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读书会|为何松江被视作“上海之根”?
原標題:行知讀書會|為何松江被視作“上海之根”?
從一座小漁村如何成為大都市?今年,是上海開埠180周年。關于上海,許多人能夠對它開埠以來的歷史侃侃而談。而更早以前的上海什么樣,許多市民卻未必了解。
嚴炯做客行知讀書會。
12月2日,由寶山區大場鎮人民政府、閻華工作室、上海人民出版社市場部主辦的行知讀書會邀請到“悅城長計劃”創始人、英國皇家特許景觀建筑師嚴炯做客,帶領讀者踏上“尋根之旅”,看看上海地區如何從遠古走向現代。
為什么松江是“上海之根”?在回答這一問題之前,嚴炯將目光放在了如何闡述“上海地區”這一概念上。上海地區的歷史文化從哪開始的?上海地區的建制沿革怎么演變的?
通過嚴炯的講解與追溯,他向讀者闡釋了“岡身”是什么,以及在6000多年以前,上海的文明文化在原始社會的發祥地是從哪里來的。并介紹了“九峰三泖”對于上海的重要性。
“歷史上的上海版圖一直都有變化,上海靠著濱海,它有一個成陸演變過程。有一個專門的詞匯叫‘岡身’,遠古時候因為上海這個地區屬于長三角,既是長江的口又是東海,所以它是江海的交匯處。潮汐不停地把海洋中的泥沙和貝殼沖到岸邊,在上海的西部地區形成了數條這樣堆積形成的沙堤,俗稱‘岡身’。岡身以西是上海最早成陸地區,屬于太湖平原一部分,孕育了輝煌的上海古文明。最古老的岡身大約形成于6000年以前,差不多就是新石器時代的中后期。考古學家在岡身西側發現很多文化遺址,比如大家熟悉松江廣富林遺址;還有青浦兩個非常有名的遺址,一是崧澤,二是福泉山;此外還有金山的查山遺址。”
“九峰三泖”,上海文明的發源地。
嚴炯介紹,岡身以西的地區如今被概括稱為“九峰三泖”。“九峰是佘山、天馬山、橫山、小昆山、鳳凰山、厙公山、辰山、薛山和機山9座山峰,三泖是指松江、青浦、金山至浙江平湖間相連的大湖蕩。九峰現在從行政區域上來說屬于松江境內,崧澤文化和廣富林文化遺址都是在九峰三泖這個區域。”
尋根上海,不能忽略上海地區的史前文化遺存。在“新晉網紅”廣富林以前,上海地區還有更古老的良渚文化、崧澤文化與馬家浜文化。在松江地區,差不多5500年前就已經有人類居住的痕跡。春秋戰國時期,上海地區最早的地名“華亭”從何而來?秦漢時期上海首個縣治——海鹽縣城在今天的哪里嗎?從何時起,松江有了一個極雅的別名“云間”?而關于云間的典故又與哪些文人故事相關呢?對于這些問題,嚴炯都一一作答。
松江廣富林文化遺址。
唐天寶十年,設華亭縣,這是上海地區第一個獨立建制的縣城,也是上海地區城市發展的起源。宋真宗時期,在此地設立上海務,之后又設立管理商船貿易的市舶分司,標志著上海從一個農業漁業為主的小村落,轉向有商業活動和官方稅務機構的集市,城市形態開始萌芽。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年)設立上海鎮。商業成為此地的關鍵詞之一。到了元代,華亭縣升為華亭府,后又改為松江府,復置華亭縣。1294年,松江始建府署。正是在元代,黃道婆從海南回到上海縣。于是,明時《上海志》稱松江府“衣被天下、可謂富矣”便有了來源。
至清嘉慶年間,上海有了7縣1廳(華亭縣、婁縣、上海縣、川沙廳、南匯縣、青浦縣、金山縣、奉賢縣)的格局,屬江蘇省蘇州市布政使管轄。這個時期上海雖然經濟發達,但政治地位不高,屬于江蘇省松江府上海縣。直至開埠。
“我們可以看到,從有文化開始,松江和上海整個建制沿革它們之間關系沒有間斷。上海是在松江懷抱里面長大的,一直到了最后‘兒子’取代了‘你’。這是為什么將松江視作‘上海之根’。”
嚴炯說,松江是不是“上海之根”這個名字概念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理解松江與上海演變的關系。“幾個關鍵數字可以讓大家比較容易地記下上海的歷史變遷,6000——上海先民生活在這片土地上;1000——‘上海’一詞有記載出現;700——上海建城;90——上海設市。而它們也不只是簡單的數字,是上海走過的最長的路。”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行知读书会|为何松江被视作“上海之根”?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孩子该如何阅读科幻作品?今晚八点,名师开
- 下一篇: 什么样的孩子今后生活得更幸福?观察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