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那些优秀的工程师,后来都去哪儿了?
這是頭哥侃碼的第241篇原創
上周末,我讀初中的兒子突然問我:“爸爸,你是不是從好買離職了?”
我聽完,忙驚訝地問他是怎么知道的。
他朝我做了個鬼臉,然后指了指我的手機說:“你的文章寫的如此生動,我怎么會不知道?”
我輕輕嘆了口氣,摸摸他的頭對他說:“你十二歲了,也是大人了,你覺得爸爸這個決定做的是對,還是錯?”
他綁著臉,一言不發,只是呆呆地看著我,然后拉起我的手對我說:“爸爸,你不要遮掩,我知道你的內心還是忐忑的。”
我一愣,剛要開口問他,他沖我擺了擺手說:“別的不說,我只是覺得好買失去了一位優秀的工程師!他們不留你是他們自己的損失,你相信自己就好,加油!”
說完,一轉身就走回了自己的房間。
1
看完上面這段敘述,可能有人會質疑:“一個十二歲的孩子,居然能說出這樣善解人意的話?你胡吹的吧?”
不好意思,那是你太低估他們了。
別說十二歲,甚至才七歲的孩子,在互聯網的作用下其實什么都懂,他們有欲望,也有想法。
在我兒子的眼里,我還算是一個比較充滿正能量的人,什么健身、看書、參加論壇,甚至無論刮風下雨,還是小災小病,基本都會每天很早來到公司投入工作。再加上從他出生那天算起,我差不多每天在擺弄電腦,所以在他的心里,我自然是一名 “優秀” 的工程師。
可他哪里懂得,一個工程師的成長,其實跟種一顆樹差不多,雖然種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土壤的水分、養分、空氣和熱量則更加重要。
說白了,環境能造就一個優秀的工程師,環境也能毀了一個優秀的工程師。
說了一大章的廢話,開始進入正題。
為了能使下面的這些論點顯得更加的簡明、連貫,所以請允許我先暫時拋開那些惡心的職場規則和客觀環境,從我主觀的角度來說下 “一個優秀的工程師,到底需要具備哪些品質?”
有人說:“都啥年代了?優秀不優秀,那肯定要基于結果導向來決定呀。”
對,您說的有道理,但結果導向,我覺得這個描述是不夠精確的。因為每件事情都會有個結果,你即使沒有做到最后,也會有個結果,但價值不一樣。
一個事情做到中間可能絲毫沒有產生任何的價值,只有最后落實到位,才會有價值。所以,我理解的,對于結果導向想要表達的優秀品質,如果描述更精確一些來說,應是已是以價值為導向。
好了,話頭趕到這了,那什么是價值?
按照百度百科的說法,泛指客體對于主體表現出來的積極意義和有用性。
換句話說,如果工程師是客體,那么公司就是主體。說白了,看一個工程師好不好,就看你的工作對于公司產生了多大的價值。
舉個例子,如果你是一名架構師,并且激情且努力的開發了一套基礎服務,可卻沒有投入到任何一個業務線使用, 那么這個工作產生價值了嘛? 顯然沒有。
在這么多年的工作經歷中,我見過有不少同學的腦海中有這樣的誤區,他們認為只要把服務做出來就好了,至于是否把服務 “兜售” 出去,這不是他的職責。
其實,以一個緩存為例,在沒有接入到任何一條產線業務之前,它是沒有任何價值的。也就是說,這個工作對于公司沒有產生積極意義或有用性。所以,你如果真的認可你自己做的基礎服務,你就應該主動把他在業務中落地,這樣才會有最大的價值。
說得再直接點,你是出來賣的,無論通過什么手段,只要有人愿意買,你的價值就已兌現了一半了。
說到這,可能有些做業務研發的同學笑了,別急,那咱們換個視角來瞅瞅。
如果你是一個業務研發的同學,線上出了一個你負責的功能的BUG,你追查之后發現,不是你的問題,是一個其他部門的依賴問題,然后你就告訴了一下這個部門,有BUG需要處理,然后就這樣就完了嘛?
