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高等教育“时代之问”: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和学习者
原標題:回答高等教育“時代之問”: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大學和學習者
高等教育始終承載著回應全球挑戰、破解時代難題、推進社會進步等使命。從破解人才能力與崗位需求適配難題、探索高質量產教融合有效路徑,到讓“千人千面”教育成為可能,實現助力每個人成就夢想的教育理想;從教育如何回應人類、機器、算法間新的社會分工,到高科技背景下教育模式守正創新的解決方案,洞察諸多時代急劇變遷中的問題,探討各種可能性是教育界與產業界共生發展的共同愿景,需要教育界和產業界學者、專家一起對話、爭鳴、決策并行動。
2023年12月4日,由海南省人民政府指導,三亞市人民政府、中國民辦教育協會等支持,吉利人才發展集團、海南落筆峰教育發展有限公司作為主辦,三亞學院承辦的“2023首屆海南高等教育創新發展國際論壇”在海南海口開幕,論壇以“御風同行,對話教育新可能”為主題,為持續關切全球高等教育變革,促進高等教育國際交流、跨界融合與創新發展,為高等教育領域專家學者及領軍企業搭建共商、共建、共創、共享的對話平臺,擘畫未來的教育與產業合作美好愿景,服務海南自由貿易港、國際教育創新島建設。
上海海關學院校長叢玉豪、東南亞教育部長組織高等教育與發展區域中心主任羅門·洛塞卡洛,古井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梁金輝,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會長、國家發改委社會司原司長歐曉理,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助理副校長李利,延安大學黨委書記高子偉等六位嘉賓出席本場論壇,并參與高端對話環節。
上海海關學院 叢玉豪 校長表示,海南國際教育樞紐建設需要注重高等教育國際化活動開展的深度和頻率,而且要吸納大量的、多元的國內外參與者,不僅是教育系統,更需要政府、科技、產業、貿易等多方面的參與和推動。通過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和國際高等教育的區域化,實現知識的跨境流動,打造全球性的教育空間。海南國際教育創新島建設關鍵是創新,需要解決好底子薄、期盼高的矛盾,實現觀念先行,提升造血功能。 古井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 梁金輝 提出,人才比產品更重要,成長比成功更重要,讓饅頭給能干活的人吃,讓職位給有品行的人坐。產學研融合,產是產業,產業落到一個企業,所以把企業做好,提供更好的就業平臺和就業機會,這是企業的責任。 東南亞教育部長組織高等教育與發展區域中心主任 羅門·洛塞卡洛 認為,在高等教育轉型關鍵時期,我們要意識到所有的挑戰都是具有全球性的,為應對全球性的挑戰,需要進一步的參與全球性的合作,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其中企業的參與非常重要,一是進行產教融合的時候一定要情景化,讓它非常實用。二是政府可以提供足夠的經費,來支持大學能更好的實現產教融合。三是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優惠政策,比如稅費減免等等,這都是非常有力的措施。 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研究會會長、國家發改委社會司原司長 歐曉理 指出,一個國家需要一批研究型、創新型的大學,他們的使命是培養大科學家、大學問家,探索未知的世界,解決詩和遠方的問題,這些大學需要一點浪漫主義。同時他也認為,人才培養需要與社會需求適配,需要一大批應用型大學、職業院校,他們要為共和國培養一大批的建設者、勞動者。教融合。要真融合,不能是假融合,是產業融合,不是教產融合。他認為大學的建設,一是要交叉融合,二是要開放。 他也為海南教育發展提出見解,一是要辦好海南大學。第二,海南在發展高等教育的時候要有所為、有所不為。第三,產教融合。要真融合,不能是假融合,是產業融合,不是教產融合。 埃克塞特大學助理副校長 李利 發出高等教育的“時代之問”,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學習者?我們需要教育什么樣的學習者?我們要教育怎樣的下一代?創新非常重要,創新是什么?我們應當如何創新課程,如何進一步的對課程、課本、教材進行變革?如何對評估的方法進行創新?同時我們應該重新定義知識,我們應該如何考量這些信息?另外學校需要進一步加強與產業的合作,在進行教育和科研的時候要時刻考慮到產業的需求。 延安大學黨委書記 高子偉 承認產教融合的重要性,并表示,產教融合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撐,如何實現產教融合?一是重培養,著力塑造精神的時代特性,我們構建了延安精神一體兩翼的鑄魂體系,踐行多渠道、四年不斷線的延安精神鑄魂育人新格局。二是強師資,加大的產教和“雙師型”培養的力度。三是培養方面構建產教融合的匹配度。四是重轉化。以下為高端對話實錄:
主持人:我們首先有請的是 上海海關學院 叢玉豪 校長。作為海關總署唯一直屬的全日制本科高等學校,上海海關學院扎根中國大地、對標海關行業需求,培養人才,他們在產教融合方面做了哪些創新探索,有著哪些創新思路呢?
