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9科技新闻
沃爾沃的道路無線充電:邊開邊充
在設備智能化的今天,電力能源是首要選擇,但伴隨的問題是續航會受到影響。手機和電動汽車行業都在絞盡腦汁解決這個問題,有創業公司利用手機面板吸收太陽能來增加續航,而對于電動汽車來說,除了在充電站插上充電線外,還有什么選擇?
沃爾沃的答案是利用道路進行無線充電。
在瑞典,沃爾沃集團、瑞典電力公司 Alstom、瑞典能源局正在共同合作測試利用公路給電動汽車充電,通過將兩個電源線鋪設在公路上,電動車經過時便可獲得電力供應。這項技術的核心在于汽車得搭載集電器,集電器與公路上的電纜連接,利用直流電充電。汽車不必走在電纜的中央,但必須時速大于 60 公里。
沃爾沃已經在瑞典的 H?llered 測試中心建立了一條 1/4 英里長的軌道,用一輛卡車進行測試。未來,當電動汽車需要充電時,必須安裝無線發射器讓道路感知,然后經過加密信號激活充電功能。由于對速度有要求,沃爾沃的這一充電系統適合在高速路上實行,如果未來成真,人們出遠門的時候就不用擔心電力問題。
利用公路地表進行無線充電很可能是未來的發展方向,相比地面上的設施,它的好處是不需要占用地面空間,可減少建設、維護成本。汽車不需要停下來進行充電,可持續駕駛。
和 Tesla 大力推動超級充電網絡一樣,沃爾沃的這一舉措同樣是為了給電動汽車打造一個良好的充電網絡。目前的公用充電站還做不到高效、便利,廠商建立自己的充電設施,有利于推動自家電動汽車的銷售。
不過它需要面對很多普及的問題,比如公路建設、設計問題、集電器、電動汽車的支持等。就像無人駕駛一樣,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短期內還難以實現。
雅虎殺入視頻分享領域 欲5000萬美元收購Qwiki
雅虎正考慮以 5000 萬美元的價格收購自動化視頻應用公司 Qwiki,后者是紐約一家初創公司,該公司開發的一款蘋果 iPhone 應用可讓用戶將圖片、音樂和視頻自動轉換成簡短的視頻。
盡管這項交易仍存在不確定性,但是消息人士稱,Qwiki 和雅虎就收購事宜進行的相關談判已經進入最后階段。
Qwiki 最近推出了這款應用,不過剛開始是作為一項多媒體搜索服務,另一款 iPad 應用是用于創建搜索條目的視頻摘要,此外,公司還推出了針對講故事應用的其他視頻制作工具。去年,Qwiki 與雅虎新聞合作伙伴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在一個發行平臺上開展合作,以迅速創建互動內容。
Qwiki 最近確定僅以其移動應用為業務重點,這也正是雅虎 CEO 瑪麗莎·梅耶爾(Marissa Mayer)為雅虎確定的努力目標,即尋求創建一系列日常應用和服務,振興公司移動服務。此外,梅耶爾也一直在為公司尋求人才。
Qwiki 由公司 CEO 道格·伊布魯斯(Doug Imbruce)領導,他也是公司的聯合創始人,Qwiki 的另一位聯合創始人是路易斯·莫尼爾(Louis Monier),他于 2011 年離開公司,莫尼爾還是 AltaVista 搜索網站的創始人。
伊布魯斯今年二月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們并不想成為全球第十大視頻分享應用,這類應用有很多。我們希望成為首款真正的講故事應用。”
Qwiki 自成立以來獲得了許多投資者超過 1000 萬美元的投資,這些投資者包括風險投資公司 Lerer Ventures 和投資基金 Lightbank,以及 Facebook 聯合創始人愛德華多·薩維林(Eduardo Saverin)。
Qwiki 是雅虎的又一個收購目標,也是雅虎最新的收購目標,雅虎收購的目標多數為廉價的移動應用公司。不過,雅虎在數周前卻以 11 億美元的現金收購了輕博客 Tumblr。此外據傳,雅虎還計劃以 3000 萬美元至 4000 萬美元的價格收購地址簿應用公司 Xobni。
Qwiki 暫未就此置評。
算法將手機變成海豚
研究人員基于回聲定位開發出一種算法,可以整合到移動應用程序中,令手機能像蝙蝠和海豚那樣進行回聲定位,判斷房間形狀。論文發表在 PNAS 上。研究人員稱,算法可以只使用幾個音響測量,用響指這樣的單一聲源和少量麥克風重建房間的復雜 3D 幾何形狀。他們證明這種相對簡單的方法可以準確地應用到真實的房間中。研究人員指出,經過進一步研究,算法可以擴展到確定一個房屋的形狀并且揭示出在這個房屋內使用手機的人的位置。他們認為,這項技術在諸如建筑聲學、室內定位、虛擬現實以及聲音刑事鑒識等領域有廣泛的意義。
為什么接觸Bitcoin僅一個月,楊曜睿就開始組建團隊做礦機了?
我已經認識楊曜睿有一段時間了,但我從未想過他會組建一只團隊去做Bitcoin礦機。要知道,在此前很長的一段日子里,他所干的事情和TMT領域毫無交集——他留著和頭發一樣長的胡子,背著雙肩包四處旅行,先是在拉薩開過客棧,后來又在海南做沖浪俱樂部的生意。不過,如果你知道他的另一個身份,也許就不會那么驚訝了——校內網的聯合創始人之一。
可是,當我找他聊這次回歸互聯網的創業時,還是被嚇了一跳——楊曜睿告訴我,他接觸Bitcoin也就一個月多的時間。那么,是什么理由讓他能夠毅然選擇進入這個當今互聯網最前沿的領域來進行創業的呢?
我們知道,Bitcoin早已過了用CPU和GPU挖礦的時代了,由于算法決定著Bitcoin的發行量每4年減半,且挖礦人數越來越多,以傳統設備的計算能力完全無法獲得收益,所以有人開始開發專門用來挖礦的芯片。每個芯片只有不到1平方厘米的大小,卻能夠和一塊兒GPU的挖礦能力相媲美,所以用數十個芯片組裝的礦機的挖礦能力,較CPU和GPU而言,有質的飛躍。
楊曜睿說,在他接觸Bitcoin之后,他也想要買一臺礦機來使用,可他突然發現,根本沒有靠譜的礦機可以購買:
全球最早研發出Bitcoin礦機芯片的蝴蝶公司雖然以很低的價格出售礦機,但它們只提供全額預訂,且不提供確定的發貨時間,也就是說,什么時候賣,賣幾臺,完全都掌握在這家公司的手里,購買者只有等待或退款兩種選擇。但由于蝴蝶礦機的價格便宜且目前用它進行Bitcoin挖礦十分容易回本,所以還是有不少人抱著買彩票一樣的心理去預訂。
另外兩家研發出高計算能力芯片的團隊都來自中國,分別是烤貓和Avalon。
烤貓雖然研發出了芯片,但它們選擇的主要是是全球IPO募集資金,讓用戶認購股份,然后將挖礦所得分成的方式。你很難從他們那里購買到礦機或是組裝礦機用的芯片,而其分成遠遠比不上自己拿礦機挖礦帶來的收益。
Avalon如今選擇是只做芯片售賣,他們在大部分情況下都做到了聲稱的預訂后9~10個星期發貨,這令他們已經獲得了超過1億人民幣的預定款。不過其霸王條款還是讓不少人望而卻步:
“在預訂之前,請務必閱讀并認可以下條款:1. 在任何情況下均不退款。這是因為,我們會用預付款去購買零部件,因此無法退款。2. 沒有保障。這包括但不限于:現在沒有第三方評測所帶來的風險,我們是騙子的風險,由于客觀和主管原因無法按時發貨的風險,Bitcoin本身出現嚴重問題無法繼續存在等。3.沒有銷售客服。由于人力有限,如果您不能理解本公告的全部內容,即請不要購買。同時,QQ 和旺旺等均不作預訂咨詢,所有詢問都不會得到回復。4.收貨地址一經確定即不能更改。”
以上這三家有能力提供高性能芯片的公司要么囤積礦機,要么不做礦機售賣,要么只出售芯片。正是由于這些原因,導致礦機資源稀缺,而且網上有許多騙子公司宣稱自己已研發出芯片/組裝出礦機,并接受預定。可實際上,在拿到用戶的錢后,它們會在購買到礦機后積壓一段時間用來自己挖礦,或是拿這筆錢去做別的買賣,甚至消失的無影無蹤。
正是這種賣方和買方之間的不對等關系讓楊曜睿看到了機遇——他組建了ASICME團隊,希望能夠有保證的為用戶提供采用Avalon芯片組裝的礦機。他在全世界范圍內集合了一批有共同目標的人去做這件事:他們中有7年硬件開發經驗,5年FPGA開發經驗的硬件工程師,7年嵌入式系統開發經驗,工控產品開發經驗的軟件工程師,經濟學博士,某奢侈品網站首席戰略官,某公司的執行董事……
你會發現,這樣的人員構成并不像是一個創業團隊,實際上,他們中的大部分人也并不僅僅是因為經濟原因加入ASICME。和楊曜睿一樣,他們堅信貨幣發行權不該交給中央銀行,比特幣這種去中心化的數字方案正好有機會讓大家實現自己的理想。
所以他們想做的也不止是組裝和出售礦機那么簡單——楊曜睿告訴我,在依靠礦機出售和代工獲得利潤后,他們會嘗試組建大規模礦池,將計算能力出售給那些有意愿參與到Bitcoin挖礦但不愿承擔購買礦機風險的用戶手中,讓人人都能挖礦,這能夠幫助Bitcoin更早地成為一個被廣泛獲得、流通和使用的數字貨幣。
如今,ASICME已經研發出3個級別的Avalon芯片礦機,它們分別搭載20、80和320塊Avalon芯片,以目前的挖礦速度,默認算力達到90.24GH/s的ASICME 320機型(搭載320塊芯片)礦機每月可挖出約88個Bitcoin。如今他們已經在官網開始接受預定,由于Avalon ASIC 芯片批量到貨時間為兩個半月,他們會在拿到測試芯片后立即組裝測試系統,生產礦機主板。主板生產完成后,等Avalon芯片批量到貨,可第一時間組裝,測試并發貨給用戶。首批礦機預期將在3個月后(9月初)發貨。
以上便是ASICME的團隊和他們的故事,我寫篇文章介紹這支組建不到一個月的團隊是因為我本身就認同Bitcoin這種流通不受限制、節約資源并去中心化的貨幣形態,這些都不是所謂的政策風險能夠抹殺的。所以我認為他們在做的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想為它做點什么。
用電子標簽把超市打造成智慧賣場
一切都在信息化、數據化、互聯網化,比如打車、比如租房。現在,輪到超市里這枚小小的價簽了。智慧賣場的吳浩平說,其實在國外,比如法國和意大利的超市里,電子價簽其實已經部分變成電子的了。
把價簽變成電子的,它費電、浪費設備,它有什么用呢?首先,批量改價格的時間和人力成本很高,浪費紙張,盤庫麻煩,它也無法與互聯網形成有效互動,而最后這一點,可能也正是目前電子價簽的核心價值所在。
在吳浩平看來,所謂賣場,就是在恰當的時間,恰當的地點把恰當的物品和服務提供給客戶,十年前京東淘寶在做這樣的事情,傳統的百貨商店購物中心也在做這樣的事情。但這樣就完美了嗎?當然不是。但是有了這個智能的電子價簽,商品的線上線下結合可能會成為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電子價簽通過路由器與服務器相連,超市的貨品價格將可以實時更新,一鍵更新,省去了不少打印、換價簽的麻煩,而這些價格信息可以通過互聯網輸出到其他地方,比如社區,這將對Solomo有一定的優勢。另外,這個智能的電子標簽還可以統計客流量、檢測庫存等等。
目前,吳浩平擁有這個電子價簽的大部分相關專利,而在解決了時間和空間的問題后,云端的想象空間很大,不管是手機也好,電視機也好,都讓吳浩平非常期待。
移動廣告亟待克服的兩大問題
移動廣告僅今年就有114萬美元的商機,意味著只要創業公司足夠靈活創新,能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革性技術,就能爭取到巨大的上升空間。比如Facebook在首股公開上市時還未推出手機服務,但去年一年在移動客戶端就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不過,對移動媒體巨大潛力的挖掘這也只是剛剛開始。
機會是一方面,而我們也需要認清這個新興市場中的核心挑戰。首先“解決這些挑戰”的創業公司將在起跑線上先人一步。
需要解決的問題
移動廣告目前正處在過渡階段,這個時期在很多方面都和大概1996到97年間桌面網絡發展遇到的過渡類似。當時網絡廣告技術有限,局限于瀏覽器cookies用戶追蹤和單調的靜態廣告。真正的網絡廣告利器,關鍵詞搜索廣告這一宣傳力度最強、目標性最明確的廣告方式,還剛處在萌芽階段(比如商業搜索引擎始祖Goto.com,也就是后來的Overture)。
目前手機廣告亟待克服的兩大問題:開發可靠的保護用戶隱私、鎖定用戶的廣告應用,與開發智能手機的本地廣告,已成為有遠見的移動公司關注的焦點。
