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父子的经典对话,打脸多少人?教育最大的危险,孩子不喜欢就别逼他
原標題:一對父子的經典對話,打臉多少人?教育最大的危險,孩子不喜歡就別逼他
一對父子的經典對話,打臉多少人?教育最大的危險,孩子不喜歡就別逼他
01
“我不懂事,你們也不懂事嗎?”
一天:
孩子:我不想學跳舞了?
父母:為什么?
孩子:跳舞太累了,每天都要練基本功。我想學唱歌。
父母:好,那學你喜歡的。
一個月后:
孩子:我不想學唱歌了。
父母:怎么了?
孩子:唱的嗓子都啞了,還是唱不好。我想出去玩。
父母:算了,孩子還小。這個年齡就該玩,爸爸媽媽不逼你。
十年后:
老師:我們要舉行元旦晚會,每人都要報名一個節目。
孩子:老師,我什么都不會。
老師:那你負責掃掃地,打掃一下衛生吧!
父母:元旦晚會很精彩,怎么沒見你表演節目呢?
孩子:我什么都不會,怎么上臺???你們當初怎么沒給我培養個興趣愛好呢?
父母:當初是你自己不愿意去了,怎么能怪我們沒培養你呢?
孩子:我不愿意學,你們就不讓我學了?我年紀小不懂事,你們也不懂事嗎?
父母頓時語塞。
相信這是很多家庭都會遇到的對話。
怎么培養孩子的興趣?是“尊重”孩子的意見,還是到最后被孩子埋怨呢?
02
“為什么當初沒能逼孩子一把?”
據說,99%的孩子都對父母說過:我不想學習了。
當然,我們不得不承認,不止99%的孩子不想學習,就連99%的大人也不想學習。
比起“熱愛學習”,可能“厭學”才更符合孩子的天性。
但是,我們能因此“尊重”孩子的意見嗎?
不能!
因為這是對孩子的未來不負責任的表現。
美國的一項研究發現:決定孩子未來的,并不是智商,而是堅持。
但是孩子還小,哪懂這么多道理?
孩子只能看見眼前的快樂,根本不知道不學習的人,將來會吃多少苦,經歷多少磨難。
如果這個時候,連我們都輕易地讓孩子打了退堂鼓,
孩子很可能會在將來后悔,后悔當初的自己為什么沒能咬咬牙堅持下去。
我們也會自責內疚,為什么當初沒能逼孩子一把?
03
孩子沒有長遠目光,但父母要有
美國經濟學家詹姆斯·J·赫爾曼,用計量經濟學證明了:
投資孩子早期教育的回報率是最高的。
對0-3孩子投資1元有18元回報
3-4歲投資1元有7元回報
小學階段投資1元有3元回報
大學里,投資1元只有1元的回報
賭王的兒子何猷君,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有人說:
何猷君是一出生就“含著金鑰匙”的天之驕子,一輩子吃喝不愁。
可是他沒有選擇享受,沒有整天聲色犬馬、燈紅酒綠,混吃等死。
他選擇了努力學習,考上美國常青藤名?!槭±砉W院,還取得了碩士學位。
何猷君不僅成績優秀,待人還和善,與那些不學無術的紈绔子弟完全不一樣。
這樣的孩子是怎么教育的呢?
何猷君的父親常說:“我教小朋友要用功,財富不一定能跟你一輩子,但是知識永遠受惠。”
等你長大之后,你才會知道,這個世界上有比賺錢更重要的東西,就是一個人精神世界。
孩子,努力學習,豐富內心世界,是幫助你塑造自己更好的修養和品格,成就更好的自己。
04
孩子沒有專注力,但父母要有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span>
有些家長給孩子報了上萬塊的補習班,到最后還是一點效果都沒有。
一位孩子考上清華的媽媽告訴大家:
“輔導孩子作業,我就陪著他,與孩子一起學習。”
有些家長會說:“我也陪了呀,孩子一寫作業我就在旁邊看著?!?/span>
先問一下各位家長,你是否做到了以下幾條?
孩子做作業時,你不大聲看視頻?
孩子溫功課時,你不放肆刷抖音?
孩子在復習時,你不去聚會不去玩?
很多家長也陪孩子做功課,但只是形式上的陪伴,實際上孩子有多少功課、功課的難度,家長心里也沒底。
孩子不想學習,根本原因是遇到困難,越學越挫敗,越挫敗越喜歡想別的,注意力不集中,惡性循環。
而家長只需要做到一點:每晚陪她解決當天所學的東西。
每天問問孩子:
今天每一科有多少作業?
每科作業的難點在哪里?
孩子想怎么入手?
孩子想從哪一科開始?
