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如何打造文商旅相融共赢的国际演艺中心
原標題:廣州如何打造文商旅相融共贏的國際演藝中心
南方網訊 2023年,廣州城內好戲不斷!《悲慘世界》法語原版音樂劇版音樂會、俄語原版音樂劇《安娜·卡列尼娜》等國外重磅演出受到觀眾熱捧;《文成公主》《天鵝》《白蛇傳》等藝術門類豐富多彩的“廣州原創”劇目反響極佳;演唱會市場方面,廣州大中型演出數量全國第一,來穗舉辦演唱會的演出藝人數量全國第一,演藝市場繁榮帶動文旅消費回歸。
為持續促進演出市場繁榮發展,推動廣州文化旅游事業高質量發展,近日,廣州市政府辦公廳連續印發三份與文化旅游相關的政策文件——《廣州市加快培育建設國際演藝中心實施方案》《廣州市“文旅體一證通”行政審批改革工作方案》《廣州市促進演出市場繁榮發展實施辦法》,助推加快培育建設國際演藝中心,構建世界級旅游目的地,讓廣大人民群眾盡享文旅融合盛宴。
打造精品劇目,擦亮廣州文藝“金招牌”
“唯美”“驚艷”,2023年11月,廣州芭蕾舞劇院原創力作《白蛇傳》在杭州被評為“第十八屆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這既是廣州市今年唯一入選作品,也是本屆戲劇節全國唯一一部入選的舞劇,觀眾好評如潮。
近年來,廣州積極實施文藝高峰攀登行動,圍繞“四大文化品牌”,聚焦國家、省級標志性活動和重大獎項,提前謀劃、科學統籌,努力打造文藝精品創作生產高地,形成重基礎、抓原創、排經典、出精品的藝術創作格局。繼2022年斬獲第十七屆文華大獎3項大獎后,2023年,廣州文藝再傳捷報:廣州粵劇院國家一級演員李嘉宜憑借粵劇《文成公主》獲第31屆中國戲劇梅花獎;芭蕾舞劇《旗幟》獲得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獎;木偶劇《一天零一夜》在第六屆木偶優秀劇目展演中榮獲最佳劇目、優秀文本創作、優秀導演、優秀作曲、優秀舞美設計、優秀偶型設計制作等多項榮譽;舞劇《龍·舟》、女子舞蹈《平湖秋月》入選第十四屆全國舞蹈展演,舞劇《龍·舟》是13部入選劇目中唯一一部廣東作品;廣州藝術名家吳正丹憑雜技劇《化·蝶》榮獲第31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獎。此外,廣州7個藝術項目入選國家藝術基金2023年度資助項目,數量居全省第一。
12月6日,第十五屆省藝術節舉行頒獎典禮,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囊括優秀組織獎、大型舞臺藝術作品一等獎、小型舞臺藝術作品金獎、優秀文旅融合演藝項目等共計9個獎項,芭蕾舞劇《白蛇傳》、器樂《五月荔枝紅》、雜技劇《天鵝》、粵劇《文成公主》、木偶劇《一天零一夜》、話劇《春園·1923》、粵劇《胡不歸·顰娘》等成績優異,獲獎數量居全省第一;美術類作品方面,廣州市獲得2金、2銀、1銅的好成績,金、銀獎在全省名列第一。
近日正在公示的第十一屆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藝術類和文學類獲獎作品名單中,由廣州市屬文藝單位創作的粵劇《文成公主》等5大類共10部作品入選。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加快推動演藝中心建設,市文化廣電旅游局精心打造一批更好彰顯中國精神、時代氣象、嶺南風韻、廣州原創的扛鼎之作,如話劇《鋼鐵戰士》、粵劇《百鳥朝鳳》、曲藝劇《得閑飲茶》、雜技《西游》、芭蕾舞劇《黃河》等多部優秀劇目很快將與廣大觀眾見面。
除了出精品,廣州還堅持“品牌”效應,努力擴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社會影響力和傳播面,成功舉辦“粵韻飛揚——名家周末大舞臺”惠民演出、第八屆羊城粵劇節、第31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第十三屆全國舞蹈展演、廣州藝術季,積極籌備第九屆羊城粵劇節、紅線女誕辰百年等豐富多彩的重磅文藝活動,積極盤活演藝資源,提升藝術活動品質,全力構建“灣區核心、國內標桿、國際一流”的文化演藝矩陣。
培養扶持人才,搭建文藝隊伍“蓄水池”
11月28日,在2023年“灣區音樂匯”重要子活動“珠水金聲 粵韻灣區”廣東音樂曲藝月開幕式上,黃俊英、梁玉嶸等曲藝名家與一眾曲藝新秀同臺獻演,廣東音樂演奏、粵曲演唱、粵語相聲、小品等形式豐富的節目,讓眾多街坊及音樂曲藝愛好者叫好聲不絕。