跨應用用戶鎖定。對傳統的網絡系統,瀏覽器cookies是在多次訪問間識別用戶的可靠的標準方法。目前裝有cookies或其他用戶鎖定機制的廣告超過八成。而在移動應用中,還沒有在iOS或安卓系統中建立起類似的可靠性高、大家公認的用戶鎖定機制。在這樣的機制出現前,手機上基于相關性的用戶鎖定效率都要大打折扣,而對廣告商們來說,也是被迫丟掉的市場份額。蘋果擔心用戶隱私被侵犯而叫停唯一識別用戶的UDID應用后,這一領域還沒有強有力的替代應用出現。為充分利用跨應用用戶鎖定,必須實現在保證用戶隱私的前提下實現用戶追蹤。
智能手機本土廣告模式。智能手機上首先出現的廣告是瀏覽器上的廣告條。這些廣告本身太小,根本無法看清,用戶在不注意的情況下點進去,本來計劃的操作被打斷而進入廣告網頁的緩沖界面,不僅無法給用戶提供流暢無縫的使用體驗,反而會讓用戶感到惱火。
要真正打開手機廣告的市場,必須采用適合手機的宣傳模式。智能手機已經采取了一些改進措施,比如“推送”模式,和Facebook贊助商店等,但這些模式還有改進的余地,手機本地廣告創新仍大有可為。要想推出真正創新可靠而又符合手機應用體驗的廣告模式,就必須有革命性的產品誕生,不論是用戶還是市場,都急需能帶來這樣產品的公司的出現。
誰大有可為
一旦跨程序用戶鎖定和智能手機本地廣告這兩個問題得以解決,移動市場將大有可為:
在線廣告提供商。能把廣告大量推向數字錢包,或在應用中拿下沃爾瑪或可口可樂的廣告券的公司將是不折不扣的贏家。這方面已經有一些公司做的有聲有色,分別專注于某一方面的縱向線上-線下廣告業務。
按注冊次數付費廣告。不是按點擊收費,也不是按拍下次數收費,而是按注冊次數收費?是的,沒錯。本來這種付費方式在傳統網絡中并不看好,但很快它將在智能手機平臺上大顯身手。按注冊收費天然適合手機平臺,而最好的注冊(引導)方式要數打電話。與其他媒介相比,使用智能手機購物的行為與購買者本人的聯系要緊密的多,這種交流次數的增多將推動銷售頻率的增長。Redpoint投資公司支持下的Inadco就是提供按注冊收費廣告服務的創業公司,幫助作為客戶的廣告商利用移動廣告平臺打開銷路。
提供背景環境和用戶分析。解決手機廣告中用戶鎖定和分析是這一行業突破發展的前提。而提出解決方案的不會是蘋果或谷歌這樣的大平臺開發商,而將是某個具有實力的創業公司,必將出現手機平臺上的Omniture,比如本地移動應用分析公司,如Flurry,還有觀眾鎖定服務公司BlueKai(也是Redpoint投資公司支持的創業公司)。
雖然離手機上的付費搜索出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一旦這種主流的廣告模式出現(當然也必將出現),分類用戶鎖定,電子錢包和智能手機本地廣告等就會被帶上發展的快車道,對手機廣告業務帶來充分改善。市場廣闊,商機無限,而改革的腳步才剛剛邁開,對那些愿意嘗試的創業公司來說,將獲得不可多得的機會。接下來兩年無疑將成為手機廣告發際的兩年,而牽動我們神經的,不僅是誰將贏得這場商戰,更是它將帶來怎樣的產品創意。
(via?TC?作者Chris Moore,Redpoint 投資合伙人,主要負責消費網絡投資,在線營銷和SaaS公司投資)
公司
種子公司第 09 期:Taguage 用思維地圖整理發現你的知識
共分享次 逍遙小妖?發布于2013-06-18 15:22:39
種子名稱:Taguage(官網?微博)
園丁團隊:時之我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
種子標簽:Taguage 是一款在“思維管家”的基礎上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發現引擎”的工具,用戶可以通過它對知識進行發現、分享與收藏。
種子描述:
即便是你已經開始熟練的使用 Taguage 了,你也很難用一句簡單的話來描述 Taguage 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產品。從功能上看 ,你可以將 Taguage 當作云筆記,當作思維導圖,當作發現引擎。但是事實上 Taguage 與三者均有較大的差異,應說是一款融合了云筆記功能,思維導圖邏輯的發現引擎。
憑借簡單的文字描述也許你還不能明白 Taguage 是個什么樣的產品,小編也是在深度體驗之后才慢慢的體會到了 Taguage 的好處。
Taguage 不是云筆記,但它確是以輸入筆記或剪報作為功能使用的起點。用戶在注冊 Taguage 之后,點擊頁面右上角的點博一下就打開了一個輸入界面。在這個界面中,用戶可以存入自己的有價值的內容、日志、筆記等等,但是與云筆記軟件不同的是 Taguage 沒有給“點博”設置標題字段。在用戶常見的標題位置,Taguage 要求用戶輸入 Tag。
在用戶保存了一篇點博后,用戶首頁的思維地圖就會更新。根據用戶自行設置的 Tag 和系統對文章自動分析后得出的結果,思維地圖會給出相關的關鍵詞。點擊其中的任意一個關鍵詞,會將關鍵詞移動到思維地圖的中間,以該關鍵詞再次輻射出相關關鍵詞。
思維地圖的右邊則聚合了所有與這個關鍵詞相關的點博,既有用戶自己的,也有其他用戶的公開點博。
用戶的點博不僅可以設置為私有,同時也可以 At 自己的好友形成互動。因此 Taguage 并不是單純的云筆記而是筆記與資訊的結合體。
Taguage 目前提供了 Web 版和 Android 版可以使用。
對話園丁:
Taguage 究竟是什么?
Taguage 究竟是什么? 很多人也許像小編一樣在剛剛接觸這個應用的時候會有些一頭霧水,一方面可能是 Taguage 團隊目前還在專注于產品的改進,暫時沒有對既有版本進行用戶引導;另一方面是Taguage 的產品形態是全新的,感覺是在試圖創造用戶的需求,而不是僅僅滿足用戶的要求。
在問到這個Taguage 究竟是什么這個問題時,Taguage 的產品研發人員這么解釋:
Taguage 實際上是思維管家和發現引擎兩者的共同體。思維管家與思維導圖的區別在于我們試圖去模仿人的思維中的感性成份,而不是通過歸類和聚合對信息概括和整理。不管是聯想和發現,歸根結底就是對信息的閱讀和分享,所以事實上這和思維管家是分不開的。我們試圖通過社交的方式來擴展你的思維,畢竟每個人對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而且往往很神奇。思維的碰撞和交流往往能擦出很多火花和遇到一些志同道合的盆友。
真正的外置大腦不應該只是存儲
外置大腦這個概念是世界流行的云筆記(知識管理)軟件 Evernote 首先提出的,它的理念是在知識爆炸的時代,人們沒有必要也不可能把一切知識和內容存儲在自己的記憶中。因此,需要一個像 Evernote 這樣易于使用和整理的知識管理軟件來幫助大家完成這一切。
Evernote 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只是大腦的一個外置硬盤。盡管 Evernote 也提供了標簽字段,但是它基本上就是一個開放分類,沒有起到幫助人們思考的作用。
我們最初的想法是想做一個知識庫類型的產品,還有一定的社交性,而且很重要一點就是要做一個有靈魂的產品。后來覺得對知識而言,就像人的思維一樣是網狀的,相互關聯的才更具有價值。
人類的思維并不是一個標準化的分門別類的檔案柜,而像是一攤散在地上的文件,而每一個文件與其他文件之間又通過共同性記憶相連接。
在這一點上 Taguage 更像是對傳統云筆記的一種改進,它通過關系模型與社交互動將知識與內容重新組織成連續的循環的無界的形式,這種形式比傳統的云筆記更加接近人腦思維。
公司
種子公司第 09 期:Taguage 用思維地圖整理發現你的知識
共分享次 逍遙小妖?發布于2013-06-18 15:22:39
種子名稱:Taguage(官網?微博)
園丁團隊:時之我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
種子標簽:Taguage 是一款在“思維管家”的基礎上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發現引擎”的工具,用戶可以通過它對知識進行發現、分享與收藏。
種子描述:
即便是你已經開始熟練的使用 Taguage 了,你也很難用一句簡單的話來描述 Taguage 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產品。從功能上看 ,你可以將 Taguage 當作云筆記,當作思維導圖,當作發現引擎。但是事實上 Taguage 與三者均有較大的差異,應說是一款融合了云筆記功能,思維導圖邏輯的發現引擎。
憑借簡單的文字描述也許你還不能明白 Taguage 是個什么樣的產品,小編也是在深度體驗之后才慢慢的體會到了 Taguage 的好處。
Taguage 不是云筆記,但它確是以輸入筆記或剪報作為功能使用的起點。用戶在注冊 Taguage 之后,點擊頁面右上角的點博一下就打開了一個輸入界面。在這個界面中,用戶可以存入自己的有價值的內容、日志、筆記等等,但是與云筆記軟件不同的是 Taguage 沒有給“點博”設置標題字段。在用戶常見的標題位置,Taguage 要求用戶輸入 Tag。
在用戶保存了一篇點博后,用戶首頁的思維地圖就會更新。根據用戶自行設置的 Tag 和系統對文章自動分析后得出的結果,思維地圖會給出相關的關鍵詞。點擊其中的任意一個關鍵詞,會將關鍵詞移動到思維地圖的中間,以該關鍵詞再次輻射出相關關鍵詞。
思維地圖的右邊則聚合了所有與這個關鍵詞相關的點博,既有用戶自己的,也有其他用戶的公開點博。
用戶的點博不僅可以設置為私有,同時也可以 At 自己的好友形成互動。因此 Taguage 并不是單純的云筆記而是筆記與資訊的結合體。
Taguage 目前提供了 Web 版和 Android 版可以使用。
對話園丁:
Taguage 究竟是什么?
Taguage 究竟是什么? 很多人也許像小編一樣在剛剛接觸這個應用的時候會有些一頭霧水,一方面可能是 Taguage 團隊目前還在專注于產品的改進,暫時沒有對既有版本進行用戶引導;另一方面是Taguage 的產品形態是全新的,感覺是在試圖創造用戶的需求,而不是僅僅滿足用戶的要求。
在問到這個Taguage 究竟是什么這個問題時,Taguage 的產品研發人員這么解釋:
Taguage 實際上是思維管家和發現引擎兩者的共同體。思維管家與思維導圖的區別在于我們試圖去模仿人的思維中的感性成份,而不是通過歸類和聚合對信息概括和整理。不管是聯想和發現,歸根結底就是對信息的閱讀和分享,所以事實上這和思維管家是分不開的。我們試圖通過社交的方式來擴展你的思維,畢竟每個人對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而且往往很神奇。思維的碰撞和交流往往能擦出很多火花和遇到一些志同道合的盆友。
真正的外置大腦不應該只是存儲
外置大腦這個概念是世界流行的云筆記(知識管理)軟件 Evernote 首先提出的,它的理念是在知識爆炸的時代,人們沒有必要也不可能把一切知識和內容存儲在自己的記憶中。因此,需要一個像 Evernote 這樣易于使用和整理的知識管理軟件來幫助大家完成這一切。
Evernote 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只是大腦的一個外置硬盤。盡管 Evernote 也提供了標簽字段,但是它基本上就是一個開放分類,沒有起到幫助人們思考的作用。
我們最初的想法是想做一個知識庫類型的產品,還有一定的社交性,而且很重要一點就是要做一個有靈魂的產品。后來覺得對知識而言,就像人的思維一樣是網狀的,相互關聯的才更具有價值。
人類的思維并不是一個標準化的分門別類的檔案柜,而像是一攤散在地上的文件,而每一個文件與其他文件之間又通過共同性記憶相連接。
在這一點上 Taguage 更像是對傳統云筆記的一種改進,它通過關系模型與社交互動將知識與內容重新組織成連續的循環的無界的形式,這種形式比傳統的云筆記更加接近人腦思維。
熟悉的硬件也存在創業機會?
