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blackrock的阿拉丁系统与风险管理
你就只知道高盛、摩根大通?第三季度財報突破5萬億美元,金融圈真正的巨頭是他!
財譜圈 2016-10-24 13:01:19
摘要最近,貝萊德發布了第三季度財報,規模同比增長14%,首次突破5萬億美元。5萬億是什么概念?這一數字甚至超過了日本全年GDP總額。如果貝萊德是一個國家,在全球經濟總量排行榜中可以排在第三,僅次于美國和中國。
提到全球金融市場,你或許會想到那些大名鼎鼎的銀行,比如高盛、摩根大通、花旗,也可能想起那些攪弄風云的對沖基金,比如橋水、老虎、文藝復興科技。
貝萊德可能沒有給你留下什么印象,在金融圈以外,這家公司鮮少被提及。甚至很多人分不清楚貝萊德(BlackRock)和黑石(Blackstone)。但它卻是金融市場真正的巨頭。
“全球最大投資者”這一頭銜絲毫不夸張,其管理的資產規模多于任何銀行、保險公司、主權投資者以至資產管理業對手方。蘋果、麥當勞、殼牌等跨國巨頭中,貝萊德都是最大的單一股東之一。
最近,貝萊德發布了第三季度財報,規模同比增長14%,首次突破5萬億美元。5萬億是什么概念?這一數字甚至超過了日本全年GDP總額。如果貝萊德是一個國家,在全球經濟總量排行榜中可以排在第三,僅次于美國和中國。
更重要的是,其崛起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更迭。傳統基金業務以及主動投資式微,追蹤指數的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s)大行其道,這種劇變震動了整個金融行業。
如今貝萊德這塊業務仍在快速增長,對華爾街而言,真正具有威脅的還不是其資產規模,而是自行研發的風險管理與交易平臺Aladdin(阿拉丁),這個平臺影響著全球15萬億美元的資產,直擊華爾街的心臟。
巨頭崛起
曾經,華爾街到處彌漫著“嫉妒高盛”的氣息,這家頂級投行有著耀眼的光環,可以輕而易舉地吸引到最聰明的畢業生,開出令人羨慕的高額獎金,也是政府官員與銀行家“旋轉門”的高發地。
但在金融危機之后,大銀行飽受爭議,大家“嫉妒”的對象似乎轉移到貝萊德。其開創和引領的商業模式越來越成為當前金融市場的核心。
1998年,被稱為“華爾街神童”的拉里·芬克(Larry Fink)創建了貝萊德,在此之前他是第一波士頓(First Boston)的一名抵押債券交易員,憑借敏銳的眼光,他的團隊開發出房地產抵押貸款債權憑證(CMO),隨后三年這成為美國房貸債券市場的主流產品,Fink也成了抵押債券市場的先行者。28歲時,芬克成為第一波士頓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董事總經理。
他本有機會成為這家投行的最高管理者(第一波士頓現已被瑞信收購),但1986年他所在的抵押債券部門在一個季度之內就虧損了1億美元。兩年后他選擇離開,并創建了貝萊德。
貝萊德以債券業務起家,當時該公司是私募股權與另類投資公司黑石集團的子公司。按照英國《金融時報》的說法,或許當時很少有人能夠預見,芬克創立的這家公司有朝一日將讓他的前任雇主相形見絀。
該報還曾援引黑石創始人史蒂夫?施瓦茨曼(Steve Schwarzman)表示,放芬克走是他所犯過的最大錯誤之一。
到1995年,貝萊德已經羽翼豐滿,管理的資產規模達到200億美元,貝萊德與黑石之間出現越來越多的摩擦,需要更獨立發展空間的貝萊德切斷了與黑石的關系,黑石將其持有的股份以2.4億美元出售給PNC金融服務集團。
如今,貝萊德已成為一家實力雄厚的機構,在被動與主動投資策略領域都是市場領頭羊。
被動投資主宰市場
收購巴克萊的資管部門在外界看來是芬克職業生涯中“最精明”的決策,這令其擁有了高價值的iShares品牌及ETF業務,并躍升成為行業老大。
金融危機期間,銀行遭受巨大的資本沖擊,而貝萊德并未背上沉重的債務負擔,因為它沒有將資產負債表杠桿化,也未涉足損害投行的自營交易,因此有能力從美林、巴克萊等賣家手中收購資產。
2009年6月,巴克萊以135億美元將旗下資產管理部門巴克萊國際投資管理(Barclays Global Investors,簡稱BGI)賣給貝萊德,BGI曾為歐洲最大的對沖基金管理公司,資產規模達1.5萬億美元。兩家公司合并后,成為全球最大投資管理公司,實力遠超道富(State Street)、安聯(Allianz)和富達(Fidelity)等競爭對手,旗下安碩(iShares)部門變成了全球最大的ETF業務。
豐富的被動型投資產品是貝萊德取得成功的關鍵。相對主動尋求收益的對沖基金而言,被動投資一般指的是僅追蹤指數或者某些投資組合的策略,其費率相對較低,且更安全。這些產品的客戶既包括主權財富基金,也包括普通投資者。
貝萊德第三財季顯示資本流入規模為550億美元,其中大約93%流向iShares ETF部門,其總規模達到1.2萬億美元,同比增幅為23.8%。這凸顯了投資者向低成本的被動型基金的持續轉變。
