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答好市委“二十年之问”?副中心校长们这样说——
原標題:如何答好市委“二十年之問”?副中心校長們這樣說——
↑ 點擊上方“現代教育報”即可關注我們
“
學校治理現代化”
十三屆市委針對副中心建設發展提出了發人深省、令人深思的“二十年之問”,即“城市副中心2016年啟動規劃建設,到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能否利用這20年時間把副中心打造成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城市發展樣板。”面對“二十年之問”,通州區教育系統積極創新治理模式,不斷推進副中心教育高質量發展。
近日,現代教育報聯合通州區委教育工委、區教委組織“現教沙龍”,該區多名中小學校長共話“學校治理現代化”。通州區委教育工委副書記王秀東、現代教育報社社長助理甄酉川等出席沙龍活動。
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王秀東 中共北京市通州區委教育工作委員會副書記
近年來,通州區努力落實學校辦學主體地位、激發學校發展內生動力、強化學校辦學支撐保障、健全中小學治理機制,積極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促進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通州區大力推進集團化辦學,目前區內共有教育集團12個、一體化辦學學校6所,覆蓋率超過60%。今年新增3所高中學校實現招生,其中1所設立在潞河中學于家務校區,輻射帶動通州南部地區發展。全職參加交流輪崗干部教師1570人,覆蓋義務教育全部82所學校。
多措并舉推進教育綜合改革。通州區以落實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為抓手,研制“1﹢10”工作方案及配套文件,明確32項《重點任務責任清單》,高質量推進領導體制改革。同時,通州區依托“課程教材改革實驗區”和“基于教學改革融合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與學模式實驗區”兩個國家級項目,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將成效顯現于課堂。此外,“聚焦雙減內核點構建副中心教育新生態”系列研討會在思想碰撞中,開拓了新的思路方法,促進區域教育在做好校內提質增效這一“雙減”后半篇文章方面取得成效。
精準施策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通州區依托市教委打造的通州區干部教師培訓示范工程,以“頭雁”和“繁星”工程深化分層分類分崗的培訓體系,提升不同群體教師的專業水平。“新蕾杯”“春華杯”“秋實杯”教學評優活動、“青年教師領導力提升項目”等為不同階段教師搭建快速成長的平臺。
構建副中心特色的德育課程。圍繞大運河文化,通州區陸續啟動了“運河少年行”“運河小工匠”“運河小林長”等主題實踐活動,各學校充分挖掘大運河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打造學校課程,開展主題研學。模擬政協、全學科閱讀等項目通過多年的實踐,形成了副中心特色德育品牌。
探索高中多樣化發展新路徑。通州區按照分層定位、分類發展的思路,各高中校積極探索多樣化發展路徑,潞河中學、人大附中通州校區的“1﹢3”人才貫通培養項目,張家灣中學藝術特色項目,理工附中通州校區的復語特色項目等滿足了不同學生群體的發展需求。潞河中學的錢學森班、永樂店中學的李四光班、理工附中通州校區的竺可楨班、運河中學的黃緯祿班等特色班級,搭建了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平臺。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眾多名校接連入駐副中心,第二期《支持通州區基礎教育質量提升行動計劃(2021—2025年)》為副中心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未來,通州區將堅持高水平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為“二十年之問”交出合格答卷。
由管理向治理轉變
常恩元北京市通州區第六中學校長
通州區第六中學以推進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為突破口,實現由管理向治理的轉變。