360今天正式對外推出“360隨身WiFi”,有人稱贊,也有人嘲諷。目前網上比較流行的一條微博就是“用金山衛士開啟筆記本的WiFi共享”,瞬間將360的硬件產品貶得一無是處。不過從這件事里面,小編對硬件創業有了不同的看法。
“360隨身WiFi”對于無線網絡發達的大城市來說,市場的需求并不高。因為很多家庭、辦公室甚至公共場所都提供了WiFi接入,移動設備聯網并沒有多大的困難。這也是眾多網友嘲諷這款硬件產品的原因之一。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如果用戶對電腦操作非常熟悉,完全可以輸入系統指令開啟WiFi熱點(PC需要配備無線網卡),或者借助一些軟件來達到這個目的。“360隨身WiFi”在這種情況下也派不上場。
換句話說,360的新硬件產品對他們來說,跟常見的無線網卡沒兩樣。不過以上事例都有特定的條件限制,換作是連ADSL都沒完全普及的農村,或者電腦小白用戶來說,是否也成立呢?從某種程度上推測,“360隨身WiFi”主要針對的,并不是長期固定地呆在大城市的高端網友,而是喜歡傻瓜化操作的小白用戶。
據首批用戶的測試反饋,把“360隨身WiFi”直接插到電腦上當普通的無線網卡來用,是沒有問題的。這也就是說,從硬件的角度上看,它跟一般的無線網卡并不存在多大的差別。而它的獨特之處在于軟件方面——一旦裝好驅動后,后續操作都是自動傻瓜化的。
雖然有一些人表示自己可以通過一些途徑在帶有無線網卡的電腦上開啟類似的功能,但是他們也忽視了自己的學習時間成本。其實跟他們爭執再多也沒有必要,因為他們天生就是一群愛折騰的家伙,傻瓜式的操作反而讓他們覺得不自在。對于360這款硬件產品來說,它針對的是無線網絡受阻的環境,比如說限制員工使用WiFi的公司、路由器不常見的農村地區。
“這個價格不可能出現暴利,基本上就是在免費推動中國WiFi的普及,只要WiF普及了,移動互聯網的體驗會再上一個臺階,這個帶來的價值比4G更快且更加便宜。要知道還有大量的人舍不得花100多去買一個無線路由器的,或者宿舍有網但是無WiF的。”——唱吧陳華
撇開360的硬件產品,被一些投資人譽為“入口”的無線路由器也在發生變化。從功能上來說,無線路由器就是一個把“有線變無線”的一個承載體,市場上的產品多數大同小異,競爭激烈。但是現在有一些廠商和創業團隊開始往里面加入翻墻、應用商店加速等功能。雖然這樣的技術門檻并不高,但是它們迎合了小眾用戶的需求,找到自己的定位。
不管是網卡還是無線路由器,單從硬件上來看的話,早已紅海一片。但是在相同的配置下,軟件上的競爭也是硬件創業的新機會。從360推出硬件產品這件事上,小編反思了一番:硬件創業到底要走一味地求新鮮呢?還是在熟悉中發現差異?
360為什么要做隨身WIFI?
起初,我們在移動互聯網創業。
軟件是空虛混沌。硬件黑暗。喬幫主的靈運行在水面上。
蘋果說,要軟硬結合!于是大家都開始軟硬結合。
——《移動互聯網創世紀》
當然,軟硬結合沒有那么簡單。這主要是因為做軟件和做硬件是兩種不同的思維,做軟件,“一個人,一臺電腦,就可以改變世界”,但做硬件,除了硬件方面的知識,你還要涉及到更多的環節,設計、加工、組裝 、做手板、定型、訂貨、物流、批量生產、庫存、銷售、渠道……每一個環節都可能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往往不是一個小團隊能夠做得下來的。
俗話說得好,“隔行如隔山”,哪怕是那些混得風生水起的互聯網公司,在涉足硬件領域的時候都會小心再小心,據說小米在開始做手機前,雷軍做好了“先砸一個億美金進去,做不好堅決不承認”的準備,還好后來小米做成了。雷總的老鄉周鴻祎也推出了360特供機,不同的是,360的策略是“不造手機、不賣手機、不從硬件中賺錢”, 廠商出硬件,360出軟件,通過360的渠道捆綁銷售。這多少或許是因為360作為一家軟件公司,要想全面接入硬件領域的成本非常高,但即便如此,360特供機在熱鬧了一陣后又告沉寂,最后到廠商避之不及,并未起到預期的效果。
360硬件的第一步走得不是太順,原因無非有幾點:首先,大凡做軟硬結合的都會有一個不錯的結合點,蘋果的iOS系統,小米的MIUI都是如此,360從手機安全切入,這個點不是不好,而是不夠硬需求;其次,手機行業尤其是Android手機的碎片化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360的三不政策無法為用戶提供一個良好的體驗,為合作的手機廠商的價值也有限;最后,手機的水對360還是深了一些,而360在硬件領域的介入有些畏首畏尾,雖然最后出血的是合作廠商,但360也損失了在硬件領域的經驗和時間。
相比之下,從安全和便利出發的隨身WIFI對于360來說應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手機是大眾產品,做不成損失太大,所以360應該從不受人關注的產品做起,之前的傳言是360要做路由器,這樣所有的數據都得從360這走,可以做的東西很多啊,現在做的這款隨身Wifi,有網友分析這甚至不是一個路由器,而是一個利用了Mac和Win 7系統自帶Wifi共享功能的程序打包U盤,讓小白不用設置都可以即插即用。由于其驅動和設置是整合在360安全助手里,所以這個產品最大的意義還是鋪360的PC端和手機端的裝機量,或者,為360未來的硬件產品服務。
一直以來,360的經驗都是在如何做免費的生意——讓用戶免費,從其他地方賺錢。之前做特供機,一下子從免費到讓用戶掏出上千元,這當中的步子太大,容易扯到蛋。現在,360的第二步從19.9元的隨身Wifi切入,這個價格是絕大多數小白用戶愿意為即插即用的便利而支付的價格,相對于已是紅海的手機,這個領域可謂藍得不能再藍。用阿姆斯特朗登月的那句話說,這東西本身其實微不足道,但對360來說,卻是在軟硬結合道路上,進可攻,退可守的重要一步。
360往后會在軟硬結合的道路上走多遠?這取決于360的決心和如何與自己的優勢相結合。 隨身Wifi是一個不錯的切入點,往后的第三步或許可以在此基礎上從數據分析入手,舉個例子,百度和咕咚合作的咕咚手環360其實也可以做,比如你跑步的時候,突然會提示你,“你跑了530步,超過了38%的用戶”,這樣的手環會不會有市場?
智能家居差不多要火了
智能家居的概念雖然說在八十年代就已經開始忽悠,開始得到關注,但真正被大眾所了解的,大概要算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在1997年建成的豪宅。可惜的是,那只是一個特例,無法作為一個標準去產業化,畢竟,掏得出以億美金為單位的裝修款的人不會有太多。
智能家居這么多年來發展緩慢,主要問題在于缺乏統一標準,家具之間沒有統一的數據傳輸協議和接口。于是大規模產業化困難重重,無人敢殺進去,這也導致實施智能化住宅的成本一直居高難下。最后智能家居只能淪為房地產商搶錢的一個招數。
但是,隨著技術的進步,這幾年硬件的發展在微型化、成本低廉化的方向上進展神速。以現有的技術眼光回頭一看,智能家居的未來格局,呈現得那么清晰。小到一個電燈,大到一個冰箱,每個家具,都是一個連接在互聯網上的PC。從沉重的系統一體化,到碎片化成一個個獨立的家具,這么一來,什么協議問題,數據格式問題都不再重要,智能家居的普及,已經到了水到渠成的時候。
智能手機的普及非常關鍵,它天然是智能住宅的控制中心和遙控器,在家里可以預約電梯,可以開關任何電器。哪怕身處外地,也能通過門禁系統遠程簽收快遞……而這些都不再是科幻,已經有了現成的產品。還有,國外有人DIY了一個發一條推就能喂一口狗糧的事情我會亂說嗎?
哪怕是現在還沒有,但可以想象得出來的新東西,比如懂得根據主人習慣和天氣情況推薦著衣的智能衣柜,也不會很難。難的也許會是大數據的挖掘,以及跨系統的融合。比如可以在主人拿出一條裙子的時候,推薦其他搭配并同時把整體著衣效果虛擬到鏡子里,甚至根據現下的時尚流行,直接推薦線上的新衣服。這些技術和生態其實也都已經是現成的,只是在場景的融合上,還必須有足夠的市場需求去催發。
在最近的科技創業領域,硬件也逐漸被資本所關注,隨著這種關注的擴大,互聯網和家具的結合已經毫無懸念。一開始,可能沒有太多跨功能融合的東西,但是,智能廚房在做飯的同時,統計一下主人的營養平衡問題,推薦一下時令菜,介紹一下新的菜譜,也應該是很受歡迎的吧;客廳里,除了已經頗為成熟的影音多媒體系統,能夠根據體型和坐姿調整形狀的沙發,其賣點應該也算不錯。
因為每件家具都是一個聯網的PC,所以以前房地產商忽悠住戶的整體智能小區已經不符合這種情況了。眾所周知,硬件的更新換代越來越快,所以任何整體方案都是落后的。這意味著智能家居的概念不再能使地產商收益,而是帶來全新的一個產業。這個產業的發展,和電視機和智能電視機的趨勢有點類似。一開始的時候,是水泥去觸摸鼠標,家具廠商開始進入,但是基本都做得不靠譜。然后,是鼠標開始入侵水泥,有一批號稱有著互聯網基因的野人闖入家具行業,以全新的產品思維開始顛覆。
當然,現在連電視機到真正智能化的顛覆都還沒有到來,所以智能家居的整體革命,也還有一段時間的緩沖區,但是,這個趨勢,已經那么明顯,那么不可抗拒。
未來需要什么樣的個人云?
云計算現在已經取代了“社會化”成為被討論得最多但又最不被理解的技術潮語。Dropbox、iCloud 及 Google Drive 等服務成為主流,還有 Evernote、Wunderlist、Pocket 等消費者每天都在用卻不知道自己用的是云的應用。
盡管在線備份和同步服務提供個人云已有好些年頭,但它的用途和普遍需要卻是由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來證明的。隨著消費者在各種連接設備的在線滯留時間越來越長,連接體驗的下一步演進應該是整合和簡化云本身。
從 Web 的演進史來看,云是應該要進行簡化的。Web 的每一次重大飛躍均沿襲一種相同的模式:
1)新創意出現?