如果孩子的狀態很飽滿,那么就從最難的科目先做,先難后易,提高做作業的效率。
如果狀態很疲憊,那就先做些機械的作業,不需要太費腦的,等孩子進入狀態,再加插難度大的。
在這個過程中,只跟孩子提一個要求,那就是專注。
這半個小時做這部分作業,專心做,做完了放下,做別的。
也沒有回頭時間給你改動,想好了再做,做完了也別急著做下一課,專心檢查。
05
孩子沒有自制力,但父母要有
羅曼·羅蘭曾說,最可怕的敵人,就是沒有堅定的信念。
如果從小父母就不幫助孩子塑造這樣的信念,那長大后,誰還能幫他呢?
楊易高考時以理科狀元的桂冠,考入清華大學。本科、碩士都念清華大學。
比學歷更耀眼的是:
2018年1月,楊易在一檔云集了無數學霸的綜藝節目《最強大腦》中脫穎而出,
一路殺入12強,又以幾乎零失誤幫助所在的團隊奪冠,自己成為本屆比賽的冠軍,
最終獲封“腦王”榮稱。
“我不想學了”這句話,我們的“全球腦王”楊易也曾經跟自己的媽媽說過。
“當時我上小學三年級,有一天晚上做課外作業的時候看到鄰居孩子聚在一起玩足球,
而我當時做一道數學題目,已經錯了三次?!?/span>
“我就覺得很氣餒,我不想做這些額外的作業,我想出去玩足球?!?/span>
我就跟我媽說:“媽媽,我不想學了。”
后來吃晚飯時,楊易的媽媽說了這么一段話:
“一道題不會做、不想做了,很正常,可是很多事情就是要多花時間學一下才能學會的。
如果你不學,考試或者比賽的時候遇到這道題目,你就只能想,
我當時本來可以學會的,我本來可以考100分的,你想這樣嗎?”
人生的痛苦和遺憾,往往不是源于“失敗”,而是“我本可以”。
如果楊易媽媽當時沒有對孩子嚴加管教,哪里還有現在的“腦王”呢?
主持中國詩詞大會的央視著名主持人董卿,小時候也想過不學習了。
但父母一直讓她堅持,她咬牙堅持了。
直到今天,她出口成章、知性優雅,成了千萬人心中的知性女神。
她說感謝父母當年逼她學習。
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是如此——放棄很容易,但是堅持下來卻很難。
學什么課不重要,教孩子從小學會堅持,培養孩子們在挫折中成長的能力,最重要。
好的學習習慣,會受用終生。
其實,只要稍稍留心觀察那些在各個領域出類拔萃的人,就會發現,他們不是比誰更聰明,也不是比誰更富有,而是他們更加懂得堅持學習的道理。
別讓孩子在最該努力的年紀,選擇享受。
《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一書里有這樣一段話:
這個世界上多的是短平快、付出馬上就有回報的立竿見影的事,也多的是需要長期投入、靠矢志不渝的堅持才有大成的事。
只不過,對前一種人們常常趨之若鶩,對后一種人們卻避之唯恐不及。
來源|人民好教育、今日教育傳媒,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
孩子,那個假裝努力的人,希望不是你!(轉給孩子看看)
“只有拼命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
在朋友圈上看到這句話的你,突然間熱血沸騰,熱淚盈眶,仿佛這句話說的就是你。于是你暗暗發誓:只有努力,才能得到認可。你感覺,看到這句話就是你牛逼逆襲的開始,于是你點了個贊并且轉發。
嗯,馬上就要開始努力奮斗了,看書……
才過了15分鐘,你惦記著剛剛轉發的朋友圈有沒有人評論,打開手機,沒有人點贊也沒有評論,有些失落。
突然,朋友圈又更新了一條:“現在努力,只為有朝一日與你平起平坐!”
你心想:哎唷,這句話說得賊棒啦!于是你熱情澎湃地點了一個贊,并且發起了一個集贊做作業的活動,你要讓所有人都見證你所付出的努力。
“集夠20個贊今晚做完物理作業”
“集夠30個贊今晚做完數學作業”
……
接下來,你便沉浸在朋友圈的評論回復以及不斷地互動當中,當你晃過神來,時間已經不知不覺過去了一個小時。
很多同學總會抱怨自己學習壓力太大,盡管自己很努力,但是時間根本不夠。那現在,你終于知道你的時間都去哪里了嗎?你真的已經很努力了嗎?
如果你想改變,為什么不勇敢一點承認?“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
在很多學霸身上,都能看到非常強的制定計劃和執行計劃的能力。他們能夠為了一個清晰的目標,制定合理的計劃,并一以貫之地執行到底。
然而,大多數學生面臨的問題是:計劃制定之后要么束之高閣,要么三分鐘熱度,總之就是執行不下去。
最后的結果是,計劃定了也沒用。
所以,如何讓自己的計劃能夠真正被執行下去才是所有問題的重點!
