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3个县交换1个县,河北省的3个县,为何划归了河南省?
原標題:3個縣交換1個縣,河北省的3個縣,為何劃歸了河南省?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關于我國各省之間區劃變遷和經濟發展的故事,例如江蘇省與安徽省、四川省與貴州省等等。今天,我們聊聊河南省與河北省之間的區劃變遷。請注意,這場區劃調整發生在清朝雍正皇帝在位時期。由于各方面的需要,河北省的三個縣劃入了河南省,同時河南省的1個縣,劃入了河北省管理。
首先,我們聊聊河南省、河北省的框架形成。我國行省制度出現于元朝,歷經了元明清三朝的調整和完善,基本上形成了河北省大體上的區劃輪廓。在元朝統治時期,全國劃分為10個行省,例如江浙行省、四川行省、湖廣行省、河南江北行省等等。
明朝統治時期,形成了南北直隸與13個省的區劃格局。其中,河北各地被稱為北直隸。我國很多省份的基本區劃,都是在明朝統治時期形成的,例如河南省、浙江省、福建省等等。17世紀中期,清朝消滅了各地的農民起義軍和南明勢力,確立了對各地的統治。清朝對各省的區劃進行了各方面的完善和調整,最終,形成了內陸18個省的區劃格局。
在清朝統治時期,南直隸的地位下降,更名為江南省。在康熙皇帝在位時期,又分為了江蘇省、安徽省。北直隸更名為直隸省,也就是河北省的前身,省府城市設立在保定府。直隸省下轄了12個府、6個直隸州,合計18個州府。分別是:順天府、保定府、天津府、正定府、大名府、順德府、廣平府、河間府、承德府、朝陽府、宣化府、永平府、遵化州、易州、冀州、趙州、深州、定州。
同時期的河南省,形成了9個府、4個直隸州的區劃格局,分別是:開封府、河南府、彰德府、懷慶府、衛輝府、歸德府、南陽府、汝寧府、陳州府、許州、陜州、汝州、光州。河南省北部的衛輝府、彰德府等地,與直隸省南部的廣平府、大名府等地相鄰。
在清朝統治的前期,基本上沿用了明朝時期的省份框架,沒有進行太大的修改。截止清朝康熙皇帝在位的末期,直隸省的大名府,下轄了1個散州、9個縣,分別是:開州、大名縣、元城縣、南樂縣、清豐縣、東明縣、長垣縣、內黃縣、滑縣、魏縣、浚縣。廣平府下轄了9個縣,分別是:永年縣、曲周縣、肥鄉縣、雞澤縣、邯鄲縣 、成安縣、廣平縣、威縣、清河縣。
1722年,69歲的康熙皇帝駕崩,45歲的雍正皇帝上臺。這一階段,清朝的外部威脅已經基本鏟除,雖然西北準噶爾部對清朝虎視眈眈,不過,清朝始終掌握戰爭的主動權。因此,雍正皇帝把主要精力放在的內政方面,并且把幾個心腹重臣,派往了全國各地。其中,鄂爾泰坐鎮云貴桂,推進改土歸流工作。李衛坐鎮江南,推行火耗歸公、攤丁入畝等政策。
至于田文鏡,坐鎮河南省,擔任河南巡撫。雍正皇帝之所以把田文鏡派往河南,第一,河南省自古以來就是產糧大省、農業大省,推進各種政策更加有利。第二,河南省各地飽受黃河泛濫的困擾,雍正皇帝希望田文鏡能夠干出成績。
不得不說,田文鏡在河南的工作,非常出彩,后世的史學家們稱贊田文鏡“境無賊寇。道不拾遺,抑富豪而安賤民,禁衿紳苛虐佃戶,皆善政也”。無論是攤丁入畝、治理黃河,還是其他政策,田文鏡的工作都得到了雍正皇帝的認可。
雍正皇帝在批閱奏折的過程中,屢屢夸贊田文鏡:“天下巡撫中實心任事、不避嫌怨、為國為民者……整飭河工……年歲豐稔,紳衿畏法,正己率屬,地方寧謐……自簡任督撫以來,府庫不虧,倉儲充足,察吏安民,懲貪除弊,殫竭心智,不辭勞苦,不避嫌怨,庶務俱舉,四境肅然……每事秉公潔已,謝絕私交,實為巡撫中之第一,堪為模范疆吏。”
為了褒獎田文鏡,1728年,雍正皇帝專門設立了河南山東總督,管理河南、山東兩個省,田文鏡從正二品晉升為從一品。同時,被雍正皇帝抬入了漢軍正黃旗,地位進一步提高。其實,對于雍正皇帝設立的河南山東總督,一些官員提出了反對意見,認為不合適,雍正皇帝則表示:“以田文鏡之精神力量,辦理兩省之事綽然有余。”