近年來,被動投資正在穩步蠶食主動投資的市場份額。《華爾街日報》援引晨星公司數據,在截至8月31日的3年中,投資者向被動型共同基金及被動型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投入了近1.3萬億美元資金,與此同時,從主動型基金中撤出了超過2500億美元資金。
華爾街見聞此前也提及,S&P Global研究報告顯示,被動型基金的資產管理規模從2009年的11%上升到了2015年的19%。作為被動投資的典型,ETF在過去10年的規模年增速高達25%,資產管理規模已經超過3萬億美元。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主動型基金表現較為慘淡,今年是主動型對沖基金自2003年現身以來表現最為糟糕的一年。根據美銀美林,只有18%的藍籌股基金今年上半年跑贏了羅素1000指數。
這意味著,在略顯蕭條的市場環境下,全球投資行業正進入“變革時代”。相比對沖基金,ETF管理費更低,只是主動型基金的一小部分,甚至僅為1/30或更少。過去幾年,全球央行競相寬松推升了全球資產價格,ETF基金獲得了可觀的回報,從而迅速崛起。
考慮到目前利率位于零附近,投資者正逐漸認識到一個事實,基金的收費水平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加重要,投資收費的費率已經影響了投資回報率,甚至令其跑輸大盤。歷來標榜通過專業能力和主動型策略進行投資的私募和公募基金正遭受前所未有的質疑。
“阿拉丁”神燈
除了在被動投資上開疆拓土,貝萊德成功的另一個原因在于對主動管理型投資組合的風險控制。貝萊德本身也有主動投資基金。
2000年,芬克組建了貝萊德解決方案公司(BlackRock Solutions),并開發出阿拉丁風險管理系統。這一系統之強大,對市場影響之深刻可能超過很多人的想象。有評論認為,“阿拉丁” 這盞神燈才是貝萊德受到美國政府和全球金融機構追捧的主要原因。
《經濟學人》3年前曾介紹,貝萊德位于華盛頓州的數據中心,每天都有6000臺電腦日夜運作,替170多家銀行、退休金、保險公司、主權投資者以及捐贈基金進行市場風險分析。并有償提供給全球有約17000多位交易員使用,讓合共管理11萬億美元的專業投資者在風險評估和資產買賣上據此做決策。加上貝萊德直接管理資產,依賴這一平臺的資金規模超過15萬億美元,占全球225萬億美元金融總資產接近7%,影響力前所未見。
至于阿拉丁如何管理風險,《中國基金報》有這樣一段描述:
據了解,該平臺基于大量可靠的歷史數據,并采用一種算法,以預測股票、債券等資產在未來特定條件下的數據分析統計結果?!鞍⒗ 睂Ω怕瘦^高的預測細化到每天,如對一家使用該服務的養老機構,該平臺可以提供債券到期信息、利率下跌時債券的走勢以及對手方破產時可能帶來的影響。同時,對于發生概率較低但影響廣泛的極端情況也可以預測,如機構可以利用阿拉丁來預測旗下資產重新經歷2008年危機時的表現,或者預測聯儲加快加息進程或全球范圍出現大型傳染病時的資產表現。
除了預測具體的資產走勢外,“阿拉丁”還可以預測各類資產的關聯性,以及特定條件下這一關聯性對資產價格的進一步影響,如一些看似沒有關聯的資產,如印尼銀行股票、歐洲能源公司債券和加拿大的抵押債券等,在特定條件下會發生同時下跌。對于一些持有高度分散化組合的基金公司,這種關聯性預測有助于掌控風險并及時調倉換股。
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金融機構大面積“受災”,貝萊德卻大放異彩。一開始貝萊德是抵押擔保債券的主要投資者,但由于準確把控風險,其不但毫發無損,甚至還擠出5400萬美元利潤用于分紅。貝萊德也因此成為美國政府和機構的座上賓,為如何度過危機提供建議。
《金融時報》提到一個細節:
當美國政府需要外界幫助以清理美國國際集團(AIG)的有毒抵押證券資產時,美聯儲沒有舉行外部招標就把這一利潤豐厚的業務交給了貝萊德。
自從2014年以來,來自“阿拉丁”的收入一直持續增長。今年一季度,“阿拉丁”收入同比增長16%,達到1.71億美元。二季度增速保持在13%。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一旦市場被“壟斷”,市場過于依賴一種模型,風險和波動都將隨之放大?!督洕鷮W人》提及:
健康市場的一個原則就是眾多參與者根據自己的分析對資產的價格得出不同的結論,然后由這些意見匯集成單一價格,并最終確定資產的價值。不管是政治上、自然界還是市場里,由一種思想控制的生態系統都是不健康的,這種金融領域的集體思維正是引發繁榮(每一個人都想買同樣的東西)和蕭條(所有人都急著出手)的癥結所在。雖然阿拉丁只給客戶提供投資建議而不為他們做決策,但是它不可避免的會影響人們對市場風險的思考。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转)blackrock的阿拉丁系统与风险管理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单机魔兽世界服务器显示不兼容,官网公告:
- 下一篇: Python全栈[第二篇]:计算机基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