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刘备打仗从不缺粮,为何诸葛亮北伐总是缺粮?原因何在?
原標題:劉備打仗從不缺糧,為何諸葛亮北伐總是缺糧?原因何在?
前言
漫漫沙場,兵家必爭之地。三國群雄割據,利劍頻繁拔出鞘外。想要在這樣的戰火紛飛中取勝,一個必要條件就是糧草充足。無糧無草,哪怕十萬大軍也難逃覆滅的命運。
那么問題來了,同為蜀漢名臣,劉備和諸葛亮為何在糧草問題上表現南轅北轍?前者打仗從不缺糧,后者數次北伐卻總在退兵時刻抱怨糧盡?這其中緣由究竟為何?且聽我細細道來。
劉備屯糧有方,戰無不勝
當初劉備據荊州之時,深諳糧草之重要,因此第一要務就是緊缺糧食,以備不時之需。當時荊州四戰之地,戰火起伏,糧食來源并不穩定。故而劉備遠見卓識,主動屯糧積蓄,為未來多番用兵打下基礎。具體來說,劉備采取了哪些舉措?
首先,劉備派心腹將領前往各地購糧。有的到江東大族舉債置糧,有的深入庫縣強行征糧。劉備并未過問手段,只要能獲取糧食就是勝利。諸葛亮等謀士雖有怨言,但亦無可奈何。
其次,劉備直接征調附近農民入伍,日以繼夜挖掘金壇、丹陽等縣新倉。三層內外,足可儲萬石。另著軍士運糧入倉,嚴禁挪用。倉門由親信把守,劉備還親自倉管,確保糧食安全。
再則,劉備采取屯田政策,在夏口、江陵一帶大量墾荒開田,增加糧食產量。并引江水灌溉,促生長。同時限制墾田將士私吞田疇,確保出產糧食全數上繳軍需處。這些舉措,使劉備的糧倉日漸飽滿,軍心也隨之大振。
公元214年,孫劉結盟,兩家聯手對付曹操。戰火一觸即發之際,有賴于此前的儲備,劉備軍資源源不絕,足以支持大規模作戰。東吳軍也多有仰仗。兩軍聯手,在夷陵之戰中,與曹軍激戰百余日,殺得對方折損過半。曹操不得不焚燒營寨,班師回朝。劉備大獲全勝。
事后東吳見劉備實力強大,遂生猜忌之心,終導雙方翻臉。公元222年,劉備親率大軍伐吳,再次開啟攻勢。當時劉備軍隊行軍迅速,深入東吳腹地。糧草運送不夠迅捷,士兵們也常常只能忍饑挨餓。有些甚至拔草充饑,生生嚼碎充饑。然而在先期的積蓄下,軍隊并未嘶饑脫力,最終還是取得了夷陵之戰。
可見,在數次大型會戰中,劉備都沒有后勤問題困擾。這得益于他早年的遠見,主動積蓄軍需,為戰爭打下堅實基礎。否則僅僅依靠荊州本身,難以為繼。正是儲備充足,劉備軍隊才有恃無恐、勢如破竹之勢。
取益州,穩定糧源
在取勝后的劉備并不滿足于此。他明白,光靠荊州的儲備遠遠不夠,必須再打開新的糧草基地,以支撐未來更大規模的戰爭。于是劉備將視線投向了西南肥沃的益州。
公元214年,劉備揮師西取。此戰歷時三年,付出巨大代價,最終攻下成都。益州轄有80余縣,土地肥沃,物產豐富。這給劉備軍隊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補給。自此劉備軍隊糧草來源充足,軍心也大為高漲。士兵們也終于不再忍饑挨餓。
與此同時,在占領益州的同時,劉備也在內地大量儲存糧食,為北伐中原積蓄力量。他采納謀士建議,下令在各縣筑高廩深庾,儲米十余年。同時嚴格管理,每年清點一次,發現問題立即懲戒。這為日后作戰打下了充裕的物資基礎。
公元219年,關羽在曹操大軍面前不敵被擒。劉備痛失故交,誓要為關羽報仇。于是集結大軍,一舉攻下漢中。雖然此地并不出產糧食,路途遙遠,糧草運輸艱難。但在益州的豐厚積蓄下,劉備軍隊仍能支持這場歷時兩年的攻堅戰。從未有過糧草斷絕的危機。
可見,獲得益州在劉備后續戰略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使其屢戰屢勝,從未后顧之憂。而擊潰東吳,平定漢中,都有賴于此。劉備深諳“軍爭之地,以糧為先”,所以他在糧草問題上做足了準備,為日后用兵打下基礎。這也奠定了他戰無不勝的基礎。
諸葛亮北伐,糧草不足相比之下,諸葛亮在北伐時,卻屢屢因為缺糧而不得不退兵。這其中原因究竟何在?
國庫虧空,屯田無功
公元223年,劉備病逝,諸葛亮輔政。當時由于先前的頻繁用兵,國庫早已虧空。益州雖富庶,也難以短時間內恢復元氣。百姓疲于奔命,農田荒蕪,經濟凋敝。
為解決糧草問題,諸葛亮采取屯田政策,試圖通過驅民墾荒,恢復農業,積蓄實力。然而此時蜀地剛經歷戰亂,人丁凋敝。年輕壯丁要么陣亡沙場,要么又被征調入伍備戰。能參與農業生產的就只剩下老弱婦孺。面對遼闊的荒地,他們的生產能力嚴重不足。這導致屯田成效極其有限,國家糧食儲備無以為繼。
內亂頻生,運輸艱難
與此同時,劉備駕崩后,朝局動蕩,民變此起彼伏。據史料記載,此時蜀中十室九空,百業待興。民心渙散,盜賊四起,局勢一片混亂。
身為宰輔,諸葛亮需要頻繁南征北戰,平定內亂。占領各據點,建立關卡,重新恢復行政管制。這些都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同時他也在備戰準備北伐中原。這導致屯田人力更加捉襟見肘。
公元227年,蜀國內政方定,諸葛亮親率大軍北上,正式開啟第一次北伐。然而由于道路崎嶇,中途又遇動亂破壞糧草運輸。據說北伐初期,蜀軍曾遭遇山賊幾萬人的襲擾。糧草運隊被掠奪一空,士氣也受到嚴重打擊。
到達前線后,大軍很快便陷入糧盡的困境。諸葛亮不得不忍痛退兵。此后數次北伐,蜀軍都在糧草不繼的情況下從長城撤退。可見,當時的蜀國治下,無論生產還是運輸,都沒能有效解決北伐的糧草需求。這成為諸葛亮放棄北伐的重要原因。
結語
由此可見,相比劉備早年積蓄充裕的軍需準備,諸葛亮北伐時的蜀漢國力已經日薄西山。在糧草供給上根本無力支撐大規模北伐。這成為諸葛亮北伐屢戰屢敗的重要原因。
兩相對比,我們不難看出,劉備和諸葛亮在糧草問題上的表現截然不同。前者打仗從不缺糧,后者數次北伐總在退兵時刻抱怨糧盡。其中緣由在于二人處境的本質差異。
劉備屯蓄有余,取得益州;諸葛亮北伐時國庫空虛,糧草不足。這就是二人能否在后勤供給上支持大規模作戰的關鍵區別。我們不難得出結論:想要在戰爭年代站穩腳跟,必須高度重視軍隊糧草等后勤保障。這對古今中外任何軍隊都是至關重要的。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刘备打仗从不缺粮,为何诸葛亮北伐总是缺粮?原因何在?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五胡十六国有多混乱?父子三人竟然分
- 下一篇: 原创:中国文明史:考古又一重磅发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