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大雪将至,万物冬藏,要吃什么?都有哪些民俗和讲究?
原標題:大雪將至,萬物冬藏,要吃什么?都有哪些民俗和講究?
【未經授權,謝絕搬運轉載,需要轉載請聯系后臺】
文 | 讀書君
大雪,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1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3個節氣,時間大概在每年的12月6~8日。大雪節氣到,意味著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將要到來,天氣越來越冷。
當然,和小雪節氣一樣,大雪節氣只是一個氣候概念,表示大雪節氣期間的整個氣候狀況,并不是指到了這一天就一定會下雪。大雪節氣中的大雪,和天氣預報中的大雪,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大雪節氣的氣候特征是:降雪的概率和降雪量比較大。大雪節氣到,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普遍下降,北方地區降到零下攝氏度,大地被凍得硬邦邦,像石頭一般硌腳。若是降雪,一般都大而厚,甚至還可能會出現暴雪天氣,覆蓋面積也廣。
而在黃河中下游地區,河水也基本冰封,出現積雪的天氣,除了比較南端的南方地區,比如兩廣和海南地區,氣候相對比較暖和一些。
不過,縱使如此,大雪節氣到,寒冷的冬季早晨,郊區野外,鄉間地頭,往往是一片白茫茫,寒霜格外大,腳踩過去,像被刀割了一樣疼痛。
一、大雪節氣的由來
大雪節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節令,這個節氣名稱的由來歷史與中國的二十四節氣起源和演變密切相關。
大雪節氣,標志著冬季的深入和氣溫的進一步降低,得名于此時是降雪量最多的時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大雪,十一月節。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大雪到,仲冬時節開始。到了這個時節,下雪一般比較大,且覆蓋范圍比較廣,所以稱為“大雪”。
這不禁讓人想起了李白的那首經典詩句“燕山雪花大如席”,在這樣的節氣里,大雪紛飛落滿地,那是一個怎樣壯觀的景象?
大雪節氣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古代,當時人們觀察自然、總結經驗,通過對天氣的觀察和預測,來確定冬天的來臨和降雪的可能性。大雪節氣它僅是天氣現象的標志,更在傳統農耕文化中承載著深厚的意義。
在古代,由于社會生產力落后,物質匱乏,交通不便,降雪的預測對人們的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大雪節氣被視為一個重要的節氣,以指導人們的生活和農業生產。
大雪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土地進入了嚴寒的冰凍期,這對于中國的農耕社會而言,是一個重要的時期。
在此期間,大部分農事活動已經停止,農民們會利用這段時間進行農具的維修、土地的整治以及為來年的春耕做準備。同時,大雪也為土地帶來了水分,為來年的農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
除了農耕方面的意義,大雪節氣還與人們的生活習慣、節日慶祝等方面緊密相連。例如,大雪后是進補的好時機,人們會吃一些滋補的食物來增強身體的抵抗力,以應對寒冷的冬天。此外,大雪節氣的來臨也意味著春節等重要節日的臨近,為人們帶來了迎接新年的喜悅和期待。
二、大雪節氣的文化內涵
大雪有三候,古人將其歸納為:“一候鵑鷗不嗚,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
“一候鵑鷗不嗚”,是指天氣寒冷,寒號鳥也不再鳴叫了。
寒號鳥是什么鳥呢?可能很多人沒有聽說過,小朋友可能知道,新的人教版語文課本中有一篇名字就叫《寒號鳥》的文章。
寒號鳥是一種獨特的嚙齒類動物,學名為“復齒鼯鼠”。
長什么樣子呢?這說法其實比較多,從學名來看,我們可以將其視為是一種鼠類,但是從相關的記載來看,它好像又是一種像雞像鳥一樣的動物。
晉郭璞中記載寫道:“似雞,五色,冬無毛,赤裸,晝夜鳴”。大概就是長有艷麗的毛發,冬天沒有毛,光溜溜的,白天黑夜都在叫。
明陶宗儀中記載寫道:“五臺山有鳥,名寒號蟲,四足,有肉翅,不能飛。其糞即五靈脂。當盛暑時,文采絢爛……比至深冬嚴寒之際,毛羽脫落,索然如殷雛。”翻譯一下,大致意思同上,有四只腳,有翅膀,不能飛。夏天的時候,毛發艷麗,冬天的時候,毛發掉光光,跟剛孵出來的小雞一樣。
寒號鳥,民間將它叫為飛貓或飛狐,屬于“夜貓子”類型,白天呆在巢穴中,到了夜幕降臨時,就會外出活動。這種鳥生性怕冷,故而得名為“寒號鳥”。
“一候鵑鷗不嗚”,說明大雪節氣的第一個5日,天氣已經非常寒冷了,連寒號鳥的叫聲也消失了。也許,被凍死了。
“二候虎始交”指老虎開始有求偶行為。
在冬季,由于氣溫降低,許多動物會減少活動,進入休眠狀態。而老虎是猛獸之王,大雪節氣是陽氣上升、陰氣下降的轉折點,是萬物收藏、生機潛伏的時節。在大雪至陰的節氣里,老虎感受到了天地之間蠢蠢萌動的陽氣,開始尋找配偶。
老虎是獨來獨往的動物,在大雪節氣前后,老虎求偶,此時雌雄老虎會在一起待一段時間。在求偶這段時間里,老虎的叫聲非常洪亮,若是沒有樹木遮擋,聲音可以傳至遙遠的地方。
“三候荔挺出”,指的是蘭草在感受到陽氣萌動時抽出新芽。
《說文解字》中說: “荔,似蒲而小,根可為刷。”蘭草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歡溫暖濕潤的環境。在冬季即將結束時,蘭草感應到陽氣的萌動,開始在土壤中積累能量,準備在春季時抽出新芽。這也是大自然的生命力量和生命希望的體現。
可以說,古人對大雪節氣的三候總結,其中描述的不僅是自然現象,也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和歷史。