2)大量垂直山寨產品 / 服務和單一用途的解決方案涌現
3)整合
云現在處在第三階段:個人云代替硬盤成為個人 web 生活的焦點(云服務),也掌控著我們的內容存放和服務訪問位置(云存儲)。按照福布斯對 Gartner采訪?中談到的說法,個人云將大包大攬所有的服務、Web 目的地以及連接性,成為計算與溝通活動的中心。
Gartner 亦預測到 2015 年個人云將會得到廣泛采用,但是 2014 年把云存儲作為主要存儲的消費者占比仍不到 10%。但是現在云的普遍性帶來的問題越來越嚴重:碎片化、低效以及安全風險是消費者和服務提供商關注的三大問題。未來幾年,可安全無縫地通過互聯網進行跨設備(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電視、PC)的存儲同步分享的優質個人云服務將會進行一輪關鍵的洗牌。那些能夠解決上述問題的個人云才有可能活下來。
碎片化
無數用途單一的云服務導致了應用和程序的碎片化。比方說 Google Drive 是用來做文檔的,Evernote 是一次性筆記記錄的,而 Pocket 則是內容聚合器。從理論上來說,這些應該都是組織和簡化日常生活的手段,但碎片化卻導致效果相反。
現在,每個用戶的智能手機上平均擁有的應用數位 67 個。更新升級多臺設備上的一堆用途單一的應用,讓用戶畏難而退。App 的這種情形可與操作系統的“巴別塔”相提并論,不斷制造出來的沖突和崩潰,必須通過不斷升級來解決。不過在未來我們不會看到包攬一切的“萬用型”app 的出現,但是能讓你的多設備體驗變得更簡便、更豐富、更安全的只有一小部分。
安全
安全是移動互聯網及云服務的突出問題。移動設備,尤其是 Android 設備已成為威脅中心。對這兩端的攻擊正在不斷增多,基于云的服務由于影響面廣更是成為大目標。更糟的是大多數開發者并未采用適當的加密協議來保護消息和數據,app 的安全防護水平參差不齊。
軟件更新、新程序和 app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低效安全風險,但是卻需要多下載一次 app 來保證個人云的安全。這種碎片化的解決方案會抵消掉消費者對云服務的信心。安全風險任何時候都不會消失,但是未來的個人云存儲將會提供統一但分布式的解決方案來簡化防護手段,提高防護強度。
效率
想象一下,上 GB 的數據在互聯網上以各種速率在不同的設備間傳遞,這對于個人云來說會成為問題。
最大的問題是由于計算機、電視或手機上的多個應用和程序都是相互競爭帶寬資源的,相互間并沒有通信。要想提高某程序的速度,應用必須手動關閉,而越來越多應用的引入無助于提高上網速度。希望未來能有面向個人的負載均衡器應用來解決這個問題。
這個反過來又會產生另一個問題。要想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個人云服務應該在一個單獨運行的程序上跑。這樣的話,用戶的筆記、文檔、新聞、電影、音樂等都可以按照負載均衡、面向任務的方式來提供,從而不會降低設備的效率。
瀏覽器的威力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瀏覽器。上述三大問題很大程度上屬于不斷膨脹的原生應用的原罪。對原生應用的追捧令我們忽視了歷史悠久的瀏覽器。實際上,現代瀏覽器已經遠非智能收發和渲染 http 請求而已。瀏覽器可稱為是個人云時代的天然操作系統。而現在個人云的復雜程度也已經發展到需要自己操作系統的層次。
瀏覽器內的個人云存儲并非什么新創意。但是能夠成功提供流暢、安全、高效的云存儲服務的瀏覽器將能夠適應客戶需求的變化。從而消除對上百萬 app 的需要。未來幾年將是關鍵時刻,消費者將決定自己個人云歸屬,而瀏覽器已經在搭建一個完美的框架,可以將現在和未來所有的消費者需求緊密結合到一起。
Yahoo又要出手了?傳Yahoo將以3000 - 40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通訊錄應用Xobni
據AllThingsD報道,傳 Yahoo 正與通訊錄應用Xobni洽淡,Yahoo 欲以 3000 - 4000 萬美元的價格收購后者。
Xobni?于 2008 年創立,其實是收件箱英文“inbox”的反向拼法,其功能就是給人一種“All in one”的感覺。它能幫用戶集中管理各個帳戶中的聯系人及收件箱,同時支持聯系人搜索,聯系頻率統計,以及共同聯系人等功能。Xobni 支持 Gmail、Yahoo! 郵箱、Outlook、Facebook、LinkedIn、Twitter 等帳號的聯系人和收件箱同步。支持的平臺有 Android、iOS、BlackBerry,另外還提供網頁版 Gmail 和 Outlook 的插件。詳見此前的報道。
Xobni 應用看似雖小,但融資能力驚人,迄今已獲得累計 4200 萬美元融資。有消息稱,Yahoo 的聯合創始人 David Filo 對 Xobxi 抱有很大興趣,他也與 Xobni 的 CEO Jeff Bonforte 共過事,后者曾于 2005 - 2008 年間擔任 Yahoo 社交搜索和實時通信業務的 VP。如果收購成功,Yahoo 或許又能迎回自己的老將。
Digcoin:比特幣挖礦云服務
作者: Watson Xu?|?2013.06.17 1Digcoin?是天津積木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云計算服務,專注于比特幣挖礦運算,通過構建大規模 ASIC 礦機集群、統籌管理電力供應和礦機運營維護,來提供簡單、彈性、高效、低起點的挖礦服務。
現在的價格是1Ghash/s為898元人民幣一年,512Mhash/s為468元人民幣一年。簡單來說就是Digcoin提供了比特幣挖礦技術服務,用戶可以通過其提供的服務來挖礦獲取比特幣。
據其介紹,ASIC 是目前運算速度最快,效率最高的礦機技術,運算集群采用的是來自蝴蝶實驗室(Butterfly Labs)生產的礦機和基于阿瓦隆的ASIC芯片打造的礦機。
在電力供應穩定的環境下部署礦機集群,使用可靠的散熱方案來保障設備穩定運行。另外還準備了異地的冗余的運算力以備出現故障,向用戶保證 100% 的有效運行時間,任何故障造成的損失都將由其全額補足。
用戶購買一定運算力的合約,從合約生效開始,每周向用戶結算挖礦收益,直至合約到期。
關于比特幣
比特幣(Bitcoin)是一種由開源的P2P軟件產生的電子貨幣,數字貨幣,是一種網絡虛擬貨幣。比特幣也被意譯為“比特金”。
它不依靠特定貨幣機構發行,通過特定算法的大量計算產生,比特幣經濟使用整個P2P網絡中眾多節點構成的分布式數據庫,來確認并記錄所有的交易行為。P2P的去中心化特性與算法本身可以確保無法通過大量制造比特幣來人為操控幣值。
比特幣兌換現金的日成交量,海內外各大小交易平臺,加起來有10萬BTC左右,相當于每天有一千多萬美金變現。
國內和香港GBL的兩家人民幣交易平臺,日均成交量加起來,約為10000BTC左右。
關于團隊
Digcoin團隊之前的項目包括:積木(jimu.in),時間管理工具番茄土豆(pomotodo.com),這是其第三個項目。
隨著比特幣交易價格的不斷提高,以及比特幣相關初創公司獲得投資機構的投資(比如IDG投資了比特幣兌換網站Coinbase),比特幣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同時關于比特幣的服務也隨之出現,比如今天介紹Digcoin。
當然由于比特幣挖礦的難度不斷增加,運算力不斷增長,以及比特幣價格的上下波動,挖礦收益是無法預估的。不過我相信圍繞著比特幣還會出現更多的初創公司。
?
本文轉載自天涯海閣,原文鏈接。
新浪氣象站,天氣咋樣自己說了算
2013-6-18, 17:59?|?馬若飛
打開手機看看天氣預報,然后就要吐槽天氣預報不準了吧。不管我們安裝的是什么天氣軟件,預報信息都是基于大面積的預報,不一定符合你現在所處的位置。那自己可以預報一下天氣么?近日,我們玩到了新浪天氣通團隊開發的硬件產品新浪氣象站,也許可以滿足你這個要求。
這款定位物聯網以及智能家居的硬件產品有兩個主要部件,一個室內基站,一個室外傳感器。室內基站大約 20 厘米高,10厘米寬,正面是一塊單色液晶屏幕,綠色手動背光。借助背面的支架可以保持豎直站立。室外傳感器則是煙盒大小,正面有一個很小的單色顯示屏。
室內基站使用交流電源適配器供電,也可以使用三節 AAA電池。基于室內基站以及室外傳感器的探測數據,屏幕上能夠顯示室內及室外的相對濕度及溫度,室外的氣壓,通過氣壓變化判斷的天氣變化情況,氣壓變化的 24 小時歷史紀錄等等。室外傳感器的小屏幕上則顯示的是室外的相對濕度和溫度。
實現以上這些功能已經有現成的產品了,新浪氣象站可以將你的天氣數據傳到云端,你不光可以隨時查看,還可以向外發布。
從 App Store 和 Play Store 應用商店下載“新浪氣象站”應用,應用會提示如何設置氣象站本地基站。本地基站在首次開機之后會有一個激活的過程,需要用智能手機掃描氣象站背面的二維碼,再連接基站發射的一個 WiFi 熱點,用類似路由器的方式配置。配置的內容只有一項,就是讓基站連接至你的本地 WiFi 互聯網。
因為網絡原因,本地基站需要放置在室內 WiFi 的有效范圍內,外置傳感器則可以在 50 米的范圍內隨意擺放。外置傳感器和基站之間使用 433 MHz 的無線連接,一般的安保系統都使用類似的連接技術,能保證距離和穩定性、不過有一點要注意,傳感器最好避免陽光直射。室外基站具有 IPX3 防水級別,不必擔心下雨。
配置完畢,“新浪氣象站”應用就可以實時顯示監測出來的室內外溫度、濕度,還有根據氣壓推算的天氣變化情況了。因為你的氣象站隨時通過 WiFi 與互聯網連接,所以你無論在哪里,都可以查看到測量結果以及 24 小時的歷史記錄。當然,綁定新浪微博之后,分享天氣數據也變得非常快捷。
另外,一臺手機只能綁定一個氣象站,但可以通過查找微博賬號和掃描二維碼的方式關注其他氣象站。
目前,新浪氣象站是第一代產品,易用性方面還有很多問題。比如,室內基站斷電之后時鐘會復位,綁定手機過程太復雜,重現綁定需要斷電 10 分鐘等等。不過,開發團隊稱,第二代產品正在研發,功能和體驗方面都會有提升。
說物聯網說智能家居,可能新浪氣象站還不夠成熟,功能也比較簡單。但是從此以后發天氣微博自己的數據自己說了算,我覺得還挺有趣的。說不定,能開啟全新的“天氣社交”時代呢,是吧。
邁瑞醫療:全資收購美國ZONARE 2016年目標破百億
發表時間:2013-06-17-下午 11:00?? | 點擊:?477 次??
更多0
來源:i黑馬 作者:葉靜
2013年6月12日,邁瑞醫療國際有限公司(NYSE:MR)宣布與美國ZONARE醫療公司系統集團公司達成股權協議,邁瑞以1.05億美金全資收購ZONARE。這是邁瑞第二次海外并購,2008年邁瑞斥資2.09億美元收購了美國醫療器械公司Datascope (NASDAQ:DSCP)
并購宣布后的第五天,邁瑞聯席CEO李西廷在邁瑞總部透露,2016年,邁瑞銷售目標是突破百億,并購將成為邁瑞今后發展的重要路徑。
在積極開展海外并購同時,邁瑞已完成8宗本土并購。“國內并購是橫向并購,擴充產品線;海外并購是縱向并購,提升技術。”李說。
對于邁瑞已完成的首次海外并購,李西廷表示“到目前為止,我可以負責任地說,這個收購還是很成功的。”李表示這一并購不僅提升了海外的銷售能力,也讓邁瑞對于美國法律監管等有更多認識,這為邁瑞下一步的國際化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此次并購的ZONARE是一家在高端放射領域致力于超聲技術開發的企業,其獨有技術顯著提升了產品圖像質量,市場直銷團隊覆蓋美國、加拿大及德國等發達市場。并購完成后,邁瑞將保留ZONARE品牌。
2012年,ZONARE銷售收入約為6400萬美元,邁瑞希望借助于ZONARE高端超聲技術和市場網絡,擴大邁瑞公司在超聲影像產品領域的覆蓋,以及在新興市場和中國區的推廣;同時,通過邁瑞的產品制造成本優勢,進一步降低ZONARE的生產成本。
“我們將始終專注于面向臨床設備的研發和制造。”李西廷說。
周鴻祎對話88后:你不喜歡的工作,可能通往一個嶄新世界
發表時間:2013-06-17-上午 10:54?? | 點擊:?4,330 次??
