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显法师:妄尽还源观今说【第一讲】之六
妄盡還源觀: 今者統收玄奧。囊括大宗。出經卷于塵中。轉法輪于毛處。
祖師為什么要著《妄盡還源觀》?今天他是為了「統收玄奧」,「囊括大宗」:囊括《華嚴》的奧旨。《華嚴經》里面講「出經卷于塵中」,在這經文第二十三頁里面,倒數第三行,就有講到「如有大經卷。量等三千界。在于一塵內。一切塵亦然。有一聰慧人。凈眼普明見。破塵出經卷。廣饒益眾生等。」這是《華嚴經》舉的一個比喻:猶如經卷藏在微塵當中,經卷代表我們的真如自性,但是由于無明蓋覆所以雖在眼前而不見,微塵就是代表著無明,眾生天天看,天天接觸,不知道無明實性就是佛性。有一聰慧人,就是指佛。破塵出經卷,所謂「破塵」,就破除眾生的無明,破除眾生的迷惑,顯示諸法實相,所以叫「破塵出經卷」,而后廣饒益眾生。所以今天賢首國師也是如是用心,出經卷于塵中,轉法輪于毛處,于一毛端轉大法輪。
妄盡還源觀: 明者德隆于即日。昧者望絕于多生。會旨者山岳易移。乖宗者錙銖難入。
這就是講:明了的人,當下頓證,所以說「德隆于即日」。「昧者」是不懂的、業障重的、毀謗的、不信的人,還認為要「用人間法作基礎」的這些人都是迷昧之人,是「望絕于多生」,這類人你就不適合這一部《華嚴經》。給你說實話,因為連二乘尚且沒有辦法,何況是人天乘。所以你說你學什么人間佛教、人乘的佛法,要來談《華嚴經》,那我可以肯定你是胡說八道,你是邪見,都是亂講一通,因為這是有經典依據的,不是我批評你,是你自墮眾生位中,自己甘墮眾生不愿作佛,這沒有辦法,救不了你啊。
「會旨者山岳易移」,「山岳」是大山,是說能夠了達華嚴宗旨,連山岳都可以變現自在,所以說「山岳易移」。你的一身能復現剎塵身,能夠一身具如來的十身,就如同「山岳易移」,山岳一般人是不可能移的,但是能移山必然有大神通力,能夠得此大神通力者,必然是契入華嚴境界者。「乖宗者錙銖難入」,「宗」就是佛法的宗趣。這里講的「錙銖」就是一點點。你的知見不正,對于心性不明了,你一點都沒有辦法契入,所以說「乖宗者錙銖難入」。
妄盡還源觀: 輒以旋披往誥。緬覿舊章。備三藏之玄文。憑五乘之妙旨。繁辭必削。缺義復全。
「輒以旋披往誥」,「誥」就是誥命。就是他看從前古大德的教導,祖祖相傳,也可以說他依經典上記載、經典上所說的,所以叫「旋披往誥」。「緬覿舊章」,「緬」就是緬懷。「覿」就是遠觀。是緬懷遠觀「舊章」,就是看之前祖師大德的批注。「備三藏之玄文」,就是依三藏之玄文。「憑五乘之妙旨」,常說佛法有五乘,五乘的妙旨是什么呢?
很簡單的,就是「一乘」。不管佛說人乘、天乘、聲聞、緣覺、菩薩,就是要告訴你:其實唯一乘。你聽過《法華經》,你就很清楚了。《法華經》云:「我此九部法。隨順眾生說。入大乘為本。以故說是經。」又說:「一切諸世尊。皆說一乘道。」、「我為諸法王。但以一乘道。教化諸菩薩。」佛跟你講這么多,目的就是要你會歸一乘,所以這里講「憑五乘之妙旨」,這依憑五乘的妙旨,其實就是依憑一乘,所以「繁辭必削。缺義復全。」如果有繁冗的言辭,必然將其削減;那缺義呢,就復全。如果是講不明白的地方,那賢首國師會把它加以潤飾,使大家可以明白。他是依憑于五乘的妙旨,是依憑經典,依憑于舊章,依憑于如來的誥命,如來的教誡,祖師大德的教誡。 ◎◎]《妄盡還源觀今說》悟顯法師講述。全文請至(360 個人圖書館)網站搜尋 “妄盡還源觀今說”即可看全文文章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悟显法师:妄尽还源观今说【第一讲】之六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心中要发三个心,圆发三心
- 下一篇: 憨山大师: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第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