叢玉豪: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謝大會給予我這樣交流、學習的機會。下面我就教育創新發展向各位領導、嘉賓簡單的匯報一下自己的體會,請大家批評指正。
我來自上海海關學院,上海海關學院是中國海關總署唯一的一所高等學府,我們學校有三塊牌子:第一塊牌子是上海海關學院;第二塊牌子是中國海關總署黨校,在我們這里運行;第三塊牌子我們有世界海關組織亞太培訓中心。所以我們這三塊牌子在一起運行。在這些年的辦學當中我們作為一個行業院校,得到了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這里代表學校向大家表示感謝。
關于圍繞這次論壇的主題,我想談幾點體會:一是海南高等教育創新發展與國際樞紐建設的體會。海南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打造國際教育樞紐,在建設國際教育樞紐的過程中,我覺得不僅要重視高等教育國際化活動開展的深度和頻率,而且要吸納大量的、多元的國內外參與者,特別是產業、企業將多元知識力量戰略性的連接起來,以進行知識生產和創新活動,更好的激發人才培養的活力和動力。
國際教育樞紐是跨境的高等教育平臺,重點通過推動跨境高等教育活動的計劃性、聚合性、連接性、廣泛性和戰略性,培養高水平人才和加快科技創新。理解國際教育樞紐的關鍵我覺得在于國際和區域,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和國際高等教育的區域化。通過全球性的教育空間的打造和知識的跨境流動,促進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而國際教育樞紐不僅以學生、學者流動為特征的第一代,和教育特征開展的第二代跨境高等教育,還強調將大量的國內外參與者戰略性連接起來,以進行知識生產和創新活動,這里包括學生和學者的流動、跨境教育項目的建立,多元知識生產主體、企業參與等等。所以國際戰略樞紐的開放性、高度整合性以及創新、創業特性均是微弱國際教育樞紐的參與者來展開的,這是一點體會。
另外,國際教育創新島的關鍵是創新。自主創新是海南改革開放的核心要義。海南高等教育發展需要服務海南的戰略定位,充分利用海南自由貿易港的政策優先、制度優勢和區位優勢,打造改革開放新標桿,探索建立開放型的教育體制,建立海南國際教育創新島。
另外海南國際教育創新島的建設需要解決好底子薄、期盼高的矛盾,實現觀念先行,提升造血功能。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發展應推動多元參與者的參與,不僅是教育系統參與,而是需要政府、科技、產業、貿易等多方面的參與和推動。還有通過跨境知識和人才的流動和融合、產教的深度融合,建成世界著名的國際教育島、教育的活力、魅力,多樣性和國際化程度,讓島嶼更令人向往,開放性教育體制更成熟穩定。
主持人:掌聲送給叢玉豪校長,感謝您的精彩分享,為海南國際教育創新島的建設建言獻策。上海海關學院今年成立七十周年,七十周年圍繞高等教育一定有很多真知灼見。
下面有請接下來有請的是 東南亞教育部長組織高等教育與發展區域中心主任 羅門·洛塞卡洛女士,請問您對高等教育創新發展有哪些建議?