不,這顯然不夠,因為這樣并沒有對公司產生什么價值,BUG依然存在。
在我看來,一個合格的工程師是應該跟進到底,通過各種手段推動相關部門把BUG修復上線,保證最終你負責的功能沒有問題,這樣才能產生價值,或者說讓你的老板看到你的價值。
說到這,可能有同學會反駁:“你這些年也是搞技術中/后臺的,照你這么說,你帶領兄弟們把一個服務從無到有的搭建起來了,雖然沒有業務用,這也算技術預研呀,你也不能說沒任何價值吧?”
哎,我很理解你的心情。
只可惜,如果這番道理是站在基礎情懷的角度,或者從 “知識密集型” 的工作環境(或企業文化)來談,那我必須鼓掌認同,但如果是站在業務驅動型的視角,或者從 大部分 “勞動密集型” 的工作環境(或企業文化)來看,那還就真的沒價值。
有人說,這番話怎么理解?
舉個例子,假設你在一家證券公司里,無論是技術情懷的驅使還是技術洞見的需要,你和一群小伙伴搞出了一套消息中間件。正當你們沾沾自喜的時候,負責決策的高管們卻不斷的質疑你們是不是在不務正業,或者這玩意是不是在不影響業務型項目的進度的前提下、發揮極其巨大的 “主觀能動性”、自發自覺加班加點或者躲在家里作為業余興趣搞出來的?
你問我為什么會有這種質疑?因為大部分的大型金融機構,甚至是他們的技術團隊BOSS,估計也無法弄明白一套消息中間件的價值,要說明白為什么不能用RabbitMQ、ActiveMQ改造一套,或者為什么不合適直接采用Tibco Rendezvous之類,而非得自己研發一個?
這可真是 “秀才遇著兵,有理說不清”,更不要說IT人口舌通常都是笨拙的(現在能把一個技術問題舉重若輕的給業務人員、客戶、領導說明白,是IT人最最最重要的素質 ——幾乎沒有之一)。
說的再極端點,基礎服務這一類事情,當服務開發完畢之后,如果說你付出了80分的勞動力,但就因為沒有業務在用,從客觀存在性上講,你無非多耗費了公司80分的成本。
當然,你也可以說,在這件事情上我和團隊都獲得了50分的成長,難道這不是價值?
是的,你說的有道理,但這份成長在老板眼里是你們個人的,而這份成本卻是公司的。
所以在平時工作中,你除了要時刻思考,你當下的工作是否產生了價值,或者是否產生了最大的價值之外,還要看企業性質、文化及老板的出身、尿性……
2
說到這里,我不經想起十五年前給自己定過的一個目標 —— 一名優秀的技術領導者,甚至是CTO。
在經歷過這些事情之后,我覺得這樣的目標與個人主觀能力并無太直接的關系,反而是外在客觀條件起著主導作用,比如機遇、人際關系及社交圈等。如果把這些定義為人生目標,就會極度痛苦,因為無論你主觀上有多努力,都不一定能夠達到所期望的目標。
有的人說,“CTO,應該是團隊中技術最好的那個人,并有深厚的技術背景,且時刻留意新趨勢和新科技”。
有的人說,“千人技術團隊背后的CTO,修煉遠不止于技術修煉”。
這些答案雖有道理,但相對片面,沒有正中要害,直到這次五一長假,我讓空心情,認真思考,突然一個思緒讓我醍醐灌頂,頓開茅塞……
雖然這兩句話只是一個段子,一場玩笑,一次吐槽,但卻顯得很真實。
對一名技術工程師而言,你優秀還是不優秀,這跟企業的發展階段、規模有著很大的關系。