通過完善頂層設計和配套政策措施,廣州積極提升文藝單位市場化、產業化、國際化水平,大力實施戲劇創作孵化計劃、青年畫家培育“青苗計劃”、人才培育“英才計劃”等有重點、分層次培養藝術人才的藝術人才培養扶持計劃,對內育苗扶植、對外筑巢引鳳。制定藝術創作和人才培育短期與長期相結合的行動規劃,吸聚培養更多立場堅定、造詣深厚、影響廣泛的文藝名家、領軍人才,培養扶持更多優秀文藝人才,打造廣州文學藝術創作領軍隊伍。
持續建立“廣州藝術名家工作室”,三年來既有中國音協主席葉小鋼、中國音樂泰斗金鐵霖和馬秋華、中國音協管樂協會主席于海等蜚聲海內的名家大師先后落戶廣州,也有廣東省雜技家協會主席吳正丹、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獲得者歐凱明、連續四屆榮膺文華導演獎廣州話劇藝術中心藝術總監王筱頔等本土文藝力量加入,目前“廣州藝術名家工作室”數量已達11個,正逐步繪就以高端文藝人才助力廣州演藝事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宏偉藍圖。
合理配置劇場,打造文藝演出“新地標”
在珠江新城東片區,華燈初上之時,廣州粵劇院新址玲瓏剔透、美輪美奐,吸引大批市民“打卡”。9月16日晚,廣州粵劇院新址內1200座紅線女大劇院座無虛席,“盛世梨園煥新輝——廣州粵劇院(團)成立70周年晚會”隆重上演,名家云集,名戲薈萃,四大世界非遺劇種以劇種融合的方式同臺演出,劇種間碰撞交流、爭妍斗艷。
12月4日晚,第20屆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開幕式在廣州市文化館劇場舉辦,結合紀錄片主題,融入粵劇、廣繡等非遺元素和嶺南地域文化特色,把具有本地特色的廣東民樂《灣區步步高》、舞蹈《龍騰》等精彩節目呈現給觀眾,讓國際國內參會嘉賓和電視機前的觀眾能切身感受到廣州的人文歷史、精神風貌、多彩藝術。
廣州市文化館新館、廣州粵劇院新址、廣州藝術博物院(廣州美術館)新館等城市文化新地標如雨后春筍拔地而起,和廣州大劇院、友誼大劇院等一流劇場資源,共同構筑世界級藝術名家、名團、名作、名劇引力場。廣州梳理印制《廣州劇場地圖》,合理配置專業化劇場、綜合性劇場等資源,引導演出院線(劇場)和演出院團進行資源整合和共享,加大主旋律劇目演出比例,擴大演出規模,建設多元融合服務文藝消費引領區,持續提升城市文化影響力。
加大惠民力度,跑出文旅融合“加速度”
“藏在廣州CBD的海底星空,《天鵝》大秀美哭了!”今年中秋、國慶“雙節”期間,雜技劇《天鵝》團隊在“正佳”演出,融合雜技、芭蕾與水下表演極致夢幻與壯觀的視覺盛宴讓觀眾贊嘆不已。在第十二屆廣州國際燈光節舉辦期間,廣州市雜技藝術劇院通力打造雜技光影秀《追光者》,將雜技藝術與戲劇、舞蹈、美術、聲光電相融合,開辟了凸顯嶺南地域特色的“新型國潮雜技”表演形式。
近三年來,廣州7家市屬國有文藝院團深入華南國家植物園、團一大廣場、長隆歡樂世界樂園、陳家祠、二沙島、沙灣古鎮、海心沙亞運公園等多個景區和文化地標共計開展惠民演出840場,集中展示近年來廣州市文化藝術振興發展最新成果,讓廣大游客在游賞羊城美景的同時,也能欣賞到藝術門類齊備豐富、現場演出精彩紛呈的文藝表演。此外,“粵韻飛揚——名家周末大舞臺”惠民演出活動,三年來共計演出97場;2022年以來粵劇藝術博物館引入省、市專業院團每周日進駐廣福臺上演粵劇精品劇目,努力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據悉,廣州注重引導各國有文藝院團根據自身功能定位和藝術特色,發揮自身優勢,為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注入發展活力,努力培育更加多元化的文化旅游業態,廣泛開展藝術進校園、進鄉村、進企業、進社區、進景區等線上或線下惠民演出活動,進一步提升城市文化的傳播力、影響力,探索演藝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廣州路徑,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記者 周存 通訊員 穗文廣旅宣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广州如何打造文商旅相融共赢的国际演艺中心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年羹尧被处死后,雍正如何处理他的老
- 下一篇: 二胡、越胡、京胡,你知道它们的区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