羅門·洛塞卡洛:首先大家早上好!首先祝賀三亞學院,祝賀海南省政府、三亞市政府成功舉辦此次國際論壇,這很重要。想象一下這是一個大會,有政府專員、高等教育的專家,還有世界五百強的頂尖企業家,還有一些大學的領導和學生們。
去年5月,我們在巴塞羅那召開了高等教育論壇,我不知道大家是否參加,當時聚集了數百位參會者。我們共同探討的是現在所面臨的挑戰,如何通過高等教育來解決實際問題。在今天的論壇,前面很多發言者對我們面臨的挑戰進行很多闡述,我們目前可以看到高等教育發展非常快,從全球范圍來看,可以看到知識的產生以及傳承,以及如何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都是我們要關注的問題,目前我們需要共同探討,如何進一步找出更好的解決方案。
在我們面臨高等教育的轉型這一關鍵時期,我們要意識到所有的挑戰都是具有全球性的,如果我們不能很好的解決,對我們產生非常不好的影響。我們可以看到我們一定要培養好全球的公民,讓他們能夠為全球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同時我們要進一步的強調在所有利益相關者之間建立更緊密的合作伙伴關系,進一步讓高校、社區和研究機構、產業更好的融合。所以我們要進一步的加深產教融合。
我們要凝聚共識,為應對全球性的挑戰,只有通過攜手共進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同時進一步的參與全球性的合作,可以進一步的促進科技創新。
目前可以看到企業的參與非常重要,所以在這里我想談兩點:一是進行產教融合的時候一定要情景化,讓它非常的實用。對大學和企業來說都有各自的特點,他們要利用進一步的優勢加強聯系,互相幫助,進一步了解各自的需求,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所以我們要凝聚共識,讓我們的成果不斷地規模化。我們要進一步的推動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我們發現像有些國家,例如說不丹只有50萬人口,人口非常少,所以他們的高等教育也亟待發展。對他們來說,他們需要進一步和產業更緊密的結合,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使他們的教育培養目標更有價值、更有意義。所以對于他們來說,教育的國際化非常重要,因為教育的國際化可以進一步的提高就業率,這是我們需要關注的兩個重要的地方。
我們聽到在日本、在韓國,他們同時也遇到比較類似的問題,所以對那些產業來說他們需要符合要求的,高技能的產業工人。對這些國家來說,他們面臨著人口非常少的挑戰,對日本和韓國他們現在所采取的方法,他們希望通過不斷地提升教育國際化,希望國際人才,滿足當地的社區要求和市場要求。
政府也給予極大的支持,他們對當地大學的國際化給予很大經濟的支持和政策的優惠。在這里政府不斷地推動大學的國際化,將會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我認為政府可以起到引導的作用,這樣可以幫助大學和企業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系。而且這種方法是可以多元化的。二是政府可以提供足夠的經費,來支持大學能更好的實現產教融合。三是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優惠政策,比如說稅費減免等等,這都是非常有力的措施。
我希望大家記住一點,高等教育一直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不斷推進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我們將是引領高等教育的,我們能發揮重要的作用,希望所有人都能夠在人才培養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我確定的是通過產教融合才能使得教育實現可持續發展。
主持人:非常感謝您的演講,她讓我們理解到高等教育要做得好,大學之間、教育機構之間和產業之間融合合作的深度往往決定了高等教育的質量。
接下來有請產教融合的產業代表——接下來有請的是 古井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梁金輝先生。作為中國名酒企業,中國制造業500強企業,從產業實踐的角度,如何看待產教融合?