在業務達到一定規模化之前,技術能夠體現的價值就是技術價值,但等達到之后,技術要么走向沒落,要么獨立體現出他自己的商業價值。
畢竟對企業來說,數字化技術只是業務增長的助推器,一個階段性的產物罷了。
說完這些,咱們先來嘮嘮技術價值。
在大部分企業的初期,更重要的是產品快速上線、試錯。
在這個階段,公司需要技術更多的體現迭代價值,所以工作重點應該是提升效率。到產品本身驗證成功,規模化以后,你要體現的價值就是技術能夠帶來的穩定性和體驗。
同樣的產品,你的穩定性好,你的體驗好(延時低,性能高),你就牛逼。
這就是你技術要體現的核心價值所在,但千萬不要忽略了體驗對于用戶的意義,亞馬遜100ms 的時延增長,銷售額就降低1%(具體數據未考證),但時延對于用戶的影響,相信大家也都懂。
說完技術價值,咱們再來談一談商業價值,它的體驗往往是在公司規模化,或者是領域壁壘形成之后。
對一般的業務驅動型的公司來說,一旦到了這個階段,什么迭代、穩定性和核心體驗都已不太會有太多的問題。
到這個這個時候,技術團隊想要尋找他的商業價值,要么老板的內心充斥著技術情懷,對技術團隊繼續持續性的投入,要么成立 “XX數科” ,讓其以一家獨立的企業進行技術輸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AWS)。
所以,一個團隊,一位老大,當價值鏈從第一階段往第二階段過度時,就應該要考慮這個風險,或開始尋找其未來的商業價值,否則,無論是總監也好,工程師也罷,即使再優秀,你也會被老板掃地出門。
你問我為什么?很簡單,這就是成本中心的宿命。
還是那句話,在這個 “勞動密集型” 的產業規則中,即使你是一位優秀的工程師,你覺得有激情,你覺得有能力,你覺得很了不起?
不好意思,那要看企業處于什么階段。
如果是快速發展中,再加上業務模式對系統有著較強的依賴性,那恭喜了,你的確是在為業務創造價值。
如果是平穩/下降過程中,再加上業務模式對系統沒有什么的依賴,甚至用Excel更好。
說白了,你做的再好,表現的再出色,可能在老板眼里,卻不僅沒有價值,而且還給公司造成了負擔。
3
2019年初,我曾受邀參加某技術社區的沙龍活動,并在結束之后一起參加晚宴。
在會場到飯店的途中,我坐在一位某公司技術VP的寶馬后座上,也不知道為什么,從車子啟動到飯店門口的這一路上,他不斷地在向我吐槽自己的老板。
什么不重視技術呀,什么工程師沒幸福感啦,什么格局太小啊,還有就是自己很不開心、很焦慮,等等。
我有點不耐煩,故意嗆著他說:“既然那么不爽,干嘛不走呢?”
他愣了幾秒鐘,也不示弱,立馬給我懟回來:“和你一樣,在忍和滾之間,我選擇了前者。”
我接著說:“哦?為什么這么說?”
他回過頭,拍了拍我的后背說:“頭哥,你知道我的,不僅倆孩子,還有一百多萬的貸款……我不是沒出去找過,結果呢?不是降薪就是降職,無論是金錢和面子,我都丟不起啊。”
我聽完笑了,忙問他:“你怎么現在變成這樣了?在我的記憶中,你可是技術大神吶,我可是看著你的博客成長……”
他忙打斷我,說:“別提了行不?什么優秀不優秀,什么技術不技術,能活著就不易……”
寫到這里,我突然想起我老婆曾問我的一句話:“理想和金錢哪個更重要?”
我說:“理想更重要。”
她又問:“為什么?”
