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犹马镇
?
今天看了《決戰猶他鎮》?,感覺棒極了,很喜歡那個二當家的,感覺是個小孩的樣子,可是剽悍的狠,做事很果斷。不過也只是野蠻一族,濫殺無辜,絕對的土匪。老大就有老大的樣子,熟讀圣經,擅長素描畫,與男女老幼基本上都可以談得來,更絕的是,這個家伙基本上是善惡分明的。其他的還有,可憐的華工,湛藍的天空,恰當的音樂,以及什么是男人和英雄的探討。還是引用別人的一篇文章吧。。。。
source: http://www.enet.com.cn/article/2007/1108/A20071108901965.shtml
?
《決戰猶馬鎮》:西部片的前世今生
2007-11-08 08:08 作者:banbeizi 來源:電影評論庫
我個人雖然頗鐘情于西部片(無論是好萊塢的還是意面式的),但還遠談不上說自己是西部片影迷的程度。一方面看的西部片數量上還少,全不成體系,亦未曾深入影史;再一方面口味上也比較狹隘,興趣主要集中在Sergio Leone的意式西部片上。
西部片(The western film)是電影史上最早的類型片種之一,是一個典型的美國電影類型片種。評論家們普遍上認同1903年埃德溫-S-鮑特的《火車大劫案》是影史上的第一部西部片。我自己沒能看到過這部影片,查閱資料是此片由14個片段構成,不過9分鐘多而已。而且由于每一段則都是遠景中的長鏡頭,以至于“基本上看不清人的臉”(這部影片每段的詳細內容,在中國電影出版社出版的譯作《美國電影的興起》中可以查到)。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片子集中了后來西部片中不斷出現的許多元素,諸如火車劫案、追捕、槍戰、死亡。
作為好萊塢最重要的電影類型,西部片培養了數量龐大的影迷群,也在世界影史上產生了廣泛而且深遠的影響直到今日。歐洲的西部片、日本的武士片、香港的武俠片、乃至中國大陸第五代導演的作品中也能看到西部片影響的存在。
1924年,西部片經典模式的締造者約翰-福特攝制了他的第一部西部片《鐵騎》(The iron hoese),其后他接連拍攝了大量的西部片。1939年的《關山飛渡》是約翰-福特最具代表性的電影,安德烈-巴贊在《電影是什么》中盛贊之:《關山飛渡》是達到了經典性的、風格臻至成熟的、相當完美的代表作。約翰-福特把西部片中的社會傳奇、歷史再現、心里真實和傳統的場面調度格局揉合在一起,達到了完美和均衡。這些基本構造元素安排得當,毫無倚輕倚重的弊病。
《關山飛渡》猶如一個造工精美的園輪,轉到任何位置上軸向運動都是均勻平穩的。
約翰-福特從影六十年,拍了112部影片,其中三分之一是西部片,被奉為當之無愧的西部片大師。慚愧的是,我不過看過他的兩部作品,除了上面提到的攝制于 1924的《關山飛渡》,另一部則是1956年上映的《搜索者》。約翰-福特的西部片創造了比較固定的故事和鏡頭模式,歸納來說,是再現19世紀美國中西部的自然風光和法律之外的社會秩序狀況,渲染荒涼、貧瘠,同時又壯麗、遼闊,充滿了生的希望和死亡威脅的生存環境,故事則主要在白人與印第安人的戰斗。而《搜索者》則明顯地是約翰-福特本人對西部片題材的進一部開掘,約翰-韋恩飾演的主角伊森并未被處理成簡單的英雄形象,而是被設定為一個心事重重,頗為復雜甚至隱晦的人物。白人與印第安人,文明與野蠻、回歸家庭和浪跡天涯這些西部片鮮明對立的二元元素在約翰-韋恩這個人物的內心世界不斷斗爭,他不再被塑造成一個簡單的“守衛家園,對抗野蠻”的英雄,而是不斷在二元對立的兩個極端游走的復雜人物。原本一個西部片常見的復仇劇情在約翰-福特的《搜索者》中被賦予更為深遠的寓意,耐人琢磨。而約翰-韋恩具有明顯的道德缺陷的“英雄形象”在后來的意式西部片中被很好的繼承下來,這點后面再提。
