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背后,父母如何给孩子“安全感”?
原標題:“憤怒”背后,父母如何給孩子“安全感”?
↑ 點擊上方“現代教育報”即可關注我們
圖源:電影海報
小說里,面對警察的時候,老金曾有一段獨白:“后來我一直想,我是什么時候沒了女兒的?不是她斷氣的時候,不是我見到尸體的那個時候,甚至不是我把她送去日本那時候,是在更早,發生在我作為父親,再也沒能在她心里提供安全感的那一刻。”
老金為孩子付出了全部
冒死出海掙錢給女兒去日本留學
但女兒卻因為成長過程中
缺乏父母愛的陪伴
導致她一直在尋求愛
最終以自殺的方式
來向男友證明自己的愛
……
電影最后一句話——父母才是孩子最初和最后的安全島,發人深省。
年度爆款電影《涉過憤怒的海》在網上引發了家庭教育問題的熱議,而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父母與孩子之間存在愛的錯位。很多父母自以為給了孩子全部,卻沒想到孩子需要的可能只是父母的陪伴。甚至一些父母讓孩子以為他們愛的是分數和面子,而不是自己。
父母如何做好為生活奔波
和對孩子的陪伴的平衡?
如何給孩子成長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孩子的“剛需”
特邀觀察員:陳苗苗(首都師范大學副教授)
金麗娜為什么會患上“安全感”饑渴癥呢?影片給出答案——她成長在離異家庭,雖然爸爸冒死出海掙錢供她留學,但她極度缺乏父母陪伴,以至于童年時她就喜歡在幽黑的房間里畫太陽。
警醒到安全感如此重要,父母如何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給他一個可以隨身攜帶的精神家園呢?
一是打造一個有安全感的家庭環境。即便父母選擇離異或感情不和,也不應讓孩子過多承受過程中的撕裂感。父母相互尊重而非相互攻擊,做好合作,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來源。
二是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和陪伴。父母為孩子和生計奔波忙碌無可厚非,但可以見縫插針地找機會跟孩子溝通,分享彼此的喜怒哀樂,這樣孩子即便是物理上沒有和父母常相聚,精神上也不會孤獨。
三是積極傾聽孩子的聲音,及時了解孩子內心情感需求。相比于物質滿足,精神上的滿足更是孩子的剛需。
四是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一個內心強大、自尊自信的孩子,即便遇到了反社會人格之人,也有力量拒絕被操縱。
五是多向孩子表達愛。影片中金麗娜的老師要她用“愛”字造句,她只說出來三個字“沒有愛”。她真的沒人愛嗎?金爸爸復仇時說:“我這輩子就活個我閨女!”多么深沉的父愛,可惜女兒沒機會聽到了!這是電影,現實生活中,我們還有機會把孩子抱在臂彎里,對他說——爸爸很愛你,媽媽很愛你!
總之,家庭教育不能忽略孩子的“剛需”——安全感,它看上去像是無用之物,卻是支撐孩子一生的鎧甲和武器。
關注自身心理健康 不做“憤怒”的父母
特邀觀察員:鄭世彥(心理咨詢師、影評人,著有《看電影學心理學》)
電影的主題似乎在結尾處越來越明顯,那就是要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這是一件好事,但如果我們的目光太狹隘,這也可能是一件壞事。
我并不是暗示父母才是有病的那個人。同樣,孩子也不是那個有病的人。但是孩子通常是家庭里的“索引病人”,通過生病的孩子,我們會發現一個生病的家庭系統。既然如此,為什么要一直說“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而很少說“關注成年人(父母)心理健康”呢?僅僅因為掌握話語權的人是成年人,是父母嗎?
那么,什么樣的父母才能養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呢?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過一句話:“從來沒有嬰兒這回事。”也就是說,當你看到嬰兒的時候,一定能同時看到他的照料者。嬰兒是靠著母親的乳汁而活下來的。然后,隨著母親偶爾慢幾拍,嬰兒會逐漸明白:母親是母親,我是我。但這中間會出現一個“過渡性客體”,比如,孩子會帶著他的破爛的、有味道的小毯子去幼兒園,或者不管去哪里都要帶著他那個臟臟的布偶,這便是孩子對客體的使用,會給他一種母親“在場”的安全感。
電影里老金的女兒似乎也有一個這樣的“過渡性客體(空間)”,那就是當父親出海時獨孤的她躲在里面的衣柜。可惜的是,這個衣柜少了一點父親的味道;哪怕是父親回來時,給衣柜里的女兒一個微笑,都能讓這個衣柜起到更積極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讓女兒在長大之后能拋棄這個衣柜。
但是,老金沒有給女兒一個微笑,他似乎困在自己日常的事務里,沒法去關心一下女兒內心真實的需求。在女兒出事后,老金似乎很憤怒,甚至在弄清楚誰是真正的兇手之前,他就一心想要殺掉“兇手”。遭遇創傷,憤怒是正常的,但老金似乎被憤怒淹沒了。他的憤怒到底是針對誰的?他在童年有沒有受到很好的照顧?