我說:“理想等同目標,人只有找到屬于自己的世界,生活才能充實,更何況這兩者并不矛盾,因為實現理想的同時,一般都能獲得金錢。”
我老婆笑了笑,說:“說得像那么回事,給你頭頂上壓300W房貸,估計你還沒摸到理想的門檻,就已經死在路上了……”
是啊,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不是說過嗎?先生存,后精神,再理想。
說到這,讓我想起馬云曾力勸年輕人不要買房,他認為年輕人一畢業就被高房價所累,過早地承擔高額債務于年輕人的后天發展不利,年輕人就該勇于創新,用智慧去拼得一份屬于自己的事業后,物質的東西自然而然就來了。
說的很對,但事實上,技術出身的小伙伴們,多數來自于農村,傳統思想較重,再加上技術崗位多半集中在一線城市,焦慮與抑郁的氛圍,讓 “要扎根,先買房,要立業,先成家” 的思想和現實交錯在他們的心頭,除非實在經濟窘迫,或者準入條件不允許(比如上海單身不可以買房),否則就算求爹爹告奶奶,每天啃著窩頭,都會買套房的。
更何況,那些85年的經歷告訴后輩們,想翻身,靠買房。
所以,馬云的那種理論,對現在年輕一代的技術人群,尤其是那些正處于中年期的 “偽大叔們”,基本起不了什么作用。
在機遇出現時,他們往往會在一番糾結之后,默默地接受現實。
時間一長,一個多年前優秀的工程師,被活生生逼成了小怨婦。
不過話說回來,人和人還是不太一樣的。
這些年,有不少從技術走向創業的小伙伴,雖然除了那些 “做得早,情商高,且運氣好” 的少數幾個之外,絕大多數都混得不咋樣,但他們依然義無反顧,投入其中。
雖然說,國內的技術大環境確實充斥著太多的浮躁,所以導致很多人的抱怨轉化成一種不切實際的期望值和自身的缺陷產生的反差,但總體勢頭是向上的、向前的。
以開源為例,就已經成為當下資本最熱的風口。
在 3 月 12 日由新華社受權全文播發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文件中,支持數字技術開源社區等創新聯合體發展,完善開源知識產權和法律體系,鼓勵企業開放軟件源代碼等相關規定躍然紙上。
你瞧,與幾年前相比,“開源” 似乎已經成為了 “技術時髦” 的代名詞。
怎么樣?是不是覺得這事在未來的5-10年很有搞頭?
嗯,我這不也下海了嗎?
相信有了資本的助力,相信會有更多的優秀的工程師投入到開源的浪潮中,并用自己手中的技術能力撐起自己的一片天空。
講在最后
上個月,我在微信中看到這樣一篇文章 —— “近來外賣小哥人數瘋狂增長,工廠卻越來越難招人,背后原因太現實”。
其他倒沒什么,主要是文中提到幾點讓我很有共鳴。
一是說外賣員這個職業門檻較低,工作時間自由,工作時間合理,雖說是頭頂烈日,冬日嚴寒,但相對來說是個非常公平的行業,特別是多勞多得上面,沒有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作風問題。
二是外賣員相比于工廠而言工作性質比較單純,少了些應酬和繁雜的人際關系,想喝酒就找幾個聊得來的同事朋友一起吃個飯,沒有階級斗爭。
三是外賣員的工作少了很多勾心斗角的“宮廷戲”。同事之間說話行事比較隨意,沒有太多的利益糾葛,誰送得多拿的回報就多,全憑自己努力,不需要看領導臉色,更不需要溜須拍馬和阿諛奉承之類的心理壓力和不情愿,最起碼活得像個人,比較有尊嚴。
……
嗨,朋友,請你結合自己當下的工作現狀,再讀一讀這三段文字,看看是什么感受?
所以說,只有擁有自由、認可、尊重和健康的前提下,并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這才是真正的人生幸福。
好了,枯燥的大道理講的夠多了,也就成了 “毒雞湯”,最后如果你內心還懷揣著對技術的情懷,并對開源開感興趣,歡迎你加入我們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多年前那些优秀的工程师,后来都去哪儿了?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NET上海社区线下Meetup - 5
- 下一篇: 如何学人工智能的思考