關于1956年上映的另一部西部片的經典《正午》我有兩點想說,一則是在時間結構上的特色,本片的敘述時間和故事發生的時間是同一的,導演還有意地讓主人公不斷看表來強調這一點,于是造成了一種觀者在時間上的緊迫感和身臨其境的現場感。在敘述時間和故事時間的同一上,希區柯克在早于此片的《繩索》(1948年)中亦有嘗試,當然,電影技術的狂熱愛好者希區柯克的嘗試更為瘋狂:全片一鏡到底。再則,在香港的年輕導演韋家輝于1995年上映的《和平飯店》中,也提到了一個類似“保護不義之人”的主題。
上世紀70年代稱雄三十年的西部片在美國開始衰落,1969年上映的《虎豹小霸王》成為了西部片鼎盛時代終結的一個注腳。有意思的是這部《虎豹小霸王》中充滿了對“逝去的西部片時代”頗為孩子氣的不滿表達,比如騎馬的牛仔把象征現代文明的自行車推到水溝里去,并且對它喊道:“The future’s all yours, you lousy bicycles”。這部影片劇本相當精彩,兩個男主角保羅-紐曼和羅伯特-雷德福亦英朗帥氣,招人喜愛,因而獲得了很好的輿論口碑。男主角之一的羅伯特 -雷德福尤其鐘愛自己在本片中飾演的角色,于是將后來自己創立的獨立電影節成為圣丹斯電影節(即片中人名Sundance)。《虎豹小霸王》是輕松幽默的喜劇,卻具備了迷人的西部風光,風流倜儻的帥小伙和風情萬種的姑娘,以及驚心動魄的逃亡故事和陽光溫暖的兄弟情誼這些熟悉不過西部片元素,實在是我看過的有限的西部片中最陽光可愛的一部。華人電影的驕傲成龍在2000年上映的《上海正午》中,便明顯借鑒《虎豹小霸王》的角色設定模式,獲得了票房的成功,因而順利進軍好萊塢。
在這里,還不得不提的一個人便是以創造了風味獨特的“面條西部片”(Spaghetti Westerns)而聞名于世的Sergio leone。1964年Leone看過黑澤明的《用心棒》后,興奮地將美國原著小說帶回意大利,只用一萬五千美刀請來當時還默默無聞的電視劇演員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花了七個星期的時間便捧出了令他和他的男主角名聲大振、身價倍增的這部《荒野大鏢客》,并且接連拍出《黃昏雙鏢客》(A Few Dollars More,1965)、《善惡丑》(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1966),完成了影史上極為成功,有著廣泛影響力的意大利西部片系列:“美刀三部曲”。
在此之后,Leone接連拍攝了以“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為題的三部曲,一舉奠定了自己西部片大師的地位。這其中《美國往事》應該不被劃入西部片的范疇,再跳過非出自Leone本愿創作的《墨西哥往事》,《西部往事》已然可算是我看過的最好的西部片了。在我的觀影經驗中,近三個小時的時長而恍然不覺者,唯此而已。片中亨利-方達飾演的反派曾說: “Morton once told me I could never be like him. Now I understand why. Wouldn’t have bothered him, knowing you were around somewhere alive.” Harmonica:So, you found out you’re not a businessman after all. Frank:Just a man. Harmonica:An ancient race.” 男人,一個古老的種族,他所要說的,不過一個“情懷”也罷。