電影中老金在“涉過憤怒的海”之后,好像更懂得什么是愛了。但是,做父母是需要去不斷學習的,每一個要做父母的人,應該先了解一下自己內心的“憤怒”(或是別的心理上的問題)吧。這樣你才能成為一個可供孩子“使用”的人,才是一個能真正愛孩子的人,才能去適應孩子的需求,而不是讓孩子適應你的需求。一個被滿足過的孩子、被愛過的孩子,才更可能是一個健康的孩子。
與孩子共同成長 建立孩子成長的“安全島”
特邀觀察員:段鑫星(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博士,中國礦業大學博士生導師、教授)
如果問一個問題:今天誰最難?恐怕天下家長都要回答:家長難做。孩子會回答:孩子難做。
如何做父母?成為父母的必答題與必修課。社會多元化必然帶來家庭生活模式的多樣態,如何盡量減少與避免對孩子成長的傷害,給孩子創造一個有利于身心健康成長的環境?
首先,生命本身自帶成長的基因,生命本身也在自愈的功能,父母要相信孩子成長的力量,給予陪伴、支持、共情、包容,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給予孩子成長的營養補給。比如:孩子第一次跨入幼兒園大門時哭泣與分離焦慮,父母就要溫柔而且堅定的看著孩子向前走,孩子不想去幼兒園時,家長要慢慢而且正向地引導;當孩子不能完成作業磨蹭時,家長也要耐心陪伴,而不是吼叫加指責;特別是當一個孩子學業不突出甚至不愛學習還堅持上學時,家長的肯定與認可會讓孩子跨過成長的障礙。
當下的父母有過度養育、過度焦慮等狀況。父母要跟上孩子成長的節奏,允許孩子慢一點,允許孩子有挫折有不成功的體驗,慢慢地尋找成長的節奏。孩子的安全感來自于父母內心的接納與肯定。
其次,成為學習型與成長型家長。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放任式放養式養育往往會錯過給孩子成長剪枝的最佳時刻,但緊盯式焦慮式養育往往也會培養出心理遲緩的孩子。好父母的基本準則是愛他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愿!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成長的規律:在孩子2歲以前母親給予充分陪伴;孩子進入幼兒園給予他信任感,讓孩子可以在安全的環境下探索世界;進入學齡期,助力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與生活習慣等……父母的情緒穩定、高質量陪伴,特別是父母的潛移默化、以身作則才是孩子最好的滋養。
家長首先要學習一些基礎的育兒知識,理解孩子的心理與發展特點,家長心態開放而且包容,孩子就會自然寬松些。家長少些焦慮著急,孩子就會多些成長的空間。我們需要多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孩子的身體好,性格好,可以與小朋友產生心理聯結,有朋友支持,有同學幫助;品格好,可以成為價值觀端正的人,與主流價值觀默契。再加上如果孩子有意志力能自律,他必然成長為社會需要的人才。
家長也要與孩子共同成長,建立孩子成長的“安全島”,孩子自己才是自己成長的安全保障。家長只是給成長的孩子建立一個安全屏障,因為沒有誰可以替代孩子成長!
多親子互動增加親密度和安全感
特邀觀察員:劉勇鶴(全國家庭親子閱讀推廣大使、兒童心理學家)
孩子的安全感來自于物質保障和愛的陪伴,二者缺一不可,缺少物質保障的孩子一生會努力掙錢來彌補內心的自卑,而缺少愛的陪伴的孩子則會努力成為一個讓他人喜歡的人。當得不到別人的喜歡,內心就會感到失落、自卑甚至自我否定。
所以作為父母,需要做好平衡,保障孩子的安全感。
其一,要積極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在忙也要保持面對面溝通或電話溝通。
其二,為孩子準備一些生活、學習用品的驚喜,讓孩子時刻能夠感受到我們的存在感。
其三,接納孩子積極情緒的同時,也能夠接納孩子的抱怨與不滿。
其四,增加親子互動,包括親子游戲與親子運動,增加親密度與安全感。
作為一名父親,我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非常在意孩子的心理建設與心理健康。我為女兒發明了150種親子游戲,為兒子創作了150首科普兒歌,經常與他們一起玩游戲、唱歌,讓孩子感受到我的關注與關心。同時,我樂于傾聽他們的學校經歷與心理感受,讓他們充滿力量,直面生活,勇于適應挑戰。
文字整理:王小艾
編輯:付磊
編審:張秋穎
終審:郝彬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愤怒”背后,父母如何给孩子“安全感”?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年均收费20万+人民币,录取率不足20%
- 下一篇: 揭秘常春藤录取偏好!看你“合眼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