在田文鏡主政河南期間,要求調整河南、直隸兩省之間的省界。河南省與直隸省的交界地區,有一條非常重要的河流——衛河。河南省各地的漕糧,基本上都需要通過衛河運往京城。從河南省北部的衛輝府出發,需要從直隸省大名府的滑縣、浚縣、內黃三縣經過。
這一段河段年久失修、河堤急需修理,而且各州縣的官卡設立也不一樣。由于相當一段河流隸屬于直隸省,根本無法協調和管理。田文鏡與直隸省屢屢商議以后,并沒有什么結果。最終,田文鏡想到了一個徹底解決問題的辦法,那就是直接劃走。
田文鏡上奏:“臣仰肯皇上俯念漕糧攸關,將浚、滑、內黃三縣改歸彰德、衛輝二府,就近分隸管轄,庶事統一,彼此不致掣肘”。簡單地說,田文鏡要求把直隸省的浚縣、滑縣、內黃縣等3個縣,劃入河南省管理。對于田文鏡的上奏,直隸各地官員并不同意。最終,雍正皇帝派遣怡親王胤祥,親自前往河南、直隸交界地區考察,同時監督治理河道。
經過兩個多月的考察以后,老十三胤祥認為滑縣、浚縣和內黃縣,確實劃入河南省更為合適,有利于河道運輸和維護。在這樣的大環境下,1725年,雍正皇帝把直隸省的內黃縣、滑縣、浚縣,劃入了河南省管理,3個縣成為了河南省的一部分。
按照歷史文獻記載:“雍正三年,從豫撫田文鏡之請,改撥三縣屬于河南,內黃改隸彰德,滑、浚改隸衛輝。我朝厘定舊制,由直隸大名改屬河南彰德,審形勢之宜,得臂指之使,稱盡善矣。”
同時,胤祥還注意到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直隸省南部的農田灌溉問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河南省彰德府下轄的磁州,與直隸省廣平府下轄的邯鄲縣、永年縣等等,一直存在水源劃分不均衡問題。這是一個老大難問題,因為各地群眾的農田都需要灌溉。滏陽河位于兩省交界之地,流經磁州、邯鄲、永年、曲周、雞澤等地。
磁州居滏陽河上游,沿河居民為了灌溉農田便利,攔壩建閘蓄水抬高水位。隨后,直隸省的邯鄲縣。永年縣也陸續修建了各式各樣的水閘。因為水源問題,雙方經常出現了各種各樣矛盾。三個州縣合計修建了10多座水閘,直接影響了滏陽河航運貿易,各地所需的食鹽、糧食、煤炭、石灰、瓷器以及日用百貨運輸,直接受到了影響。
把滑縣、浚縣和內黃縣,劃入河南省的同時。胤祥認為把河南省的磁州,劃入直隸省的廣平府管理,更有利于滏陽河兩岸的灌溉和河道運輸,并且有利于調解周邊各個州縣之間的矛盾。對于十三弟的建議,雍正皇帝自然非常認可。
雍正四年,1726年,河南省彰德府的磁州,劃入了直隸省廣平府管理。按照清朝歷史文獻記錄:“近因磁人,緣地居上游,閉閘筑壩,鬻水網利,下流不獲沾勺水之潤,經賢王(和碩怡親王胤祥)奏請改歸直隸統轄,遣員分定水限,均利息爭,又勸州民種稻以重本計,藝至十萬余畝,兼如期啟閉,用資鄰邑……今磁州改歸廣平,閘水分時啟放,瀕河數邑均沾其潤,而永年先受之,滏水湯湯,良苗翼翼,一時頓復其舊云”。
歷經這一輪區劃調整之后,河南省的磁州,劃入了直隸省管理。直隸省的滑縣、浚縣和內黃縣,劃入了河南省管理,并且延續至今。目前,浚縣、滑縣和內黃縣,分別隸屬于河南省的安陽市、鶴壁市管理。至于劃入河北省的磁州,后來更名為磁縣。目前,隸屬于河北省的邯鄲市管理。
關于我國各地區劃調整的一系列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3个县交换1个县,河北省的3个县,为何划归了河南省?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为何古代少有王朝能掌权超过300年
- 下一篇: 原创:孔子为什么被称为孔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