梁金輝:非常感謝尊敬的李書福董事長的邀請來參加此次海南高等教育創新發展國際論壇,談一點感受,來三亞無數次了,像今天我看到三亞最美的風景是三亞學院。從我下飛機到接站,一直到定點的專車,給我服務定點的同學,一聊家是長春的,很漂亮,心靈很美,服務非常周到。看到三亞這么多的學子們特別開心,如果今后需要到古井去,我歡迎大家去加盟古井。李董事長是我非常尊敬的企業家,特別是辦這所大學。剛才寧總發表重要演講的時候講到,一個人想給未來留下什么?不是金錢,不是各種榮譽,而是教育。而教育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雖然每個人都想干,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干成的事兒。我為李書福董事長20年前的想法包括到今天成為這么好的綜合大學而鼓掌、而點贊!這長、那長不如校長,這勵那勵不如激勵,這福那福不如“書福”。
各位老師今天給我開了眼界,我參加了各種場合的商業論壇,今天是首次,讓我見到這么多海內外的教育大家,讓我的心靈再一次受到洗禮,讓我再一次受到教育。古井集團是中國老八大企業,亳州市具有3700年的文化,老子、莊子、曹操和華佗都在這里,許多念亳州念錯。
亳字有兩種解釋,一個是“高處建宅”,一個是“去毛成人”。亳州是人類最早誕生的地方之一,為什么?我們產酒,什么酒?就是古井貢酒,酒是促進人類進化的,也是促進人類文明的。亳州版圖這么小的地方產生這么多名人,就是因為產酒。古井貢在1963、1979、1984獲得中國名酒,今天的古井擁有五大香型,八大生產基地,我們到明年的今天可以達到17.5萬噸產能。除了酒之外,還有酒店業、旅游業,還有金融業、大健康產業,古井集團是一個就業非常好的平臺。
我們在用人上提出來人才比產品更重要,成長比成功更重要,讓饅頭給能干活的人吃,讓職位給有品行的人坐。主持人提到產學研融合,產是產業,產業落到一個企業,所以我們能夠把企業做好,提供更好的就業平臺和就業機會,這是我們的責任。三亞學院有一流的教學、一流的研究、一流的大師,我們古井愿提供一流的平臺,為各位同學服務。
歐曉理:因為過去工作的原因,有5、6年聯系文教衛系統,所以對教育有一些觀察,有一些體會。而我的感覺今后的教育向兩個方向發展,因為教育是科學技術和社會進步的策源地,對人類的作用非常巨大。就像這次論壇里講的,高等教育始終承載著回應全球挑戰,破解時代難題,推進社會進步等使命。所以我覺得一個國家需要一批研究型、創新型的大學。他們的使命是培養大科學家、大學問家,探索未知的世界,構建自主的知識體系,這可能是一個方向。
另外一個方向,改革開放40年,中國的高等教育取得了驚人的進步,現在中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達到了將近60%,這60%是什么概念呢?遠超世界高中國家的平均水平,平均水平是40%多,更是超全世界的平均水平30%。所以我們講高等教育取得驚人記錄,這讓我想起我們當時讀大學的時候,我是“新三屆”的。我記得1977年的錄取率是5%,78級是7%,到了1979年國民經濟調整又變成了6%,經過40年已經達到了60%,取得了驚人的進步。
如果我們過去講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培養精英的,錄取率已經達到60%了,就很難說在培養精英了。所以大部分的高等教育就是培養時代需要的勞動者、建設者、創造者。所以需要一大批應用型大學、職業院校,他們要為共和國培養一大批的建設者、勞動者。所以我覺得是兩個方向,既要有一批研究型、創新型的大學,解決詩和遠方的問題,這些大學需要一點浪漫主義。更多是應用型的大學,一些職業院校,要講究現實主義,就是要解決活用的問題。人才的培養和社會的需求適配的問題。