更多64
來源:i黑馬 作者:@周鴻祎
【導讀】這個世界是聯系在一起的,每一個不喜歡的任務,都可能是向你敞開的另一個世界的大門。只有走進去,不斷發現新的事物,你才真正知道到底自己喜歡不喜歡這個工作。
我經常收到年輕同事的郵件,向我吐槽說不喜歡自己的工作,覺得正在做的工作沒有意義。這個我挺能理解的,剛畢業的學生都會這么想。你們選擇工作的時候,肯定很關心自己會到什么公司,會到哪個部門,心里嘀咕著要去有前景的A部門,堅決不去沒意思的B部門。
周鴻祎(資料圖)
但我想說的是,以剛畢業時的履歷和經驗來判斷什么工作有前景,這本身沒有意義。打一個俗點的比方,一個幾個月大的孩子第一個想抓的是表面上色彩鮮艷的玩具,而不是一個外形粗糙的璞玉。每年我都收到很多剛畢業大學生的商業計劃書,但他們那些豪情萬丈的想法,他們認為的熱點和前景都是紙上談兵,都是受到了所謂專家的商業博客和各公司的公關軟文的影響,但對這個行業還是知之甚少。
就像我們站在一個水潭邊上,底下是有爛魚臭蝦,還是珊瑚珠寶,根本看不清楚,只有甭管它水清水渾,一個猛子扎下去,才知道到底是什么情況,潛的時間長了才會豁然開朗。
如果你是計算機專業畢業,除非公司安排你去打掃廁所,這算是工作特別不合理,否則我建議你先不要根據自己喜歡不喜歡來對這工作的價值下結論。
在我們公司,程序員要先去做產品測試,產品人員要先去做客服和運營。有些年輕同事很有意見,覺得公司看不起我,大材小用,我怎么能干這種低檔的工作呢?
有的公司里面有些臭毛病,核心技術人員往往看不起售前售后,產品人員看不起技術支持和運營。其實,這些工作哪里有什么高檔、低檔之分?只要你能潛進去,你就能發現用武之地。我上大學的時候創業搞防病毒卡,既是技術人員又是產品經理,做出來以后自己背個包去賣,天然就是售前。好不容易勸人家買了,出了毛病,人家把我叫過去一頓臭罵,我又做了售后。剛開始,我也很憤怒。我也是九十年代的天之驕子,我做出這么好的防病毒卡,還獲得了全國挑戰杯的二等獎,憑什么站在這里讓你罵?但是用戶花了錢買了東西,沒有達到目的,或者用著不爽,用戶就有權利罵你。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了用戶體驗的重要性。用戶是不會站在你一個技術人員角度來看問題的,但是如果你不站在用戶角度來看問題,那肯定沒有生存之地。這個經歷對我人生是一個非常大的轉變。
為什么產品經理要先去做客服,先去做運營呢?原因特別簡單,你真的以為做產品就是到憋在小屋里閉門造車,畫幾根線,放幾個按鈕就OK了?要是做產品都這么簡單,中國互聯網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你說你喜歡做產品,覺得做產品有前景,如果客服和運營工作你不喜歡,你能做出好產品出來嗎?只有先做客服,先做運營,才知道用戶的苦惱,才能理解用戶的憤怒,才能知道用戶罵你是有道理的。只有這樣,才能做出好的產品。
再說,看起來沒有前景的部門,看起來誰都不愿意干的任務,真的沒有價值嗎?我就不講喬布斯上美術字體課的故事了,那個故事已經爛大街了。我自己的經歷,我畢業后到一個計算機大公司工作,領導交給我一個任務,給一個國家機關講局域網電子郵件是怎么回事。那時候,公司的技術人員沒有一個人愿意去,都覺得是低檔的工作。我是剛到的,結果大家七推八推,就把這件事就推到我身上了。這個任務我也不喜歡,但我沒的選,硬著頭皮上。但我想既然我講課,那我就一定要做好準備,不能隨便糊弄兩小時,把說明書念一遍就算完事,那樣就太不負責任了。于是,我就到買了很多關于電子郵件的書,看完以后才發現原來電子郵件是這么重要,我在電子郵件里面扎得越深,對電子郵件的想法也發生了徹底的改變。那是在1996年初的時候,如果沒有這個不喜歡的任務,我也不會做飛揚電子郵箱;不做飛揚電子郵箱,我也沒有機會深入了解互聯網。
這個世界是聯系在一起的,每一個不喜歡的任務,都可能是向你敞開的另一個世界的大門。只有走進去,不斷發現新的事物,你才真正知道到底自己喜歡不喜歡這個工作。我建議大家不妨去思考一下自己眼前做的工作,先忘了你喜歡不喜歡。有的工作我至今都不喜歡,但是不排除我能把它做到極致。我能把自己不喜歡的事做得很好,有個很私人的原因,是我一直認為自己很牛,即使是不喜歡的工作,我也要把它做得特別漂亮,向其他人證明我自己比他們強。在把工作做到極致的過程中,我確實真正學到了東西。
有個日本的企業家寫了一本書,叫做《鈍感力》。書里面說日本新一代的年輕人,特別敏感,一點兒批評,一點兒沖突,一點兒情緒的變化,都能導致他們做出翻天覆地的選擇。他認為,人在年輕的時候,應該還是遲鈍一點,讓自己的心變得粗糙一點兒,能夠承受各種鍛煉和痛苦,這樣才能讓自己多一些積累。我覺得這個道理很正確。你可以選擇在年輕的時候過得肆意妄為,但如果沒有趁著年輕打下一片基礎,憑什么在中國這樣一個環境越來越復雜、競爭越來越激烈、CPI越來越高的地方生活下去?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出身不能選擇。你生在一個普通家庭,這個不能選擇,但是道路可以選擇。在公司的工作就是人生的一個經歷,它未必是你的終身職業,也未必是你最喜歡的事情,最重要的收獲其實是你的做事態度,你的做事方法。好的做事方法和態度不僅會生產出好的業績,更能夠贏得領導、同事和業界同仁的信任,這是更有價值的財富。這是我最深刻的體會。各位如果認為自己很聰明,我希望在聰明上再加上堅韌不拔的努力。我一直在我們的80后、90后中尋找公司下一代核心的產品技術和管理人才,希望你能是那個人!
谷歌想做氣球環,牟其中的南德集團早在12年前就在構思了
上周的一個熱門話題是,谷歌開始測試一個氣球計劃(Project Loon),按這個計劃,未來將會有數百甚至上千個高壓氣球圍繞地球漂浮,為世界上50億沒有互聯網接入的人提供網絡連接,讓他們也可以獲得重大新聞、教育資料和健康信息等等。
今天,有同學給虎嗅發來了一份報告,給這份報告起的標題是《12年前中國的Project Loon——對稱計劃》。這份寫于2001年的報告介紹了一個名為“對稱計劃”的全球無線網絡覆蓋方案,計劃用88顆衛星組成跨8個平面的衛星星座,覆蓋緯度為75度以內的全球區域。這份12年前的報告里,撰寫者對無線接入速度的想象是“高達 64M-2G(固定用戶)或2-10M(移動用戶)”,并預測到2005年,這個計劃在中國能有1000萬用戶,加上境外用戶,能實現每年2860億元人民幣、1452億美元的收入。
神秘人沒說自己的姓名,沒說所在機構,沒說項目預算。但在網上搜了一下,發現這份報告跟牟其中的南德集團有莫大關系。
我們來看看這個早于谷歌12年的狂想。更完整的在此:12年前中國的Project Loon.pdf。
對稱計劃如對稱計劃示意圖所示,她是一個全球低軌道多媒體衛星通信網絡。在這個網絡的最上層是由低軌道多媒體衛星通信網絡系統,中層是由平流層通信平臺組成的平流層通信系統,在地面上通過地面數據中心與其它骨干通信網絡進行互連。對稱計劃的全球低軌道多媒體衛星通信和平流層通信網絡在區域上可以覆蓋鄉村、城區和建筑群,在業務上,可以覆蓋所有的業務。
整個對稱計劃的網絡由三個層次組成:?
1??低軌道衛星多媒體通信系統由 88顆衛星組成全球的骨干網絡,其作用就象由光纖組成的全球骨干網絡一樣。這個星際信息高速公路由8縱11橫的網狀網絡組成,每條鏈路的通信速度達到2-4G,還可以更高。通過這個網狀網絡將整個地球包住,形成覆蓋全球的高速骨干網絡。如圖2.4所示。? ? 圖 2.4 衛星組成的覆蓋全球的星際高速公路,每顆衛星與和其相鄰的四顆衛星進行高速通信?
2??平流層通信組成本地的骨干網絡,其作用相當于本地高速網絡或本地光纖高速環路網絡。它實際上是將一個城市作為一個寬帶小區來看,而不象現在的網絡建設要建立城區網絡,再建住宅小區寬帶網絡。當一個城市需要建立多個平流層通信系統時,通過平流層通信系統的高速鏈路,來完成本地區的高速骨干通信網絡。每個平臺最多可以與其它 4個平臺連接。如圖2.5所示。? 圖 2.5 平流層組成的覆蓋本地區的高速信息公路,每個平流層平臺最多與四個相鄰的平臺進行高速連接?
3? 低軌道衛星多媒體通信系統和平流層共同完成用戶的“最后一公里”的接入工作,其速度可以高達 64M-2G(固定用戶)或2-10M(移動用戶),信道采用帶寬按需分配的原則。從而徹底解決寬帶入戶問題。用戶只要安裝標準的戶外接收單元就可以完成與寬帶網絡的連接。
對稱計劃中的衛星通信除可以提供 2M的個人速度到用戶,可以連接2000萬個用戶,并可以提供1G的速度到網絡連接。其衛星星座由88顆衛星組成,衛星星座使用8個平面,傾角為58°每個平面有11顆衛星,衛星的高度為1380公里。覆蓋的緯度為75度以內地區,因為在75度以外基本上就沒有通信的需求了。
用戶分析
在中國大陸的潛在衛星用戶,預測到 2005年大約為1000萬戶。應用的領域為:?
1、 公務漫游及旅游業? 2、 汽車、船舶、飛機、鐵道運輸? 3、 地質部門? 4、 金融、保險業? 5、 行政、事業部門? 6、 軍隊、公安? 7、 輸油管線、環境檢測、防洪抗旱? 8、 個人服務、個人定位服務?
以上分析沒有包含家庭“最后一公里”接入的需求,在中國,大約有 3億個家庭,因此市場的需求是非常巨大的。?
以上分析也沒有包含平流層通信用戶的需求。在中國,個人移動通信的需求是機器巨大的。中國現有手機用戶大約 1.6億,其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遠沒有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因此具備極大的市場潛力。
從“搜索”到“發現”:互聯網時代購物方式的變革
在互聯網上,男性購物就是買東西,目的明確,屬于“搜索式購物”,女性則不然,她們更多是在“逛東西”,屬于“發現式購物”。從賣家的角度來看,顯然“發現式購物”的方式更討人喜歡——這樣可能促成更多的買賣。
提起網絡購物,想必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便都是「淘寶」。想買東西->打開「淘寶」->輸入關鍵詞進行搜索->篩選->下單……在網購一族看來,這大約是約定俗成、天經地義的流程吧。稍微分析一下這個流程,就能得出一個有趣的結論——這個購物流程一定是個爺們兒設計的。
為什么這么說呢?
來看一下這張圖
?
簡單地說,男性是在“買東西”——帶著明確的目的,直奔目的地,像是在完成一個使命;而女性是在“逛東西”——沒有明確的目的,四處游蕩,更注重的是體驗過程。
看一看上文中描述的網購流程,是不是很男性化的行為呢?
男性的購物方式在簡單高效的同時,也為商家帶來了一點不利影響——售賣的商品只用于滿足用戶需求,而難以做到創造用戶需求。當用戶的購物目標達成后,便不再停留,這樣做生意難免過于被動。
假如讓一個姑娘來主導設計網絡購物的流程,那么會變成什么樣呢?
類比一下女性的購物方式,網購的流程也許會被設計成這個樣子:
閑著沒事的時候->打開購物App(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被屏幕中的某些商品所吸引->產生購物欲望->不斷地比較商品和賣家->最終下單……
一個更貼近于“逛街”的流程。通過“逛街”,讓顧客與商品和賣家產生盡可能多的接觸,大大的增加了顧客購物的可能性。
在互聯網上,男性的購物方式,可以看成是一個“搜索式購物”的方式,女性的購物方式,可以看成是一個“發現式購物”的方式。從賣家的角度來看,顯然“發現式購物”的方式更討人喜歡——這樣可能促成更多的買賣。
聰明的創業者們顯然不會放過這一點,于是“發現式購物”類的App開始陸陸續續出現,從移動互聯網上便可見一斑。
為什么是從移動互聯網上開始呢?