一是推進治理組織變革,提升管理效能。學校探索實施扁平化管理,建立教職工代表大會、學校校務委員會、學校學術委員會、學生代表大會、家長委員會、社區教育理事會等組織,實現多元共治,體現出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治理特征。
二是推進治理制度變革,引領學校發展。學校堅持以“一章兩制”為載體,即“一套章程”與“限制性制度和鼓勵性制度”。章程包括總則、治理結構、課程與教學、教師與學生、管理與監督、學校與社區等內容,結合前瞻性、時代性、科學性與治理性進行年度修訂。學校還重構“限制性制度”和“鼓勵性制度”,著重增加“鼓勵性制度”,如面向年輕教師實施發展性、增值性的考核評價制度等,有效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是推進治理文化變革,構建人文氛圍。學校立足實際,變傳統學校的“管治文化”為現代學校的“善治文化”,積極探索“1﹢N”管理模式:“1”即“文化管理”,“N”為制度管理、科學管理、經驗管理、民主管理、精細管理、人本管理等多種方式,堅持以文化管理為主,結合不同的工作選用相應的管理方式。形成組合式管理模式,有力地激發了辦學活力,提高了管理實效,豐富了辦學內涵,提升了辦學品質。
構建高效高質教育生態
李萬峰北京市通州區次渠中學校長
高效高質的教育系統通常由三個要素組成,這三個要素包括有準備的學習者、熟練且積極的教師隊伍、專注于教學的管理模式。管理者需重點抓好“一個自主”“四個提高”:“一個自主”是指培養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四個提高”是指課堂教學水平提高、作業管理水平提高、課后服務水平提高、家校共育水平提高。次渠中學以幫助學生成為“學習的專家”為突破點,五育并舉,重新構建學校課程體系和育人文化,配套更新制度體系和機制,形成共情、共生、共育的良好氛圍。
一是堅持黨建引領發展,創建“生命綻放”黨建品牌。在學校管理、“雙減”政策落地等方面,學校充分發揮黨員模范帶頭作用,主動學習、積極實踐,實現黨員示范性發展。
二是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創新導向,建設學習型組織。學校鼓勵班主任、任課教師等結合實際,積極轉變觀念、主動創新,實現教師自主發展。
三是建構“生命綻放”課程體系。學校秉承“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的理念,以“活力綻放”德育課程、“思維綻放”素質課程和“蕖英綻放”綜合拓展課程為方向開展生命教育,實現學生個性化發展。
四是推進家校社協同育人。學校通過建立相應的制度機制,使家長、鄉鎮、社區都參與到學校工作中來,形成育人合力,做到全方位育人,實現和諧發展。
強化黨政深度融合
李衛東北京市通州區運河中學校長
運河中學認真落實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積極探索黨組織集體領導與校長負責兩個優勢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努力構建現代學校治理新模式,形成了“黨組織決策,低重心運行,近距離服務,走動式管理,壓茬式推進”的管理思路,創新管理措施,促進學校內涵發展。
一是健全組織運行機制。學校實施“年級主管負責制”低重心扁平化管理;設立“一室三中心”(黨政辦公室、課程與教學中心、學生發展與指導中心、資源與服務中心),加強管理統籌與協調;全面推行清單式管理,加強過程管理與評價。
二是完善和諧課程體系。學校圍繞“和諧發展教育”辦學理念,以培養“有精神信仰、有求知能力、有健康體魄、有審美情趣”的“四有”運河學子為育人目標,以促進學生發展為中心,構建“三層五領域”的和諧課程體系。
三是打造過硬教師隊伍。學校通過青藍工程、青年教師成長營、班主任工作坊、名師工作室等多種舉措,聚焦專業發展,建構學習共同體,賦能教師專業成長,大力弘揚“艱苦奮斗,志存高遠”的運河精神。
四是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格局。學校創新師生員工參與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的工作機制,每月開展“我和校長面對面”“學校管理意見與建議征集”活動。學校成立家校聯盟,構建以學校為核心的社區教育共同體,形成學校、家庭、社區“三位一體”的育人生態。
唯美教育涵養人 特色創新發展人
陸旻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通州校區校長