當然不管是哪一類大學,我覺得有兩點是共通的:一是交叉融合,以后的學科界限不會分得那么清晰了。剛才劍橋大學的校長也講了,知識大融合的時代可能會呈現出來,這可能是一點,不管是哪一種類型的。
二是要開放,不僅僅是要有國際交流,向外開放,對內也一樣要支持開放。高等教育不要把自己當成象牙塔,你要走到經濟、社會、生活的中間,向各個方面開放,統籌各方面的資源,你在人才的培養過程中能做到共商共建、共創共享的“四共”。我覺得今后的高等教育主要是這兩點。
這次來到海南,我想談談對海南高等教育的想法。2018年支持海南改革開放領導小組的第一次會議在海南召開,我來參加了,當時領導說海南的資源很豐富,但基礎很差。差到什么程度呢?差多無法形容。當然大家想到基礎差主要是建設晚,另外基礎設施比較落后,產業結構比較單一,經濟外向度也不高,營商環境也不是太好。但實際上我覺得海南的基礎最差的是什么呢?教育。剛才梁董事長講了,對李書福董事長的做法需要點贊,在海南辦教育。目前國家對海南的教育開了一個“偏方”,教育部和省里專門有一個支持海南教育發展的文件,那個文件的含金量很高。比如說合作辦學,全國其他地方不讓用了,海南是可以的。海南怎么抓住機會?現在很多方面都想在海南找到一塊立足之地,很踴躍,很多學校都來到這里。我覺得有幾個想法一是要辦好海南大學。總書記在海南建省40周年的時候說了一句,要支持海南辦好一流的學科,這是一個近期或中期的目標。更長遠的目標要把海南大學辦成一流大學。一個區域、一個地方,尤其像海南這樣的地方在創建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高等教育必須有一面旗幟,應該把海南大學辦成這面旗幟。這要久久為功,要舉全省之力。
第二,海南在發展高等教育的時候要有所為、有所不為,現在各個大學很有積極性,跑到海南來談,別揀到碗里的都當成菜,要緊緊圍繞海南確定發展的重點產業、重點方向來布局高等教育的學科選擇。不要追求學科的齊全,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第三,產教融合。產教融合發端于職業教育,但它不應該僅僅限于職業教育。所有的高等教育都要有產教融合的理念,你的培養要和經濟社會發展、要和社會的需要聯系起來、結合起來。因為這幾年中央對這方面很重視,密集出臺了一系列的文件、政策,各地也在做“三體”建設,聯合體、共同體,很多企業很有積極性。我覺得在做的過程中首先要真融合,不能是假融合。而且應該是長久的融合,而不是“一夜情”。產業融合而不是教產融合,這里產業、企業在里面要起到主導的作用,學生學什么?老師教什么?教材怎么編?課程怎么設置?企業、行業要起到很大的作用。
主持人:感謝歐曉理會長的精彩分享。《堅定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道路選擇》堅“以產定教、以產改教、以產促教”,才能更好的促進產教融合。
接下來有請英國埃克塞特大學,一所非常注重的研究和學生滿意度,在促進高等教育創新發展和產教融合領域有哪些實踐與經驗?有請埃克塞特大學助理副校長李利女士為我們分享,掌聲有請。
李利:首先很高興來到這里,我要借此機會向三亞學院表示感謝,這是一個非常棒的會議。不僅是因為它給我們這樣一個平臺進行對話交流,更重要的是正當其時,應該是少數幾個例子,一所大學能動員業界和教育界的人員來到這里分享觀點,分享他們各自擅長領域的技能、分享他們的經驗、他們的思想,這非常棒。
我想說說我的想法,簡單介紹一下我們學校,上午的主旨發言提到產學研相結合,涉及到知識的轉移。有三點需要和大家分享:
第一個關鍵詞是創新。每個發言者都提到“創新”,創新如此重要,其中一個原因在于創新創意是人類經濟發展的未來,這一點不可否認。但創新很難定義,也很難實施,在很多地方都是這樣。在高等教育,其中一個特別重要的新趨勢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學習者?我們需要教育什么樣的學習者?我們要教育怎樣的下一代?
