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谥号仅有一字之差,晋武帝和晋孝武帝哪个更有作为?
原標題:謚號僅有一字之差,晉武帝和晉孝武帝哪個更有作為?
太熙元年(290),西晉開國君主司馬炎病逝,享年五十五歲,謚號武皇帝,也就是所謂的晉武帝。百余年后的太元二十一年(396),東晉第九任皇帝司馬曜在睡夢中被宮女捂死,謚號孝武皇帝,也就是晉孝武帝。由于謚號僅僅差了一個“孝”字,晉武帝和晉孝武帝常常被人搞混。那么,如果比較各自功績,他們誰是更有作為的那個呢?
司馬炎生于魏明帝青龍四年(236),在他少年時期,其祖父司馬懿就通過發動高平陵之變將曹魏大權掌控在了手中。隨著司馬炎逐漸長大,其父司馬昭又成為了曹魏政權的實際掌控者。咸熙二年(265),司馬昭去世,司馬炎繼承其晉王的爵位,并于同年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給自己,從而建立了西晉。這一幕,和當年曹丕篡漢何其相似。
總之,得益于司馬氏此前兩代人的努力,司馬炎年僅三十歲就輕易登上了帝位,其間遭受的阻力微乎其微。在位前期,司馬炎的種種舉措應該說還是稱得上可圈可點的。首先,他于泰始三年(267)頒布了法典《泰始律》,這部以寬松、簡潔著稱的法典不但得到了當時百姓的推崇,還對日后南北朝、隋唐時期的法律產生了巨大影響。
其次,司馬炎在位期間以叔父司馬駿為鎮西大將軍,后來又拜名將文鴦為平西將軍。司馬駿、文鴦率軍擊敗并招降了大量曾經襲擾邊境的胡人,動蕩多年的涼州這才得以重歸安寧。當然,司馬炎在位期間最為人稱道的功績還要數發動晉滅吳之戰,結束了漢末以來持續百余年的分裂局面。
早在西晉建立之初,司馬炎就委派伯父司馬師的小舅子名將羊祜鎮守襄陽,與屯駐在西陵的東吳名將陸抗對峙。羊祜去世后,司馬炎以自己的姑父杜預取而代之,并繼續籌劃伐吳事宜。咸寧五年(279),認為時機成熟的司馬炎終于發動晉滅吳之戰,一時間西晉二十余萬大軍分六路浩蕩南下,僅僅用了數月時間就攻取建業,逼迫吳主投降。
統一天下的功績讓司馬炎成為了漢末三國亂世的終結者,也讓他志得意滿,從此沉迷于享樂。滅吳后的十余年間司馬炎幾乎毫無作為,其間唯一較為人熟知的行為或許就是幫著舅父王愷同石崇斗富了。司馬炎死后,他指定的接班人司馬衷蠢笨無能,朝政被皇后賈南風所把持,而八王之亂正是因后者干政弄權才爆發的。
眾所周知,八王之亂導致西晉皇室內部陷入混戰,眾多游牧民族趁機入主中原,史稱“五胡亂華”。最終,匈奴人建立的漢趙政權攻破長安,西晉宣告滅亡。對于國家的滅亡,司馬炎難辭其咎,這不僅是因為他將政權交給了錯誤的人選,還在于他建立西晉后分封了大量同姓王,為八王之亂的爆發提供了基礎條件。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晉孝武帝司馬曜,他生于晉哀帝隆和元年(362)。由于父親司馬昱被改封為瑯琊王,司馬曜四歲時就繼承了其會稽王之位。太和六年(371),權臣桓溫發動政變,改立司馬昱為帝,司馬曜就這樣成為了皇子。由于不甘只當桓溫的傀儡,司馬昱在位僅八個月就憂憤而終,年僅十一歲的司馬曜繼位。
幸運的是,司馬曜即位的次年桓溫便病逝,太后褚蒜子在群臣的擁戴下臨朝聽政。太元元年(376),太后還政于成年的司馬曜,但大權實際上還是被以宰相謝安為首的士族門閥所把持。太元八年(383),前秦天王苻堅親率二十余萬大軍南下,卻在淝水之戰中負于謝安坐鎮指揮的八萬東晉兵馬。
此戰過后,稱霸北方的前秦很快分崩離析,而司馬曜不但沒有對立功的謝安、謝玄等人大加封賞,還以這場史詩級的大勝為契機嘗試削弱士族、加強皇權。隨著謝安主動請纓北伐、謝玄交出兵權,司馬曜徹底實現親政,并由此成為東晉自建國以來最具權勢的皇帝。然而,掌權后的司馬曜恰如當年完成統一的司馬炎,開始沉迷于享樂。
太元二十一年(396),司馬曜因為對張貴人的一句戲言招致殺身之禍,被張貴人指使宮女殺害,死時年僅三十五歲。贏得淝水之戰、收回皇權可謂司馬曜在位期間最主要的兩大成就。不過,前者主要歸功于謝安等人,而收回皇權后司馬曜并沒有勵精圖治,反而錯失了趁著北方大亂收復失地的天賜良機。
綜上所述,謚號僅有一字之差的晉武帝、晉孝武帝盡管都有著建立功業后沉迷酒色的相似人生軌跡,但相比之下,完成統一大業、在位前期締造了“太康之治”的晉武帝司馬炎無疑是更加優秀,更有作為的那個。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谥号仅有一字之差,晋武帝和晋孝武帝哪个更有作为?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反复学反复忘,每10个孩子中可能就有一个
- 下一篇: 在英语课堂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