他因素:
- 勞動參與率的變化(偏好的改變)。 (勞工荒:勞工需求的增長速度大于供給的增長速度。)
- 其他行業(機會)的變化。
- 移民。
- 人口增長。(勞工荒:勞工需求的增長速度大于供給的增長速度。)
8.8 勞動市場均衡
確定要素使用量的原則:工資率等于勞動要素的邊際產品值(價格乘以邊際產品)。?
1. 有些藍領工資比普通白領高。(工資補償。用較高的工資來補償給不受歡迎的工種,不受歡迎的職位。)?
不同工種,相同的人力資源,但是不同的報酬。(工資差距來自工資補償。)
2. 不同的人報酬是不一樣的(歌星、影星、體育運動員的報酬要遠遠高于其他人)。?
因為他們的邊際生產力(邊際產品、邊際產品值)不一樣,他們有天賦有才能,所以他們有更好的市場。這些人員受過更好的專業訓練、通過正規的學校教育、通過在企業里面的實際工作中積累起來的經驗,他的人力資本逐漸增加。通過對人投資,他獲得了更好的生產能力,帶來更高的邊際產品(MP)。
3.? 同樣的工作,但是有些地方的工作工資率會比較高一些。比如在電力公司、傳統的國有企業,他的工資率可能會高一點;但是在競爭行業,他的工資率會低一點。
因為勞動市場是分割的。比如工作的職位只供給有本市戶口的人。
4. 是否存在就業和工資的歧視?(比如不同年齡的人提供的工作不一樣、開的工資不一樣,不同種族的人、不同性別的人也給你開不一樣的工資和給你不一樣的職位。)
在競爭中不歧視的企業會打敗歧視的企業。(如果雇主歧視有色人種,不用他們的話,有色人種工資降低,則其他一些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企業就能以較低的成本雇傭這些有色人種。)
競爭的市場、競爭的機制根本就不允許存在著歧視的土壤,根本就不允許企業去歧視這些有色人種或者其他的群體。如果你歧視的話,你就會被市場淘汰掉。(企業更關注利潤。)
歧視可能不在于企業,應該在于顧客、在于社會。(可能很多顧客更喜歡年輕的面孔。)
工資差的原因:
技術進步。(勞動者技術要求增加,人力資本要求增加。)?
由于經濟全球化。(發展中國家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美國把勞動密集型的產業轉移到其他國家,導致美國本土對這些非熟練工人、對高中畢業生的員工的需求量大幅的減少。美國留下來的是高新技術產業。)
8.9 土地報酬與資本報酬
土地與資本報酬的概念:
- 土地租用的價格。
- 資本設備租用的價格。
- 銀行資金款的利息。
資本品的租金價格(R)等于邊際產品值(邊際產品(MP)乘以生產的商品價格(P))。?
隨著社會的發展,土地的邊際產品越來越高,商品價格越來越高,所以土地租金也就越來越高。
隨著社會發展,單位資本品的收益是在減少的。
未來,資本價格會越來越便宜,但是土地價格會越來越昂貴。?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微观经济学》 第八章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Python教学视频(基础班+就业班)
- 下一篇: 微观经济学 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