什么樣的目標,才是高質量目標?
一個好的目標一定包括五大要素,即:必要性、可行性、具體性、可拆解、可反饋。
換句話說,制定任何一個目標,都要先自我反思下面幾個問題:
1. 我的目標,真的是一定要實現的嗎?
每次制定目標的時候,都發自內心地問問自己,這個目標非實現不可嗎?我想上重點高中,是真的想上,還是說說而已?還是覺得隨便一個其他學校也能接受?
首先,衡量大目標是否值得實現,是否能給現在自己帶來有意義的收獲,即便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代價,也值得自己為此付出努力。
因而,必要性往往會要求目標至少比現狀要更好一些,才能激勵人向著目標去提升自我。進一步,要思考小目標和大方向之間有沒有關系。
比如“把英語成績提高到140分”這個小目標和“上重點高中”這個大目標就是相關的。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的情況下,應當選擇和大方向關系更密切的小目標。
很多同學,在參加一些活動的時候,往往在經過理性判斷并付出一些時間后,就放不下了,于是不斷在活動上投入更多的時間, 而且往往用犧牲精神來麻痹自己。
必要性實際上要求制定目標的人,在不同的目標當中做出取舍和選擇,衡量實現每個目標需要付出的代價,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投入集中在最有價值的目標上。
2. 我的目標,在努力后有可能實現嗎?
一個不可能實現的目標,毫無任何意義,反正也實現不了。甚至在進入執行階段后,就會成為不去努力的托詞。
目標不是為了制定而制定的,一個無法完成的目標沒有任何意義。而一個不重視自己目標的人,也無法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3. 我的目標,是不是只是一種可能性?
好的目標首先要具體到讓自己明白自己到底要什么,不要給自己太多的附加選擇,因為目標不等于可能性。
一個目標越是具體,越容易圍繞這個目標制定出高效的計劃,也越容易激發出實現目標的動力和上進心。在思考目標的過程中進行得越深入、越全面、越具體,本身也是在反思自身的優勢和劣勢,思考自己內心的渴望和恐懼。
比如“提高英語成績”作為目標,那提高1分也是提高,提高10分也是提高,這完全不如每天一篇完型閱讀來的實際。
一個不夠具體的目標缺乏一個清晰的邊界。進一步說,在模糊化目標的同時給自己太多的退縮的借口。
4. 我的目標,能不被分步去完成?
一個大的目標應當能拆解成幾個可衡量的小目標。
比如從“考上重點高中”這個大目標當中,分解出“英語要上140”這個大目標,再往下分解出“提升單詞量”、“提高英語聽音辨音能力”、“掌握考試中的語法現象”、“減少閱讀失分”、“減少完形失分”等一系列更加細化的子目標。
再將每一個子目標變成可衡量的小目標。
比如“提升單詞量”就可以往下拆解成“在年底前熟背1600詞”和“中考前拓展額外詞匯量達到3000詞”等一系列可量化的小目標。
5. 我的目標,有沒有一個客觀的進度條?
目標在從開始執行到最終實現的過程中的幾個關鍵的時間點,應當能夠檢驗自己目標完成的進度和成效。
比如“初三上學期熟背1600詞”,就可以平攤到每月、每周甚至每一天,每天制定一個背單詞計劃。
一個可反饋的目標使得每一個時間節點都可以檢驗自己階段性的目標是否得到完成。而每個小目標的完成都是在給自己一個正向激勵,了解完成目標的進度。
一個可反饋的目標,不但保證了執行的效率,也能夠在懈怠時給自己壓力,督促自己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目標。
了解了什么樣的目標是可執行的之后,我們再來看看當你制定了這樣一個目標之后,你要怎么把它落地,也就是堅持完成它。
執行計劃的不同階段應該怎么做?