2016年,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承辦原潞州中學,將其更名為“北京理工大學附屬中學通州校區”。七年來,學校在課程構建、特色發展等方面積極探索,辦學質量快速提升,成為“老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
一是構建“YUE享理工鉆石型課程體系”。學校以“唯美教育涵養人,特色創新發展人”為理念,搭建了銜接課程、基礎課程、拓展課程、榮譽課程四層級課程。其中,小語種課程已經開展四年,目前輸送兩屆高中畢業生,2023年俄語和西班牙語單科最高分均獲得北京市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特色美術課程,由被動應試轉變為前置培養;智客科技課程,既設置了面向全校學生的普適課程,也設置了面向科技特長學生的進階課程。此外,學校還在初中部設置了“四維”國學課程,“經典誦讀、學科融合、技藝涵養、文化研學”四維課程讓學生的綜合素質得以全面奠基。
二是以“五大工程”全面提升學校治理能力。學校從研究新中高考、主動教研等維度,落實“教師學科素養提升工程”;從日常活動精致化、生涯指導品牌化、研學旅行課程化、志愿服務常態化等維度,落實“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工程”;從科學規劃基建與采購、職工溫馨工程等維度,落實“后勤服務保障工程”;從特色課程系統規劃、固化精品校本課程等維度,落實“特色品牌打造工程”;從探索新的激勵獎勵制度、修訂完善各部門管理制度、民主評議制度常態化等維度,落實“制度建設完善工程”。
辦負責任的教育
張鵬程北京市通州區永樂店中學校長
通州區永樂店中學實施低重心、扁平化、責任制、導師制的全員管理管理模式,力爭打造北京市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發展學校和優質均衡發展的初中示范學校。
一是實施“三全”育人模式。“三全”即全員、全程、全方位。干部全員下沉年級,年級干部包干班級,人人是導師,人人有導師。導師制總體遵循“1﹢X”的原則,即每位導師配備一名重點幫扶對象以及若干名其他受導學生,構建全學段、全過程、全方位服務學生的“班主任﹢導師”全員德育新樣態,構建了新型師生關系,強化了育人整體力量。
二是實施面向教育者的“三訓”師培體系。“三訓”即普訓、特訓、青訓:普訓面對全體教師,確保做足、做實、做好;特訓面對特級教師,打造具有創新精神、科研意識和教育教學能力的精英教師團隊,切實發揮引領和輻射作用;青訓面對青年教師,通過培訓使新教師實現“一年合格,兩年勝任”的目標。
三是實施面向高質量的“三課”教學機制。“三課”即課程、課題、課堂。突出科研種子教師培養,以科研能力為價值支點,進行創造性教育教學研究。結合教學實踐,不斷修訂和完善以“責任·發展”為核心理念的課程方案。穩妥推進北京市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發展學校的創建工作,以新課程新教材市級示范區建設為抓手,形成基于育人目標的特色課程群,深化科技、體育特色發展,不斷精進創客、游泳、冰雪、勞動實踐等特色課程。
“仁智勇”破解“融合難題”
左春云北京市通州區貢院小學校長
通州區貢院小學由區域4所百年老校融合而成,面對學校合并、借址、搬遷等一系列挑戰,成功破解“融合難題”,開啟了一段內涵式發展的辦學之旅,實現了由相對弱小到區域名校的轉變。
一是以“仁”化人,仁者不憂。在學校整合初期,首先要有接納的胸襟,穩步推進變革。要發自內心地去發展人、成就人,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教師可以承受的程度有機統一起來。要用公平的制度去溫暖教師,用民主的制度去團結教師,用競爭的制度去激勵教師,努力創設支撐實干、合作、創新的良好環境。
二是以“智”踐行,智者無惑。要統觀全局、系統思考、從整體上處理和解決學校發展的方向和建設問題,如以文化推新為手段,推進百年老校的變革。挖掘學校百年歷史,提出明遠教育的辦學理念,并以明正管理、明遠課程、明慧教師、明雅校園等7大實踐體系推進落實。在每一個分文化建設中,也要聚焦選取易切入有可能引爆后續整體改革的突破口逐步推進,如以“整本書閱讀”帶動學校課程、活動、教師專業成長等多方面工作的開展,撬動書香貢院整體建設。
三是以“勇”精進,勇者無懼。在變革面前要具備堅守底線、持之以恒的勇氣,善于在困境中積極找尋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貢院小學建立了學校“共治”、年級“自治”、教研“專治”的治理體系,使學校呈現出清明、公正、進取的精神氣象。
讓每一棵小樹茁壯成長