90年代的西部片不得不提的兩部一是凱文-科斯特納自導自演的1990年《與狼共舞》,一則是老牛仔東木1992的《不可饒恕》。《與狼共舞》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七座奧斯卡小金人,使西部片恍惚間好似回光返照。故事是比較簡單的,曾參加南北戰爭的英雄鄧巴戰后被派遣去到一個荒無人煙的要塞駐守,無所事事的鄧巴甚至與一匹狼建立了某種程度上的“友誼”。鄧巴的出現令世代生活此處的印第安土著惶恐不安,于是,鄧巴決定主動去找這些印第安人。他遇到了用傳統方法紀念丈夫的印第安女人“揮拳而立”,在這個女人因為失血過多而陷入昏迷的狀況下,鄧巴救了她,這一舉動令印第安人對鄧巴建立了好感。鄧巴也試圖去與這些印第安人取得溝通,后來經過長期的相處,鄧巴完全取得了印第安人的信任,他因與狼有著特殊的關系而被稱作“與狼共舞”。在一次波尼族的侵略中,鄧巴在部落多數男人外出的情況下率領老人和婦女抵御了侵犯,部落的首領同意了已然愛上“揮拳而立”的鄧巴的婚事。后來,北方軍乘勝西進,鄧巴因著印第安人的服飾而被北方士兵抓獲,白人軍官勸說鄧巴放棄被印第安人同化的立場回歸文明世界,鄧巴拒絕了。
在押解的途中,鄧巴的印第安朋友營救了他,卻遭到了殘酷的屠殺,悲痛欲絕的鄧巴帶著妻子踏上征途,而獨狼卻在身后哀嚎。
我的復述整個故事想要談的是,凱文-科斯特納的這個影片是站在理解、同情印第安人的立場上的,他本人飾演的鄧巴因為與印第安人的交往從而獲得了雙重的身份,一方面他是白人,另一方面他又是印第安人最好的代言人(他甚至娶了印第安女人為妻)。這個西部片中截然對立的兩個方面,在鄧巴的遭遇中被不斷反思追問,那就一種文明與另一種文明之間發生沖突,有無一種和解的可能(不曉得你們還記不記得為塔利班戰斗的那個美國人)。在傳統的西部片中,白人對土著“天然正義的暴力”被否定之后,這個問題浮出水面。至今,沒有答案。
東木自己在跟隨Leone主演西部片后,也曾自導自演過好一些西部片,不過多數成就不高,我自己只看過其中的一部《蒼白騎士》(1985年),印象一般,熟絡的故事,普通不過的個人英雄主義情結,直到1992年的《不可饒恕》。這部影片在我看來好似一個時代的終結,我稱之為“最后的一部西部片”,全片彌漫著英雄已老,壯志不再的無力感和懷舊的情緒,好像片中不肯停歇的冷雨,無休無止,揮之不去。
西部片并未由于《與狼共舞》和《不可饒恕》這樣的佳作而再次成為主流類型影片,不過我們仍然能在相當數量的影片中看到西部片的影子。Quentin Tarantino在2003年的《殺死比爾》卷一中給借用的西部片復仇主題配上了Ennio Morricone的音樂,在2004年上映的卷二中的巴德一段則是擺明車馬地向西部片致敬了。
中國的第五代導演何平于2003年上映的《天地英雄》則是他早在1991年的《雙旗鎮刀客》的延承,繼續從西部片中汲取營養。李安導演2005年的《斷臂山》和《巴別塔》的自然取景中也都能看到西部片的絲絲痕跡。香港導演杜琪峰則能將西部片的情懷與港片中兄弟情誼這種傳統主題巧妙嫁接,在2006年上映的《放-逐》中將其溶于一爐,不愧是香港“第一流的風格家”。
而我本人看到的最近的美國西部片則是2001年的《飆風特警》(Texas Rangers),此片制作成本不高,劇情上也無甚值得書寫的創新處,不過想來還是能安慰一批愿意看到策馬狂奔的西部牛仔的影迷吧。