《堅持,一種可以養成的習慣》一書的作者古川武士把培養習慣的過程分為反抗期、不穩定期和倦怠期,要想成功完成一項長期的計劃,養成自律,關鍵就在于如何度過這三大階段。
即是培養行為習慣的三個關鍵性階段(以30天為例):
反抗期:困難重重,很想放棄(第1天~第7天)
不穩定期:容易被環境所影響(第8天~第21天)
倦怠期:提不起勁,感到厭煩(第22天~第30天)
掌握了正確的方法之后,就可以輕松度過這三個階段。
1. 反抗期
從開始行動的第1天到第7天,可以劃分為第一個階段。前面兩天最容易讓人興奮,一切都充滿新鮮感,做起事來往往很高效。但是到了第三、第四天,就開始覺得沒勁了。
書中提供了一個數據,在挑戰新習慣的商業人士中,有42%的人在七天之內失敗了。反抗期困難重重,怎樣才能平穩度過呢?這里有兩個對策:
(1) 從嬰兒學步開始。小寶寶學走路的時候,邁的步子是很小的,我們開始一項新習慣的時候,也要走小步。從小地方開始,這樣才能學得快,走得穩。比如你想養成每天寫文章的習慣,一開始的時候不急著要求自己寫800字,可以先從一句話開始寫起。
如果你因為害怕而不敢行動,或者因為嫌麻煩而堅持不下去,那就從最細小的地方入手,把行動壓力降到最小,比如閱讀20頁書、背15個單詞等等。
設定最容易執行的門檻,你就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度過最初的7天了。
(2) 留下小腳印。當你按照第一步設定符合自己的“嬰兒學步”之后,接下來就是簡單記錄完成的情況,完成的那天“打鉤”,未完成的那天“打叉”。
像這樣,把要記錄的內容減到最少,就不會覺得麻煩。通過持續記錄,可以讓你從已執行任務中獲得成就感,以及反省偷懶的原因。
2. 不穩定期
第8天到第21天是第二階段,在這期間我們容易受到影響,因為這個階段不再是“嬰兒學步”,行動難度逐漸增強到我們原本要求的程度。
比如你過去7天每天寫一句話,那接下來十幾天,要慢慢提高到800字了。
難度增大了,怎么辦呢?這個階段也有三個對策:
(1) 行為模式化。把你想培養的習慣變成固定的模式,即固定時間、地點和做法。行為模式化之后,如果你不在某個時間去做事就會覺得少了點什么。
(2) 設定例外規則。計劃往往趕不上變化,可能當你有一天學習量特別大,身體又不舒服的時候,就沒法寫800字了。
因為突發情況中斷行動,也會讓人產生無力感和自責。因此,設定“例外規則”,當你生病或者加班很晚才回來的時候,允許自己只寫一行字或者簡單記錄一下想法。
這個例外不是放縱自己,而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讓計劃保持彈性。
(3) 設定持續開關。“持續開關”是能激勵你繼續往下做的小方法,有兩類,一類是糖果型開關,能讓你產生快感,比如獎勵自己某個東西;一類是處罰型開關,讓你產生危機感,比如罰自己不能吃最喜歡的食物,你可以根據自己的性格選擇獎勵還是處罰。
3. 倦怠期
第22天到第30天是最后一個階段,容易讓人感到倦怠,因為可能會感受不到培養習慣的意義,或者因為一成不變而產生空虛感,覺得“好煩躁”,“好無聊”。
在倦怠期,有兩個方法可以幫助你渡過最后的難關。
(1) 添加變化。一成不變的生活會消磨掉人的激情,然后尋找各種借口放棄行動。
所以,我們需要花點心思尋求變化。比如換一些不同的方式來學習,嘗試做一些思維導圖之類;如果你想培養跑步的習慣,在這個時期就可以更換跑步路線。
變化,可以讓你以嶄新的心情重新出發,告別單調的生活。
(2) 計劃下一項習慣。當你把一個習慣完成到80%,也就是進入倦怠期的時候,如果開始制定下一個習慣,不僅會提高現階段的行動力,也能夠以嶄新的心情投入新的學習項目中,一舉兩得。
寫在最后
沒有人是純粹因為喜歡學習而去學習的。
學霸純粹是因為熱愛學習而去學習的嗎?每天加班到凌晨的人是因為喜歡工作而去加班的嗎?
顯然不是。
因為他們都明白,為了一個值得去實現的目標,現在吃的苦不算什么。為了上到一個更好的平臺,為了申請到國外一流的大學,為了拿到更好的工作機會,為了實現理想的生活,值得為了這個目標付出代價。
來源|簡單初中生,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
延伸閱讀:
李玫瑾對話俞敏洪:父母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兒子和母親的經典對話,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俞敏洪、朱永新、張丹丹對話:教育的本質是什么?
俞敏洪對話施一公:不以大學論英雄,每個人都是天選之人!
【舊貼拾零】一次關于“學科與課程”的對話
沈磊:親子對話甜著說
鄭強教授2022與楊瀾對話中國教育:人生真不是起跑決定的!
張朝陽對話董宇輝:交流和思考,同樣重要——興趣+重復,然后持續專注
從“假努力”變成“真勤奮”,就是這么簡單!
班主任提醒:千萬別在該努力的年紀選擇享受,愛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后更優秀!
改變教育,從這里開始——校長傳媒(我們唯一的微信號xzcm888)
第一時間獲取教育行業最新資訊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師卓越發展智慧”與“學生健康成長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們
投稿郵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聯系我們加QQ:2636915649
閱讀原文”,進入“查看歷史消息”輕松閱讀更多文章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一对父子的经典对话,打脸多少人?教育最大的危险,孩子不喜欢就别逼他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寻淮洲有多厉害?井冈山时期,17岁
- 下一篇: 在中国古代,货币为什么重要?|直播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