在古代詩詞中,大雪節氣也是一個重要的題材。詩人墨客們用精美的詩句來描繪大雪的壯闊和寒冷,抒發情感。比如唐代盧綸的《塞下曲》的那句“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描繪了一幅生動的冬季雪景。在大雪紛飛的情景下,弓刀被雪覆蓋,盡管天氣和環境非常惡劣,但是詩人卻表現出了堅定的殺敵的毅力。
總言之,大雪節氣不僅是一種氣候現象,更是一種文化現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大雪節氣被賦予了很多寓意和象征意義。
三、大雪節氣的習俗
1. 腌制臘肉、臘腸
民間有句俗語“未曾過年,先肥屋檐”。意思是農歷新年還沒到,家家戶戶的屋檐先豐碩起來。
為什么?因為民間有“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習俗傳統。這是因為在冬季,氣溫較低,肉類不易變質,所以人們通過腌制的方式保存肉類。臘肉、臘腸等食品是中國的傳統美食,風味獨特,深受人們喜愛。
大雪節氣的到來,預示著一年一度最隆重的傳統新年就要到了。在臘月的日子里,很多家庭都會開始腌制臘肉、臘腸、豬肉、牛肉等傳統食品,以備冬季食用,尤其是南京地區。所以,每到這個時節,我們總能看到大街小巷的居民房屋檐下,窗臺邊上經常掛滿了各種腌制臘肉、臘腸等咸貨食品,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
2.吃紅薯粥
大雪節氣,天寒地凍,寒冷的氣候不僅容易讓人感冒著涼,還極易長凍瘡,所以要吃熱乎暖和的食物來暖胃。而紅薯正是秋收冬藏的食物,且營養價值高,有潤燥養顏等作用,所以紅薯粥自然成為了暖胃、養胃的首選。
此外,用紅薯來煮糖水,或配上板栗、百合等食材來熬煮,也是非常美味的一道食品。
3.制作冰雕、雪雕
在北方,大雪節氣期間氣溫較低,降雪量較大,人們通常會利用這些條件制作冰雕和雪雕。冰雕和雪雕是中國北方獨有的藝術形式,其作品形態各異,極具觀賞價值。每年大雪節氣期間,都會有很多冰雕、雪雕比賽和展覽在各地舉行,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觀賞。這些作品不僅展示了中國北方冬季的風貌,也傳遞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4. 賞梅、賞雪景
大雪節氣期間,雖然氣溫較低,但是南方的一些地方仍然可以欣賞到盛開的梅花。梅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被視為吉祥的象征。很多家庭會在周末帶著家人去公園或者山區賞梅。賞梅不僅可以欣賞到美景,還可以讓人們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在北方地區,則可以賞雪景。在大雪節氣前后,北方地方一般都已經下雪。人們可以欣賞到美麗的雪景,還可以拍攝美麗的照片來留作紀念。賞雪景是一種享受大自然的方式,也是對自然美景的一種敬畏之情。
當然,除此之外,全國各地還有各種各樣的民俗活動, 不知道你的家鄉又有哪些不一樣的民俗活動呢?
四、大雪節氣的注意事項
1.注意保暖
在大雪節氣,天氣寒冷干燥,尤其需要注意保暖,適時增加衣服、戴帽子、穿襪子,特別是在外出時,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感冒和其他健康問題。
2.添食進補
有句老話說“大雪補得當,一年不受寒。”民間認為,大雪節氣是進補的好時機,素有“冬天進補,開春打虎”的說法。我們可以通過飲食調理來增強身體素質。
例如,可以多吃一些溫熱性的食物,如牛羊肉、雞肉、辣椒等,以增加身體的熱量和抵抗力。同時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品,如豆類、蛋類、蔬菜、水果等,通過飲食調理來增強身體素質。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暴飲暴食,保持飲食均衡和適量。
3.適度鍛煉
雖然大雪節氣天氣寒冷,但是人們還是需要進行適度的鍛煉來增強身體素質。例如,慢跑、散步、打太極拳等運動都可以進行。此外,避免過度疲勞,避免熬夜,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早睡早起,保持良好的睡眠質量。
五、讀書君說
總言之,大雪節氣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其由來歷史與二十四節氣的起源和演變緊密相連,同時它在傳統農耕文化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都承載著深厚的意義和價值。
通過對大雪節氣的了解和研究,一方面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通過觀察和研究自然現象,來更好地了解生命的本質和規律。另一方面,大雪節氣的文化內涵非常是豐富和多元的,它涉及農耕文化、節日文化、生活習俗以及文學藝術等多個方面,通過對大雪節氣的文化內涵的了解,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價值,為我們的生活和文化傳承提供更多的啟示和借鑒。
對此,你又怎么看呢?歡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討~
圖片源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系刪除。
創作不易,喜歡就點個贊、轉發分享吧~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讀書文史。
責任編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原创:大雪将至,万物冬藏,要吃什么?都有哪些民俗和讲究?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原创:为何康熙一生敬爱皇后赫舍里氏,太子
- 下一篇: 中华书局双十佳图书揭晓入选作品有何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