原因有四個:
第一,? 傳統互聯網上各個巨頭格局基本上已成型,地位難以撼動;
第二,? 傳統互聯網上用戶的購物習慣已養成,改變用戶習慣面臨的困難重重;
第三,? 移動互聯網成長的速度很快,新的用戶習慣尚未形成;
第四,移動互聯網很好地捕捉到用戶的碎片時間,移動終端上的App更容易隨時隨地滿足人們突然產生的購物需求。
合在一起說就是:一場網絡購物的革命,正在從移動互聯網開始。
體驗一下這些新穎的App們,可以發現有趣的一點:
很多App(例如:「美麗說」,「蘑菇街」)都是針對于女性顧客設計的。也許是因為受到了“女性購物思維”的影響,所以將目標群體都定位為女性,商品的類型也局限在“衣服”、“褲子”、“裙子”、“鞋子”、“包”等女性常購買的商品。
難道女性顧客喜歡購買的商品種類只有這些么?既然基于“發現式購物”來設計App,那為什么將“能夠發現”的商品種類做出限制呢?男性顧客能不能也體驗一下“發現式購物”的感覺呢?
讓我們先來看一下男性顧客的購買行為是如何產生的。
雖然男性的購物過程很簡單,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在購物之前不進行判斷。作為一個相對理性的顧客群體,男性顧客往往經過“深思熟慮”后才決定行動。先了解到自己的需求、滿足需求的商品以及購買商品的地點,進而產生購買行為。
假如App能夠提供足夠的信息幫助男性顧客參考的話,男性用戶采用“發現式購物”也是沒問題的。換一句話說:將購物前的一系列“深思熟慮”的過程整合進App中。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一下:
一位男性用戶新買了一部手機,此時他自然而然地產生購買手機配件(貼膜、手機殼、備用電池等)的需求。按照最傳統的“搜索式購物”的方式,用戶會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地檢索、比較,最后下單。而在移動互聯網上,這個過程可以做得十分簡單直白。App首先識別出用戶當前使用的手機型號,然后推薦這個機型的熱銷數碼配件,使用戶很自然地“發現”所需要的商品。簡單的兩步,既調動了用戶的購物積極性,又提供了最佳的購買方案。
事實上這個例子根本不需要局限于“男性”。對于所有的顧客,所有的商品,“發現式購物”帶來的用戶體驗,比“搜索式購物”都要更勝一籌。
作為最貼身的購物入口,手機導購App中容納的商品,遠遠不應該局限于“衣服”“箱包”“首飾”。而是要隨著人們的生活,提供形形色色的商品。生活有多豐富,商機就有多巨大。試想一下,當人們在逛街時,結合LBS(基于位置的服務)定位到自己所在位置,App的首頁便推薦周邊的熱門商品與商家,這將會帶來多么大的便利呢?
顯然,一個優秀的導購App,不會“歧視”顧客的性別,也不會限制商品的種類,它需要做到的只是“幫助人們發現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只此一點,便已足夠。(文/IT耳朵??楓間雨)?
維絡城教訓:移動互聯網沖垮線下優惠券模式 導語 維絡城一度想轉型成分眾模式,但巨大的投入產出比又使得轉型困難重重。這不光是維絡城一家的問題,電子優惠券同樣困難重重,競爭太激烈,行業付費率越來越低,企業只能靠其他業務養活。?[詳細] 本期采寫:雷建平收聽 曾經的資本寵兒跌入下降曲線 業務嘗試轉型
騰訊科技 6月18日報道
從曾經的創業新銳、資本寵兒到被并購后的苦苦掙扎,維絡城短短數年時間經歷了過山車式的命運。
今年2月維絡城與嘀嗒團合并,新公司名稱為維絡城,嘀嗒團名字仍作為獨立品牌保留。合并后,原嘀嗒團CEO宋中杰出任新公司CEO,NEA全球合伙人、中國董事總經理蔣曉冬出任董事長。很多人認為維絡城從此借嘀嗒團搭上O2O快車。
不過,故事顯然并非如此。維絡城今年以來在北京網點數量大幅減少,其商場體驗站數量僅11個,一個還處于暫停營業狀態。此前,維絡城官網顯示已進駐30多家大型商場。維絡城官方解釋是,現有網點數量減少并非裁撤,而是在合同到期后沒有續約。
這并非是北京地區才有的現象,維絡城其他城市分站一樣存在裁撤。一位維絡城離職員工對騰訊科技透露,維絡城員工從最高峰2000多人縮減到如今不到200人。人員大幅縮減并非是合并造成,而是維絡城改制及網點裁撤,將很多合作方式改成代理模式,省卻員工成本。
維絡城和嘀嗒團合并后,新公司業務以嘀嗒團為主,維絡城業務面臨進一步被邊緣化。維絡城創始人、原CEO張毅斌去年10月已淡出公司管理,另一位維絡城核心管理層、后接任CEO的陳華東在公司合并后也淡出公司。
新公司CEO宋中杰證實維絡城遭遇挑戰,他對騰訊科技表示,維絡城的問題是整個優惠券行業都遭遇的問題,即如何在用戶、商家、企業運營方面尋找到平衡,而不是純粹賠錢賺吆喝。現在的維絡城正嘗試轉型,雙方合并主要是都看中O2O的方向。
“現在新公司所有人事、業務都是跟移動端布局相關。維絡城的確在進行優化,準備向O2O領域加快轉型。”宋中杰說,新公司也在進行探索,業務不再大舉擴張,而是要實現盈利。新公司正研發新的產品,但目前不便透露最新進展。
跌入下降曲線 業務嘗試轉型
知情人士透露,今年2月新公司架構調整后,嘀嗒團全面接管維絡城,維絡城依然留守的高管主要負責人事等非核心工作。“維絡城和嘀嗒團業務差別很大,合并后很長時間雙方只是在一起辦公,業務并沒有整合,組織架構調整也很慢,維絡城新業務開展并不順利。”
有維絡城員工抱怨:維絡城比嘀嗒團大很多,最終卻是嘀嗒團主導維絡城,而且由于合并后維絡城業務遭遇裁撤,維絡城的線下體驗業務還會面臨再度縮水。比如在北京,維絡城今年6月份全面終止了地鐵5號線的體驗站運營,這也讓部分人員收入出現下降。
另有知情人士指出,今年以來維絡城在北京新東安、地鐵4號線、10號線、朝陽門地區的線下網點已撤離,天津的維絡城網點已被關閉。
接近維絡城的人士透露,維絡城終端機上每個方格標準價位為4800元/月,此前在北京地區大致有1500臺機器。如按照成交價2000元計算,網點10%縮減比例,則意味著單是北京地區,維絡城每年凈營收減少數千萬元。維絡城裁撤的主要是虧損網點,這導致維絡城銷售人員收入下降,并引發離職。今年以來,維絡城已有不少人員離開。
維絡城成立之初,其模式至少表面看來具有很大優勢。維絡城鎖定各大購物商城人流匯集處,設置比人還高的終端機,即優惠券打印——喚起消費者“察覺”。維絡城限制每個終端機上僅提供15個合作商戶的優惠信息,且半徑2公里內。
維絡城推出與用戶手機綁定、可隨身攜帶的維絡卡也起到推動作用。用戶須掃描卡才能打印優惠券。為將用戶推向“嘗試”階段,維絡城將卡的樣貌做成手機吊飾,在許多便利店的終端機旁,維絡城設置公共維洛卡,并讓工作人員引導消費者完成第一次打印體驗。
由于能很快帶來收益,DQ、肯德基等餐飲類客戶是維絡城的第一批試用商戶之一。迄今在新中關,維絡城還擁有線下網點,每天有很多消費者聚集在維絡城網點前取優惠券。
維絡城發展高峰時曾披露一組數據:擁有近500萬用戶,業務從上海拓展到北京、天津、杭州、南京等地。2011年單折扣券一項業務,即為維絡城帶來近億元收入。維絡城創始人張毅斌當時表示,跟維絡城合作商家大約為3000家,商家投入產出比在1:3到1:8之間。
資本由此對維絡城青睞有加。維絡城分別在2007年、2008年、2010年獲三次融資,其中,2010年維絡城獲得來自由北極光、凱鵬華盈及Greylock三家風險投資商數千萬美元投資。
但為何被資本催長之后的維絡城很快就遭遇危機?一位維絡城離職員工向騰訊科技表示,維絡城有今天的遭遇存在多重原因。
首先,維絡城內部管理存在問題,維絡城在向各個城市迅速擴張過程中,各方分公司獲得的權限不夠,而總部對市場理解又不足,給出的指令往往不符合實際需要,導致開展工作困難。
其次,市場的大環境在發生變化,隨著移動互聯網快速普及,越來越多的用戶選擇通過手機領取優惠券,這個過程中決策層并未快速做出反應,迅速推出合適的客戶端,錯失良機。
移動互聯網沖擊 優惠券市場面臨再定義
移動互聯網對優惠券市場的沖擊迅猛而至,維絡城幾無反應。隨著大眾點評、百度地圖、美團、微信會員卡等企業涉足優惠券領域,用戶越來越傾向于使用手機領取優惠券,而非紙質優惠券打印模式。很多人士嘆息,并非維絡城做得不好,而是紙質優惠券打印模式遭到市場淘汰。
從事優惠券業務的布丁移動CEO徐磊對騰訊科技表示,維絡城致命傷就是成本太高,不僅需要機器成本、入駐成本,還需要人工成本,相比各種移動APP明顯落后。幾年前,各種優惠券相對較少,維絡城還能獲得不少廣告收入,但隨著各種移動應用誕生,提供的優惠券逐漸多起來,商家付費意愿逐漸下降,甚至肯德基、DQ等出現提供優惠券但不付費情況。
徐磊認為,維絡城一個屏幕15個合作商戶的模式又限制其商業模式擴展,維絡城一度想轉型成分眾模式,但巨大的投入產出比又使得轉型困難重重。這不光是維絡城一家的問題,電子優惠券同樣困難重重,競爭太激烈,行業付費率越來越低,企業只能靠其他業務養活。
這也的確并非是維絡城單個企業的錯誤,如今國內老牌優惠券信息網站酷鵬網已悄然關閉。曾經承載分眾重任的Q卡業務也陷入停滯。分眾CEO江南春接受騰訊科技采訪時表示,Q卡僅是公司過渡性產品,分眾私有化后,公司重點將轉向與屏幕相關的移動業務。
如今不少做電子優惠券的企業也已退出,布丁移動還在堅守。不過,徐磊的想法不是通過優惠券賺錢,而是獲得移動互聯網流量入口,再通過其他方式獲得收入。徐磊說,很多創業者最初想法都很天真,都以為做個App就能火起來,前期預期太高,現實卻是賺錢不可能。
一直研究優惠券的團800創始人胡琛對騰訊科技表示,當前優惠券市場出現問題,并不是優惠券的作用降低,而是增加了更多類似傳統優惠券新形式,比如團購券、套餐券、代金券、電子會員卡等。實際上這些都是廣義上優惠券,只是消費者獲取的方式發生了變化。
胡琛判斷,隨著三年來團購的普及,加上智能手機流行,可能將產生類似“無需預約”形式團購。這使得團購去除了以往的不便,變成更實時和靈活的消費打折利器。而當消費者舉著手機就能獲得一個4至8折的優惠時,顯然也對傳統的優惠券模式帶來巨大挑戰。
隨著三年來團購的普及,加上智能手機流行,可能將產生類似“無需預約”形式團購。這使得團購去除了以往的不便,變成更實時和靈活的消費打折利器。而當消費者舉著手機就能獲得一個4至8折的優惠時,顯然也對傳統的優惠券模式帶來巨大挑戰。華為稱對收購諾基亞持開放態度
騰訊科技[微博]華為2013年06月19日02:06 分享[導讀]受此消息影響,諾基亞股價一度上漲41美分至4.1美元,漲幅為11%。
騰訊科技訊(晁暉)北京時間6月19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金融時報》援引華為消費業務負責人余承東的話報道稱,華為對收購諾基亞持“開放”態度。受此消息影響,諾基亞股價一度上漲41美分至4.1美元,漲幅為11%。
余承東在倫敦接受采訪時說,“我們在考慮這類收購交易,并購后雙方存在協同效應,但這取決于諾基亞的意愿。我們對此持開放態度。”
黑莓股價今天曾一度上漲57美分至14.87美元,漲幅約為4%,部分原因是加拿大皇家銀行資本市場上調了其業績預期。目前尚不清楚黑莓股價上漲是否與華為的評論有關。
過去,華為從未進行過大規模收購交易。接近華為的人士警告稱,華為目前沒有在談判收購交易。但余承東的評論彰顯了華為在手機市場上的快速發展,以及挑戰三星和蘋果在智能手機市場上領先地位的抱負。
余承東預測,智能手機廠商將減少到約3、4家,微軟的Windows Phone平臺仍然“弱勢。Windows Phone能否成功還很難說,其市場份額很低。Windows Phone處于弱勢,但微軟還收取許可費,這不利于Windows Phone的發展。Android是免費的”。華為主要生產Android智能手機。
即使不收購其他公司,華為也已經成為按出貨量計算的第三大智能手機廠商——僅次于三星和蘋果。余承東說,華為計劃超額完成今年的內部目標——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5500萬-6000萬部。