我們一直都在談論科學、人文方面,創新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我們應當如何創新課程,如何進一步的對課程、課本、教材進行變革?比如說新的技術,人工智能已經成為非常熱門的技術,幾乎所有的產業部門都在談論這一塊,所以很多人都在想如何把人工智能融入到教育當中去,希望老師傳授這方面的知識。但事實上這方面的工作是做得非常不夠的,所以我們希望在考慮高等教育的時候要以人為本,把人始終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我在這里想提到一些問題,我記得今天早上有人提到這樣一個觀點,如果我們用傳統的方式來進行教育,這個教育成果不會是特別有效的。我們希望不斷地改變教材,這只是教育改革的一部分。同時我們要對于評估的方法進行創新,所以對所有的人,包括在座的所有同事都提到跨學科的重要性。
李巖松校長舉出非常好的實踐,上海外國語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好,例子非常具體。在不同的部門可以做很多事情,通過跨學科的合作我們要考慮采取什么樣的方式進行合作?給學生更多學習的機會、研究的機會,讓他們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說到知識,我們應該重新定義知識,你想知道什么東西、學習什么東西,如果你到百度上搜,我們搜索到的知識非常多。我們應該如何考量這些信息?我們要提高這方面的思索能力。
第三,我們希望進一步建立伙伴關系。伙伴關系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間接的。我們通過什么方式能建立多渠道的合作伙伴關系?我在這里要強調的,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強與產業的合作,這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這也是我為什么說今天國際論壇的召開恰逢其時。我們要考慮到我們所做的所有活動的終端用戶是什么?拿研究來說,研究的終端用戶是什么?產業從科研成果中受益,這是我們要傳遞給學生的重要理念。
我們需要知道在進行考量的時候,在進行教育和科研的時候要時刻考慮到產業的需求。如果我們的研究不能滿足產業界的需求,我們研究的價值何在呢?當然在這一點大家都會有自己的觀點,我們不一定是一致的意見。我需要強調的是在教育和科研中要深刻考慮到產教融合這一重要的理念。
對大學來說,我們大學在英國的科研能力發展是最快的,在科學、環境、醫學方面成績斐然,在社會學和人文學方面也做出很多成就。我們非常強調把科研和產業需求緊密結合,目前有2000個這方面的合作項目。我們和警方、和企業進行合作,我們也和一些文化機構合作,在這里可以看到我們所說的產業合作所涵蓋的范疇是非常大的。通過這樣的合作不僅可以給學生更多的實踐機會,而且能夠讓我們的研究更有意義。未來希望與我們進行深度交流。我在這里想強調的是在這個領域的創新非常重要。
主持人:非常感謝李利校長的分享,您談到關鍵的問題,今天的創新是什么?今天的知識還是那個知識嗎?我們真的能教育處下一代嗎?關鍵是產教融合,教育應該是起點開始的合伙人角色。
接下來有請延安大學黨委書記高子偉。作為毛澤東同志親自命名、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自1944年開始延安八大院校合并后,立身為公,學以致用。接下來的時間交給您。
高子偉:非常榮幸能參加首屆海南高等教育創新發展國際論壇。參加這個論壇今天最大的感受,我感覺到李董事長率領吉利集團,還有陸丹博士領航的三亞學院,以及今天舉辦的產教創新論壇積極探索高等教育創新發展的典范,這是我最大的感受。
根據大會的主題,我結合延安大學的辦學實踐談幾點體會:一是延安大學開啟了中國高等教育產學研結合的歷史先河。為什么這么說?延安大學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綜合性大學,是黨自主創辦高等教育的開端,有著重視產教融合的優良傳統。早在建校之初學校就堅持教育、科研、生產三者相結合的教育方針,學校的許多領導和教師既擔負著教學任務,也承擔著經濟建設中的應用科研任務,把應用科研成果付諸于陜甘寧邊區的經濟建設當中。比如說當時的延大師生發明了馬蘭草,提煉了煤,創新了發展技術,創新了發展效率。還設計了延安造紙廠的曬紙坊,紙漿池和中央大禮堂的經典建筑,這一教育和科研、生產三位一體的辦學理念,直至今天對我們回答怎樣培養人的時代課題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也為新時代深化產教融合提供了好的經驗和啟示。
第二個方面,在堅持四個面向,打造區域產業融合高地,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撐,為了節約時間我點題。今年從重培養、搶師資、建平臺、促轉化四個維度精準發力,縱深推進產教融合取得了一些積極的成績。一是重培養,著力塑造精神的時代特性,我們構建了延安精神一體兩翼的鑄魂體系,踐行多渠道、四年不斷線的延安精神鑄魂育人新格局。二是強師資,加大的產教和“雙師型”培養的力度。三是培養方面構建產教融合的匹配度。四是重轉化。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回答高等教育“时代之问”: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和学习者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人才培养的困与解:“产教融合”何以重要?
- 下一篇: 2G、3G要退网?官方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