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底层逻辑》
《底層邏輯》本書作者是劉潤,他在得到上開設了課程《5 分鐘商學院》,我也是在得到上知道的這本書,這本書在豆瓣上的評分不是很高,褒貶不一,不過我看著覺得挺好。
看了一些豆瓣的評論,覺得這本書不好有這么幾個原因:
書中的內容很多在公眾號和《5 分鐘商學院》中有寫過,有點像是一個內容的合集;
書內容不是很系統;
覺得內容很雞湯;
對我來說,首先這本書我很容易讀進去,而且我之前也沒看過公眾號和《5 分鐘商學院》,內容對我來說是全新的。
另外本書從是非對錯、如何思考、個人能力提升、與人協作等方面來進行講述,一些知識點對我來說還挺長見識和開闊眼界的。比如:數學思維中提到的概率論、數字的方向性、博弈論等,都能跟思維、認知結合起來。
今天再次看了下豆瓣的評分,已經降到 7 分以下了。不過豆瓣的評分只是一個參考,主要的還是看書是否能讀得進去,是不是對現階段的自己有用處。
下面說說我比較有印象的一些點。
1、事實和觀點
事實:獨立于人判斷的客觀存在,比如:今天的氣溫是 18 度。
觀點:對事物的看法。會受到你的認知、當下掌握的信息和思維模式的影響,比如:我覺得今天很熱。
不止一本書中都提到了事實和觀點,比如在《溝通的方法》中,作者講到作為溝通中的講述者,需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語言中是在講事實,還是帶有情緒。
這對日常的溝通和管理非常重要,無論是對上、平級或對下,一定要做到的是只陳述事實,陳述事實就不會有個人主觀情緒因素摻雜在內,不帶情緒是良好溝通的開始。
教育小孩也是如此,我對女兒說:“這種題這么簡單,怎么總是做錯了?”,「簡單」是我的一種主觀判斷,而「總」也是我的一種主觀印象,這樣說話,女兒的情緒就會立即爆發,后面就無法正常地溝通的。這種場景以前經常發生。如果換成:“這道題的解題步驟有 3 步,我們一起來分析下”,就會好很多。
2、透過現象看本質
現象千千萬,往往本質都是相同,這個相同的部分就是底層邏輯。在軟件開發中有兩個重要的地方需要看清本質:
跟客戶需求調研時,要找到客戶背后的真實需求,在《有效需求分析》等書中都有詳細介紹;
代碼出現 Bug 后不能只打個補丁解決當前的問題,而要找到根本原因。
只有找到這些本質的東西,才能算是在做正確的事情,否則看著很努力,卻是在做無用功。比如產品中的 Bug,如果不找到根因,那就只能在外圍打補丁,看似解決了問題,但代碼會越來越混亂,總有崩潰的那一天。
這些本質的東西往往埋比較深的黑盒子里,書中將這個黑盒子比作一個系統,系統是由一些元素和之間的關系構成(軟件好像也是如此),然后將系統分成了 5 個模塊:變量、因果鏈、增強回路、調節回路和滯后效應,這幾個概念看書時能夠理解,但怎樣用到實際中,我還沒有想好,也就是說沒有形成自己的知識。
3、幾種思維模式
在思考問題的底層邏輯一章中,講到復利思維、概率思維、數學思維、系統思維幾種思維模型。其中數學思維讓我很受啟發。
我們大學都學習過微積分,但畢業就還給老師了,書中用簡單的例子來解釋了什么是微積分,還將其延伸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是要用動態的眼光來看問題。
對程序員來說,能夠擁抱變化,快速響應需求,得益于長期以來的代碼重構、優化等,這是一個累積的過程,這就是積分;而當系統出現問題,事后復盤時,不能只看出現問題那一刻的現象和特征,而是要順藤摸瓜,找到最小的觸發點,這就是微分。
作者確實很善于總結,這種能力是值得學習的。
4、知識、技能
在《好好學習》一書中,成甲認為只有能改變你行動的才是知識,否則只是信息,劉潤覺得知識是已經被發現和證明的規律,是確定的。
我更認同成甲的定義,而且我認為行動不局限在動手去做,思維方式上的轉變也算是行動。有句名言:學了很多知識,知道很多道理,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原因就是,了解到的只是信息,而不是知識。
技能是一個具體的,可操作的,通過重復訓練能夠學會的能力,比如:游泳、騎自行車、演講等,這里的關鍵是重復訓練,別人教的、書中講的都是學習技能的步驟,而不是技能本身。
結合起來就是,通過書籍、公眾號、等各種渠道獲取大量信息,經過篩選、過濾、思考將其轉化為自己的知識,這個過程中,需要學習很多的技能來加以支撐。
5、黃金三問
黃金三問就是對任何一項任務,要搞清楚要做什么?怎么做?為什么要做?
很多時候,我們提出的問題往往不是問題本身,而是解決問題的答案。比如:你讓一個 Java 程序員看一個 .NET 項目的代碼,分析一些業務邏輯,一會,他可能會問你,操作系統怎么重裝?但真實的問題是怎么裝系統嗎?深入了解才知道是想安裝 VS 來打開項目,但提示系統有些不兼容,想要升級系統。最初的任務是代碼閱讀,代碼閱讀可以用很多的工具,記事本、VS Code 都可以。
在需求調研的時候,客戶給我們提的需求很多時候也不是真正的需求,而是客戶自己針對問題想出的解決方案,就算我們“完美”地滿足了客戶提出的“方案級需求”,最終的結果也未必能讓客戶滿意。所以需要用黃金三問去進行深挖,找到最底層、最真實的想法,才更容易達成共識。
產品經理在提需求的時候,多提提問題,可能問著問著,需求就不用做了。
總結
- 上一篇: [第二篇]如何在ASP.Net Core
- 下一篇: 开源作者去世后,代码谁来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