余承東表示,“20年前,我們還沒有涉足手機業務,但現在我們推出了質量最好的手機,我們的客戶稱我們的產品是最好的。我們希望縮小與競爭對手的差距,我們希望成為領先廠商。”
余承東指出,華為未來將只銷售自主品牌的智能手機,而非通過運營商合作伙伴銷售的無品牌手機。
華為在投入巨資開發新一代智能手機,以及與谷歌(微博)眼鏡(Google Glass)或傳說中的蘋果手表相似的可穿戴智能設備。
華為本周發布的Ascend P6智能手機的規格與三星最新產品相似,但價格更低。余承東說,“我們不想再銷售功能手機了”,華為希望成為最好的手機廠商,生產價格最合理的產品。
與電信設備業務不同的是,華為的手機業務沒有成為部分國家安全擔憂的主題。余承東稱,華為手機業務的重心不在美國市場。
康寧投資了世界上最大的“智能設備”
騰訊科技[微博]湯姆2013年06月18日22:31 分享[導讀]這家公司主要研發建筑使用的智能溫控玻璃,此次獲得康寧6000萬美元投資。
騰訊科技訊(湯姆)北京時間6月1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一家名為“View”的初創玻璃生產商日前從由業內領先康寧公司(Corning)領銜的一輪E輪投資中獲得了大約6000萬美元融資。
據國外科技媒體AllthingsD透露,這家總部位于加利福尼亞州苗必達市(Milpitas)的初創企業主要生產一種被稱為“動態玻璃”產品,該產品可以根據室外的明亮程度自動調整玻璃亮度,甚至可以通過對應的手機應用進行遠程控制。
外界分析認為,這一思路的出現或許將使得人們利用整塊玻璃鋪設大樓外觀的選擇變得更加廣闊,同時也不必擔心這樣的設計會使建筑內人們在陽光照射下過于炎熱。事實上,這一產品的發明或許已經帶領人們在“自然天氣控制”(natural climate control)這一領域得以更進一步。對此,View方面表示,公司的這一產品將幫助企業最多減少每年20%的電力能源支出,暖氣的能耗則將最多降低25%。
View公司首席執行官拉奧-穆爾普瑞(Rao Mulpuri)透露:“除了對我們進行風險投資之外,康寧公司還在致力于探索將他們生產的玻璃同我們產品進行整合的方法,且我們已經針對這一話題進行了多年的溝通。”
事實上,雖說生產建筑用玻璃材料看似同科技領域搭不上關系,但穆爾普瑞依舊將自己公司的這一發明視為一個“巨大的交互式設備”。
“如果你仔細觀察一下數據和數碼產品的信息交換流程就會發現,我們其實就處在這樣科技的正中心。我們可以利用復雜的計算機算法和感應器來調整玻璃的狀態以更好的適應用戶需求,在另一方面,用戶也可以根據自己需要對其進行智能控制。”穆爾普瑞在接受采訪時如是說道。
成立至今已經有六年時間的View公司目前擁有大約200名員工,融資總金額超過1.8億美元,其中美國科斯拉創投(Khosla Ventures)在該公司發展的早期階段就對其進行了投資。除了康寧以外,包括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Sigma Partners和NanoDimension在內的這些公司、機構均參與了此次融資。
如果你恰巧住在舊金山地區的話,你可以前往當地知名的W酒店親自體驗一番,因為該酒店的大堂和休息區域就安裝了這一玻璃。
Clearwire緣何咸魚翻身一夜之間成了搶手貨
騰訊科技[微博]李路2013年06月19日01:35 分享[導讀]移動設備消費模式突變,造成無線頻譜短缺,Clearwire因手握大量頻譜資源價值凸顯。
Clearwire咸魚翻身(騰訊科技配圖)
騰訊科技訊?(李路)北京時間6月18日消息,國外媒體周一發表分析文章稱,由于移動設備消費模式短時間發生巨大變化,造成無線電頻譜成為稀缺資源,這也成就了一家美國“屌絲”運營商瞬間變“高富帥”的華麗蛻變。
以下為文章概要:
Clearwire長期以來都是美國無線行業中處境頗為艱難的運營商。最近幾個月,一直在虧損的Clearwire搖身一變,成為皇冠上的寶石,人人爭奪的香餑餑。
Clearwire提供的高速移動網絡服務所覆蓋的人群不到美國總人口的一半,并已經處在破產的邊緣。不過,目前美國第二大衛星電視運營商Dish Network和日本第二大無線運營商軟銀均表示對Clearwire大量的無線電頻譜資源感興趣。目前,這兩家公司還在爭奪美國第三大移動運營商Sprint Nextel的控制權,而Sprint又是Clearwire的大股東。
本周一,爭奪Clearwire的行動再度升級。Sprint狀告Dish,稱后者提議收購Clearwire的行為損害了Sprint作為股東的權益,并違反了特拉華州的相關法律。Dish此前已經表示,其收購提議符合法律規定。此外,Dish還在周一表示,其正在考慮其他選項。
Clearwire則對這一法律訴訟保持沉默。
消費模式決定價值
由于消費者使用移動設備的方式發現劇烈變化,無線電頻譜目前已經成為珍貴的資產。如果沒有足夠的無線電頻譜,Dish和軟銀擬推出的一系列無線服務可能都將受到限制。
大約一個多月前,在Dish推動競購Clearwire活動之前,Dish董事長查爾斯?厄根(Charles Ergen)在一次財報電話會議上向華爾街暗示,其與軟銀CEO孫正義(Masayoshi Son)收購角力的背后目標就是這家小型無線運營商。
厄根說,在談論收購事宜時,他們更看重的是與Clearwire的整合。他說:“Clearwire此前號稱無線電頻譜的沼澤地,現在卻是海景房。”
由于美國人通過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收聽音樂、觀看視頻以及上傳圖片的癡迷程度日益加深,無線數據出現爆棚增長,這也正是Clearwire突然成為萬人迷的背后原因。
據思科的數據顯示,去年,美國平均每臺智能手機每月所產生的移動流量為577MB,遠遠高于其2011年所產生的389MB。
如果僅是為了打電話、發短信、看新聞以及查郵件,現在覆蓋美國絕大部分地區的3G網絡已經夠用。不過,運營商現在爭先恐后升級網絡,擬向稠密的市區和城郊地區提供視頻服務。
追求者甚多
此刻則彰顯出Clearwire的價值。軟銀和Dish都已經表示,他們不會使用Clearwire的無線電頻譜建立一個全國性的網絡,而是利用其無線電頻譜在流量高負荷的地區提供額外的容量。
在人口稠密的地區,Clearwire無線電頻譜的信號覆蓋范圍不大也不是其弱勢,只要其掌控著大量的無線電頻譜,就意味著能夠承載大量的流量。
在英國,無線運營商正在盤算著類似的計劃。今年早些時候,英國政府通過拍賣包括類似Clearwire使用的頻率在內的一系列無線電頻譜,獲得37億美元。英國無線運營商EE的發言人霍華德?瓊斯(Howard Jones)稱,這類頻率的無線電頻譜在速度和容量上均很出色。在這次英國政府拍賣中,EE購買了9.25億美元的無線電頻譜。
最近幾個月,Verizon Wireless已經提議購買Clearwire部分無線電頻譜。而在去年出售Clearwire股權的谷歌(微博)則表示對Clearwire感興趣。據消息人士透露,谷歌高管密切注意Clearwire的未來,并視其為關乎美國無線行業未來的關鍵因素。
谷歌發言人對此不予置評。
軟銀和Dish則希望,隨著全球更多無線運營商開始使用相同的頻率,支持Clearwire無線電頻譜的廉價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以及其他設備能形成一個“生態系統”。
咸魚翻身
十年前,Clearwire創始人克雷格?麥考(Craig McCaw)就致力于將其打造成首個全國性的無線高速網絡。由于Sprint對于麥考構建的網絡提供了大量的無線電頻譜,因此也成為該公司的大股東。
不過,麥考建立的無線電頻譜高于普通手機所適用的頻率。頻率越高,就意味傳遞距離越遠則信號越差。這也意味著,通過Clearwire覆蓋一大片地區,其所需要的信號塔要多于低頻率無線電頻譜。
信號塔的建設成本也造成了Clearwire最近幾年業績不振,其股價也從2007年最高的30多美元跌至去年最低值的1美元左右。由于資金耗盡,網絡建設也就停滯了。業績不佳也造成了其與大股東Sprint的矛盾不斷加深,麥考也在2010年底辭去了公司董事長一職。
不過,在最近的12個月中,由于投資者看好Clearwire被收購,其股價上漲至4.63美元。當軟銀去年10月份宣布斥資200億美元收購Sprint,孫正義就明確闡述了其對Clearwire無線電頻譜感興趣。不過,當Sprint去年12月宣布以每股2.97美元的價格收購Clearwire剩余股份后不久,Dish半路殺出,提出了具有競爭力的報價。
Clearwire現在是各方追逐的焦點。在軟銀的支持下,Sprint在5月份將收購的價格提高至每股3.40美元。就在Clearwire股東就收購提議進行投票的前一天,Dish將其收購價格提高至每股4.40美元。Clearwire建議股東接受Dish的報價。因此,Sprint才于周一上訴至法院,以阻止Dish向Clearwire股東提供誘人的報價。Sprint稱,Dish此舉意在愚弄Clearwire股東,因為Dish的提議不具有操作性。‘
一家iPad繪圖應用公司獲得1500萬美元融資
騰訊科技[微博]林靖東2013年06月18日23:23 分享[導讀]FiftyThree開發出的Paper的繪圖軟件,去年配評為最佳iPad應用。
騰訊科技訊(林靖東)北京時間6月18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應用開發初創公司FiftyThree剛剛完成了它的首輪融資,它的這輪融資的規模為1500萬美元,領銜的投資者是著名風投公司安德森霍洛維茨(Andreessen Horowitz)的合伙人克里斯迪克森(Chris Dixon)。
參與FiftyThree首輪融資的其他投資者也都是投資界的名流,包括著名微博Twitter的創始人、移動支付初創公司Square的CEO杰克多西(Jack Dorsey),Highline Venture Partners、Thrive Capital和SV Angles。
FiftyThree已經開發出的最著名的應用是一款名為“Paper”的繪圖應用。人們可以利用該應用在iPad上將他們的創意和構圖畫下來。
FiftyThree的CEO喬治派奇尼格(Georg Petschnigg)稱,公司打算利用這次獲得的資金開發一套用于創作的移動工具。
FiftyThree還打算增強它在硬件、軟件和服務領域對創造性的投入,包括擴大紐約和西雅圖的工程技術團隊的規模。公司可能還會新增一個辦事處。
FiftyThree希望能夠成為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時代的Adobe,即圖形處理工具專家。
Paper是蘋果App Store的生產力類應用中收入最高的應用之一,僅次于蘋果自己的生產力應用套裝iWork。
Paper主要是通過應用內購買模式來創收的。FiftyThree稱,不管是從創收還是產品設計的角度來說,這種商業模式都是行之有效的。
派奇尼格稱:“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客戶來裁減我們的產品。不用象微軟Office那樣,每次使用都要將產品的所有功能都加載上去。”
Paper應用已經被下載了800萬次,但是FiftyThree不愿透露該應用現在的活躍用戶數量是多少。
FiftyThree認為,Paper不會與熱門的筆記應用如Evernote形成競爭關系。
之前,FiftyThree已經從Highline Venture Partners和SV Angle那里獲得了一定數量的種子投資,但是投資的金額不詳。FiftyThree表示,公司現在已經能夠盈利了,現在正在物色工程技術、開發和設計領域的人才。
