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耳的声音
唐朝武則天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有一位公主叫太平公主,她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她時常到佛寺去拜佛,每次到了佛寺,就請寺里方丈開示佛法。
有一天,太平公主以大悲寺拜佛,大悲寺的方丈陪她去游覽寺院,欣賞山上正在盛開的各種花卉。這時,樹上的小鳥在唱起清脆悅耳的歌聲,好像一首田園交響曲,公主置身在這山光鳥語的環境里,感到非常歡喜,她聽了鳥聲,很高興地道:“多么悅耳的聲音啊!”
大悲寺的方丈是一位研究唯識學的法師,他趁機問公主:“請問公主,您是用什么去聽鳥的悅耳聲音?”
公主:“當然是用耳朵聽。”
法師:“那么,死亡的人有耳朵嗎?”
公主:“有!”
法師:“死亡的人聽見鳥聲嗎?”
公主:“死亡的人沒有靈魂,怎么會聽到鳥聲?”
法師:“那么,睡著的人有耳朵嗎?
”公主:“有!”
法師:“有沒有靈魂呢?”
公主:“有!”
法師:“睡著的人聽到鳥聲嗎?”
公主聽到這愣住了,她想:是的,睡著的人也有耳朵,也有靈魂,可是因為他睡著了,根本就聽不到鳥聲。
法師:“公主!您說人有靈魂、耳朵,就會聽鳥聲,睡著的人既有靈魂,也有耳朵,可是聽不到鳥聲,那么到底是什么聽鳥聲?”
公主雖然讀過很多書,對這問題卻感到茫然,無言回答;這時,她從內心佩服法師的見識,同時也對深奧的佛法,生起由衷的恭敬心。
公主很恭敬地對法師說:“我們到底是用什么聽鳥聲?請法師慈悲開示!”
這位研究唯識多年的法師,就好像我們上課一般向公主解釋道:“人的耳朵只是一種器官,它是引導的工具,負責把外界的聲音傳到腦部,這剎那,它僅僅是純粹的聲音,并沒有鳥鳴或蟲叫的區別,也沒有悅耳或躁聲的感覺,這原始的鳥鳴本身并沒有好壞之分,只是覺察到有一種聲音的存在而已;認識它是鳥鳴,是第二念以后的分別習慣性;我們習慣在聽到一串串的聲音時,會自動地把聲音加上往昔的思想概念,因此對聲音產生了喜悅或厭惡。公主!您剛才聽到的鳥聲之所以感到悅耳,其實,并不是鳥聲原本有好壞或不好聽,而是加上公主的思想概念的緣故,這聲音已被習慣所混雜了。唯識學告訴我們:聽聲音這回事,是屬于八識中的第二識,耳識依耳根而緣聲塵,可是耳識生起緣聲塵的第一念,并沒有鳥鳴或蟲叫的區分,更沒有好聽或不好聽的辨別,會辨別是鳥鳴的聲音,而且這鳥鳴的聲音很好聽,這是入于第二念的事,那是屬于八識中的第六識了。死亡的人,第六意識已經離開發尸體,哪里會聽到鳥聲?睡著的人雖然有意識,可是他的意識因睡著而且沒有做夢,暫時停止作用,所以也不能聽到鳥聲。”
公主在聽法師的開示時,不斷地點頭表示會意;她聽完了法師的開示,除了表示由衷地感謝,也對唯識學生起大大的興趣,她表示此后要用心去研究唯識學。(信息來源:摘自《唯識方便談》)
編輯:明藍
總結
- 上一篇: 慈悲与心安
- 下一篇: 慧静法师:《佛说阿弥陀经》慧静法师讲经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