今年西部片似乎露出了復興的勢頭,羅塞爾-克羅和克里斯坦-貝爾聯合主演的《決戰猶馬鎮》和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神槍手之死》相繼上映,都是好萊塢的A級制作,強大的cast尤其引人注目。
關于《決戰猶馬鎮》,它并不是以西部片的反動姿態出現的(這點不同于90年代的凱文-科斯特納和東木),更像是約翰-福特和Sergio Leone的合體,既有傳統的西部片故事格局和基本元素,同時又像意式西部片那樣意識形態的東西退到幕后,人物形象更加豐富立體,尤其強調主人公內心世界的轉變(克里斯坦-貝爾飾演的人物內心戲就非常豐富)。而與此同時,他與約翰-福特和Leone的不同也顯現出來。在我看來,《決戰猶馬鎮》是更富有娛樂精神的西部片,它不像早期的西部片那樣有個為白人的合法暴力辯護的主題,也不像意式西部片中充滿了懷舊的情緒。簡單來數就是,它更好看,雖然好看地不那么深刻。
《決戰猶馬鎮》的結局非常有趣,想必本-韋德殺死忠心不二的部下們的瘋狂舉動定會招致不少影迷的質疑。影片本身的解釋是埃文斯本原本是個徹徹底底的 loser,連向往英雄主義的大兒子都有點瞧不起他。全片的鋪墊都在為影片最后埃文斯的爆發做著準備,這其中包括為耐心細致的刻畫了埃文斯心理的轉變過程花去的篇幅(在我自己的設想中,導演可能最終會落入俗套,在結尾處讓埃文斯奮起萬夫不擋之勇,完成使命)
不過,有意思的事情發生了,一則是本-韋德在此時已然下定決心,要幫助埃文斯完成將自己送上火車的使命(這點在影片中也有鋪墊,算是預料之中);另一則是在本-韋德全力幫助下的埃文斯終于功虧一簣,最后關頭被橫空殺出的匪二擊斃。在這里影片的編導原本有個更易的選擇:本-韋德與部下揚長而去,留下為喪父而泣的埃文斯之子。編導卻選擇安排了另一個出乎意料的結尾,就是讓本-韋德狂性大發,擊斃自己的部下,跳上火車,幫助埃文斯完成他的使命,幫助他成為一個 “英雄”。于是英雄本來便不是英雄(失敗的過去),英雄如何轉變成英雄(心理——行動),英雄需要對手的幫助(直接的)才成為英雄,西部片的神話便完成了。編導甚至讓埃文斯的孩子抱著父親的尸體道:You did it pa,You did it……
關于本-韋德看起來似乎教人費解的瘋狂行動我的看法是很娛樂的,我權且這么一說。如果說幫助埃文斯自愿上火車(準備越獄)還在情理之中(英雄相惜),那么擊斃對自己忠心不二的部下就實在是過了頭了。本-韋德的這種“過了頭”的行動我看只有這樣解釋:丫是GAY佬,丫為愛癡狂……
推薦些我自以為還值得一看的西部片給你們吧(其中部分嚴格來說不算西部片)
John Ford:《關山飛渡》(1939年)、《搜索者》(1956年)
Fred Zinnemann:《正午》(1952年)
George Roy Hill:《虎豹小霸王》(1969年)
Sergio Leone:《荒野大鏢客》(1964年)、《黃昏雙鏢客》(1965年)、《黃金三鏢客》(1966年)、《西部往事》(1968年)、《革命往事》(1971年)
Kevin Costner:《與狼共舞》(1990)
Clint Eastwood:《不可饒恕》(1992)
香港:
徐克:《新龍門客棧》(1992年)
韋家輝:《和平飯店》(1995年)
杜琪峰:《放-逐》(2006年)
大陸:
何平:《雙旗鎮刀客》(1991)
再分享一下我老師大神的人工智能教程吧。零基礎!通俗易懂!風趣幽默!還帶黃段子!希望你也加入到我們人工智能的隊伍中來!https://blog.csdn.net/jiangjunshow
總結
- 上一篇: dynamic_cast用法总结
- 下一篇: 互联网2B和2C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