去年,Paper應用曾被蘋果評為最佳iPad應用。
NASA太陽帆:大海航行靠舵手 宇宙航行靠太陽
騰訊科學2013年06月18日07:27 分享[導讀]美國宇航局2014年將發射迄今最大的太陽帆飛船Sunjammer,帆面積為1208平方米,科學家試圖驗證太陽帆動力進行空間飛行的可行性。
騰訊科學訊(Everett/編譯)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宇航局將發射一艘迄今最大的太陽帆飛船Sunjammer,展示不攜帶推進劑進行太空飛行的可行性。該任務的發射時間為2014年11月,獵鷹9號火箭將執行本次發射,地點位于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場。Sunjammer太陽帆飛船的展開面積為1208平方米,巨大的“太陽帆”可使飛船在太空的“海洋”中翱翔,科學家認為太陽帆技術是目前最有潛力的太空旅行方案之一,雖然加速過程顯得相當緩慢,但后期累計速度顯得較為可觀。
太陽帆技術如同未來星際航行的“風帆”,無需攜帶燃料就可以進行長距離空間飛行
獵鷹9號火箭本次不僅要將太陽帆飛船送入軌道,還攜帶了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深空氣候觀測衛星,定點于太陽-地球拉格朗日點1上,距離地面大約150萬公里。Sunjammer太陽帆飛船展開跨度達到38米,最佳的軌道位置距離為300萬公里,美國宇航局空間技術副主任邁克爾·伽里克認為太陽帆飛船的成功啟航將預示著新型宇航動力領域的開啟,我們不僅可以將太陽帆用于空間飛行,還可以用于清理軌道垃圾,讓強大的帆形捕獲裝置運行在地球軌道上,可清理軌道碎片,同時該技術還可以用于通信和觀測衛星。
Sunjammer太陽帆飛船使用了先進的聚酰亞胺薄膜帆面,全重量僅為32公斤,卻可以提供驅動飛船的動力。當然,這艘太陽帆飛船并不是第一艘,日本航天機構研制的伊卡洛斯(IKAROS)太陽帆探測器在2010年6月進入軌道,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艘太陽帆動力飛船。五個月后,美國宇航局發射了NanoSail-D探測器,太陽帆面積為10平方米,運行了大約240天。
多功能概念飛機問世 座椅變形適應乘客體型
騰訊科學2013年06月18日07:41 分享
[導讀]空中巴士公司設計出一種概念飛機,它的設計似乎并不是最有效的飛行結構,但是它卻是我們未來如何旅行的一系列激進思想之一。
騰訊科學訊(過客/編譯)空中巴士公司設計的這種飛機模型,在愛丁堡舉行的全球TED會議上進行了展示。這架概念飛機是由公司的一個結構工程師團隊建造的。這種設計的靈感來自于人體骨架,它既非常牢固也相對較輕。這就意味著,它理論上能夠徹底減少飛行的燃料成本。歐洲空中巴士公司稱,公司的目標是3D打印出這些組成框架的復合材料。
飛機的座椅將根據乘客的體型發生改變。
空中巴士公司設計的概念飛機。
這架未來飛機的其它創意還包括,在機尾打造一個向上的曲線,將發動機噪音向上反射來減少噪音污染。在飛機內部,工程師們取消了傳統的座位,他們使用了能夠從乘客那里收獲能量的“變形座椅”,它能夠根據乘客的體型改變形狀。在飛機的前部,研究團隊設計了具有完整傳感器的座椅,它能夠監測乘客健康狀況。而且那里甚至有一個游戲區,乘客們可以在那里做虛擬運動。
工程師們也提出,未來的飛機不會像現在一樣有一個小門,它將擁有更寬的入口,乘客們可以在入口那里留下他們的行李箱。這些行李箱隨后就會自動運輸到他們的座位上,防止出現過道阻塞的問題,這就意味著更快速的登機速度。空中巴士公司的工程師Bastian Schaefer說道:“未來的飛行,不僅要讓人們負擔得起,而且要從環保角度進行考慮。”
然而,他也承認設計本身不會解決所有的行業問題。他說道:“燃油正走向枯竭,而且我們必須找到其它的解決方案。一些問題可以通過技術解決,但是我們也正在尋找替代燃料。”Schaefer先生認為,收集和液化奶牛腸胃脹氣來作為飛機能源,將是一個非常棒的想法。他說道:“10年以前人們提出使用液態氫作為飛機燃料,但是我們仍然在等待有人提供儲存液態氫的良好方法。”
科學家試圖培養具備基本自我意識的“大腦”
騰訊科學2013年06月18日07:32 分享[導讀]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實驗室培養神經細胞,試圖打造具備基本意識的“大腦”。
騰訊科學訊(過客/編譯)喬治亞理工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的Steven Potter教授聲稱,組建大腦一直都是一門吸引人而又令人不安的學科。Potter博士在實驗室中使用的關鍵工具就是多電極陣列,研究人員能夠使用大量電觸頭來“傾聽”神經細胞的電活動。神經細胞培養皿中包含成數以萬計的細胞,但這只是組成了人類大腦細胞的一小部分。Steve Potter說道:“我們可以肯定,即使只有1萬個神經細胞,培養皿中也會出現許多復雜的狀況。”
研究人員希望通過打造一個大腦,來更多的了解是什么讓我們保持運轉。
Steve Potter博士聲稱,電刺激是保持培養皿健康的關鍵。
研究人員通過延時攝影術觀察到,神經元上的軸突伸出來與其它細胞接觸。隨著越來越多的軸突接觸,也就是形成突觸,整個培養皿就開始出現生命的電流。同樣的過程也存在于人類嬰兒的大腦中。但是在培養皿中,研究人員能夠觀察并干涉這一過程。瑞丁大學的Ben Whalley博士懷疑,在某種程度上,這些培養皿有著“自我意識”。實驗室的研究助理Immy Smith博士說道:“雖然我們無法看到,但是我可以肯定它們正在做著作為神經細胞應該做的事情。”
Potter博士說道:“我們的培養皿不具備自我意識,但是我們可以賦予它們。我們的計算機能夠監測活動模式,并且可以通過電極將信息以特定的刺激反饋回去。那就像它們自己的自我意識環路,而且是一種最基本的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或許有點遙遠,但是這些培養皿已經迫使我們接受了一個事實,無論思維多么神秘和本能,它全部都來自于大腦內部的電信號和化學信號。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研究生Michelle Kuykendal說道:“最奇妙的是我們已經提取了這些神經細胞,而且它們的生長能讓我們更準確的了解大腦中發生了什么變化。”
美國宇航局打造未來機器人艦隊登小行星采礦
騰訊科學2013年06月18日07:30 分享[導讀]美國宇航局研究人員稱將打造機器人艦隊前往小行星,執行龐大的采礦任務,未來的空間任務將變得具有盈利性,使航天工程的成本降低。
騰訊科學訊(Everett/編譯)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宇航局的研究人員稱將研制空間機器人登陸小行星表面,并進行采礦作業。科學家們認為這項計劃的可能性較大,可以實現機器人登陸和采礦,而且還可支持財政開支,傳統的觀點認為航天計劃投入的資金龐大,很少能帶來直接盈利效果。小行星采礦似乎是個例外,研究空間機器人將改變原有的航天產業前景,可以通過開采小行星礦物來支持航天資金的投入,把投入的成本降低。
小行星采礦是未來美國宇航局的主要目標,太空產業的興起將改變以往航天計劃巨額投入的局面,盈利性可延緩龐大的資金壓力
目前,三維打印技術的普及使得空間設備研發制造變得更加容易,宇航員可以利用現成的原料打印出所需的設備,美國宇航局提出了大規模機器人采礦作業計劃,配合三維打印技術完成對小行星礦物的開采和利用。但是目前該技術還沒有得到完全普及,小行星捕獲任務依然需要進行更多的調查。美國宇航局肯尼迪航天中心科學家菲爾·梅茨格認為機器人可以降低太空探索的成本,第六代機器人不需要人類介入下進行采礦作業。
在過去的一年里,有兩家私人航天企業提出了小行星采礦計劃,還計劃發射私人空間望遠鏡對小行星進行觀測和調查。根據2014年美國宇航局財政計劃,小行星捕獲和采礦任務被提上議程,科學家將把一顆直徑較小的小行星拖回地月系軌道附近,小行星上的稀有礦物將是未來空間任務的主要目標。目前,美國宇航局先進概念辦公室已經為小行星機器人采礦工程提供第一階段的資金,小行星采礦或將成為一個產業,使得太空活動變得具有盈利性,隨著私人航天企業的加入,這一現象會變得更加明顯。
研究人員認為未來30年的太空產業將陸續轉向可自我維持的方向,成本的降低以及采礦作業、太空旅游的興起將徹底改變傳統意義上的太空活動,可以想象,未來的科學家將遠程控制機器人在小行星上采礦,并把礦物帶回地球。
西班牙研究者將 AR 眼鏡和智能手機融合,用以增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影片)
文章分類:?佩戴產品
在很多大學的課堂上,那些踴躍發言并直接在教授上課的時候提問的人通常就那么幾個,同時由于上課的時間有限,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參與到和教授的互動對話中來。那么,如果你想要一個更具包容性的教學環境,讓即使是膽小的學生也能參與提問呢?這些學生如何能實現和教授直接溝通,在課堂上可以私下進行,而不會中斷?來自馬德里的 la Universidad Carlos III (UC3M)大學的研究人員帶來的這個系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這個系統允許教授利用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技術直接獲取來自學生的問題反饋信息。
這套系統的工作原理很簡單,就是利用學生手上的智能手機,并且給教授一個定制的 AR 眼鏡。系統會有一個服務器來負責處理中間信息,學生手機上的 App 可以用來反饋信息,服務器處理完之后會把結果送達老師的 AR 眼鏡中顯示。比如學生感覺到老師講的太快了、對剛才所講的問題不明白或不知道答案,那么在老師的 AR 眼鏡顯示屏上,相關的指示標識便會出現在每個學生的頭部上方,非常明晰。老師還可以直接將預訂的問題或者答案發送到學生的智能手機上顯示,同時還兼容 Kinect ,可以通過手勢控制放映幻燈片。這種系統用在教育上,是個不錯的創新,跳轉有一小段介紹影片。
Raytheon 公司帶來全新的士兵戰場形勢感知裝備(影片)
文章分類:?顯示產品
雖然現在有無人飛機可以遠程參與對軍事目標的打擊,但有時候還是有必要通過地面軍事人員進行目標的確認,以免誤傷友軍或者是一些偽裝目標。Raytheon 帶來了新的士兵戰場形勢感知裝備(屬于聯合戰術空中控制系統的一部分),可以讓地面軍事人員分辨敵軍和友軍目標,同時將信息分享給軍事打擊部隊。這個系統由佩戴在胸部的電腦、抬頭顯示系統、腕帶顯示系統組成,士兵只要注視一個目標,然后按下一個按鍵就可以進行標識。這樣,敵軍和友軍的目標都可以標識,并且可以將目標的狀態信息發送給其它軍事人員,無論是地面部隊還是空中參與攻擊的飛行員。這樣一來,可以確保軍事行動目標打擊的準確性,并隨時知曉最新的戰場形勢。
我們有幸在 2013 巴黎航空展上試玩了下這套系統,使用起來很簡單,我們很快就會用紅色鉆石來標識敵軍目標,用琥珀色方塊來標識友軍。同時,我們所做的標識會在手腕上顯示,上面的狀態信息也會同步到其它士兵的腕帶顯示器上,讓他們知曉最新的戰事情況。現在整個系統還處在原型階段,不過在不久的將來有可能變成真實軍事裝備。軍事 AR 系統是一個更大的平臺,Raytheon 公司希望最終部署這套系統,當然還需要一定的時間。跳轉有一段介紹影片,可以讓你一窺它的面貌。
總結
- 上一篇: 插值算法模型
- 下一篇: Androidstudio检测不到夜深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