劉會民北京市通州區潞苑小學校長
通州區潞苑小學以“根品教育”辦學理念引領學校發展,樹立“讓每一棵小樹茁壯成長”的育人目標。學校探索實施基于大數據的生態均衡分班,有效杜絕“一班獨好”局面,形成良好班級生態。
一是基于大數據科學均衡分班,營造良好班級教育生態。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積極借鑒大數據方法對全體新生家長開展調研,通過大數據分析,按照性格類型、興趣愛好、戶籍分布、認知基礎等框架,確保每個班級生態關鍵指標均衡。通過6年的實踐探索,不斷優化問卷題目,完善調研維度和指標,優化調研工具,提升調研分班的精準度。
二是編制各班級個性化發展手冊,助力班主任科學帶班育人。科學均衡分班的數據,被應用于班級學情分析中,形成班級生態發展個性化指導手冊,包含學生家庭教養方式、學生認知基礎、性格特征、家庭結構、興趣愛好、家長教育期待及入學適應等信息,有助于班主任更加全面了解學生個體發展需求,提供個性化指導。
三是做好班級融入追蹤調查與干預,凝聚家校協同育人合力。為提高幼小銜接階段孩子在班級生活中的融入度,學校在新生入校2個月左右,會專門開展學生身心、生活、人際關系和學習方面的適應性調查,通過數據來判斷學生在入學后融入班級的程度,對班主任和家長及時進行指導,更好地實現家校深度合作育人。
煥發學校育人生態活力
劉冬北京黃城根小學通州校區校長
黃城根小學通州校區堅持“為人生奠基讓生命輝煌”的辦學理念,不斷優化內部治理結構,建設高效能管理體系。
一是堅持黨建引領,構建“知行”黨建品牌。深入推進落實中小學校黨組織領導的校長負責制,將黨的領導貫穿辦學治校全過程。以“黨建﹢”融合推動發展,激發黨建活動新活力,促進學校內涵發展和辦學質量提升。建立和堅持每周“回頭看”,建立完善閉環管理的工作機制、層層部署的傳導機制、凝心聚力的激勵機制,抓好統籌協調和跟蹤問效。
二是推動改革創新,鞏固提升治理效能。以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為引領,持續推進學生培養、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家校社協同體系等重點領域改革。構建3341教師發展校本體系,持續推進青藍工程,通過“隨手拍”“最美筑夢人”傳遞榜樣力量,讓青年教師學有標尺、行有方向、做有實效。充分發揮優質資源在區域中的輻射帶動作用,舉辦教師發展峰會,深耕人才發展責任田。
三是實施教學變革,全面提升育人成效。以課程體系的頂層設計為核心,統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構建“小黃雀”課程體系,形成全方位融入核心素養要素的特色學科課程體系。打好“雙減”組合拳,構建“彩虹卡”學科特色評價;開發“綠色園”“落花生”“廚藝坊”勞動教育基地;圍繞“紅領巾心向黨”挖掘德育教育資源。
優化“融通”共育生態
李福榮北京市通州區芙蓉小學校長
通州區芙蓉小學基于“清新·融通”辦學理念,著力優化家校社共育生態,營造“融通共生”的家校社協同育人氛圍,提升協同育人效能。
一是打造“融通”育人空間。延展物化空間,建立校內外“融通”的學習場域,統籌學校現有資源與家庭資源、周邊社區資源,打造了以學校為中心的1.5公里協同育人教育圈;豐富虛擬空間,建立線上“融通”展示平臺,利用多媒體網絡平臺,實現云端協同育人;拓寬人際空間,建立多主體參與的“融通”教育格局,依托家委會組織多主體、多形式進校園活動,實現教育過程及時化、生活化。
二是建構課后服務協同育人模式。優化課程設計,實施“課后答疑輔導﹢年級必修大課﹢自主選修課程”,確保課后服務課程德智體美勞全覆蓋;優化師資力量,打造“課內課程與課后服務課程”共同體,組建形成“校內教師﹢特聘專家﹢志愿服務團隊成員”的師資隊伍;優化場地統籌,打破“課內課程與課后服務課程”空間限制,充分利用“學校﹢家庭﹢1.5公里”協同育人教育圈。
三是開發“融通”家長課程。課程以學校為主導,以家長為主體,攜手專家、專業人員等各領域人才,既能提供為提升家長教育力專門設計的菜單式課程,又能提供服務于兒童成長的自發課程、共建課程和合作課程,有效滿足家校協同育人需要。
文字:張娜 甄酉川
攝影:周依佳
編輯:姜思瑤
編審:張秋穎
終審:郝彬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如何答好市委“二十年之问”?副中心校长们这样说——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识人术:“男怕三摇头,女怕阔步走”,是什
- 下一篇: 原创:女人在外面有人了?看手机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